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概论论文
农学概论论文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
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产品生产分散经营,产销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农民生产是小规模生产,产销脱节,谈不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增值。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忽视农产品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3. 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弃农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因此要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二是优化布局,三是扩大开放。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业概论论文

农业概论课程论文学院:专业::学号:现代农业之农业科学技术摘要: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突出。
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急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农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关键字:科学技术、功能、推广、农业教育一、什么是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以及城市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工作者,离不开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农业仍然需要发展,更需要科学。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进程与动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1、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现代农业概论论文

现代农业概论论文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1)理工论文目录一、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1.栽培稻的起源一项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现2.史前稻作农业的兴起3.史前稻作农业的初步发展4.史前稻作农业的成熟发展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文化特征1.栽培稻起源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2.史前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3.史前稻作农业初步发展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4.史前稻作农业成熟发展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正文一、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
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栽培稻的起源栽培稻的起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栽培稻的起源,是发生在有人类的野生稻分布区域内。
关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过农学方面的、民族学方面的和考古学方面的多种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主要是根据近十年来的两项考古发现提出的。
一项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现。
另一项是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发现。
这两项重要发现及初步研究成果,已告诉我们中国栽培稻起源的时间与区域。
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
中国栽培稻发生的区域可初步圈定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至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范围内。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至道县玉蟾岩遗址的这一区域,从水系上分析,属长江流域;从地形和气候上分析,属华南亚热带;而从整个中国的地形分析,它处于中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腹心地区。
该区域的东部为武夷山,西部为中国地形上的第二级阶梯的前沿——雪峰山,北部为南丘岭与幕阜山,南部为南岭。
其中,东北部可包括浙江西部仙霞岭与千里岗之间的衢州一带。
从平面上看,这一地区似呈不规则四边部,又似呈斜目形。
从整个中国南方的地形来看,这一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的西部,属中国南方的腹心地带。
现代农业论文15篇(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如何提升)

现代农业论文15篇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如何提升现代农业论文摘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加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加强政府的各种扶持和公共服务。
同时,也需要深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论文农业现代农业论文: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如何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由之路。
武冈要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实现后发赶超、建设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 增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武冈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因此,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投入,不断完善和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努力形成财政支农、金融扶农、税收惠农、社会助农的强大合力。
首先,切实增加财政投入。
这几年,武冈的财政支农力度较大,并以项目为载体,科学制订资金使用分配方案,做到统筹安排使用。
今后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按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增加支农投入。
其次,全力向上争取项目。
要研究和吃透有关文件精神,精心包装、科学合理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地申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最后,科学整合支农资金。
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整理项目区和新农村示范村(片)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同步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2 调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武冈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要立足市场,以培育主导产业为目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订单基地建设为支撑、农村土地流转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探索发展高效新兴产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
一是绝不放松粮食生产。
2010年,全市早稻面积增加了1333公顷。
农业概论课程论文-川东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川东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摘要: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家之本,农民的生存问题关系着国家经济基础的稳定。
川东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出路是政府和农民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川东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现代农业的要求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川东农业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east sichuan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industry, is the national, the farmer's survival problems in rela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foundation stability. In east sichuan reg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way out is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ar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in a major. In early 2007 central 1 documents clearly put: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rimary task. In recent years, agriculture in eastern by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m agri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of modern agriculture, but from the request see, there exists difference.Key words:East Sichuan,Agriculture,Development川东,即指四川东部,是达州、广安、巴中三市的简称,总面积3.5万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0%以上,其余为丘陵和平坝地区。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五篇)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因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之后,如果没有农业技术推广的话,那么它只能永远生存在那一纸证书中,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精选篇1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
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0_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3篇.pdf

第一篇 1晋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晋城市设施农业发展20多年来,从无到有再到区域发展,特别是“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3年来,设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12年底,全市设施蔬菜达到4.14万亩,比2009年增加了3万余亩。
其中日光温室建筑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1万多亩,春秋大棚建筑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1万多亩,连栋智能温室也发展到200亩。
2012年全市设施食用菌生产达到5839万棒,目前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有13个,占山西省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总数的62%。
全市占地2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近百家,农业设施类型在简易的“7315”型土墙竹木结构日光温室基础上,推广应用了经济实用的钢架春秋大棚、节能日光温室、智能连栋温室、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等。
全市设施农业初具规模,蔬菜周年化生产体系基本解决了冬春淡季蔬菜生产和产品供应不足的难题,蔬菜冬春自给率上升到45%左右。
同时,设施种植种类从蔬菜和食用菌种植发展到设施草莓、设施水果、设施花卉、设施苗木等,品种丰富,起到了改善市场供应,丰富人民生活的积极作用。
1.2设施农业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不断推进,晋城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基本形成以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为重点的设施蔬菜产业格局。
设施食用菌的发展已在山西省形成了“南泽州、北广灵”的生产格局,泽州县成为以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为主的优势区域。
1.3设施农业科技水平日渐提高 晋城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设施新品种、设施高效栽培、集约化育苗、防雾滴棚膜、高垄覆膜、膜下滴灌、反光膜、防虫网、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实用技术已成为全市设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2010年发布的《JCRWS8—365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和《JCGJDP10—28型钢架大棚建造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标准,有效地提升了全市的设施建造技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20世纪以来,尽管人类的农业水平越来越高,粮食生产能力普遍提高。
但是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自然资源快速消费,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而且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断的涌现。
与此同时,世界农业也受到国际市场与农产品贸易的深刻影响。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一,人口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直接的问题。
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人口1800年,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
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的统计,世界人口2005年12月19日突破65亿,预计将在2012年到2013年间突破70亿。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问题,那么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还有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加大了农业的压力。
二,世界农业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越来越严重。
1,世界耕地资源的数量继续下降,可利用开发的耕地也不足。
还有耕地由于多年开发和使用不当,耕种土地面积与质量逐年下降。
世界上现有耕地13.7亿hm2,但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的45年中,由于农业活动、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而造成中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地达12亿
hm2,约占地球上有植被地表面积的11%。
据UNEP统计,世界旱地面积32.7亿hm2,受沙漠化影响的就有20亿hm2,占61%之多。
世界每年有600万hm2土地变成沙漠,另有2 100万hm2土地丧失经济价值。
沙漠化威胁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8亿多人口。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壤侵蚀问题,每年流失土壤达250亿l,高出世界上土壤再造速度数倍。
全世界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损失土地600万-700万hm2。
2,全球的淡水资源缺乏。
随着农业的发展,虽然灌溉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用水量大大降低,但是灌溉面积扩大更大,所以淡水资源显得比较紧张,特别是在一些降水少的地区。
根据估计,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利用,淡水的总量仅为0.36亿km3,约占3%,而且这3%的淡水中又有大部分(77.2%)以冰山和冰帽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也难以为人类所直接利用;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2/3为地下深层水;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总量大约只有23万km3,占淡水总量的0.36%。
因此,只有20%的淡水是人类易于利用的,而能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泊仅占淡水总量的0.3%。
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条件下,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为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灌溉,使农业用水迅速增加。
1950—1975年的25年间,全球农业用水量从15 000m3增加到21 000m3;近20年来增加更快,世界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由14%2曾加到16%,这使世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是用水量却有增无减。
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不仅出现了用水紧张的问题,而且大约有25%的灌溉水会以废水的形式回归到径流中,从而也成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3,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世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陆地上的最大生态系统,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森林不仅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森林生物物种、衡和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 它在促进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历史上, 地球曾有76亿hm2 的森林, 到19 世纪降为55亿hm2; 进入20世纪以后, 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评估, 2000 年全世界约有38. 7亿hm2 森林, 其中85%是天然林, 5%为人工林。
2000年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0% 。
1980 ~ 1990年间, 全世界年均森林资源减少量为1 300万hm2; 1990~ 2000年世界森林资源破坏虽然有所减轻, 但森林资源年减少量平均仍达940万hm2, 约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0. 2%, 这是每年毁林1 460万hm2 和新增520万hm2 森林的最后结果。
目前, 世界热带雨林面积已减少1 /3, 且目前仍以每分钟20 hm2 的速度在消失。
照此发展下去, 到2030年世界雨林可能会丧失殆尽。
这不能不说是对世界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挑战。
3,全球生物物种资源状况令人担忧农业从广义上讲是利用动、植物的生物特性为人类提供衣食之用的生产部门,因此,在生物、技术、劳动力、资本等农业生产资源中,农业生物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迄今为止,已被鉴定的物种总数只有140万—170万种。
约87%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已被鉴定,而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大部分尚未认识,全部植物的90%以上尚未开展研究。
生物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然而,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特别是动物的栖息地森林、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大大加速了生物资源的灭绝。
另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揭示,由于拉丁美洲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其现存的大约9.2万种植
物,可能损失15%-16%,亚马逊平原的鸟类将会有12%-69%灭绝。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21世纪世界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世界农业在资源环境下的情况不容乐观,在生态环境下,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1.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深刻影响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1992年为240亿t,2010年将增加到340亿t,18年将增加100亿t,即增长41.7%,平均每年增长2%,要到2040年将增加到500亿t,30年又将增加160亿t,即增长47%,平均每年增长1.3%。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全球出现某种程度的变暖,这将导致气候的变化,进而对农业和全球粮食安全造成必然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预计出现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两半球农业生态区域向两极的重大转移。
2,全球大气污染严重,保护大气环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大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这对人类健康和其他生物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后果。
近些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剧增和迅速工业化,酸雨和环境酸化问题一直呈发展趋势。
尽管一些国家已经在控制酸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酸雨对全球的威胁远未结束。
要减少酸雨已造成的危害并避免在将来进一步恶化,需要大量的投资以控制环境污染,估计与欧洲和北美在过去20年的投入相当。
因此,保护好一片蓝天,对于生产健康农产品,对农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3,全球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发展清洁农业已迫在眉睫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技术的发展,污水排放日益增多。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 200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亿m3淡水,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估计今后25~30年内,全世界污水量将增加14倍。
在发展中国家,污水、废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即排入水体。
据联合国调查统计,全世界河流的稳定流量的40%左右受到污染。
2000年世界城市和工业用水的提取量约增加5倍左右。
化肥与农药的不正确使用让水污染变得更加严重。
水污染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农业发展。
4,全球能源需求危机依然存在,农业发展必须走节约能源之路从1971年以来,全球的能源消耗增长了70%,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经济的扩张和发展将使其保持稳步的增长趋势。
在过去的25年里,能源需求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估计,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能源使用形式,在今后的15年里,能源需求仍将以相同的速率递增。
农业生产需要能源,所以能源问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最后,21世纪对于农业来讲,是充满机遇、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同时又是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充满困难的世纪。
农业贸易市场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是我们有利的一面。
但是农业技术提高的同时,却又不得不面对着环境与资源的严重挑战。
因此,世界农业发展必须不断更新农业技术,全世界人民一起面对,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整个世界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