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案(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教案《游子吟》(精选

六年级语文教案《游子吟》(精选

六年级语文教案《游子吟》(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两首》中的《游子吟》。

本诗通过对游子离家情景的描绘,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交流,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游子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母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来自哪首古诗吗?2. 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指导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母爱。

4. 随堂练习(1)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根据诗句内容,画出诗中描绘的场景。

5. 小组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诗句?六、板书设计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游子吟》为素材,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游子吟》,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

同时,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诗歌、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游子吟》教案(集锦15篇)

《游子吟》教案(集锦15篇)

《游子吟》教案《游子吟》教案(集锦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子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子吟》教案1设计理念这首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伟大的母爱。

这一平常而又有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经历。

在识字、朗读、理解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背诵,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实际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母亲的言行,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录音,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能关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引出课题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呢?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我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3、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

“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

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生读古诗。

师相机范读。

三、再读古诗,读出韵味1?学生自读古诗。

师: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一说吗?(可以同桌讲,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 3篇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 3篇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诗文。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情真意切。

3、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人间真爱。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歌颂母爱,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诵读古诗吗?老师这有几幅画,(出示画面不出现诗句:咏鹅、静夜思、)你们猜猜是什么诗?(猜想后学生齐读)看来同学们在古代诗歌方面已有所积累,那么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吟诵出来与大家分享吗?(指名学生吟诵古诗,共同欣赏。

)好,孩子们吟诵得真棒!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希望同学们继续积累,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992年,香港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公众调查,你们猜哪一首会名列榜首?(学生猜:是《游子吟》)对,是《游子吟》,(板书课题:游子吟)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游子吟》。

(多媒体出示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多媒体出示全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几遍,试一试你能读懂些什么?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交流)那个同学自告奋勇的来给大家范读一下?(指明学生读,随机提问:你读懂些什么?帮助学生点拨出关键词:“游子”、“吟”、“意恐”、“寸草心”、“三春晖”的意思)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学习诗歌我们就要学会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理解。

来,带着我们各自初步的`体会,一起再来诵读一下。

三、品读诗句,深入悟情同学们,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能吟,能唱,所以仅仅读通顺还不够,还得读出味儿来,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

现在老师来读诗中的前四句,请同学们认真的听一下,体会一下诗中的情感。

《游子吟》教案精选15篇

《游子吟》教案精选15篇

《游子吟》教案《游子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子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子吟》教案1活动意图:五月,阳光灿烂,暖风拂面,在这亲情融融的季节里,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母亲节"。

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在讨论着怎么帮妈妈庆祝,要送什么礼物给妈妈等等。

在这温馨的日子里,我在想,我必须借这个机会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母爱,学会感激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碰巧,我们幼儿园正在研讨如何进行早期阅读中诗歌类作品的教学。

为什么要做此研讨呢?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种最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

诗歌中的古诗更是充满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情感,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自然也会培养出他们观察和感受的能力。

在大班下学期的《处处闻啼鸟》一书中,有一首诗《游子吟》正是表达母爱的伟大,借着这两个时机,我决定组织孩子学习《游子吟》这首古诗。

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古诗有音律美、文字美、意境美的特点,但孩子的生活经验较少,从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说,要他们体会古诗中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要求老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孩子感受理解古诗。

结合6岁前的孩子主要是以直观理解为主,所以本活动主要以观察画面、讲故事和孩子亲身体验的方法来教学。

活动目标:1、孩子通过观察画面,讲故事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识字图卡:妈妈2、课件:CD朗诵、《游子吟》的故事3、视频:妈妈的话4、图画书《处处闻啼鸟》人手一本5、背景音乐:《感恩的心》活动过程:一、出示字卡"妈妈"引入话题,幼儿介绍"我的好妈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游子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描述了游子离家在外的心境及母亲对他的深深思念。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郊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翻译:解释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将整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寓意,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感人故事,激发他们对亲情的共鸣。

2.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孟郊及其创作背景。

(2)解释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将整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句的寓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 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朗读《游子吟》,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游子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讨论诗句的寓意,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游子吟》2. 板书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游子吟》。

(2)用自己的话翻译《游子吟》,体会诗句的寓意。

2. 答案:(1)见课本。

(2)见学生个人翻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母爱的诗歌,进行对比鉴赏。

(2)开展“感恩母亲”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幼儿园游子吟古诗教案

幼儿园游子吟古诗教案

幼儿园游子吟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点读识字:认识并能正确读出古诗《游子吟》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诗意:理解古诗《游子吟》的基本含义,培养孩子的想象、联想
和表达能力。

3.朗读技巧:掌握正确而富有感情的朗读技巧,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
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字词的点读识字。

2.古诗《游子吟》的基本含义。

难点
1.想象能力的培养。

2.朗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1.古诗《游子吟》的文本PPT。

2.清晰的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常用的歌曲和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幼儿沉浸在幸福、温馨、美好的氛围中。

2. 引入古诗
让幼儿们先听一段《游子吟》的录音,然后老师给幼儿简单介绍文言文翻译并解释生字词。

请幼儿注意听力和意境的感受,培养想象能力。

3. 点读识字
引导幼儿观察诗歌中的生字词,再通过点读器等工具让幼儿朗读并正确地辨认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
让幼儿回家复习《游子吟》中的生字词,并在家庭环境中模仿教师教授的朗读技巧,自然流畅地读出古诗。

六、教学总结
本次课程中,幼儿通过认识《游子吟》中的生字词,进一步拓宽了语言视野;通过阅读文本和聆听录音,幼儿阅读识字、听力和想象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点读器等工具,幼儿得到了读音和意义的更好理解和记忆;通过诵读和模仿朗读技巧,幼儿得到了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好和博大精深之处。

课文《游子吟》教案范文

课文《游子吟》教案范文

课文《游子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游子吟》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读并欣赏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诗中表达的孝道和亲情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游子吟》的作者孟郊以及其背景。

教师讲解诗中所表达的游子离家求学的心情和母亲的关爱。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游子吟》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游子的离家求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3.2 课文讲解与分析:教师逐句讲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讨论诗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3.3 互动环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朗读,表达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鼓励和学习。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表达和朗读能力。

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游子吟》全文。

5.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孟郊和《游子吟》的介绍。

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游子吟》,了解作者孟郊及诗的背景。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6.2 课堂活动:学生参与朗读和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关于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5篇(教案

关于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5篇(教案

关于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5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游子吟》一诗。

该诗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描绘了游子离家远行,母亲为其缝制衣服的情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默写《游子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品味诗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游子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教师分析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游子和母亲的角度,体会母爱的伟大。

5. 例题讲解:教师分析一首类似的诗歌,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古诗词。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首古诗词的鉴赏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子吟》2. 诗的作者:孟郊3. 诗中重点词汇:游子、慈母、手中线、身上衣、意恐迟、谁言寸草心4.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诗歌、故事,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游子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课后会吟唱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母亲对诗人的慈爱和学会感恩。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好听的诗歌,这首诗歌是由唐朝一位诗人孟郊,为了自己表示对母亲孝心。

写下的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注释
⑵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体名称。

⑶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⑷临行:将要。

⑸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写母亲为临行的游子缝补衣服时的情景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四、文章总结
我们也要学习作者孟郊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

五、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