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069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069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第69章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人,一旦并发外科系统疾病而需行急诊或择期手术时,其麻醉处理具有特殊要求,需作全面考虑。同时,血液病人为明确诊断,需作淋巴结活检或行脾脏切除术,其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手术麻醉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血液系统的特点和全身情况,综合考虑。血液病可概括为三大类:①红细胞系疾病,如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慢性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干细胞异常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脱氧核糖核酸(DNA)障碍所致贫血;红细胞膜先天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6-磷酸萄葡糖脱氢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红细胞抗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异常(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肾病,肝病或恶性肿瘤所致的慢性贫血。②白细胞系疾病有粒细胞病(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缺陷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③出凝血疾病有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异常所致的出血(原发性或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DIC;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陷出血(血友病甲)等。血液病人因贫血易至组织缺血缺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障碍易于感染,血小板及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数量和功能障碍易至出血不止或血栓形成。本章拟就血液病病人的麻醉特点、麻醉前准备、麻醉选择和麻醉期间管理以及几种常见的血液病人的麻醉作一介绍。

第一节血液病病人的麻醉特点

一、一般特点

血液病病人常并存贫血、出血或感染等病情,并往往继发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对麻醉药及术前用药的耐受性显著下降,因贫血常致携氧能力降低,对缺氧耐受性也差,严重贫血者,即使缺氧也不会出现紫绀。因此麻醉前应尽量改善全身情况,纠正贫血、血液病人常因病情严重需长期卧床、长期应用激素,或接受放疗和化疗,而致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降低,因此抵抗力极差,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慢性贫血可引起心脏代偿性扩大,容易并发心衰,不能耐受快速或大量输血补液。因此应采取分次小量输血或成分输血以防心衰。对血液病病人术前必须全面估计病情,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二、异常出血

血液病病人麻醉的另一特点是异常出血,其发生原因甚多,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一)血液pH

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血管扩张、循环迟滞和渗血增多、酸中毒或碱中毒可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若pH7.5时,凝血酶原时间为100%,当pH降至6.5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pH8.8时延长60%,由此可出现异常出血。

(二)麻醉因素

深麻醉易致血管扩张而渗血增多;低温可延长出血时间,使手术区渗血增多。

(三)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的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可引起凝血障碍,其原因可能为:①库血凝血因子Ⅴ、Ⅶ和血小板均减少;②枸椽酸钠降低毛细血管张力,改变血管壁的通透性;③枸椽酸与钙离子结合,导致参与凝血全过程所需的Ca+2下降;④大量失血的同时,也丢失大量凝血因子;⑤因失血性休克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和酸中毒,可加重凝血障碍。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术中如出现异常渗血,同时伴血小板明显减少及严重休克时,应想到DIC,纤溶抑制时可使用促纤溶药,如尿激酶,链激酶;继发纤溶时可用抗纤溶药如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6-氨基己酸(EACA)5~10g。对羧基苄胺(PAMBA)100~200mg,凝血酸(Trons-AMCHA)250mg等,同时应补充新鲜血小板、冷沉淀物或新鲜冷冻血浆。

(五)肝损害

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Ⅸ(PTC)、Ⅻ(HF)、XIII(FSF)都在肝内合成,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碍,引起异常渗血不止。因此手术前应准备新鲜血、冷沉淀物或新鲜冰冻血浆,并补充维生素K、EACA等。

(六)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易见于严重创伤或某些外科手术如肺、胰腺或前列腺等手术,这与大量组织激活因子进入循环,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而发生纤溶有关。肝功能正常的病人、也可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灭活,而出现原发性纤溶。

(七)凝血因子缺乏

先无性凝血因子缺乏常见于血友病甲,为术中异常渗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友病为遗传性疾病因血浆凝血因子Ⅷ活力缺陷所致,其中血友病甲约占70%~80%,血友病人手术中常因出血不止而死亡,治疗极困难,主要靠替代疗法,手

术前、后输注凝血因子Ⅷ及冷沉淀。这些凝血因子都从3日内的新鲜冰冻血浆提取,每ml含Ⅷ因子3~5μ/ml,一般术前应输Ⅷ因子1000μ(即20μ/kg),同时静注氢化考地松100mg。大多数凝血因子缺乏是后天获得性,且多呈多因子综合性缺乏。其可能因素列于下表。

原因疾病缺乏的因子

维生素K缺乏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吸

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药等

Ⅱ、Ⅶ、Ⅸ、Ⅹ

肝脏疾病DIC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叶

切除术后等各种因素导致DIC的疾病

和诱因

Ⅱ、Ⅶ、Ⅸ、Ⅹ、Ⅵ,

Ⅰ、Ⅱ、Ⅴ、Ⅶ、ⅧⅨ、

Ⅹ、Ⅺ、Ⅻ

大量输血输血量>250ml Ⅴ、Ⅷ、Ⅳ(钙离子)不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凝血因子的缺乏,在手术中均可能出现异常广泛渗血,且常因通气不足及高碳酸血症而加重,可试用加强通气和皮质激素、维生素C及K、钙剂等治疗、渗血面局部可采用冷、热敷或血管收缩剂湿敷以减少渗血。对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术前都应作补充疗法,以使凝血因子恢复达到止血所需的水平。各种凝血因子的补充量各异,取决于出血程度及凝血因子性质。如血友病合并重度出血而又必须手术时,需补充Ⅷ因子,达到正常水平的25%~40%方可进行麻醉和手术。一般Ⅷ因子恢复至正常的5%即可得到止血功效。补充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需补充新鲜冰冻血浆量=(拟达到的血浆水平%-实测到的血浆水平%)×血浆容量。血浆容量=体重(kg)×0.07×(1一血细胞压积%)。

表69-2 几种常用的凝血因子制品、名称和规格

凝血因子制品名

来源规格适应症

冷沉淀新鲜冰冻血

Ⅷ因子3~10μ/ml 血友病甲、血管性假血友病

FⅡ、Ⅸ、Ⅹ复合物新鲜血浆

FⅡ、Ⅸ、Ⅹ30~50μ

/ml

FⅡ、Ⅸ、Ⅹ缺乏症

凝血酶原复合物(PPSB)新鲜血浆200μ/瓶

双香豆素过量、肝病出血、手

术前、血友病甲、乙、出现抗

凝物质

纤维蛋白原新鲜血浆1~1.5g/瓶低纤维蛋白血症、DIC、纤溶(八)血小板减少性功能缺陷

一般认为,血小板在50×109/L或以下时,术中和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创面渗血过多,因此将血小板≤50×109/L视为手术的禁忌。血小板在20×109/L 以下时,不进行手术即可致自发性出血。如病人手术前长期服用潘生丁、阿斯匹林、苯海拉明、吲哚美辛类药物,可能发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药物对骨髓功能的抑制和各种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可引起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而脾功能亢进和某些药物过敏则通过血小板破坏消耗导致血小板减少。对此类病人术前必须积极地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除脾功能亢进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作脾切除术外,可输注新鲜血液、血浆和富含血小板血浆,亦可输给浓缩血小板,保证术前24小时、术中和术后72小时血小板在止血水平[(70~80)×109/L]以上。

某些患有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的病人常有血小板增多,且伴有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异常、释放反应障碍、PF3有效性减弱和出血时间延长,易发生术中出血,对此类病人外科手术前须使血小板降至200~400×109/L,且使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有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等,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多见于骨髓增生综合征、尿毒症、肝硬化、异常蛋白血症和,DIC等,术前唯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输注新鲜血小板和应用血小板单采和置换。

(九)术中大量快速输液,使血浆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稀释,凝血功能下降。右旋糖酐使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凝集,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第2节麻醉前准备及麻醉前用药

一、麻醉前病情估计

麻醉前应全面了解病史、职业史、家族史并作必要的体检和化验。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测定、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为造血系统疾病实验诊断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明确诊断估计发病原因,如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或失血等。针对病因学如化学性的、各种药物引起的AA性贫血、物理性的如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失血性的急慢性失血引起贫血或因毛细血管缺陷、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甚至遗传性家族性出血倾向。了解有关治疗用药或输血情况,血红蛋白回升正常的病人一般可耐受麻醉。并应进一步对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及用药方法等进行估计,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何种成分输血或新鲜血的准备等。由于血液病伴有严重贫血、出血、恶性肿瘤等并发心力衰竭、脑出血、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往往更增加麻醉的危险性,均应妥善估计并周密做好术前准备。

(一)、红细胞系统的贫血

1.贫血应估计贫血原因,是否为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过度破坏和/或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失血,不论是生成不足、破坏过多、或丢失过多,均可造成循环血液成分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2.贫血的病理生理红细胞功能是携氧,贫血造成携氧能力下降,使组织器官缺氧。

(1)循环系统①高输出量状态:贫血造成组织缺氧,机体产生相应的代偿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增快、循环时间加速和心输出量增多,随着贫血的加重心脏负荷亦加重,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ST段压低、T波倒置,可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②心肌缺氧:心肌营养障碍,增加心脏负担,更促使心力衰竭;

③严重贫血:麻醉前因严重贫血,血清蛋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易造成组织水肿。

(2)呼吸系统严重的贫血因血红蛋白量明显降低,当活动增加使血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此时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影响呼吸中枢,呼吸增强,活动后易发生气急乏氧。

(3)泌尿系统贫血病人由于代偿引起肾血管收缩,肾缺氧而致肾功能改变,尿比重减低,重症者可出现蛋白尿和氮质储留。

(4)消化系统贫血时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进食减少,术前多有营养不良。

3.贫血病人术前准备

(1)对贫血原因应作出判断贫血中最常见的为各种原因失血所致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血色素性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生成不足,部分由于脱氧核糖核酸或正铁血红素合成障碍、维生素B12、B6、叶酸等缺乏。部分由于骨髓中红髓减少,除周围血象显示正红细胞正色素型贫血,骨髓象中红髓明显减少,幼红及粒细胞显著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溶血性贫血,典型病例具有脾大黄疸,球形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强术前应进行贫血治疗,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有利于手术麻醉;①缺铁性贫血:可口服铁剂,常用的有硫酸亚铁,枸椽酸铁或注射右旋糖酐铁;②补充造血:刺激红细胞生成,如维生素B12、B6、叶酸,中药党参、黄芪、当归、白芍、阿胶等。丙酸睾丸酮效果肯定,必要时可考虑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③术前加强营养:饮食中选用含铁丰富的食品,以改善增强病人术前一般情况;④对严重贫血者术前应输血,如成分输血、输红细胞悬液。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术前以分次少量输血,以改进病人术前情况,提高手术麻醉耐受力。

(二)白细胞减少与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功能异常(白血病)结果会造成人体防御功能破坏,外

科手术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抗感染能力大减。

1.白细胞减少(1).术前检查如白细胞减少,尤其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作手术,如进行手术多数是急诊手术,如急性阑尾炎,宫外孕,急性胆囊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或软组织脓肿等,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对病情充分估计免遭意外。①术前检查白细胞总数、分类、了解既往白细胞数及骨髓检查结果。②了解既往对白细胞减少的治疗及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术前可静注氢化考地松100~200mg。③术前需成分输血,如白细胞或新鲜血以增强免疫力、防止出血,术中失血多的应及时输新鲜血或冷沉淀物。

2.白血病白血病是血液系统中的恶性病,特点为白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在骨髓或其他组织中呈现异常的弥漫性浸润性增生,周围血液中白细胞的质与量均异常。此类病人除急症非手术治疗不可,一般不宜手术,其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与白细胞减少基本相同,如治疗性脾脏切除术(毛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前应备有新鲜血、冷沉淀物等减少术中出血。

(三)、出血性疾患

麻醉前应对正常止血,包括血小板、血液(凝血因子)止血和血管止血等方面做好充分估计。

1.止血机制(1).血小板止血正常血小板的浆膜系磷脂双层膜,膜内有糖蛋白的糖链大部分暴露(镶嵌)在血小板表面,成为血小板与其他组织及凝血因子接触时的受体,当血管受伤后内皮细胞层下的基底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组织释放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粘附于胶原上并引起血小板相互粘附,血小板大量堆聚,形成血小板堵块,堵塞住血管的破口而止血。大量凝聚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收缩素,使血管收缩,血小板的凝聚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当血小板的质与量异常时均可引起出血。(2).血液止血(凝血因子)血浆中已发现的有13种因子,新的因子仍在陆续发现,血液凝固有三个阶段:①凝血活酶生成期:参与本期的有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HG)、Ⅸ(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Ⅶ(稳定因子SF)、血小板及Ⅳ(钙离子),本阶段为内在系统的凝血作用;②凝血酶生成期: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在活动性凝血活酶与钙离子的作用下转变为凝血酶。当少量凝血酶生成后,其本身又能催化和加速凝血酶原的转变,形成大量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形成期: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一种球蛋白,由第二阶段中形成的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先水解成为多肽链,以后聚合成为纤维蛋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AHG)使纤维蛋白成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块。(3).血管止血参与血管止血的主要是微循环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小血管壁由内膜(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内皮下结缔组织构成)、中层(由平滑肌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和外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三层组成。毛细血管及微静脉无中层平滑肌而受植物神经支配,当血管受损伤后,由神经轴突的反射作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血管收缩,血流变缓伤口缩小而止血。故血管止血起一定作用,即使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有某种缺陷,可不发生出血,相反如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而血管机能有缺陷时,仍可发生出血。

二、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经过全面了解病情、详细的周身物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形态学观察(骨髓象)、有条件单位应作术前血液流变学检查,以了解全血粘度,血细胞压积,血细胞流变性(红、白细胞、血小板粘附性),切变率,血清胆固醇浓度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冠心病有诊断意义,并进行术前无创性血氧饱和度监测。婴幼儿(2岁以内)及ASAⅢ~Ⅳ级病人更易发生低氧血症,病人多表现苍白但并无紫绀征,应进行术前病因治疗及全身支持疗法,如缺铁性贫血输红细胞悬液或小量输血,口服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的输注,对患有出凝血障碍者宜输新鲜血小板,冷沉淀物以弥补因子Ⅷ之不足,输血小板应限量以防血小板抗原(antip1atelet antigen)的产生。其他辅助治疗、肌苷、辅酶A、叶酸等以提高骨髓造血功能,非急症手术可于术前2周每日服用强的松龙40~60mg,以减轻或预防出血。

麻醉前用药术前经过血液病治疗,一般情况尚佳的病人麻醉前可按常规用药。有脑出血征,周身情况衰竭或出血严重者,宜免用吗啡类麻醉性镇痛药物,可口服地西泮10~15mg或苯巴比妥钠0.1~0.2g麻醉前30分钟给药。麻醉前用药尽量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避免肌肉或皮下注射,以防皮下血肿,对血友病病人尤需注意。

第3节麻醉选择

一、麻醉方法选择

有出凝血障碍者不宜选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虽然有引起组织损伤出血危险,临床实践证明经术前充分准备,输新鲜血或凝血因子,一般均可安全进行手术麻醉,如常见的血液病某些治疗性的脾切除以及骨髓移植术大量采髓的麻醉,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仍属安全易行。小儿在基础麻醉下行硬膜外阻滞可减少术后呼吸道合并症及口咽部粘膜出血的危险,但应严格无菌术,选用细穿刺针操作轻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因多孔穿刺损伤后有造成感染、局部渗血血肿形成之患。如选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时注意保护口咽部粘膜,有因气管粘膜出血、血块阻塞窒息死亡的报道,不可不慎。血友病人麻醉选择比较困难,有报道因局部麻醉造成巨大血肿,椎管内阻滞亦易引起出血具有一定的危险,故

仍以快速诱导气管内麻醉为宜。四肢关节手术如血友病膝关节血肿或指趾骨血肿,形成骨假瘤须截骨者,可选用区域静脉麻醉,麻醉前应给补充因子Ⅷ(AHG)、新鲜冷沉淀物或新鲜成分输血(新鲜血小板),止血带时间以1小时为度,并安全掌握放松技术。

二、麻醉药物的选择

某些血液病除全血细胞减少外,可有不同程度低血容量,因贫血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浓度低,静脉大量快速用药后易发生低血压影响心输出量。全身麻醉用药可选用地西泮、氯胺酮、或羟丁酸钠诱导,间或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阿曲库铵以助插管及维持麻醉的稳定性。氧化亚氮——安氟醚或异氟醚复合吸人在SpO2及呼气未CO2监测下避免发生低血氧症。神经安定镇痛药,吩噻嗪类药对凝血机制有影响,应防止过量。有报道氟哌利多对个别患者有发生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吩噻嗪类药物对血液病患者的降压作用也较正常人明显;小剂量芬太尼(10μg/kg)可延缓纤溶,有明显镇静镇痛作用,减轻牵拉反应。血液病脾切除术选用连续硬膜外小剂量分次注入局麻药,静脉内分次辅助少量哌替啶、异丙嗪合剂对减少牵拉反应较为满意。对成人体健者全身麻醉快速诱导,硫喷妥钠4~8mg/kg或异丙酚 1.5~2.5mg/kg、芬太尼2~6μg/kg、琥珀胆碱0.8~1.0mg/kg,气管内插管,术中静注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或安氟醚、异氟醚吸入加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麻醉。长时间乙醚、氟烷、甲氧氟烷可增加纤溶活性现已废弃不用。避免任何原因所致的缺氧、酸中毒,以免使血管扩张,微循环郁血增加创面渗血,对血液病患者一切用药均应少于一般外科手术用药。

三、激素的应用

长期严重贫血的病人手术麻醉时易产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麻醉前应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防止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及麻醉药物的变态反应,以增强对麻醉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术前氢化可的松100~400mg与丙酸睾丸酮50~100mg 合并应用,麻醉期间用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静脉滴注。避免经输血管道内注药,更不可混合在血瓶或储血袋内用药,免遭药物破坏血细胞产生溶血,皮质激素对维持血压防止休克有效。低血压时在扩容的同时1次缓慢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或氟美松10~20mg。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状态,使毛细血管脆性由阳性转变为阴性,出血倾向好转,并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减少血管通透性,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第4节血液病病人的麻醉管理

一、小儿血液病病人麻醉期间管理

血液病患儿血红蛋白量降低,携氧能力低下,凝血时间延长粘膜易出血,给麻醉管理增加一定的困难,部分患儿有间歇热,肝脾肿大或有黄疸,循环代偿功能差,心脏扩大易缺氧,为了减轻心脏负荷预防术后出现高凝状态,麻醉期间可输平衡盐液或5%~10%葡萄糖盐水,血液病婴幼儿发育迟缓、胸廓发育不全、胸腔狭小,肋间肌及呼吸肌发育不完全,隔肌高,腹大,肺顺应性易受累下降,主要靠腹式呼吸,对肌松药及中枢抑制药耐量小,易产生呼吸抑制。术中应加强呼吸管理保持每分钟20~30次呼吸。由于肺容量小,潮气量约6.6ml/kg,应注意通气量,减少无效腔,以弥补血红蛋白量过低携氧不足,麻醉期间应进行血流动力学、心电图、气道压力、氧饱和度及呼未CO2监测,随时观察循环与呼吸变化。

二、成人血液病病人麻醉期间管理

成人经过术前少量多次输血准备,一般情况改进、血红蛋白量有所提高后,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及麻醉期的管理无更多困难,如血液病脾切除术选用连续硬膜外分次注药,阻滞范围以切口为中心,阻滞平面勿过高,麻醉之始即保持良好的静脉输液,术中辅助给氧。手术切皮之前应输进200~300ml液体以保持稳定的血容量,为避免探查腹腔时的牵拉反应,可在切腹膜时静脉给神经安定镇痛剂以减少反应,一般均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手术切口的改进一般手术均无困难,且术后合并症少镇痛效果好。四肢手术选用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便于管理,无任何困难。胸部手术气管内全身麻醉选用低压套囊一次性塑料导管,避免经环甲膜表面麻醉注药、喉镜暴露声门时一定要轻柔减少口腔及会厌部粘膜损伤,避免多次粗暴性插管保护气管粘膜,防止造成呼吸道出血窒息的危险。血液病人抵抗力低易感染,一切麻醉用具与操作均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有主张操作前麻醉工作者应洗手减少交叉感染。气管导管妥加固定以免脱出,牙垫勿过硬注意牙齿及齿龈的保护。麻醉勿过深,控制肌松药用量,术中注意呼吸交换,合理选用呼吸机,如具有电脑程序功能完善的、能监测呼吸道阻力、PetCO2、进行指令分钟通气、间歇正压-同步正压通气(iPPV一assist)及PEEP通气,具有安全报警装置的呼吸机。无设备条件时仍以手控保持自主呼吸,间歇进行辅助呼吸,以确保良好的气体交换。良好的呼吸管理应无缺氧及CO2蓄积,术终使病人早醒,呼吸循环恢复正常后拔管送恢复室或血液病空气层流无菌具有ICU条件的专用病室为妥,24小时后观察确无问题后方可转回小病室,有专护进行术后护理。围术期应有心电图及SpO2监测,严格无菌防止术后感染均严于一般手术病人。

三、急救气管插管

血液病人常因口咽腔粘膜下出血、形成血泡经感染后易破溃出血继发呼吸道阻塞窒息,可采用清醒表面麻醉下气管插管,选用低压套囊充气压迫,气管导管

可保留1周,如仍需压迫止血者,在清理口咽部后更换无菌导管,再次置管应注意无菌术及口腔护理。

四、输血、输液的管理

手术期应按失血量输新鲜血或成分输血,因48小时内的新鲜血含有大量血小板及因子Ⅴ(易变因子)、Ⅷ(AHG)形成凝血质可加速凝血,库存血缺乏活性血小板,当血小板<2×109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塑料输血用具管壁光滑减少血小板粘附破坏,血小板对维持血管功能及抵抗力具有重要作用,有良好止血功能。Hi1gard(1979)报道输库血,虽经交叉配血仍有3%变态反应,反复输血后有产生血小板抗体,故需输血者可输用少血浆红细胞悬液成分输血,以减少供血者血清抗体或蛋白质所致输血变态反应。

小儿失血量不超过10%可不输血,失血量10%~20%者可视具体情况少量输成分血,但以补液为主,同时应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分别保持在100g/L 及30%以上,如失血量>20%应等量输血。

第五节血液病人围术期处理

1.围手术期尽量减少出血,输血量一般应超过失血量,与一般正常人手术期输血原则不同,不能在手术开始时单纯输用晶体溶液,至少与成分输血交叉输注,或先输新鲜血以减少手术野失血量。

2.争取手术能去除产生失血性贫血的根源,如某些慢性失血性贫血是由于消化道肿瘤、溃疡,当去除病灶,或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明显减少红细胞破坏,使贫血好转。又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当脾切除后,再结合其他综合性治疗可使贫血好转。

3.术后对贫血病人的处理

(1)继续对贫血进行综合性治疗,包括用药及术后输血以加快术后恢复。

(2)严重贫血的病人,已有心血管或肾脏等合并症,术后应对心肾功能监测,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以利迅速恢复。

(3)全血细胞(红、白细胞、血小板)有重要免疫功能,贫血病人易发生感染,防止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4)血液病病人术后应住无菌隔离室,室内定期消毒,医护人员应严格隔离室制度,无菌操作,加强病人口腔、呼吸道、皮肤消毒,行细菌培养,体温监测,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在防治感染下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每日200mg。

4.对出血性疾病的围术期处理

(1)查清出血性疾患的原因。如为毛细血管病变所致的出血,血管脆性试

验为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如<50×109/L有可能出血。血小板功能异常可用病人血小板进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结果多不佳。在凝血机能障碍中凝血时间延长,以第一阶段因子缺乏最为显著,其中血友病较为常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凝血酶形成障碍、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包括凝血酶原、因子V、Ⅶ稳定因子、X stuart power因子)的诊断确有帮助。

(2)维生素K对一些缺乏V K引起的出血性疾患有效;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对因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的出血有效。血小板缺乏造成的出血可输血小板或冷沉淀物。血友病主要为Ⅷ因子缺乏可直接输Ⅷ因子、大量新鲜血浆(一般输入1,000ml 新鲜血浆,可提高血浆Ⅷ因子含量至正常的20%~25%)。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大多数出血性疾患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均有良好的反应,包括血管脆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都可采用激素治疗,每日用量氢化可的松300~400mg。

(4)术中彻底止血、放置引流,术终前仔细检查有无出血点,术后观察有无继发出血。应用止血药,根据情况适量补充新鲜血或新鲜血浆。引流通畅避免组织间积血,少量细菌可致感染,预防性用抗生素不可缺。放置於病人体内的一切导管,包括引流管、鼻饲管、导尿管甚至氧气管,均要采用质软的消毒塑料管或硅胶管,避免压迫溃疡而增加出血机会。

(5)术后观察与疗效血液病患者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或出现脑出血征而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上升较快,一般可由术前10×109/L上升至50×109/L,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后24~48小时2/3病人血小板明显上升,出血趋势好转,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术后情况多有改善。

脾脏是产生B淋巴细胞及少量T淋巴细胞并合成大量抗体的场所,脾切除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术后易发烧、感染,甚者并发脓毒血症之憾。年龄愈小细胞吞噬作用及免疫功能愈差,病死率也愈高,应严格无菌隔离制度,减少交叉感染,有人定期给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抗感染力及免疫力。

第六节血液病病人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血液病病人麻醉的并发症多因贫血、出凝血障碍、血容量不足而加重出血,应采取小量多次输新鲜成分血以提高血红蛋白量及血容量,以增加细胞携氧及释放氧所需。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巨母细胞贫血多见于恶性贫血和叶酸缺乏。镰状细胞(Sickle Ce11)贫血易合并肺栓塞,可并发缺氧酸中毒,镰状细胞增多症可进行适量血液稀释,输液(平衡盐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减缓细胞堆集,但应依据血液流变学测定为指标以指导输液。同时宜观察血小板计数;当血小板(Pt)<3×109/L或Pt功能减退时易出现皮肤粘膜出血,伤口渗血,

凝血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术后因尿毒症使血小板进一步减少,可给皮质激素同时输注新鲜血小板,如70k体重输浓缩Pt 2~5μ,即可提高0.4×109/L至2×109/L,Pt半存活期约8小时,仍可并发呼吸道粘膜出血,恶性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病人麻醉期可渗血不止或血栓形成。但经过治疗处于缓解期的手术病人危险性并非想象的严重。急性白血病如白细胞总数增高不甚严重,Hb 10g/L虽无明显出血征除急救手术外不宜进行手术麻醉,因一般术后合并症较多。但当出现贫血和Pt明显下降时,为减少出血,围术期应准备新鲜血小板或冷沉淀物,以缓解症状提高手术麻醉的耐受性。血液病人术中因输大量库血、血温过低,且含枸椽酸量过多而导致血钙缺乏,甚至因大量输注血浆代用品使血液过度稀释,影响凝血机制发生出血倾向,大手术创面大广泛毛细血管内凝血,造成各种凝血因子的破坏及大量消耗,进而增加凝血机制紊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虽然Pt超过百万、白细胞超过100×109/L亦可进行手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术中易出血、栓塞,当红细胞比容增至60%可出现凝血酶原减少,部分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和纤维蛋白下降,需放血治疗,血液稀释,以预防或进行放射、化疗,待红细胞总数下降后再选择手术麻醉,以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第六节几种血液病外科处理的麻醉要点

一、急性白血病外科处理的麻醉

(一)急性白血病病人

偶尔可并发急性阑尾炎,是否施行阑尾切除手术,须视血液病病情而定。白血病恶化期施行手术,易致出血,感染和伤口不愈合,因此宜尽量保守治疗,但白血病缓解期,可在控制感染和出血的条件下施行阑尾切除术,选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术中充分吸氧。

(二)因软组织感染形成脓肿时

应在局麻下进行穿刺抽脓,不宜切开引流,否则易致创口长期不愈合,如必须切开排脓时,也可在局麻下施行。

(三)肛旁周围脓肿

可因白血病细胞浸润或化疗后形成,常同时合并口腔粘膜溃疡,顽固难愈,甚者发展为败血症。脓肿手术切开,易致出血不止,应在局麻或表面麻醉下穿刺抽脓。

二、慢性白血病外科处理的麻醉

慢性白血病的病情趋于缓和,贫血、出血和感染的程度均比急性白血病者轻,因此手术指征可适当放宽,一般在缓解期进行手术麻醉尚称安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曾有数例毛细胞白血病施行脾切除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术

中出血量虽增多,但采取等量输新鲜血措施,经过仍顺利,术后恢复也尚佳。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外科处理的麻醉

再生障碍性贫血采取脾切除治疗,或因合并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或妊娠者并不少见。早期妊娠应考虑人工流产中止妊娠,但有出血和感染的危险。足月妊娠剖宫产或子宫切除术可在睾丸酮加皮质激素治疗下进行,一般不致出现危险,手术麻醉效果也良好。子宫肌瘤病人常可能并存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易致血栓形成,因此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多输晶体液以稀释血液。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科处理的麻醉

这类血液病病人的麻醉安全性远较上述几类血液病者为高,手术前经皮质激素及小量多次输新鲜血治疗后,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可显著增强。外科常采取脾切除治疗,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较为适宜,可避免因气管插管损伤粘膜所致的呼吸道阻塞意外,但是必要时也可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要求谨慎轻柔插管以避免粘膜损伤。但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应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形成血肿。同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血肿的产生。

五、其他贫血病人外科处理的麻醉

贫血以缺铁性贫血、缺叶酸性巨幼细胞贫血为多见,其次为缺维生素B12贫血及再障初发期贫血。妊娠期生理性贫血属缺铁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肌瘤引起出血性贫血者,常需施行子宫切除术,麻醉处理多无困难,可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宫外孕致急性失血性贫血,在输血补液抗休克下施行手术,麻醉也不存在困难,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复合小剂量氯胺酮,或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应控制阻滞平面不超过胸7水平,注意及时输血补液,但也要求麻醉者有熟练的处理水平。

溶血性贫血病人有时为缓解脑出血征,需采取脾切除治疗,可首选连续硬膜外阻滞,木中输新鲜血;如果采用全麻,以维持浅麻醉为准,术毕应尽早苏醒,以利于脑出血征的病情预后判断。一般当脾切除后,贫血程度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得以提高,脑出血征可获缓解。

脾功能亢进(含斑替氏脾)病人均并存贫血、脾肿大和脾周围粘连,或合并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外科常采取分流术治疗,早年选胸腹联合切口,近年已仅取经腹切口,麻醉选择与处理一般无大困难,为便于充分暴露手术野,宜选择全身麻醉,并用肌松药,亦有人认为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较好。

血液病致口腔、鼻腔出血不止者需施行填塞止血术,偶而也需要麻醉医生协助施行粘膜表面麻醉并监控病人全身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主编. 现代麻醉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25~

931

2.佟永生. 133例血液病患者手术麻醉观察. 中华麻醉学杂志,1980,1:384

3.华忆慈, 杨建平. 门脉高压症行脾切加断流术的麻醉.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20:66

4.曾因明, 孙大金主编.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专业教

材.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32~141

5.盛卓人, 况铣, 李文硕主编. 临床麻醉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专业教材.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47~253

6.邓家栋主编. 临床血液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50

7.Chen AY, Carson JL.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naemia. Br J Anaesthesia,

1998, 81(supplement): 20

8.Tobin MJ.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tensive care monitoring. New Y ork:

McGraw-Hill Inc, 1998, 1133~1149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 【摘要】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目的是减少并发症。急性期的护理重点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各方面功能恢复,恢复期帮助病人由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康复训练过程中严格掌握禁忌症,同时针对患者的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平衡等做好心理护理。 【关键词】中风(中医)/护理心理护理禁忌症康复训练 脑血管意外,亦称脑卒中或脑中风。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也很高,主要致残表现是偏瘫、言语障碍等。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通过早期康复手段可以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复发和致残率;康复护理的重点是偏瘫和失语。 康复护理程序通常分为:发病后急性期和逐渐恢复的慢性期。急性期也是卧床安静期,慢性期又分为:卧床期、过渡期、坐位期、步行准备———步行期。急性期取决于生命体征和一般状态,意识障碍和麻痹程度。慢性期要根据当时的体位、瘫痪程度和全身状态来决定。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病人的不同病期也有不同特点。 1 急性期 对意识障碍明显的重型脑卒中发作病人,因病情易变,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发病后症状进展,尤其脑出血病人更应慎重。此期,因病人卧床不能活动,易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褥疮、呼吸道感染、肌力下降、心肺功能低下、精神衰退等合并症。护理人员除积极配合医生完

成调整血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的药物治疗外,康复的重点放在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各方面功能恢复上。康复护理措施如下: 1.1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及废用性肌萎缩 1.1.1 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 1.1.2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意识丧失的脑卒中昏睡病人,密切观察病情是否平稳。侧卧时必须是健侧卧位以免患肢受压。近几年,国外学者将瘫痪的仰卧位视为偏瘫病人的第一体位,健侧卧位视为第二体位。仰卧位为各种反射最活跃的一种体位,它能维持病人体位的对称性,但无论何种体位均要注意肩手综合症的发生。翻身时要注意头部侧、仰位置的协调,以防呕吐物逆流气管和舌后坠。 1.1.3 床上被动活动主要防止肌萎缩及足膝关节变形。脑梗塞病人若无意识障碍,则在发病后次日即开始床上被动活动,脑出血病人宜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夹板固定的肢体可因时间过长引起病人疼痛,可适当取下,给病人放一个舒服位置,并利用这时间做被动活动。应先健侧后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动到位,又要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要特别注意肘、指、踝关节的功能训练。 1.1.4 按摩给患者上下肢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按摩胸大肌,以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 1.2 预防感染 1.2.1 预防呼吸道感染除每2h更换体位拍背外,要注意病人的

069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第69章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人,一旦并发外科系统疾病而需行急诊或择期手术时,其麻醉处理具有特殊要求,需作全面考虑。同时,血液病人为明确诊断,需作淋巴结活检或行脾脏切除术,其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手术麻醉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血液系统的特点和全身情况,综合考虑。血液病可概括为三大类:①红细胞系疾病,如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慢性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干细胞异常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脱氧核糖核酸(DNA)障碍所致贫血;红细胞膜先天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6-磷酸萄葡糖脱氢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红细胞抗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异常(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肾病,肝病或恶性肿瘤所致的慢性贫血。②白细胞系疾病有粒细胞病(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缺陷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③出凝血疾病有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异常所致的出血(原发性或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DIC;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陷出血(血友病甲)等。血液病人因贫血易至组织缺血缺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障碍易于感染,血小板及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数量和功能障碍易至出血不止或血栓形成。本章拟就血液病病人的麻醉特点、麻醉前准备、麻醉选择和麻醉期间管理以及几种常见的血液病人的麻醉作一介绍。 第一节血液病病人的麻醉特点 一、一般特点 血液病病人常并存贫血、出血或感染等病情,并往往继发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对麻醉药及术前用药的耐受性显著下降,因贫血常致携氧能力降低,对缺氧耐受性也差,严重贫血者,即使缺氧也不会出现紫绀。因此麻醉前应尽量改善全身情况,纠正贫血、血液病人常因病情严重需长期卧床、长期应用激素,或接受放疗和化疗,而致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降低,因此抵抗力极差,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慢性贫血可引起心脏代偿性扩大,容易并发心衰,不能耐受快速或大量输血补液。因此应采取分次小量输血或成分输血以防心衰。对血液病病人术前必须全面估计病情,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二、异常出血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和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正常或偏高(正常值为FEVL1.0一秒量2.83L,FEV2.0为3.30L,FEV3.0为3.41 L )。 呼吸功能评定以表内三种指标为主

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科室院前急救的脑血管意外病人共80例进行,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给予院前急救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病人的院前急救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均大大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病人积极采取院前综合护理急救措施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01-02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中最常见的急、重症就是脑血管意外,此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尤其是在气温波动幅度较大时容易发病,病人一旦发病,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抢救病人很可能因此死亡。所以对病人积极采取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死亡率以及伤残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病人的预后是极为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室院前急救的脑血管意外病人共8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病人有45例,女性病人有35例。他们的年龄在34~93岁之间,平均为62.12±4.39岁。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给予院前急救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变化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上的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病人给予院前急救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迅速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后要立即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迅速评估,同时要向病人家属或朋友仔细询问此次病人发病的情况以及既往病史等情况,然后对病人进行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其病理征、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病人的意识情况,是否出现颅内高压等病症,以排除其他疾病。评估神经功能: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瞳孔、神智的改变情况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快速准确的评估。可以通观察对比两侧瞳孔大小、形态、眼裂大小、眼球位置及活动情况、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来掌握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1]。 1.2.2保持气道通畅,有效呼吸:应遵循“先救生命再治疗”的急救原则,启动急救抢救程序,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为主要救治先决条件,通气障碍是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护理措施,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有呕吐的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由于病人因颅内高压常常引起剧烈呕吐或者意识模糊从而不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和口鼻的分泌物引起窒息,所以应该嘱咐病人把头偏向一侧,然后及时用纸巾或者吸痰器迅速清理掉口鼻的分泌物以及其他异物。对于舌后坠的病人可以放置口咽导管或者用舌钳把舌头拉出。此外,对于进行面罩吸氧的病人,应该把氧流量控制在2~6L /min之间;对于昏迷的病人要定期给予吸痰,其目的是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避

危重病人麻醉的思路

危重病人麻醉的思路 危重病人麻醉的思路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个系统、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某一个器官的变化,会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而维持各个器官功能的单元为细胞,麻醉当中要维持全身各个细胞的功能,其基本思路就是保持内环境(水,电解质,酸碱,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维持所有细胞的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氧供的基本思路:在中枢神经电活动影响下,呼吸肌驱动引起胸腔内压的变化,氧气通过通畅的呼吸道进入肺脏,通过六层 交换膜进入血液系统,与质和量均佳的血红蛋白结合,在血泵驱 动下(前负荷,后负荷,心律,心肌收缩力)进入正常微循环, 通过组织间液渗透入细胞,进入线粒休进行氧化磷酸化,供能。 预见未有问题,治疗未预病 机体各个系统息息相关,当某一系统损害时,整个机体便相应作出调整代偿,当其将失代偿时,便会发生障碍。麻醉中最重 要的一项工作是预防并发现其代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要维持 其代偿,又要从源头上打断其代偿。如低血容量时,胃肠道血管

收缩,为的是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流,其为代偿机制,如果轻易打断其代偿,则可能重要器官面临低灌注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刚可能会发生应激性溃疡,麻醉中责任就是补充血容量,不让其失代偿,偌持续代偿,则要预见性的预防应激性溃疡。 一般程序: 一、详细的病史回顾及查体: 通过对现病史及既往史的了解,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如颅脑外伤病人,什么时间受的伤,损伤严重程度,现治疗情况,有没有应用脱水药及脑细胞保护药物,现颅内高压的控制状况,既往史可以了解病人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了解病人的潜在的损伤,如是否合并气胸,是否有其它脏器的损伤等。这样,就可以对病人的情况有个详细了解,对病人状态,有个正确的评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二、不要破坏病人代偿机制,针对病因迅速处理: 危重病人的许多临床表现都是自身保护的代偿机制,如果破坏掉代偿作用,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颅脑损伤病人,由于颅内高压,为了满足脑细胞的代谢需要,就要保持较高的血压,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就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与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与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正常或偏高(正常值为FEVL1、0一秒量2、83L,FEV2、0为3、30L,FEV3、0为3、41 L )。 呼吸功能评定以表内三种指标为主 综合评定:重度:三项至少有两项达重度损害;中度:三项中至少有二项达中度损害或三项中,轻中重各占一项;轻度:损害均不足中度。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又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中风、脑卒中,是供应脑的动脉血管,包括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致意识障碍及(或)脑局灶症状(言语障碍、面瘫、肢瘫)。 脑血管意外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危重病,也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 H 。" 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 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其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数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所引起。脑栓塞多见于中青年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而成。 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占整个体重的2%~3%,然而脑组织需用的血液供应占心搏出量的15%~20%(静态时),这是与脑组织的缴高代谢率相适应的。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源的储备,需要血液循环连续的供应氧和葡萄糖。 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呈反比。而灌注压约 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的差。影响血管阻力的因素为: 血管壁的构造及血管张力,颅内压和血液的粘滞度等。在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 8."0- 21."3k pa)范围内,脑血流量可自动调节,以保护脑组织不致缺氧而受损。当灌注压增高时,反射性引起毛细血管动脉端平滑肌收缩,使血管阻力增高而不使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一)病因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风湿,钩端螺旋体,结核,梅毒等),发育异常(先天性脑动脉瘤,闹动静脉畸形),外伤等,其中以动脉硬化最常见。 2,血液成分改变级血液流变学异常① 血液粘滞度增高: 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等;② 凝血机制异常: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DIC 等。此外妊娠,产后,术后也可以引起高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等。 4,其他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邻近的大血管,影响供血;颅外形成的各种 栓子(如空气,脂肪,肿瘤等)引起脑栓塞。 二)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和干预的两种,天气、年龄、性别和基因遗传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是可以干预的。 目前我国人群中促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迅速攀升,且出现多种危险因素叠加现象。研究已证实高血压、糖尿病、血清胆固醇水平及吸烟等与心脑血管病多发有直接关系,但值得重视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主要危险因素在我国人群中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以“触目惊心”的速度上升,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至关重要。 危险因素1:高血压 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正在快速递增,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高发的最主要原因。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血压水平<140/90mmHg 为宜。 ★ 建议:

第二十八章 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第二十八章血液病病人的麻醉 血液病病人施行外科手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血液病病人并发外科疾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需要用外科手术治疗的血液病;外科手术时发生血液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是出血。麻醉医师应该充分了解病情,作好准备,即时对症处理。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评估 血液病是造血系统的疾病。血液病基本上包括: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原因所致贫血、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③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病变引起的紫癜、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病等。 外科手术病人中常遇到的血液病情有:①贫血,如急慢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由于血细胞的减少、血容量的降低、血红蛋白浓度的显著下降,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②出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异常渗血,造成出血性低血压、休克,也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者可致死亡。现将常见的三类血液系统疾病分述如下。 一、红细胞系统的贫血 包括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慢性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干细胞异常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脱氧核糖核酸(DNA)障碍所致贫血;红细胞膜先天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异常(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肾病、肝病或恶性肿瘤所致的慢性贫血。二、白细胞减少与白血病 白细胞系疾病有粒细胞病(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霍奇金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多发性脊髓瘤);免疫缺陷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 326 三、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止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发生的难以控制的出血,按其发生机制分为以下三类: 1、血管壁功能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或由于感染、化学物质、药物、维生素C缺乏、过敏性紫癜等。 2、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药物抑制;②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 (2)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 (3)血小板功能缺陷: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病;②继发性:药物、尿毒症、肝病等。 3、凝血异常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09-06-05T16:13:03.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付秀芝[导读] 本文就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脑血管病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也比较高。为此,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都十分重要,本文就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1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肺部并发症是脑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处于晕迷状态,多数患者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气管内的分泌物和残留的呕吐物不及时吸出容易误吸,造成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同时也加重了原发病,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要的一环。预防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抢救期间注意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②加压输入脱水剂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液体;③注意勿使患者受凉感冒,特别是寒冷的季节;④给患者翻身时都要拍背以助排痰,如病情允许鼓励患者经常更换体位以利痰液引流和改善肺部血液循环;⑤对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喂饭时要注意均匀,速度要慢,防止呛入气管内;⑥对呼吸道分泌物多且不能咳出者,应及时吸出痰液,未经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可经口腔和鼻腔吸痰,或有意识地用吸痰管刺激喉部,引起咳嗽反射再从口腔吸出;⑦做好口腔护理,用盐水棉球反复擦洗,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⑧保持室内卫生清洁,空气新鲜,湿温度适宜,积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 褥疮的预防治疗 保持皮肤血运正常的目的在于防止褥疮的发生。因发生褥疮不但影响患者的健康恢复,而且会导致败血症而死亡。预防褥疮的具体措施是:①预防褥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防止身体某一部分长期受压,所以要定期翻身,卧位可采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交替轮换,侧卧时上腿放在前,膝屈曲,下腿伸直两膝间垫以棉圈软垫等物;②反复向患者宣教积极预防褥疮的重要性,使其更好的配合我们的工作,患者入院后备置好小棉被2个供翻身用,对颅内高压及呼吸功能不全者翻身时,保持头部高位30度,轻翻动躯体,尽量少移动头部;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大小便后要清理局部,如有尿液污染或汗水浸渍应随时翻身洗擦,更换中单和尿垫,保持皮肤干燥;④每天用热水擦背及骶尾部位的皮肤2次,条件允许可使用电褥子,夏天应注意通风;⑤严格床头交接班,共同检查瘫痪肢体及受压部位,一旦发现褥疮要分析原因,掌握住局部情况,分清其责任。 3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措施 昏迷瘫痪的患者因小便失禁,而长期留置尿管,故泌尿系感染机会较多。预防措施如下①男患者采取1次性尿壶和1次性阴茎套较导尿管法收集尿液简单易行,又避免了感染的发生。无1 例泌尿系感染;②女患者使用1次性便盆和1次性尿垫、尿布,制作不宜过大,小方块即可,勤更换,同时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及臀部,这样做虽然临床显得繁琐一些,但对防止尿路感染起了积极作用。 4 各关节畸形的预防措施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预防瘫痪肢体关节萎缩、变形的发生,要贯彻我们护理工作的始终。将肢体保持功能位,同时进行被动活动,机能训练的时间随病变的性质而定,一般缺血性患者应于3周后进行机能训练,缺血性患者无意识障碍第2天就可以进行机能训练,机能训练中要以被动活动为主。重度弛缓性偏瘫常伴有关节肿胀和疼痛,可先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首先以近关节开始,如手腕、足踝、肘、膝等在至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以帮助恢复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对瘫痪侧的肢体要经常用温水浸泡,对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调动机体抵抗力极为有效。

脑血管意外急救措施

脑血管意外急救措施 脑血管意外的家庭急救 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两类。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时,如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发病前少数人有头晕、头痛、鼻出血等先兆症状,病人突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目光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出现喷射状呕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三种类型,一般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病人常有头痛、头晕、肢体发麻、沉重感或不同程度的瘫痪。由于脑血管疾病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且家中发生居多,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在此情况下,给予适当、及时的家庭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体位保持合适:使病人绝对卧床。脑出血病人头部稍垫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立即使病人平卧、头稍后仰,以保证脑血回流灌注。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领口,颈部垫高,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呕物,以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控制血压:家中有备用血压计者,立即进行血压测量,若血压≥23/15kpa,适当应用现有的降压药,使血压保持在

20-21/12-14kpa左右,不可降至过低。 4、大小便护理: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内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刺激使皮肤破溃。 5、心理安慰:遇此情况,家属不要过于惊慌,应保持镇静、安慰病人,避免病人因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 6、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到附近医院检查(如ct)、抢救。有发病先兆者或脑缺血表现者,不可忽视,应立即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7、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必须搬动时,动作要轻,固定头部,以防出血加重。 脑血管疾病的先兆有哪些? 脑卒中发作时并没有特定的表现,因为脑血管的堵塞或者破裂可以发生在脑内任何血管,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更难以判断。但是,与其他疾病一样,脑卒中在发作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2)突然脸或者上下肢无力或麻木。 (3)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严重头痛。(4)突然单眼失明、看不清楚东西或把东西看成双影。(5)突然说话困难,说话不清楚,或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6)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7)突然感觉眩晕、站立不稳,感觉身体摇晃、周围的物体旋转,恶心呕吐。 (8)突然走路困难,失去平衡。(9)突然意识不清。(10)突然无法辨别方向。上述表现可能只发生一种,也可能同时出现几种,可以是突然出现,患者会突然发现半边身体不能动了,或者自己的手脚不利落,不听使唤了,或者被旁边的人发现嘴歪、眼歪等;可以在安静的情况下起病,有些人睡觉醒来后发现自己有上述表现,

凝血机制异常病人的麻醉

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凝血机制异常病人的麻醉指南 【概述】 1.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监测 (1)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表现 ①自发性和轻微创伤后出血难止。 ②广泛性出血。 ③出血反复发作和出血持续时间较长。 ④围手术期无法解释的顽固性出血。 ⑤一般的止血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⑥病人有出血史或家族性出血史。 (2)传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B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凝血酶原时间(PT)、ACT、凝血酶时间(TCT)、D-二聚物、纤维蛋白裂解产物(3P 试验)等。 (3)血栓弹力图(TEG):传统的出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测项目只是以发现血凝块为目标,难以动态直观的对出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而TEG则能动态连续评估血小板(PLT)和凝血级联反应相互作用,以及血液中其他细胞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对血浆因子活性的影响,全面分析血液凝固与纤溶的整个过程。临床上TEG主要用于①监测PLT功能;②测定纤维蛋白溶解活性;③明确并诊断凝血因子缺乏或不足;④指导和观察血液成分用于出凝血异常的治疗和效果;⑤高凝状态、DIC诊断。 (4)Sonoclot分析仪:是监测血栓形成黏滞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新型仪器。其核心是一套极敏感的黏弹性系统,从凝血的机械角度对血栓形成(凝血)做出直观描述,自动定量和定性,以曲线图形表达。曲线可反映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凝血速率,正常值15~45U/min)和血小板功能(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正常值<30min)。Sonoclot仪有助于直接对凝血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作出判断。 2.危险程度的评估 (1)PLT异常:任何手术前都要进行PLT检测,确定PLT数量或质量异常,这对某些特殊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尤为重要。总的认为①PL T>70×109/L且PLT 功能正常者,术中和术后发生异常出血的可能性小;②PLT>50×109/L者能经受肉眼可及的手术,较大型或急诊手术前为了安全应将PLT提升到(50~70)×109/L以上;③PLT<50×109/L者有可能会发生创面渗血难止;④PLT<30×109/L或伴PLT 功能减退者,术前可有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手术创口广泛渗血;⑤PLT<20×109/L 者即使不实施手术也会发生自发性出血。继发性PLT减少时,只要解除病因或将PLT 提高到70×109/L以上,即可实施各种手术。原发性PLT减少患者施行脾切除、剖宫产和其他外科手术前,也应做好充分准备。大多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与所使用的药物有关(如阿司匹林),有时PLT功能减退可持续1周,此类病人术前至少应停药8天以上。血管性假血友病(vWD)实际上并不是PLT 缺乏或功能缺陷,而是因为血浆中缺乏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防治vWD病人出血无须输注PLT,通常给予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物或去氨加压素即可提升vWF。要求手术前血浆F Ⅷ激活物(FⅧ:C)水平达到20%~25%,特殊情况时(伴感染或存在抗FⅧ抗体)则须达到60%~80%。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手术、麻醉期间是否会发生异常出血,取决于手术、麻醉操作所涉及的部位有无扩张的毛细血管存在,以及术中止血是否完善。国内统计表明,此类病人术中异常出血的发生率近60%。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教程文件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和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 (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 (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 (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

护士资格考试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1、张老先生因脑血栓在家卧床2个月,大小便失禁,不能自行翻身,近日尾骶部皮肤呈紫红色,压不退色。为预防病人发生其他并发症,护士应着重指导家属学会 A、鼻饲灌 B、皮下注射 C、测量血压 D、被动活动 E、更换敷料 2、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A、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 E、脑血栓形成 3、内囊病变常出现 A、偏瘫 B、交叉瘫 C、截瘫 D、四肢瘫 E、单瘫

4、一脑梗死患者在饭后突然出现呼吸深且慢,吸气时明显困难,护士应考虑为 A、气管异物 B、气胸 C、急性左心衰竭 D、支气管哮喘 E、重症肺炎 5、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是 A、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B、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 D、持续时间不超过24h E、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桥脑 B、脑干 C、大脑半球 D、内囊 E、小脑

7、患者,女性,34岁,洗衣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体检:意识清,失语,心律不齐,心率106次/分,脉搏86次/分,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偏身感觉障碍,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脑桥出血 B、脑栓塞 C、脑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腔出血 8、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A、高血压 B、先天性脑动脉病 C、脑动脉硬化 D、风湿性心脏病 E、休克 9、患者,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10年,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逐渐加重2日。体检:神志清楚,血压正常,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侧,饮水自右侧口角漏出,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右下肢病理征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膜炎 B、脑血管痉挛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审批稿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危重病人指的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和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 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 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 <80%,正常应>76%,2秒率(%)>89%,3秒率(%)>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秒,若FVC <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正常或偏高(正常值为一秒量,为,为 L )。 呼吸功能评定以表内三种指标为主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 定义 糖尿病(DM) 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异常。 诊断与分型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细胞衰竭和胰岛素缺乏 多见从婴儿到二十岁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增加,多见六十岁以上 糖尿病诊断标准为 糖尿病症状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 或FPG≥7.0mmol/L(126mg/dl)。 或OGTT2hPG≥11.1mmol/L(200mg/dl) 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 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 一、糖尿病增加误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有腹痛、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细胞升高,易与总腹症混淆; 老年糖尿病者患急腹症时腹部体征可不明显,因而延误治疗。 二、糖尿病增加手术死亡率 1、麻醉意外增加 2、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3、感染(全身、局部)率高 4、自身并发症风险高 三、低血糖的风险增加 低血糖的主要表现:交感神经兴奋→心慌、手抖、出汗神经精神症状→视力模糊、定向障碍、精神障碍、昏迷 四、让手术的条件更严格 一般认为,术前血糖控制在8.0-10.0 mmol/L,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 血糖过高,易于诱发酮症中毒 血糖过低,术中有可能出现麻醉意外 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 (一)血糖升高 一般认为中小手术可以使血糖升高1.11 mmol/L 大手术可使血糖升2.45-4.48 mmol/L 麻醉剂可以使血糖升高0.55-2.75 mmol/L 应激是围手术期血糖波动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病人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与处理措施

糖尿病病人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与处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11-16T13:59:31.0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王颖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糖尿病患者在手术麻醉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用药,并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在手术麻醉中的高危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选取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患者术中麻醉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有年龄、血糖值、病程、合并其他疾病等,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患者均成功手术。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手术麻醉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用药,并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同时,对患者高危因素的处理需要维持到患者康复后方可结束。 关键词:糖尿病;手术麻醉;高危因素;处理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饮食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部分患者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然而,糖尿病患者的手术较常人的手术更为危险,若处理不当,可使患者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基于这一事实,本次研究特选取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患者术中麻醉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就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0岁,年龄最小的35岁,平均年龄(57.56±2.78)岁,病程在1—15年不等,平均病程(8.77±0.64)年,有子宫肌瘤切除手术4例,胆囊切除手术3例,胃切除手术5例,食道癌切除手术3例,前列腺切除术5例,异位妊娠7例,肠道手术4例。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患者术中麻醉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结果 通过对患者资料的分析,患者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有年龄、血糖值、病程、合并其疾病等(详情见表1),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患者均成功手术。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因自身的其他疾病而需要采用术后治疗是较为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术中麻醉时,须格外留心,否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2]。在本次研究中,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有年龄、血糖值、病程、合并其他疾病等,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先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处理。 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较差,其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减退,为了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术前,先和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说明手术的重要性,适当进行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放下心理包袱,引导患者,配合手术。其次,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较高,不利于手术麻醉,所以,患者在术前需要对其饮食进行适当控制,同时,口服降糖药物,使血糖值控制在可以进行手术的范围,若患者手术较小,则可以维持原来的治疗,若患者的手术为大型手术时,患者则需要在术前停止降糖药物的服用,选择胰岛素治疗;此外,术中密切检测患者的血糖值,在术中补充必要的葡萄糖和短效普通胰岛素,保证手术能够顺利开展。此外,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必须严格把控血糖[3]。最后,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除了控制患者的血糖之外,还必须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等,在治疗期间,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进行治疗,降低手术麻醉的风险。本次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在术前进行基础性治疗,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值及时为患者补充溶液以及注射胰岛素,均成功开展手术。 综上所述,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在手术麻醉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用药,并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同时,对患者高危因素的处理需要维持到患者康复后方可结束。参考文献: [1]姚淑萍,李红菊,韩雪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10):5581-5582. [2]张立岩.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2(06):3141-3142. [3]魏军,李昌祁,张晶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相关多态性及Logistic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9):3721-3723. 作者简介:王颖(1974-)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籍贯:黑龙江省五常市,研究方向:全麻中体外循环、危重医学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