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DCB A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那么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DCB A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初中几何辅助线解题举例大全(最全版)

初中几何辅助线解题举例大全(最全版)

初中几何辅助线解题举例大全(最全版) 三角形中作辅助线的常用方法举例一、延长已知边构造三角形:分析:欲证 AD =BC ,先证分别含有AD ,BC 的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案:△ADC 与△BCD ,△AOD 与△BOC ,△ABD 与△BAC ,但根据现有条件,均无法证全等,差角的相等,因此可设法作出新的角,且让此角作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角。

证明:分别延长DA ,CB ,它们的延长交于E 点, ∵AD ⊥AC BC ⊥BD (已知) ∴∠CAE =∠DBE =90° (垂直的定义) 在△DBE 与△CAE 中∵⎪⎩⎪⎨⎧=∠=∠∠=∠)()()(已知已证公共角AC BD CAE DBE E E∴△DBE ≌△CAE (AAS )∴ED =EC EB =E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ED -EA =EC -EB 即:AD =BC 。

(当条件不足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得出新的条件,为证题创造条件。

)二 、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为三角形来解决。

三、有和角平分线垂直的线段时,通常把这条线段延长。

分析:要证BD =2CE ,想到要构造线段2CE ,同时CE 与∠ABC 的平分线垂直,想到要将其延长。

证明:分别延长BA ,CE 交于点F 。

∵BE ⊥CF (已知)DAEF 12ABCDE17-图O∴∠BEF =∠BEC =90° (垂直的定义)在△BEF 与△BEC 中,∵ ⎪⎩⎪⎨⎧∠=∠=∠=∠)()()(21已证公共边已知BEC BEF BE BE ∴△BEF ≌△BEC (ASA )∴CE=FE=21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AC=90° BE ⊥CF (已知)∴∠BAC =∠CAF =90° ∠1+∠BDA =90°∠1+∠BFC =90° ∴∠BDA =∠BFC在△ABD 与△ACF 中⎪⎩⎪⎨⎧∠=∠∠=∠)()()(已知=已证已证AC AB BFC BDA CAF BAC∴△ABD ≌△ACF (AAS )∴BD =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D =2CE四、取线段中点构造全等三有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DCB A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大全(中考必备通用)

初中数学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大全(中考必备通用)
所以三角形AEF全等于AEG
所以∠EAF=∠GAE=∠BAE+∠GAB=∠BAE+∠DAF
又∠EAF+∠BAE+∠DAF=90
所以∠EAF=45度
1、 如图,在等腰△ABC中,∠ACB=90°,D、E为斜边AB上的点,
且∠DCE=45°。求证:DE2=AD2+BE2。
提示:把三角形ACD绕逆时针旋转90
在三角形中,常采用延长中线为原来的2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题。
例如图, 是 的边 上的点,且 , , 是 的中线。求证: 。
思路分析:要证明“ ”,不妨构造出一条等于 的线段,然后证其等于 。因此,延长 至 ,使 。
解答过程:延长 至点 ,使 ,连接
在 与 中
(S)



在 与 中
(SAS)


平分 , 于 , 于

,且 于 , 于
为 的平分线。
解题后的思考:题目已知中有角平分线的条件,或者有要证明角平分线的结论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来解答问题。
[举一反三]
2、如图,已知OP平分∠AOB,C,D分别在OA、OB上,若∠PCO+∠PDO=180°,
解题后的思考:三角形中倍长中线,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继而得出一些线段和角相等,甚至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举一反三]1、已知:如图所示,CE、CB分别是△ABC与△ADC的中线,且∠ACB=∠ABC.求证:CD=2CE.
2、(“希望杯”试题)已知,如图△ABC中,
AB=5,AC=3,(1)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4、已知,如图△ABC中,∠ACB=90°,AC=BC,P是△ABC内一点,且PA=3,PB=1,PC=2,求∠BPC。

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作法大全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作法大全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图1 2 C
(法二:)如图 1-2, 延长 BD 交 AC 于 F,延长 CE 交 BF 于 G,
在△ABF 和△GFC 和△GDE 中有: AB+AF> BD+DG+GF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 GF+FC>GE+CE(同上)………………………………(2) DG+GE>DE(同上)……………………………………(3) 由(1)+(2)+(3)得: AB+AF+GF+FC+DG+GE>BD+DG+GF+GE+CE+DE ∴AB+AC>BD+DE+EC。
DF DF(公共边)
∴△EDF≌△MDF (SAS) ∴EF=M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CMF 中,CF+CM>MF(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E+CF>EF 注:上题也可加倍 FD,证法同上。 注意:当涉及到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可通过延长加倍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使题中分散的条件集中。
五、有三角形中线时,常延长加倍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如图 5-1:AD 为 △ABC 的中线,求证:AB+AC>2AD。
A
分析:要证 AB+AC>2AD,由图想到: AB+BD>AD,AC+CD >AD,所以有 AB+AC+ BD+CD>AD+AD=2AD,左边比要证
B
D
C
E
结论多 BD+CD,故不能直接证出此题,而由 2AD 想到要构造 2AD,即加倍中线,把所要证的 线段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
证法一:延长 BD 交 AC 于点 E,这时∠BDC 是△EDC 的外角,
A
G
E
D
∴∠BDC>∠DEC,同理∠DEC>∠BAC,∴∠BDC>∠BAC 证法二:连接 AD,并延长交 BC 于 F
B
F

初中数学辅助线大全-详细例题付答案

初中数学辅助线大全-详细例题付答案

初中数学辅助线大全 详细例题付答案[引出问题] 在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中,经常需要添加必要的辅助线,它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图形的性质由隐蔽得以显现,从而利用有关性质去解题;二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分散的条件得以集中,从而利用它们的相互关系解题;三是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加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线的添加目的与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有关。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例题解析]一、倍角问题 例1:如图1,在△ABC 中,AB=AC,BD ⊥AC 于D 。

求证:∠DBC=12∠BAC.分析:∠DBC 、∠BAC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角∠C ,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来沟通∠DBC 、∠BAC 和∠C 的关系。

证法一:∵在△ABC 中,AB=AC , ∴∠ABC=∠C=12(180°-∠BAC )=90°-12∠BAC 。

∵BD ⊥AC 于D ∴∠BDC=90°∴∠DBC=90°-∠C=90°-(90°-12∠BAC)= 12∠BAC 即∠DBC=12∠BAC 分析二:∠DBC 、∠BAC 分别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中,由所证的结论“∠DBC= ½∠BAC ”中含有角的倍、半关系,因此,可以做∠A 的平分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把½∠A 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把∠DBC 沿BD 翻折构造2∠DBC 求解。

证法二:如图2,作AE ⊥BC 于E ,则∠EAC+∠C=90°∵AB=AC ∴∠EAG=12∠BAC ∵BD ⊥AC 于D∴∠DBC+∠C=90°∴∠EAC=∠DBC (同角的余角相等)即∠DBC=12∠BAC 。

证法三:如图3,在AD 上取一点E ,使DE=CD 连接BE ∵BD ⊥AC∴BD 是线段CE 的垂直平分线 ∴BC=BE ∴∠BEC=∠C∴∠EBC=2∠DBC=180°-2∠C ∵AB=AC ∴∠ABC=∠C∴∠BAC=180°-2∠C ∴∠EBC=∠BAC ∴∠DBC=12∠BAC 说明:例1也可以取BC 中点为E ,连接DE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等腰例2、如图4,在△ABC 中,∠A=2∠B求证:BC 2=AC 2+AC •AB分析:由BC 2=AC 2+AC •AB= AC (AC+AB ),启发我们构建两个相似的三角形,且含有边BC 、AC 、AC+AB.又由已知∠A=2∠B 知, 构建以A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举一反三)(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举一反三)(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举一反三)(含解析)本文介绍了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包括角分线上点向角两边作垂线和截取法构全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角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来证明问题。

举例来说,已知BP平分∠ABC,PD⊥BC于D,BF+BE=2BD,要求证∠BFP+∠BEP=180°。

另外,还有一些变式题,例如已知∠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交于C、D,要求解出PC和PD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对称性,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BC>BA,∠A+∠C=180°,且∠C=60°,BD平分∠ABC,要求证BC=AB+DC。

还有一些变式题,例如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要求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

本文还提到了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在△ABC中,∠XXX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要求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变式题,需要读者自行思考和解答。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有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同时每段话也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以使其更加准确、清晰和易于理解。

在△ABC中,通过截取AE=AC的方式,连接DE,得到△ADE≌△ADC。

因此,我们可以证明XXX。

对于图②,我们知道AD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且∠D=25°。

我们需要求解∠B的度数。

对于△XXX,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求解∠B的度数:∠B+∠C+∠A=180°。

因为∠C=2∠B,所以∠A=180°-3∠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C
B A
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
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三角形辅助线做法】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
合一”的性质解题
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
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
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
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
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
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
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
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
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
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
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
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3)可以在该角的两边上,距离角的顶点相等长度的位置上截取二点,然后从这两点再向角平分线上的某点作边线,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

4) 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
移”或“翻转折叠”
5) 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
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6) 已知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可以在垂直平分线上的某点向该线段的两个端点作连
线,出一对全等三角形。

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
例1、已知,如图△ABC 中,AB=5,AC=3,则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解:延长AD 至E 使AE =2AD ,连BE ,由三角形性质知 AB-BE <2AD<AB+BE 故AD 的取值范围是1<AD<4
E
D F C
B A
例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
解:(倍长中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延长FD至G使FG=2EF,连BG,EG,
显然BG=FC,
在△EFG中,注意到DE⊥DF,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
EG=EF
在△BEG中,由三角形性质知
EG<BG+BE
故:EF<BE+FC
例3、如图,△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
E
D C
B
A
解:延长AE至G使AG=2AE,连BG,DG,
显然DG=AC,∠GDC=∠ACD
由于DC=AC,故∠ADC=∠DAC
在△ADB与△ADG中,
BD=AC=DG,AD=AD,
∠ADB=∠ADC+∠ACD=∠ADC+∠GDC=∠ADG
故△ADB≌△ADG,故有∠BAD=∠DAG,即AD平分∠BAE
有等腰三角形时常用的辅助线
⑴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
例:已知,如图,AB = AC,BD⊥AC于D,
求证:∠BAC = 2∠DBC
证明:(方法一)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E,则
∠1 = ∠2 = 1
2
∠BAC
又∵AB = AC
∴AE⊥BC
∴∠2+∠ACB = 90o
∵BD⊥AC
∴∠DBC+∠ACB = 90o
∴∠2 = ∠DBC
∴∠BAC = 2∠DBC
(方法二)过A作AE⊥BC于E(过程略)
(方法三)取BC中点E,连结AE(过程略)
⑵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中线
例:已知,如图,△ABC中,AB = AC,D为BC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 = DF
2
1
E
D
B
A
F
E
D C
B
A
证明:连结AD.
∵D 为BC 中点, ∴BD = CD 又∵AB =AC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DE = DF
⑶将腰延长一倍,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例:已知,如图,△ABC 中,
AB = AC ,在BA 延长线和AC 上各取一点E 、F ,使AE = AF ,
求证:EF ⊥BC
证明:延长BE 到N ,使AN = AB,
连结CN,则AB = AN
= AC
∴∠B = ∠ACB, ∠ACN = ∠ANC ∵∠B +∠ACB +∠ACN +∠ANC = 180o
∴2∠BCA +2∠ACN = 180o
∴∠BCA +∠ACN = 90o
即∠BCN = 90o
∴NC ⊥BC
∵AE = AF ∴∠AEF = ∠AFE
又∵∠BAC = ∠AEF +∠AFE ∠BAC = ∠ACN +∠ANC ∴∠BAC =2∠AEF = 2∠ANC ∴∠AEF = ∠ANC ∴EF ∥NC ∴EF ⊥BC
⑷常过一腰上的某一已知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 ,D 在AB 上,E 在AC 延长线上,且BD =
CE ,连结DE 交BC 于F 求证:DF = EF
证明:(证法一)过D 作DN ∥AE ,交BC 于N ,则∠DNB = ∠ACB ,
∠NDE = ∠E ,
∵AB = AC ,
∴∠B = ∠ACB
∴∠B =∠DNB
N F
E C
B
A 2
1
N
F
E
D C B
A
∴BD = DN 又∵BD = CE ∴DN = EC 在△DNF 和△ECF 中 ∠1 = ∠2 ∠NDF =∠E DN = EC ∴△DNF ≌△ECF
∴DF = EF
(证法二)过E 作EM ∥AB 交BC 延长线于M,则∠EMB =∠B (过程略)
⑸常过一腰上的某一已知点做底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E 在AC 上,
D 在BA 延长线上,且AD = A
E ,连结DE 求证:DE ⊥BC
证明:(证法一)过点E 作EF ∥BC 交AB 于F ,

∠AFE =∠B ∠AEF =∠C ∵AB = AC
∴∠B =∠C ∴∠AFE =∠AEF ∵AD = AE ∴∠AED =∠ADE
又∵∠AFE +∠AEF +∠AED +∠ADE = 180o ∴2∠AEF +2∠AED = 90o 即∠FED = 90o ∴DE ⊥FE
又∵EF ∥BC
∴DE ⊥BC
(证法二)过点D 作DN ∥BC 交CA 的延长线于N ,(过程略)
(证法三)过点A 作AM ∥BC 交DE 于M ,(过程略)
2
1
M
F
E
D
C
B
A
N M F E D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