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考论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前言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
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
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
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
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
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
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
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
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
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
通假字怎么产生的

通假字怎么产生的?一是古人在写书或作文时仓猝忘其字,暂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
尤其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流传主要靠口授手抄,辗转传授迻抄,难免出现音讹笔误,略似现代所说“写别字”。
后人沿袭下来,约定俗成,别字和正字就“合法”地通用。
这种情形,不妨依王先谦称作“误通”。
(《释名·释宫室》:“灶,造也,创造食物也。
”王先谦疏证:“创字义与此异,当作刱,俗以音同而误通也。
”按:创为创伤,刱为创造。
)二是古代的作者或抄写者在写作或誊抄书文时图省事,以熟代生,以简代繁,用笔画较少的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笔画繁难的字,尤以声符代本字者居多。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借“去”代“弆”(jǔ,储藏)。
王世贞《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次且出门来,不敢归其曹。
”借“次且”代“趑趄”。
又如伶、鸰、铃、零都借“令”字,试、拭、栻、轼都借“式”字,懕、 、餍、魇都借“厌”字,芦、垆、轳、獹、颅、矑都借“卢”字,皆属其类。
其中有些可能因当时正字不足,先借声而后造字。
有的甚至只取本字中可独立成字的一小部分形体(通常是这个字的声符)代替本字。
帛书《老子》甲本第十七章:“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母”即“侮”字之省。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范应元《道德经古本集注》皆作“其次畏之侮之”。
侮从每声,每从母声(古文又作“㑄”),例可通假。
这类情形,很象校勘学所说缺讹、坏损之类,不过字音与本字有联系,与单纯字形上的缺损毕竟不同。
学者们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作“省假”、“省借”,这类字则名之为“省字”、“省文”,足见与笔误、“写别字”不是一回事。
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形,吕思勉称之为“增借”。
他在《字例略说》中说:“就字之笔画言之,则有省借及增借。
省借如借‘隹’为‘维’;增借如借‘盖’为‘盍’是也。
予谓省借者,乃既有专字后,仍用未造专字时之字;增借则既有专字后,并以之代元字。
实仍以声为主而已,非欲于笔画有所增减也。
韩非《解老》、《喻老》译文与原文

《解老》译文本文和下文《喻老》都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本文涉及《德经》九章和《道经》三章,这种先《德经》后《道经》的次序与现今通行本相反,却与帛书《老子》相同,因而具有版本学和校雠学意义。
同时,因为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吸纳老子学说,其中许多理解显然打上了法术家的烙印,如原始道家基于归真返朴的理念形成的崇道德黜礼义的思想,在此被借用为否定仁、义、礼、忠、信的理论前提,进而成为后世法家反传统反文化即反礼乐文明的思想武器;原始道家出于全身保真的目的而反对的前识,在此却成了笃信刑名参验的功利主义者嘲笑的对象;又如,韩非从道家祸福相依的相对论中演绎出法家严刑峻法的政纲,经过对老子原文中“圣人”内涵的巧妙替换,将一个知雄守雌、善利万物的道家形象转换成了法家所推崇的霸主……诸如此类,都可以看出韩非对老子学说的改造,从中可看到这一段中国思想史的微妙嬗变。
(1)德(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内部所具有的。
得是从外部得到的。
《老子》中说的“上德不德”,是说具有上德人的精神不游移在自身之外。
精神不游移在外,自身的内在本质就能保全。
自身的内在本质保全就叫做“德”。
“德”是得之於自身的。
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
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
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游移在外而没有归宿;德游移在外没有归宿。
就不完全了。
如果使用它,思虑它,德就不能巩固;不巩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於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
不自以为有德,就保有了德。
所以《老子》上说,“上德是无为而又是无所为的。
”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制约。
那种不懂得道术的人,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的人,他的心意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
所谓虚。
是说他的心意不被任何东西所牵制。
如今被虚所牵制,就不是虚。
真心做到虚的人。
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
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充实。
【免费下载】古逸丛书初编续编三编目录

清·黎庶昌辑《古逸丛书》26种书目清代光绪年间,贵州遵义我黎庶昌(1837-1897)先后驻日本参赞、出使日本大臣,其间悉心访求日本收藏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代逸书残本,由其随员、精通版本目录钞本,真实地再现了珍本古籍的原貌,使之得以流傅后世。
黎庶昌所撰《刻古逸丛书序》,对每书分撰解题,述其源流,考其版本;此外,每书卷末多附有跋文或后记。
《古逸丛书》因其极高的校勘学、版本学价值,自问世以来,深受因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受该书的启发和影响,张元济在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辑成《续古逸丛书》,后中华书局又辑出《古逸丛书三编》。
《古逸丛书》的版本,有日本东京初印美浓纸本,另有清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影刊本。
本书据后者影印,对原书版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小,同时对子书的顺序作了调整,大致按哲学、文史和综合工具类分别编为三册,以便翻阅。
《古逸丛书》清光绪中黎庶昌辑,共26种。
辑者出使日本,按得国内久已绝迹的古代达书残本。
如《文馆伺林》、《太平寰宇记》以及稀见的宋到《老子》、《苟子》等,汇辑成书,经杨守散详校.在日本彤刻,版片后归江苏书局。
01.尔雅三卷晋郭璞注景覆宋蜀大字本02.春秋谷梁传十二卷附考异一卷晋范寗集解唐陆德明音义淸杨宋敬撰考异景宋绍熙本03.论语十卷魏何晏集解景正平本04.周易六卷附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二卷宋程颐传宋吕祖谦撰附录景元至正本05.孝经一卷唐李隆基注景旧钞卷子本06.老子道德经二卷魏王弼注07.荀子二十卷唐杨倞注景宋台州本08.南华真经注疏十卷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景宋本09.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撰景元本10.尚书释音二卷唐陆德明撰景宋蜀大字本11.玉篇零本残四卷又二卷梁顾野王撰景旧钞卷子本12.广韵五卷附校札一卷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淸黎庶昌撰校札景宋本13.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景元泰定本14.玉烛宝典十二卷隋杜台卿撰景旧钞卷子本15.文馆词林残十四卷唐许敬宗等奉敕编景旧钞卷子本16.琱玉集残二卷□阙名撰景旧钞卷子本17.姓解三卷宋邵思撰景北宋本18.韵镜一卷□阙名撰景永禄本1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日本藤原佐世撰景旧钞卷子本20.史略六卷宋高似孙撰景宋本21.汉书食货志一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景唐写本22.急就篇一卷汉史游撰景小岛知足仿唐石经体写本23.(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四十卷外集一卷补遗十卷传序碑铭一卷目录二卷年谱二卷诗话二卷宋鲁訔编次宋蔡梦弼会笺景宋麻沙本补遗景高丽翻刻本24.碣石调幽兰一卷陈丘公明撰景旧钞卷子本25.天台山记一卷唐徐灵府撰景旧钞卷子本26.太平寰宇记残六卷宋乐史撰景宋本张元济辑《续古逸丛书》46种目录 《续古逸丛书》,孙毓修等编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111册 清朝光绪年间,驻日公使黎庶昌委派随员杨守敬广事搜集散见于日本的濒临绝灭的中国典籍,辑刻《古逸丛书》,开创了抢救、保存、再现、傅播我国珍贵古籍事业之先河。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总目录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总⽬录所有已出版《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总⽬录第⼀辑宋本⼤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宋)朱熹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年当涂郡斋刻本宋本宋本论语集注(宋)朱熹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年当涂郡斋刻本宋宋本孟⼦集注(宋)朱熹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年当涂郡斋刻本古本⽵书纪年辑校·今本⽵书纪年疏证王国维撰⾸都图书馆藏清末刻本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王国维撰⾸都图书馆藏清末刻本⾦刻本庄⼦全解(宋)吕惠卿撰国家图书馆藏⾦刻本宋本茶经·宋本酒经(唐)陆⽻等撰《茶经》川图宋刻本《酒经》国图宋刻本楚辞集注(宋)朱熹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端平刻本容与堂本西厢记(元)王德信、关汉卿撰上海图书馆藏明容与堂刻本红楼梦图咏(清)改琦绘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刻本第⼆辑宋本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释⽂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元本孝经注疏(宋)邢昺疏国家图书馆藏元泰定三年刻本宋本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本藏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宋本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宋本⽼⼦道德经(宋)范应元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宋尤袤刻本⽂选(南朝梁)萧统辑;(唐)李善注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年池阳郡斋刻本元本东坡乐府(宋)苏轼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延祐七年叶⾠南⾩书堂刻本宋本陶渊明集(晋)陶潜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宋本王摩诘⽂集·宋本孟浩然诗集(唐)王维、孟浩然撰国家图书馆藏宋蜀刻本元本稼轩长短句(宋)⾟弃疾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德三年⼴信书院刻本第三辑宋本礼记(汉)郑⽞注;(唐)陆德明⾳义国家图书馆藏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宋本⽑诗故训传(汉)⽑亨传;(汉)郑⽞笺;(唐)陆德明释⽂国家图书馆藏宋刊⼱箱本宋本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元本东京梦华录·元本三辅黄图(宋)孟元⽼等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元致和元年余⽒勤有堂刻本宋本战国策(汉)⾼诱注;(宋)鲍彪校注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刻本宋本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刘孝标注⽇本藏宋刻本⽇本藏宋刻本宋本⼭海经(晋)郭璞注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元本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德九年陈仁⼦东⼭书院刻本宋本杜⼯部集(唐)杜甫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黄叔琳注本⽂⼼雕龙(南朝梁)刘勰撰;(清)黄叔琳辑注⾸都图书馆藏清乾隆养素堂刻本第四辑宋本尚书正义(唐)孔颖达撰国家图书馆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宋本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国家图书馆藏宋龙⼭书院刻本宋本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晋)司马彪撰;(唐)李贤、(南朝梁)刘昭注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本宋本国语(吴)韦昭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本元本吕⽒春秋(汉)⾼诱注上海图书馆藏元⾄正嘉⽲学宫刻明补修本元本颜⽒家训(北齐)颜之推撰上海图书馆藏元刻本宋本扬⼦法⾔(汉)扬雄撰;(晋)李轨等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刘通判宅仰⾼堂刻本宋本曹⼦建⽂集(三国·魏)曹植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宋本⾳注韩⽂公⽂集(唐)韩愈撰;(宋)祝充⾳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宋本河东先⽣集(唐)柳宗元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咸淳廖⽒世彩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宋咸淳廖⽒世彩堂刻本第五辑宋本说⽂解字(汉)许慎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宋本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元本吴越春秋(汉)赵晔撰;(元)徐天祜⾳注国家图书馆藏元⼤德⼗年绍兴路儒学刻明修本宋本论衡(汉)王充撰国家图书馆藏宋乾道三年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元本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国家图书馆藏元泰定⼆年庆元路儒学刻本元本⽩虎通德论(汉)班固撰上海图书馆藏元⼤德九年⽆锡州学刻本宋本荀⼦(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元本道园遗稿(元)虞集撰北京⼤学图书馆藏元刻本元本揭曼硕诗集(元)揭傒斯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元六年⽇新堂刻本宋本嘉祐集(宋)苏洵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第六辑宋本⽅⾔(汉)扬雄撰;(晋)郭璞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庆元六年浔阳郡斋刻本宋思溪藏本⼤唐西域记(唐)释⽞奘译;(唐)释辩机撰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年王永从刻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藏本宋本舆地⼴记(宋)欧阳忞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明本史通(唐)刘知⼏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元本汲冢周书(晋)孔晁注国家图书馆藏元⾄正⼗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元本风俗通义(汉)应劭撰上海图书馆藏元⼤德九年⽆锡州学刻本元刻本列⼦(宋)林希逸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初刻本明成化本东坡七集(宋)苏轼撰⾸都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四年⾄宣统元年宝华盦翻刻明成化本傅增湘校本栾城集(宋)苏辙撰;傅增湘校清道光⼗⼆年《三苏全集》本宋本抱朴⼦内篇(晋)葛洪撰辽宁图书馆藏宋绍兴⼆⼗⼆年临安府荣六郎家刻本第七辑宋本说苑(汉)刘向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咸淳元年镇江府学刻元明递修本宋本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宋)黄升辑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九年刘诚甫刻本宋本新刊剑南诗稿(宋)陆游撰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四年严州郡斋刻本宋本春秋公⽺传解诂(汉)何休撰国家图书馆藏宋绍熙⼆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明本华阳国志(晋)常琚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年张佳胤刻本明⼩宛堂本⽟台新咏(南朝陈)徐陵撰国家图书馆藏明⼩宛堂刻本宋思溪藏本弘明集(南朝梁)僧祐撰国家图书馆藏宋思溪藏本国家图书馆藏宋思溪藏本宋思溪藏本⼴弘明集(唐)释道宣撰国家图书馆藏宋思溪藏本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清)纪昀等撰天津图书馆藏清乾隆武英殿刻本脂砚斋重评⽯头记庚⾠本(清)曹雪芹撰北京⼤学图书馆藏抄本第⼋辑宋本欧阳⽂忠公集(宋)欧阳修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庆元⼆年周必⼤刻本宋本陆⼠龙⽂集(晋)陆云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庆元六年华亭县学刻本影钞宋本陆⼠衡⽂集(晋)陆机撰国家图书馆藏影钞宋本宋本⽩⽒⽂集(唐)⽩居易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明活字本墨⼦佚名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年芝城铜活字蓝印本宋本春秋穀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宋本尔雅疏(宋)邢昺疏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递修公⽂纸印本宋本⼗⼀家注孙⼦(周)孙武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元本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上海图书馆藏元刻本明贯华堂本⽔浒传(明)施耐庵撰清华⼤学图书馆藏明崇祯贯华堂刻本第九辑宋本详注周美成词⽚⽟集宋本详注周美成词⽚⽟集(宋)周邦彦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宋本淮海集(宋)秦观撰国家图书馆藏宋乾道九年⾼邮军学刻绍兴三年谢雩重修本宋本李太⽩⽂集(唐)李⽩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元本分类补注李太⽩诗(唐)李⽩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建安余⽒勤有堂刻明修本宋本周礼疏(唐)贾公彦等撰国家图书馆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明本天⼯开物(明)宋应星撰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年⾃刻本明抄本⽔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清)何焯、顾⼴圻校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宋本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清)徐康批校西北师范⼤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年青柯亭刻本李卓吾先⽣批评西游记(明)吴承恩撰河南省图书馆藏明刻本第⼗辑宋本花间集(五代⼗国·后蜀)赵崇祚辑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公⽂纸印本宋本管⼦(唐)房⽞龄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宋本范⽂正公⽂集(宋)范仲淹撰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本元本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宋)林億校正国家图书馆藏后⾄元五年胡⽒杏林书堂刻本元本仪礼集说元本仪礼集说(元)敖继公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影钞宋本韩⾮⼦(宋)谢希深注;(清)黄丕烈、孙毓修校国家图书馆藏清初錢曾家影钞宋本明本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国家图书馆藏明如隐堂刻本宋本临川先⽣⽂集(宋)王安⽯撰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年两浙西路转运司刻本元本元丰类稿(宋)曾巩撰国家图书馆藏元⼤德⼋年丁思敬刻本醉畊堂刊⽑宗岗评本三国志演义(明)罗本撰国家图书馆藏清醉耕堂刻本。
韩愈原道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道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道原文及翻译 《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韩愈原道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 [3],孑孑为义 [4],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 [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 [6];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7]。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 [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9]。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 [10],今之为民者六 [11]。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13]。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 [14],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15]。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16]。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17]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18],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 [19],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20]。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 [22]:“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 [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 [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25],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6]。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27]。”《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2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29]?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 [30],庙焉而人鬼享 [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32],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 [33],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35],其亦庶乎其可也 [36]。”——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释】 [1]宜:合宜。《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2]之:往。 [3]煦煦(xǔ许):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 [4]孑孑(jié洁):琐屑细小的样子。 [5]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 [6]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7]汙(wū污):污蔑,诋毁。 [8]诞:荒诞。自小:自己轻视自己。 [9]云尔:语助词,相当于“等等”。关于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孔子家语·观周》都有记载。 [10]四:指士、农、工、商四类。 [11]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2]资:依靠。焉:代词,指做生意。[ 13]宫室:泛指房屋。 [14]宣:宣洩。湮(yān烟)郁:郁闷。 [15]强梗:之徒。 [16]符:古代一种凭证,以竹、木、玉、铜等制成,刻有文字,双方各执一半,合以验真伪。玺(xī西):玉制的印章。斗斛:量器。权衡:秤锤及秤杆。 [17]以上几句语出《庄子·胠箧》。《老子》也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8]其:指佛家。 [19]而:尔,你。下同。 [20]“清净寂灭”:佛家以离开一切恶行烦扰为清净。《俱舍论》卷十六:“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灭:梵语“湼槃”的意译。指本体寂静,离一切诸相(现实世界)。《无量寿经》:“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2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处)贬斥。 [22]其:指道家。 [23]传(zhuàn撰):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称“传”。这里的引文出自《礼记·大学》。 [24]天常:天性。 [25]夷:中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 [26]进:同化。 [27]经:指儒家经典。二句出自《论语·八佾》。 [28]引文见《诗经·鲁颂·閟宫》。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膺:攻伐。荆舒:古代指东南方的少数民族。 [29]几何:差不多。胥:沦落。 [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 [31]庙:祭祖。 [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孟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再传弟子,被后来的儒家称为“亚圣”。 [33]荀: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扬:扬雄(约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 [34]庐:这里作动词。其居:指佛寺、道观。 [35]鳏(guān关):老而无妻。独:老而无子。 [36]庶乎:差不多、大概。 【译文】 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份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古时候,人民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养的生活方法,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那些蛇虫禽兽,把人们安顿在中原。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栖息在树木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又教导他们做工匠,供应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物有无;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
“可道“与“可名“之辨

孟子日:世子疑吾言乎李夫道一而已矣!" 道性善" "
的" , 道"一般也解释为言说 , 但下文既已有" 字, 言" 则此处的" 解释为孟子所遵循的" 道" 法则" 较妥当, " 道性善" 道" 之" 与后文" 夫道一而已矣" 道" 的" 应 该是同一概念.
动词, 义为遵行, 实行.如《 管子 任法》 " : 法不一, 则有? I者不祥; 民不道法, 则不祥.《 " 荀子 王霸》 : " 不可不善篇择道然俊道之, 涂盖pi 塞. 王念孙( 读 l " 书杂志 荀子四》 " : 道之, 行之也. 由实行, " 发布的 动态, 逐渐衍生出" 言说" 的意义.《 尔雅 释沽》 云:" 舞, 道也.此中" 既有" 迪, 训, " 道" 原则" 导 与" 向" 的意义, 同时也与" 言说" " ) 话训相通. ( 训" 《 尔雅》 是先秦语典, 说明" 字作为" 道" 言说" 的语义 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 " 字真正能确定是作为" 道" 言说" 义的, 最早见 于《 诗经》 中的《 都风 墙有茨》 " : 中黄之言, 不可道 也. 所可道也, 言之丑也.在接下来的复沓章节中, " " 字为" 与" 所取代, 道" 详" 读" 反复强调了" 的 言" 行为, 这里的语义显然不会引起理解分歧.这是春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考论刘固盛南宋道教学者范应元所作《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一书,《正统道藏》及《续道藏》均未收录,今见于《续古逸丛书》之十七,被推崇为“道家秘笈”。
近来笔者在研究宋元老学以及参加整理《中华道藏》的过程中,发现范注不仅文献价值颇高,而且其思想内容也很有特点。
关于此书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罕有人涉及,故本文拟作简要论述。
一、作者略考范应元的生平事迹不见史籍记载,据此集注卷前所署“前玉隆万寿宫掌教,南岳寿宁观长讲果山范应元集注直解”,及卷后所署“湛然堂无隐斋谷神子范应元”,除能确定其道士身份外,仍难知具体情况。
不过,该书卷末沈乙〓之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其跋云:“此本《道藏》不收,焦氏《老子翼》采摭亦不及,真道家佚典矣。
范应元无可考,褚伯秀《南华义海纂微》所录诸家有范无隐者,或即此人。
”查褚氏《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后序云:“淳丙午岁,幸遇西蜀无隐范先生游京,获侍讲席,几二载。
”又云:“师讳应元,字善甫,蜀之顺庆人。
学通内外,识究天人,静重端方,动必中礼。
”可知范应元确为褚伯秀之师,且学识渊博,修道有方,淳 丙午(1246)、戊申(1248)之际,尚在人间。
褚氏后序作于咸淳庚午(1270),此时业已称“讳”,则知范应元已于庚午之前去世,范注乃成于庚午之前,也是毫无疑问的了。
从褚氏的后序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范应元不仅深研《老子》,而且精于庄学,曾于淳 丙午年间为弟子专门讲授《庄子》,弟子们都凝神以听,“于是众心豁然,如发重覆而睹天日也”。
褚氏遂发出感叹:“窃惟圣贤垂训,启迪后人,义海宏深,酌随人量。
笺注之学,见有等差,须遇师匠心传,庶免多歧之惑,否则死在惠施句里,无由达《南华》向上一关,虽多方五车,不过一辩士耳。
古语云:务学不如务求师。
至哉!”看来,褚氏作《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书,受到了范应元的许多启发,褚氏对其师也极其尊敬和感激,如其后序所云,“师恩昊天罔极”。
褚氏最后说:“江湖宿德,稔知其人,不复赘述。
聊志师徒庆会之因于卷末,俾后来学者知道源所自云。
”由此可知,范应元当时的名气和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二、《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的文献价值范应元为《老子》作集注,特别强调是以古本为依据的,他说:“有变化不可得而测者,在去古愈远,尤虑失真。
所以余解此经,一从古本。
盖书坊刊行者其稍异处,皆后人臆说,不得老氏之意矣。
”①又说:“若夫先觉之士固忘筌蹄,而后进之英尚资梯级,是书也不无少补。
然惧〖亻替〗率,弗敢张露。
偶因道友来求,难以〓付,复念老矣,将形槁于一丘,惟恐此经浸失古本,遂命工镂板,藏诸名山,以俟来哲。
”②可见,范应元对这个古本是相当珍视的,所以直到年老时,他害怕此古本有失传的危险,才愿意公之于世。
既然此本在南宋时就号称古本,那它形成的时间便应该早出南宋很远,完全有可能是汉魏六朝旧本或更早的本子,所谓近古必存真,该本必然较多地保存了《老子》原来的面貌。
范应元之集注一切以古本为权衡,同时又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同异,但绝不改动古本。
这样,我们今天不仅得以见到此古本原貌,而且可以知道南宋时期《老子》版本的流行情况。
除古本外,范氏先后共引用了韩非、严遵、刘安、扬雄、司马谈、司马迁、河上公、王弼、杨孚、孙登、马诞、王〖讠利〗、郭云、阮籍、阮咸、董遇、陈韶、李奇、梁王尚、张嗣、梁帝简文、应吉父、张玄静、张君相、朱桃椎、开元御注、傅奕、李若愚、陈碧虚、苏辙、司马光共三十一家,其中相当一部分如杨孚、马诞、王〖讠利〗、郭云、阮咸、陈韶、应吉父、李奇、朱桃椎等为书志所未著录,其他《老子》集注亦未提及,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在注解方面,范氏在引用了韩非、河上公、王弼、韩康伯、郭璞、张冲应、陆德明、傅奕、成玄英、苏辙、司马光、程颐、王〖雨方〗、朱熹等十四家注文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解释,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借此研讨范应元的老学思想,而且可以窥见南宋解《老》之时代风气。
当然,范注更重要的文献价值则是体现在对《老子》经文的考证上。
自唐宋以后,有关《老子》的各种版本辗转传抄,彼此承讹袭谬,互相窜改,其结果是经文内容同流合一,使得其中错误无法校正。
而在这些通行传本中,溯本求源,主要又是严遵本、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这四种本子的辗转流传,其中又以王、河二本为盛。
王弼注本文笔晓畅,主要流传在文人学者与士大夫阶层;河上公注本通俗简要,主要流行于道流学子与平民百姓之间。
③然而,范应元所据古本,则与上述通行的版本都有明显差别,例如范本《老子》的第十六章“凡物〖员云〗〖员云〗”句,“〖员云〗”字通行本作“芸”;范本第四十一章“大白若〖黑辱〗”,“〖黑辱〗”字通行本作“辱”;范本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盅”字通行本作“冲”;范本第四十七章“其知弥〓”,“〓”字通行本作“少”;范本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彳夷〗”,“〖彳夷〗”字通行本作“夷”;范本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亻春〗〖亻春〗。
其政〓〓,其民缺缺”,通行本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范本第六十四章“其〖月色〗易判”,“〖月色〗”字通行本作“脆”等等。
在这些差别之处,范应元都有注解,并说明是“从古本”。
显然,与通行本比较,范氏之古本应该是另有来源的,那么,范氏古本与通行本之间的差别,就特别值得我们重视,这些差别对于我们考订今本《老子》之经文,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便从范本经文中择要举例,并结合马王堆帛书本及郭店楚简本《老子》,以说明范本在版本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视之不见名曰几。
(《老子》第十四章)范注曰:“‘几’字,孙登、王弼同古本。
傅奕云:‘几者,幽而无象也。
’”范氏又说:“道无色,视之不可见,故名之曰几。
”孙登本已佚,王弼、傅奕本今均作“夷”,由此可知王、傅本亦为后人所改,古本同样作“几”。
作“几”应该更近老旨,且与《易》义相合。
《易·系》云:“极深研几”,又云“知几其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郑玄注:“几,微也。
”正与傅说相契。
(二)芴兮芒兮,中有象兮;芒兮芴兮,中有物兮。
(《老子》第二十一章)范注曰:“芴音忽,芒,虚往切。
于无非无曰芴,于有非有曰芒。
”范氏又说:“别本作‘其中有象,其中有物’,今从古本。
谓以道为无则非无,以道为有则非有,故曰‘芴兮芒兮,芒兮芴兮’。
然而万象由斯而见,万物由斯而出,故曰‘中有象兮,中有物兮’。
”“芴芒”二字流行本作“惚恍”,可通用。
《庄子·至乐篇》:“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
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褚伯秀注云:“芒芴,读同恍惚。
”是其证。
“中有象兮,中有物兮”与通行诸本都不相同,而独与马王堆帛书本相合,帛书乙本作“〖氵勿〗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氵勿〗呵,中有物呵”。
甲本作“□□□呵,中有象呵。
〓呵〖忄勿〗呵,中有物呵”。
由此比较,范氏之古本确实是近古的。
(三)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老子》第三十七章)“不欲”,王弼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景龙碑本及陆希声、苏辙、邵若愚、林希逸等唐宋诸流行本都作“无欲”,惟范应元本作“不欲”。
范本正确,“不欲”恰与下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相联系,验之帛书,甲乙本亦均作“不欲”。
(四)吾将以为学父。
(《老子》第四十二章)范注曰:“古本作学父,河上公作教父。
按《尚书》‘惟〖学攵〗学半’,古本并作‘学’字,则‘学’宜音‘〖学攵〗’,亦教也,义同。
‘父’,始也。
今并从古本。
”范注是。
河上公、王弼以及唐宋流行诸本均作“教父”,而“学父”更近古义。
成玄英《老子义疏》引顾欢曰:“其〖学攵〗学之本父也。
”可见顾本作“〖学攵〗”,“学”为“〖学攵〗”省。
另《弘明集》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引《老子》此句并作“学父”。
今揆之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吾将以为学父”,与范本正同。
(五)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
(《老子》第四十六章)范注曰:“〓音惨,痛也。
”王弼本无“罪莫”句。
“〓”字,顾欢本、敦煌本、唐碑本作“甚”,河上本、王弼本以及其他诸本作“大”。
然此句帛书甲、乙本均作“咎莫〓于欲得”,郭店楚简本作“咎莫〓乎谷(欲)得”,可证范本之不误。
(六)蜂虿虺蛇不螫,猛兽攫鸟不博。
(《老子》第五十五章)此句诸通行本分作三句,王弼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博”。
傅奕本作“蜂虿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河上本、严遵本及唐宋诸本“蜂虿”俱作“毒虫”,俞樾认为“蜂虿虺蛇不螫”是“毒虫不螫”的注文。
然而马王堆帛书甲本作“逢(蜂)〖彳刺[HT5SS] 〗(〖刺虫〗)〖虫畏〗(虺)地(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
乙本作“〓(蜂)〓(虿)虫(虺)蛇弗赫(螫),据鸟孟(猛)兽弗捕(搏)”。
郭店楚简本作“〖虫胃〗虿虫(虺)它(蛇)弗〓(〓),攫鸟〓(猛)兽弗扣”。
在众多的版本中,《老子》此句实唯范应元所据古本与帛书及楚简相似。
(七)是以早服。
(《老子》第五十九章)范曰:“王弼、孙登及世本作‘早复’,如《易·复卦》‘不远复’之义,亦通。
然承上文‘事天’处来,‘服’字相贯。
”尽管范氏认为“早复”亦有道理,但仍然坚持从古本作“早服”。
李约、陆希声、宋徽宗、司马光、林希逸、邵若愚等唐宋诸本均作“早复”。
朱熹解此句说:“能啬则不远而复。
”亦认为作“早复”。
另王弼及诸唐本“是以”作“是谓”。
今验之帛书,甲本损掩,乙本正作“是以早服”。
楚简本则为“夫唯啬,是以早;是以早〓(服)是胃(谓)……”,显然,“是以早”后脱一“服”字。
看来,“早服”宜古,“早复”乃后人所改。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来看,在流行诸本互相改动《老子》经文、使经文趋于同一时,范本却相对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貌,与王弼本、河上公本及唐宋流行诸本比较,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别。
然而,范本这些与流行本不同的地方,却恰恰能与马王堆帛书本及郭店楚简本相合,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范氏所据之版本确实是一个近古的本子,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应该引起每一个老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三、《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的思想内容宋元之际著名的道教学者杜道坚在《玄经原旨发挥》一书中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
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
”这里说到了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时代需要,不断地对《老子》作出新的解释。
范应元之《老子》集注,在裒集诸家注解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其老学思想,同样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一)自然之理范氏在《老子》首章注云:“常久自然之道,自然而然,万物得之以生而不知”,“道者,自然之理,万物之所由也。
”这里说的是常道,即自然之道,也即自然之理,乃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这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道的本体意义,并暗示了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