单开道岔检查作业作业指导书
22.道岔单项试验作业指导书

编号:道岔单项试验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目录1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2.1 内业技术准备 (1)2.2 外业技术准备 (1)3技术要求 (1)4调试程序流程 (2)4.1 调试程序 (2)4.2 调试流程 (2)5施工要求 (2)5.1 调试准备 (2)5.2道岔动作调试 (3)5.3道岔表示调试 (3)5.4 道岔断表示试验 (3)5.5道岔室内、外一致性核对 (3)5.6 调试结束 (3)6施工组织 (3)7材料要求 (4)8设备机具配置 (4)9质量控制及检验 (4)9.1 质量控制 (4)9.2 质量检验 (5)10安全及环保要求 (5)10.1 安全要求 (5)10.2 环保要求 (6)道岔单项试验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国交建西安地铁14号线系统设备工程总承包项目道岔单项试验。
2作业准备2.1 内业技术准备在作业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核对施工图纸,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对调试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2.2 外业技术准备2.2.1 根据设计文件现场复核设备位置。
2.2.2 道岔转辙机、转辙装置安装、配线完毕。
2.2.3 室内模拟试验完成,具备单项试验条件。
2.2.4 测试仪表、工具经检验合格。
3技术要求3.1 1通过室内操纵道岔转换,核对启动继电器(2DQJ)与操纵意图一致,室外道岔实际开向应与室内操纵意图一致,定反位表示继电器与道岔实际开向一致。
3.1.2当道岔在定位或反位状态时,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应良好;当道岔在正常转换时,电机不应空转。
.3.1.3当道岔尖轨因故不能转换或转换中途受阻时,电动转辙机应使电机克服摩擦连接力空转;电液转辙机应打开溢流阀排油。
3.1.4当在道岔第一牵引点锁闭杆中心处的尖轨与基本轨间有4 mm及以上的间隙时,道岔不得锁闭;其它牵引点处的不锁闭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3.1.5当转辙机内表示系统的动接点与定接点在接触状态时,接点相互接触深度不应小于4 mm,动接点前端边缘与定接点座的距离不应小于2 mm。
单开道岔检查8.3

三、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的检查方法及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标准(一)单开道岔检查道岔的手工检查方法分精细检查和重点检查。
精细检查时要求每根岔枕检查,重点检查是按要求位置检查。
这里介绍的是重点检查内容。
1.轨距、水平检查位置基本原则:先直后曲,顺时针行走。
先直后曲是指在导曲线部分,如果同时要测量直股和曲股的轨距、水平时,为避免记录时出错,所以先量直股,后量曲股;顺时针行走是指在辙叉部分检查时,为保证道尺的活动端位于护轨轮缘槽内,当右手拿道尺时,应按顺时针方向测量,比如右开道岔就应该先量直股,后量曲股。
(1)普速道岔(P43、50及P609#道岔)道岔轨距的检查一般为17处(如表一),但在各轨距递减处,应每隔1m检查1处,如发现递减率不合格或超限时,应在道岔检查记录簿记事栏内予以记录说明。
道岔轨距(包括水平)的检查位置如图:道岔检查记录站名道岔编号钢轨类型P 道岔类型(2)专线4128 P60AT12号单开道岔(木枕)其检查位置的特点是:逢接必量。
与普速9号道岔相比,在尖轨中前增加一处,共18处。
在导曲线部分逢接头必须下尺测量。
1 2 3 4 5 7 9 111413 156 810 12181716道岔检查记录站名钢轨类型P(3)SC330 P60AT12号单开道岔检查位置(4)P60AT12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SC325)按轨枕编号下尺,直曲股下尺位置不对称。
注:1、曲股尖轨竖切中部(距离尖轨尖3064mm)轨距为1442mm(尖轨尖及竖切起点处轨距均为1435mm);其他处轨距为1435mm。
2、提速道岔的尖轨、心轨采用AT轨制造,除尖轨、心轨轨顶刨切部分外,不存在构造水平,因此,水平的检查地点与轨距的检查地点相同。
2.水平基准股:一般以直外股和导曲线上股为基准股,即直外股和导曲线上股高为正。
3.方向、高低用10m弦测量直外股的方向、高低。
高低=板厚-(测量结果+1)60Kg/m钢轨12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SC325)检查记录簿站名道岔编号全面检查人重点检查人审查人(四)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mm)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2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作业验收为0,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惨为3 mm;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气
泡
使用卷尺测量岔枕位置及间距偏差,使 局
用宽度尺测量限位器两侧间隙偏差。
中
人工巡查道岔各部位联结零件状态是 否完好、各标识是否清晰。
人员撤出栅栏外,同时清点确认材料工 具齐全。作业负责人通知现场防护员撤 除防护后,通知驻站(所)联络员办理 开通线路手续。
正确
不正确
位 置 不 正 确
钢 板 尺 检 查
短心轨、心轨轨底与台板、心轨轨腰与
顶铁、叉跟尖轨轨腰与顶铁间隙。
作
位
业
用尖轨降低值测量仪检查尖轨相对基
置
过
本轨、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翼轨降低。 正
程
值。 使用卡钳、钢板尺测量转辙器部分最小
确
轮缘槽、尖轨、心轨各牵引点处开口值。
使用钢轨轮廓仪测量顶面轮廓,使用扭
力扳手检查各螺栓扭矩,使用准直仪测
量道岔纵向位移。
位 置 错 误
气 泡 不 居 中
安全风险提示
1. 按规定设置驻站(所)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按规定登销记。 2. 作业负责人接收并确认调度命令后,组织作业人员按照调度命令时间节点进入作 业门并及时锁闭。上道要严格执行“一停、二看、三通过”和 “手比、眼看、口呼” 制度。 3. 暂时不用的工机具放在安全地点,严禁放在道心。 4.作业人员按规定穿戴、使用劳动保护用品,人员和工(机)具与接触网必须保持 2m 以上距离。 5. 使用的工(机)具必须粘贴反光标记,且禁止带病上道。严格执行工、机具使用 相关规定,杜绝造成人身伤害。 6. 需扳动道岔进行检查确认时,扳动前与驻站联络员做好确认。
质
量
标
准
1. 查照间隔(心轨工作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 1391 mm,护轨轮缘槽 宽度为 42mm,容许误差为-1~+3mm,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 距离不小于 63mm。 2. 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间隙不应大于 1mm,短心轨与叉跟尖轨 尖端间隙不应大于 1.5mm。 3. 闭合状态下,辊轮与尖轨轨底边缘间的空隙应为 1~2mm;辊轮顶面应高于滑床 台上表面 1~3mm。 4. 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 其中岔枕螺栓 300N·m,T 型螺栓(Skl12 弹条)180 ~ 250N·m,限位器、间隔铁、 顶铁螺栓为 1000N·m。 5. 防跳限位装置与斥离尖轨(标准开口)间隙应为 3~5mm,尖轨防跳顶铁与密贴 尖轨间隙应为 2~4mm,心轨防跳顶铁、卡铁、间隔铁与心轨间隙应为 2~4mm。
ZY(J)4道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1.2 派班会。
明确检修作业负责人、室内外防护员、作业时间、地点、检修要求和安全预判及安全讲话。
1.3 工具及仪表准备。
联络工具、手摇把、手锤、扳手、克丝钳、尖嘴钳、长嘴钳、套筒扳手、螺丝刀、刮刀、直钢尺(钢卷尺)、道岔钥匙、开箱钥匙、安全木、防护员防护用具、万用表、油压表等。
1.4 材料准备:机油、棉纱、1.0和1.6T 防松铁丝、各种规格开口销、接点擦拭麂皮(白市布),不同规格的螺丝若干等。
2 道岔检修作业流程做到一看、二扳、三测、四检、五验。
ZY (J )4道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1 检修准备1.1 预测预判。
通过信号集中监测、缺口监测等手段,对被检道岔进行调阅分析,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检修要求。
一是解锁、转换和锁闭过程是否动作顺畅,有否杆件别卡;二是转辙机及油路有无渗漏油;三是有无销孔旷量过大;四是工务状态检查:尖轨、基本轨状态;滑床板;顶铁;基本轨工务轨距铁、尖轨根部间隔铁等检查。
2.3 三测:测量三项标准 一是道岔各转辙点开程、游间是否符合标准,牵引点框架测量(图一):图一 左为尖一,右为其他各牵引点测量方法2.1一看:查看六个方面一密贴:道岔尖轨与基本轨是否宏观密贴,无肥边;二方正:转辙机是否方正、各类杆件是否平顺;三防松:各类螺丝无明显松动、引线及油管路固定良好,防松扎线、开口销齐全;四标识:各类箱盒、机壳标识齐全;五强度:各类器材及装置无损伤裂纹及锈蚀磨耗,有无弯曲变形;六外部:是否有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的杂物(如石碴、顶铁是否脱落、废弃物等)。
2.2 二扳:观察四项内容二是不同厚度的试验棒(铁)检查道岔密贴(图二):手摇道岔(可通过手摇把、或打开手动阀通过手动齿轮)往复动作检查缺口无误,道岔开口正确,定反位密贴良好后,拨出手摇把(或手动方轴),合上遮断器(或手动阀);电操道岔确认转辙机动作正常,道岔密贴段各牵引点处4mm不锁闭、2mm锁闭,且安装装置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图二三是完成相关电特性测试(图三):图三用转辙机综合测试仪或专用仪表检查,正常转换油路系统两侧压力不大于2.9MPa。
12#道岔检查

检查P50--12号普通单开道岔的作业程序1。
选择量具(道尺、支距尺、钢板尺、楔尺、弦绳、记录本);2。
校对道尺(在线路上左右对调检查水平是否准确、校正日期是否到期)、支距尺的校正日期是否到期;3。
用道尺检查道岔的水平、轨距(17步):尖前顺坡终点;尖轨尖端处:轨距为1445;尖轨中;轨距为1442;尖轨跟端直股:有6毫米的平台为+6;尖轨跟端曲股:有6毫米的平台为-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尖轨跟端1.5米;导曲线前部:距尖轨跟端3米,轨距为1445;导曲线中部,轨距为1445;直线中部;直线后部;导曲线后部,距辙叉心4米处,轨距为1445;辙叉心曲股前部;辙叉心曲股中部,同时检查91、48;辙叉心曲股后;辙叉心直股后;辙叉心直股中,同时检查91、48;辙叉心直股前。
4。
用支距尺检查道岔支距:尖轨跟端接头处为起点,每2米为一点: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
5。
看道岔高低和方向:用弦绳测量6。
用钢板尺检查尖轨动程:在尖轨第一拉杆处:直尖轨为142,曲尖轨为152。
尖轨跟距:144。
尖轨非工作边到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毫米。
护轨平直段轮缘槽宽度:为42mm容许误差为+3、-1。
辙叉心轮缘槽宽度:为46mm容许误差为+3、-1。
检查两翼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68。
7。
检查道岔各零配件:道钉浮起、防爬器松动、枕木失效、轨缝、道床、接头螺栓;8。
分析超限处所。
更多铁路评论请登陆中国铁道论坛(/)12号道岔基本轨接头轨距1435mm尖轨尖端的1445mm第三联接杆处为了1442mm尖轨终端,直,侧向轨距均为1439mm终端后1.5米直向轨距递减为1435mm终端后3米侧向轨距加宽为1445mm导曲线中部轨距为1445mm导曲线后为1445mm辙叉前后直侧向护轮轨头部轨距均为1435mm辙叉中直侧向轨距1435mm(包括查照间隔1391mm. 护背距离13 48mm)辙叉后直曲均轨矩为1435mm道岔内不设超高但在导曲线内允许设置不超过6mmd的超高9号道岔基本轨接头轨距1435mm尖轨尖端的1450第三联接杆处为了444终端直侧向轨距均为1439终端后1.5米直向轨距递减为1435终端后3米侧向轨距加宽为1450导曲线中部轨距为1450导曲线后为1450辙叉前后直侧向护轮轨头部轨距均为1435 辙叉中直侧向1435(包括91 48)。
道岔巡查及重点项目检查作业指导书

正确
不正确
目 视 检 查
量 取 轨 顶 面 处
活 口 扳 手 紧 固
钢 板 尺 检 查
扳
手
密贴检查:使用塞尺对尖轨与基本轨、 紧 心轨与翼轨、短心轨与叉跟尖轨的密贴 固
度进行检查并记录。
塞
螺栓检查:对各类开口销钉、防转垫圈、 尺
防松螺母及螺栓紧固状态检查记录。
检
查
人员撤出栅栏外,同时清点确认材料工 具齐全。作业负责人通知现场防护员撤 除防护后,通知驻站(所)联络员办理 开通线路手续。
备
好,安排上道作业。
查
钢轨检查:人工目视结合钢板尺检查道 岔轨件光带、磨耗、伤损、掉块等。
量
扣件检查:钢轨扣件及弹性铁垫板扣件 取
的缺损、断裂、松动、离缝等。
最
小
值
滑床板及辊轮检查:滑床板变形、磨耗
作
情况,弹性夹、配件状态,辊轮位置、
业
高度、与轨底间距,辊轮框架以及辊轮 扭
过
竖向安装螺栓状态等。
矩
程
道岔巡查及重点项目检查作业指导书
作业内容:道岔巡查及重点项目检查。
适用范围:适用于站场设备巡检;天窗点内作业。
作
业
完
毕 工具材料:检查锤、扭矩扳手、活口扳手、钢丝
钳、尖嘴钳、卷尺、塞尺、弦绳、钢板尺、数码
相机、开口销、钢丝。
检
作
提前确认准备情况,确认人员到位,工 查
业
机具齐全良好。
锤
准
作业负责人接收并确认调度命令。通信良 检
安全风险提示
1. 按规定设置驻站(所)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按规定登销记。 2. 作业负责人接收并确认调度命令后,组织作业人员按照调度命令时间节点进入作 业门并及时锁闭。上道要严格执行“一停、二看、三通过”和 “手比、眼看、口呼” 制度。 3. 暂时不用的工机具放在安全地点,严禁放在道心。 4.作业人员按规定穿戴、使用劳动保护用品,人员和工(机)具与接触网必须保持 2m 以上距离。 5. 使用的工(机)具必须粘贴反光标记,且禁止带病上道。严格执行工、机具使用 相关规定,杜绝造成人身伤害。 6.需扳动道岔进行检查确认时,扳动前与驻站联络员做好确认。
道岔作业指导书

3.1生产技术部是铁路线路维修管理归口部门,负责对铁路道岔维修进行监督检验。
3.2铁路分企业各负责铁路道岔维修管理具体实施。
3.3铁路分企业线路班组负责日常铁路道岔维修、维护和线路质量直接作业步骤。
4道岔维修作业程序
4.1道岔维修要求
4.1.1单开道岔轨距:
尖轨长度轨距
直线型尖轨6250以下1453mm
4.8.3其它伤损达成钢轨轻伤标按时。
4.9查照间隔不得小于1391mm,护背距离不得大于1348mm.
4.10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岔后间隔铁螺栓、长短心轨联结螺栓、钢枕立柱螺栓、可动心轨凸缘与接头铁联结螺栓必需齐全,作用良好,折断时必需立刻更换。
4.11道岔多种零件应齐全,作用良好,缺乏时应立刻补充,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立刻进行修理或更换。
文件名
铁路道岔维修作业指导书
页次
文件编号
LHGC/WJ7.5.3-02-TL
版本/修订号
1目
道岔是铁路轨道结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道岔也是轨道一个微弱步骤,为了确保道岔维修质量,对“铁路道岔维修”施工项目中施工作业实施控制,确保道岔施工作业质量和行车安全。
2适用范围
适适用于铁路道岔线路维修、施工作业人员。
4.6双开道岔、交分道岔、交叉渡线及其它类型道岔各部尺寸,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4.7尖轨、可动心轨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立刻修理或更换。
4.7.1尖轨尖端与基础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不靠贴。
4.7.2尖轨、可动心轨顶面宽50mm及以上断面处,尖轨顶面低于基础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低于翼轨顶面2mm及以上。
2、改变率小于2‰
2
水平
1、误差不超出4mm,导曲线无反超高。
道岔整道作业指导书

道岔整道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道岔整道作业2施工准备主要机具:道尺、起道机、手提电镐、道镐、撬棍。
作业条件了解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情况,设专人瞭望防护。
与电务有关时,必须有电务人员参加。
影响道岔使用时,事先在行车设备检查登记薄内登记,经车站签认,事后经有关人员试验良好,消除登记。
起道量为41~100毫米时,应办理减速施工手续,用减速信号防护,放行列车时限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
限速列车的时间、次数、速度由施工单位决定。
起道量超过100毫米时,应办理封锁施工手续,设置停车信号防护,放行列车时限速不超过每小时15~25公里。
限速列车的时间、次数、速度由施工单位确定。
限速放行列车时,起道顺坡应不少于200倍,轨枕下道碴应串实,轨枕盒内道碴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不限速放行列车时,起道临时顺坡应不少于200倍,收工时应不少于400倍,轨枕下道碴捣固坚实,轨枕盒内填满道碴。
起道地点要有足够的道碴。
全面起道,应有起道标高,按标准起道。
2.2.9作业允许一处连续起下不超过五个枕木头的道钉(60公斤钢轨地段,改道有困难时,允许一处连续起下不超过七个枕木头上的道钉)。
来车钉不齐道钉时,允许每隔两根枕木有一个枕木头上不钉道钉。
33.2 根据工艺流程图描述。
3.2.1 道岔改道时,先拨(或改)正直向的基本股,以此股为基本股,改正直向轨距和导曲线支距,然后改正侧向轨距。
量轨距与划撬:用道尺从岔前岔后量轨距,除量轨距变化外,其他处每2~3根岔枕量一下,划改道撬;用支距尺逐点量导曲线支距,划改正符号;尖轨中间轨距不良时,应查明原因,如基本轨有硬弯,尖轨有旁弯,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连接杆长度不合标准,曲股基本股曲折点的弯折尺寸不合标准,尖轨与基本轨有肥边等,通过相应整修消除;护轮轨轮缘槽宽度,一般应比44mm小1~2毫米,护轮轨轮缘宽度与翼轮轮缘槽宽度之和,一般应比87mm大1~3毫米,如轮缘槽尺寸不合适,应同时进行调整,使轨距有一定的容许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织及机具材料1、源自动组织除施工防护外,单开道岔检查作业共计需要3人。
2、机具材料(表1—3)
表1—3单开道岔检查作业机具材料
序号
名称
单位
规格
数量
备注
1
轨距尺
把
1
经校核
2
支距尺
把
1
经校核
3
八折尺
把
1
4
弦线
副
40m
1
5
石笔
只
1
6
道岔检查记录本
本
1
二、作业程序
1、准备作业
(1)备齐量具,检查记录本。
(2)上道前,检查人核准轨距尺,正反水平误差不大于±1mm。
2、基本作业
(1)根据不同类型道岔逐外检查轨距、水平及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和各部轮缘槽尺寸,并记录。
(2)目测高低和方向:在检查轨距、水平的同时,应在岔首目测外股高低、方向。用40m弦检查,每隔一根枕木检查、记录一次数据。
(3)用支距尺逐点检查支距,并记录。
三、技术标准
1、检查误差不超过±mm。
2、检查位置准确,项目齐全,不漏项。
四、作业安全
1、设置驻站及现场防护,坚持每3~5min联系一次。
2、无夹轨距尺,无摔倒、碰伤现象。
3、来车时,人员、机具材料及时下道避车,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4)检查尖轨尖端密贴状态,尖轨动程位置正确。
(5)用10m弦检查岔后连接曲线正矢,并记录。
(6)特种道岔注意检查前后锐角、钝角辙叉的叉前叉后轨距、水平、叉中轨距,查照间隔、护背距离,曲中内外矢距等。
3、整理作业
超限勾划:凡检查记录中,所检查项目检查值超过临时补修偏差管理值,应在检查记录簿相应点上打“×”(顺坡率、三角坑、曲线正矢连续差等用“~~~”线),并及时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