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四要点”

尊重客观事 实。忠于客观事 实是新 闻报道的生命线。将事 实的本 来面 目呈现给受众 ,让他们 自己从报道传递 出的信 息 中 领 悟是 非曲直。是新闻报 道的本分 。报道 中切 忌夹杂有强烈主 观 色彩 的议论 ,将 自己的意愿强加 给读者。请看 1969年 7月 20日《人 民 日报 》的一篇 消息 :“……云 南省 煤管局革委会 成 员 学 习毛泽 东思想 ,牢固树 立 团结起 来为 了革命 ,为 了夺取 更大 的胜利 ,为 了巩 固无 产阶级 专政的思 想 ,在 自觉增 强革委会 内 部 革命 团结的同时,团结一切 可 以团结 的力量 ……”信息量 小、 词 语 重 复 、强 加 于人 的 灌 输 能称 得 上 是 新 闻吗 ?
随 感 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的新 闻评论 密切 了党和政 府与群 众的联 系 ,起 到 了桥 梁和 纽 带作 用 ,也 为平 面媒 体在 与其他媒 体 的竞争 中 占有一席 之 地 作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坚 持 报 纸 新 闻 评 论 的 民 生 方 向 ,符 合 民 意 ,也 与我 们 的 办报 宗 旨相 一致 ,这也 是我 们 必须 坚持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
人 ”。
善 用新 闻语言。新 闻语 言的特点是 简洁、直白、明 了、中性 , 让 读 者 一 看便 懂 。运 用好 新 闻语 言 ,需要 极 强 的语 言 驾驭 能 力 和较 高的政 治理论修养 ,同时还要求报道者站在一 个客观公 正 的立场上 。美国记者杰克 ·海敦说 :“对记者 来说 ,无论他们 怎样 献身 于某一 事业 ,也 无论他们 多么 同情 某一政 治主 张,他们 在 职业上是 中立的。”在 新闻报道 中,不应该 出现报 道者的影子 , 所以在使 用新 闻语 言上也要 注意 :其一 是不 能感情用 事 ,直抒 个人好 恶,如使 用“野心勃勃”、“刚愎 自用”等字眼 ,在 某些情 况 下会 在 社 会 上 产 生 负 面影 响 ,引 起 不 必要 的 歧 义 。其 二 是 不 能 妄 下结论 。在对一件事情没有定论之前 ,以个人观 点进行评 断 有 悖于党的新 闻政 策。有 时报道 犯罪嫌疑人 未经 法厅 审判 定 性 ,就直接 以“罪犯”相称等。其三是确 需表达主观倾 向时,可增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
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
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包含了这几层意思,作者在占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是有思想和观点,有倾向的,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通过报道事实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呈现,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的,不是通过作者站出来评论,以主观的、特意的方式指出来的。
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把“这十二字真经”用活,形成强有力的无形意见,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例子分述:①精选典型事实,以小见大俗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在新闻策划中,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在企业纷纭复杂的经营活动中精选出有价值的典型事实,有价值的事实未必是大事,有时一个小企业的一件小事,初出端倪,就能反映一个行业的巨变,成为一个大题材。
②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时,新闻策划者只要将古今,正反,国内国外等不同的事实组织摆放在一起,读者就能自动得出结论。
新闻策划者本人不用出面说一句话,而要说的全部说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适时引语,借口说话新闻策划者自己站出来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评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评论的话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了。
这等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
比如,新闻策划者可以自己或通过媒体采访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引用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引别人的话,必须是别人的原话,真实、准确,可以删节,但不能听凭自己的表达冲动,断章取义,歪曲原话。
④用活数字,说话有力数据是很有力的语言,经过数据的罗列,优劣、高下、多少自已会显现出来。
在作为经济新闻的一部分的企业新闻,数据是常用的,用得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是冰冷的,是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不同的行业的数字的接受力受到了限制。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的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一)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属于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在事实和报道之间,还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记者。
没有记录的选择、采访、写作及编者的编辑等,事实不过是个自在的事实,他不能进入大众传媒,即否定了“纯客观”。
同时我们也反对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论”,它否定了新闻的客观性,过于强调主观性,认为新闻事实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性质、意义、规律等都是新闻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
且新闻客观性的获得是在记者的能动性和受众的被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的。
在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自身的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报道出来。
至此,新闻事实极其性质意义、规律如实大放映出来,实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
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
新闻事实反映着两种或更多的倾向。
除了我们常见的正反倾向外,还有多侧面的倾向,多倾向的报道往往给受众以新的启示。
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版面安排、电视新闻图像的解说、新闻照片的说明反映倾向。
(三)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刘少奇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真实地、公正地、全面地、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对于这一论述,要全面理解,不能把他割裂出来片面的应用。
必须使倾向性与客观性密切结合,做到互为辩证统一。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媒体行业也在迅猛发展当中,新闻报道中各类声音呈现出来,其报道平衡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受众的关注与思考。
新闻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客观性,但是新闻的属性又决定了报道需要一定的倾向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
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并不矛盾。
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都是制作过程中的必然存在,应该运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呈现出来。
本文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作出具体探究。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倾向性平衡引言: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倾向性是新闻报道指导性作用的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平衡好客观性与倾向性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新闻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实际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将客观性与倾向性体现出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意识地添加主流观点或者自身见解。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分析(一)新闻报道客观性新闻报道客观性即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将新闻事实以公平公正且客观的态度反映出来,将新闻内容本来的“面目”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都要切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新闻工作者要将自己看到的、经过核实的新闻通过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传递给受众,不添加任何自身的感情语言,也不添加任何情感色彩,单纯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和信息传递。
(二)新闻报道倾向性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即新闻报道者在对事实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包括编写新闻、安排版面)时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的对事实带有某种偏向的评价和看法。
倾向性的表达方式根据新闻内容,时而隐晦,时而开放。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表达着一种无形的意见,但是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引领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递事实的媒介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讨论。
一、客观性的定义和特点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个人情感、意见和立场的影响,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展现事实,对事实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客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不做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2. 中立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对事实进行中立、公正的陈述。
3. 全面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不片面、断章取义。
二、主观性的定义和影响主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的倾向。
尽管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但由于记者的人为因素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主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和取材:记者在报道中选择和处理新闻事件时,会受到自身兴趣、价值观念和职业判断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存在。
2. 语言表达: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用词、叙述方式等也会存在个人喜好和特点,从而影响报道的主观性。
3. 编辑剪辑:编辑和剪辑人员在整理新闻稿件时,也会基于自身认知和审美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主观性的存在也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在追求客观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主观性,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对读者的有效传递。
一些方法可以用于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如:1. 多方消息来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寻求不同观点和声音的消息来源,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 问答式报道:记者采取问答形式进行报道,将自身观点主观色彩降到最低,让事实和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读者。
新闻论文发表新闻语言主观性倾向问题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新闻报道的主观因素以及报道者个人观点的干扰,很多时候新闻报道充满了偏见。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并强调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指的是新闻媒体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由于个人立场、政治倾向或商业利益等原因,对事件、人物或观点的主观倾向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偏见形式:1. 政治偏见:由于记者或媒体机构的政治立场,新闻报道可能会对某一特定政党、政治人物或政治观点持有偏向性的态度。
这种偏见会导致报道的不公平和不客观。
2. 文化偏见:新闻报道可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些文化或民族持有偏见态度。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文化差异的误解和歧视。
3. 经济偏见:商业利益可能导致媒体对某些企业、产业或产品采取偏袒态度。
这种偏见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个人立场偏见:记者的个人立场、态度和价值观也可能对报道产生影响,使得报道失去客观性。
例如,记者可能对某些事件或人物持有偏见,或者根据个人情感倾向进行报道。
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记者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保持中立立场,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
以下是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1. 提供客观信息:客观性要求记者尽可能地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真相,做出理性判断。
2. 增加公信力:客观性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只有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3. 保护受众利益:新闻报道直接影响公众利益。
客观的报道可以避免误导和误解,保护受众利益。
4. 培养公民素质:客观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舆论表达的基础。
通过客观的信息,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三、应对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为了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 多样化的报道团队:构建多元化的报道团队,尊重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报道的客观性。
新闻立场知识点总结

新闻立场知识点总结新闻立场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每家媒体都有其独特的新闻立场,这种立场也影响着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在现代社会,媒体的新闻立场对公众看待事件的角度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和理解不同媒体的新闻立场对于公众获取真实和客观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新闻立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客观与主观客观和主观是媒体新闻报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客观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客观立场,即不带有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只是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
而主观则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主观立场,即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可能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评价。
客观和主观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媒体的新闻立场。
2. 左右倾向媒体的新闻立场通常被分为左倾和右倾。
左倾媒体一般持有较为进步和自由的立场,重视社会公正和人权。
例如一些社会民主主义的报纸和电视台多属左倾媒体。
右倾媒体则更加偏向保守和传统的价值观,注重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了解媒体的左右倾向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事件。
3.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新闻立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家媒体的新闻立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即在报道新闻时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这也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基础。
4. 独立性独立性是媒体新闻立场的重要特征。
一家独立的媒体应当能够独立思考和报道新闻,而不受到政治、商业和其他压力的干扰。
只有具备独立性的媒体才能真正做到客观报道新闻。
5. 中立性中立性是媒体新闻立场的另一重要特征。
一家中立的媒体应当在报道新闻时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带有任何偏见和成见。
中立性是媒体取得公众信任的重要条件。
6. 多元化在现代社会,媒体新闻立场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意味着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多元化的新闻立场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相。
7. 价值观媒体的新闻立场还受到其所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
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
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
客观倾向。
主观倾向。
底线。
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
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
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
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
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
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
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
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在《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事实,而不应该将个人的情绪和价值判断加以对事实的叙述中。
《新闻报道学》一书上说,新闻报道应当是真实事件的实录。
《震撼世界的十天》里说,记者要像一位有责任心的历史学家那样,严肃认真的对待事实,完全真实的记录事实。
但是我们接触的文本都是“被讲述的”文本,真实的故事存在于人们各种各样的叙述之中,任何一种文本都无法超越其叙述者的意识形态立场。
只是这种立场或显明,或隐蔽。
叙事往往难以完全再现事实,而只是意识形态化、修辞化了的叙述。
一些新闻报道中的副词、动词会在不经意间泄露记者的内心活动,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难以避免的。
这在这种不经意的透露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这种主观倾向,我们该怎么看待呢?举一个例子:据潇湘晨报讯曾在去年12月被媒体报道过的“人乳宴”抢先在长沙现身。
昨日上午,长沙某餐饮企业在其酒楼正式推出“全乳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厨师烹制出的“全乳宴”系列菜肴包括人乳鲍鱼、人乳肚花、乳香藕片和人乳鱼头火锅等。
该酒楼老板称,所有的菜都采用了人乳烹制。
湘菜大师许菊云指出,“技术不是问题,我最关心的是法律是否允许这么做?抛开观念不谈,政策法规是否允许,伦理道德是否允许?”
该宴的推出者表示,为了保证做菜的乳汁营养卫生,他们专门从安化请来了六位还在哺乳期的母亲,作为酒楼特聘的“营养师”。
据介绍,这些人都在省卫生防疫站经过了体检,包括艾滋病、肝炎和血液等三项指标。
很明显从这个报道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的主观倾向,记者显然是不排斥这种行为的,在报道中引用酒店所冠名的“营养师”称号,在符号上给出人乳宴合法的暗示。
但是这种做法在道德意识上是得不到认同的,记者在这是的主观意识就会引起误会。
还有一个例子,《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报道《杀人狂魔熊振林一审获死刑》,这个里面的“杀人狂魔”就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虽然罪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但是仍然拥有人格权,这种妖魔化的称呼实在是有失偏颇。
同样的一个例子:2001年,通讯社连续发表通讯《沈阳黑道霸主覆灭记》,《黑老大如何当上人大代表》。
但这是在法庭审判前,这时已经认定罪犯嫌疑人刘涌是黑老大,形成既定的舆论。
魏永征教授对此说,当一篇新闻报道弄到嫌疑人“国人皆曰可伤”,法庭判决已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这难道还不是媒体审判吗?
在此类“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中,为了尽可能全面而详尽地介绍和展示该人物,叙述者一般采用的框架性叙述模式为全知叙事。
由于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叙述者可以把人物的活动包括内心尽收眼底,叙事的时空范围较宽,不受人物有限视点的约束。
然而,对于视“真实性”为自身生命的新闻报道来说,这种超出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却难免损害作品的客观性,从而造成读者对报道内容的怀疑。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报道者的主观意识,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客观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观性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广州日报》的一个报道“一日痛失两泰斗儒风道骨长存留”
季羡林(1911~2009)
据新华社北京电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任继愈(1916~2009)
据新华社北京电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评论
让大师的灯盏照亮未来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
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
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互联网、手机、电话……现代资讯快速传递着国人深深的震惊和哀痛。
透过人们以各种方式留下的悼念和心语,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对大师的珍惜,对大师的呼唤!
大师非一日可造就——让我们暂抑伤痛,在泪光中回望两位大师的生命脚步,感知他们成为巨材的心灵旅程。
“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季羡林曾这样答问。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
这盏孤灯,曾映照面壁苦修的达摩,相伴敦煌临摹的张大千,也照亮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之路和修行之道;他们执掌的,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文化的信仰与忠诚!
这种以使命和责任为发端、以严谨求实为阶梯的学术追求,决定了两位大师淡漠名利、甘于寂寞的品格和风格。
在喧嚷浮嚣的世风中,两位年过九旬的大师愈加散发出陈酿的
芬芳和人格的魅力,凸显出两位大师之于当今社会巨大的财富意义。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今天,两盏燃烧了90多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让我们从大师手中接过这余热尚存的灯盏,注入新的热血和信仰,照亮我们的未来!
从导语上的“痛失”就可以看出记者的主观倾向,但是这时痛失二字,也充分提现了国人悲痛的心情。
所以有关于主观倾向在这种时候是有必要的,那么该怎么去权衡主观倾向和客观倾向呢?
有一种说法叫做底线。
社会学家孙立平在他的著作《守卫底线》中说,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
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底线的话,就可以适当的把握主观倾向,使我们的受众,我们的读者可以看见那些客观的,却又不缺乏主观的新闻报道。
所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舆论导向,要正确处理好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把握新闻规律,任何时候都要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多些客观报道,少些个人意志,尽量避免主观臆断,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就是我们该做的。
注释:《新闻工作准则》
《震撼世界的十天》
《守卫底线》
参考文献:《新闻报道学》桑义燯樊葵浙江大学出版社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陈力丹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闻学前沿》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