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诗词赏析: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意思

诗词赏析: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意思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意思为何一定要绿的叶子衬托深红的花,才算上品呢?桂花芳香宜人,当然是花中“第一流”了。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是议论的第二层。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
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
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议论的第三层。
“骚人”,指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
2021年《鹧鸪天·桂花》原文赏析

Any miracle in this world is the result of untold hard work. First, admit your own ordinaryness, and then use thousands of times more effort to make up for the ordinar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鹧鸪天·桂花》原文赏析《鹧鸪天·桂花》原文赏析1这是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是议论的第二层。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
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
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清照就快要与赵明诚结婚了,新婚之前,她雀跃欢喜。
顿时,少女时光里的闺怨伤愁都暂时被她搁置在一边,她手捧桂,用清雅温情作这首《》。
一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中,宋之问: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
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
,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
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
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骚人指的是屈原。
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鹧鸪天桂花赏析

《鹧鸪天·桂花》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以桂花为主题,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桂花高洁、淡泊、自持的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全词如下: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1.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两句描绘了桂花的外观和性格。
桂花色泽暗淡,轻黄,形态柔弱,但它不追求外在的华丽,性情疏远,不随波逐流,只留下淡雅的香气,这香气持久而不张扬,象征着桂花内在的高洁和淡泊。
2.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里作者用“何须”二字表达了对那些色彩艳丽但缺乏内在美的花卉的轻视。
桂花虽然色彩不艳丽,但它自有一种内在的美,这种美超越了外在的形式,使它成为花中的佼佼者。
3.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两句通过对比桂花与梅、菊两种同样受到人们喜爱的花卉,进一步突出了桂花的价值。
梅花虽然清高,但也会嫉妒桂花的香气;菊花虽然被誉为君子,但在桂花面前也会感到羞愧。
桂花在中秋时节盛开,如同画栏中的佳丽,独占鳌头。
4.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未提及桂花的一种幽默的“责怪”。
作者似乎在说,屈原在列举各种花卉时,却遗漏了桂花,这是多么“无情”的疏忽啊!这实际上是作者对桂花的一种极高的赞誉,认为桂花应当被包含在屈原所赞美的花卉之中。
总的来说,《鹧鸪天·桂花》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和象征,展现了李清照对高洁、纯净、内在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己身份和处境的深刻思考。
这首词语言简洁,意蕴深远,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李清照的诗词《鹧鸪天·桂花》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鹧鸪天·桂花》赏析《鹧鸪天·桂花》宋·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两句写桂花的色与香,突出其独特风韵。
桂花的颜色浅淡,如银桂之白,金桂之黄,丹桂之红。
桂花之黄是暗淡的黄,并不明艳耀眼,而红亦是暗淡的。
作者准确地抓住桂花颜色的特点,以“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桂花之香十分浓郁,沁人心脾,它秉性温雅柔和,有疏淡的情怀,虽多处于深山之中,却能将浓郁的芳香飘向人间。
这两句实际上描写的是桂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它的外表美得低调深沉,它的内心美得娴雅淑静。
因此,词人非常欣赏桂花,赞之为“花中第一流”。
以下两句写的是词人的审美观,她认为花的内在美尤为重要。
“何须浅碧深红色”,那些以色取胜的群花,在作者眼中是不能称为“一流”的,而没有“浅碧”、“深红”之色的桂花才是“冠中秋”的。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几句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之美。
梅是作者的酷爱,菊亦是作者常常提及的花,但是在桂花面前,会生妒意,菊花会羞愧难当,自叹不如。
桂花是足以摘得中秋第一之冠的。
可是,就是这样优秀的花儿,竟然不见于的《离骚》。
传说屈原的《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词人为桂花打抱不平,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人物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赏析

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赏析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练习与积累,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赏析,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哦!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是议论的第二层。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
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
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议论的第三层。
“骚人”,指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
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
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
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诗词翻译与赏析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诗词翻译与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何须:何必。
自是:本来是。
译文: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是议论的第二层。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
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
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议论的第三层。
“骚人”,指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
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
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
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古诗《鹧鸪天桂花》赏析

古诗《鹧鸪天·桂花》赏析鹧鸪天①·桂花李清照〔宋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②。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③。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
②“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③“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赏析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
中第一流。
(深红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
译文
淡*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
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
令人爱慕不已。
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
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赏析一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
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
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
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
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
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骚人”指的是屈原。
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
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
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
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
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
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
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