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杜牧

合集下载

杜牧简介100字

杜牧简介100字

杜牧简介100字杜牧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文学成就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雄健姿媚 六朝风韵—一杜牧《张好好诗》书卷赏识

雄健姿媚 六朝风韵—一杜牧《张好好诗》书卷赏识

雄健姿媚六朝风韵—一杜牧《张好好诗》书卷赏识雄健姿媚六朝风韵—一杜牧《张好好诗》书卷赏识安徽李晖对于大唐王朝,近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有一精辟的评论:“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作为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唐代的书法亦达到了空前的、难以再现的中国和世界的高峰。

帝王皇室如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以及窦后、武后和各朝诸王,均爱好书法、推崇书法;唐朝把书法艺术造诣当做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地方各种学院也都将书法学做为必读的学科。

诚如书法典籍《书法艺术》所云:“有唐一代书法,真草篆隶行,百花齐放,争奇斗妍。

”书法理论著作兴起,历史上第一部书法论著《书谱》即诞生于唐代。

唐时的中国书法艺术远播海外,今日朝鲜和日本的书法造诣,均源于中国的唐代。

唐代的书法家,人才辈出: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堪称初唐时期的“四大家”;张旭、颜真卿、贺知章、怀素、李阳冰等,则是中唐书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书法史上划时代的革新人物;柳公权更是书法史承前启后的晚唐大家。

其实,晚唐时代的杜牧,也是位著名的书法家。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

唐京兆府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宰相杜佑之孙。

其才思敏捷,博学广识,学术精湛。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二十六岁连中进士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随之相继为江西观察使、宣歙池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幕府吏;历任黄州(又称齐安郡)刺史、池州(又称池阳郡)刺史、睦州(又称新定郡)刺史、湖州(又称吴兴郡)刺史;京官曾任监察侍御史、左补阙、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吏部司勋员外郎,终为中书舍人。

唐时习惯以宅地所居为人号,以人京职代其名。

杜牧因宅室临樊川水,故号其为“樊川子”,其文集名之《樊川文集》、诗集名《樊川诗集》;文坛则应时相继称其为“杜侍御”、“杜补阙”、“杜膳部”、“杜比部”、“杜司勋”、“杜舍人”。

汉字书法参考文献

汉字书法参考文献

汉字书法参考文献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学习和研究汉字书法时,参考文献的选取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优秀的汉字书法参考文献,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汉字书法艺术。

一、《书法正宗》作者:曾灵犀出版时间:1990年《书法正宗》是一部权威的汉字书法研究文献,作者曾灵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研究者。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汉字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对汉字的结构、笔画、规范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此外,书中还附有大量的书法作品欣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参考案例。

二、《王羲之全书·论书法》作者:杜牧出版时间:唐代《王羲之全书·论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美学家。

该书详细讨论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通过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汉字源流字典》作者:李学勤出版时间:2010年《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工具书。

作者李学勤是中国著名的汉字学家和历史学家。

该字典通过系统地整理和解析了汉字的构造、形态演化和意义变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在书中,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汉字书法作品作为例证,使读者能够从书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四、《古代书法艺术欣赏》作者:张维良出版时间:2003年《古代书法艺术欣赏》是一本汉字书法艺术的欣赏与研究著作,作者张维良是中国书法家和美学家。

该书通过对古代名家书法作品的精细解读,揭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美学价值。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古代书法的技法和材料,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书法艺术。

五、《中国书法史》作者:吕振中出版时间:2002年《中国书法史》是一部综合性的汉字书法史专著,作者吕振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

该书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起源一直到现代书法的发展,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史试题

中国书法史试题

1、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B A、4500年B、3500年C、2500年D、2000年2、历史上青铜器铭文的兴盛时期是 B A、殷商B、西周C、春秋D、战国3、学术界认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隶标本是A P15 A青川郝家坪木牍B侯马盟书C温县盟书D长沙子弹库楚帛书4、秦代丞相李斯采用新定的小篆颁行天下作AP22 A、仓颉篇B、媛历篇C、博学篇D、文字志5、东汉后期的书家曹喜开创了一种书法流派它是AP47 A、篆书流派B、隶书流派C、行书流派D、草书流派6、《贺捷表》的作者是DP58 A、皇象B、索靖C、王献之D、钟繇7、王羲之的早期作品还保留着隶书痕迹这件传世作品是BP66 A、兰亭序B、姨母贴C、初月贴D、贺捷表8、洛阳龙门造像中阳刻的造像是D P85 A、牛橛造像B、姚伯多兄弟造像C、杨大眼造像D、始平公造像9、开创了以行草入碑典范的是A P99 A、唐太宗B、武则天C、李邑D、褚遂良10、唐代僧人怀素的《自叙帖》属于CP117 A、小草B、章草C、狂草D、行草11、宋太宗诏修的《淳化阁帖》其中五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大约占C A、三分之一B、四分之一C、一半D、全部12、苏轼的行书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 B P148 A、丰乐亭记B、黄州寒食诗帖C、醉翁亭记D、杜甫桤木诗帖13、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是 A P175 A复兴晋唐书风B延续宋代书风C南北书风融合D追求个性解放14、书法与中国画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时代风尚源于C P176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5、明代前期的“三宋”除了宋克、宋广以外还有 C P205 A、宋濂B、宋绶C、宋遂D、宋钰16、被袁宏道称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是 A P231 A、徐渭B、傅山C、张瑞图D、王铎17、晚明个性解放影响下的书家董其昌崇尚D P230 A、天成B、童心C、性灵D、率意18、清代初期查士标、沈荃、姜宸英等书家的书法风格延续属于B A、赵孟铫书风B、董其昌书风C、以碑破帖书风D、碑派书风19、被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清代书家是 A P263 A、刘墉、王文治B、刘墉、梁同书C、翁方纲、王文治D、翁同和、王文治20、康有为的碑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即D P278 A、南北书派论B、北碑南帖论C、艺舟双楫D、广艺舟双楫21、甲骨文 B 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A、1800年B、1898年C、1919年D、1818年22、属于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的东汉碑刻是A A、乙瑛碑B、礼器碑C、曹全碑D、张迁碑2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C A、崔瑗B、李斯C、许慎D、赵高24、书体演变的终结期是C A、西汉B、东汉C、魏晋D、唐代25、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晋系文字最典型的是B A、石?奈?B、侯马盟书C、温县盟书D、秦公大墓石磐刻石26、传世的东晋唯一的文人书家墨迹是A A、王珣《伯远帖》B、王献之《鸭头丸帖》C、王羲之《丧乱帖》D、王羲之《兰亭序》27、褚遂良的楷书之最也是其最晚的作品是B A《孟法师碑》B、《雁塔圣教序》C《伊阙佛碑》D、《枯树赋》28、几乎一生全用行书书写碑版而且还自撰自书的唐代书家是 A A、李邕B、李世民C、贺知章D、怀素29、《补怀素自叙帖前六行》的书家是 A A、苏舜庆B、苏舜元C、徐锴D、李建中30、清代初期查士标、沈荃、姜宸英等书家的书法风格延续属于B A、赵孟俯书风B、董其昌书风C、以碑破帖书风D、碑派书风31、《谢鲲墓志》和C 1965年出土后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引发了“兰亭论辩”。

明代篆书风格研究及对书法史教学的价值意义

明代篆书风格研究及对书法史教学的价值意义

2023/07 No.257宋代金石学的发展推动了元代篆书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篆书名家,赵孟、吾丘衍、杨桓、泰不华等人为代表。

他们打破了李阳冰以来的小篆传统,在字法结构上,写小篆但不完全遵循小篆字法:要么直接将大篆字法穿插在小篆作品中,运用统一的笔法使之协调;要么在小篆的结构中融入大篆的部首,打破了小篆一味追求圆转的笔法特点,在平稳端严的外表下透露出淳朴的古拙之意。

这直接影响了明代篆书,明代李东阳、徐霖、李应祯、文徵明等人书写篆书无一不是遵循元代的传统。

这既是篆书发展的线索问题,也是篆书发展的传统问题。

一、明代篆书风格的发展演变从明代前期到中期,在书坛上以篆书显名的书法家不在少数。

其篆书风格大体是元代赵孟、吾丘衍的余绪。

主要代表书家是滕用亨、程南云、金湜、李东阳和徐霖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李东阳和徐霖。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寿村逸叟等。

茶陵(今属湖南)人,世称“李长沙”。

官至吏部尚书,又擢拔为华盖殿大学士。

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

卒赠太师,谥文正。

《明史》有传。

李东阳是一位多体兼善的著名书家,尤其以篆书最为著名。

王世贞评曰:“涯翁篆胜古隶,古隶胜真行草。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明万历刻本)清丰坊在《童学书程》中评云:“近时乃有内容提要:目前的书法史教学主要按照时代和书家先后顺序来讲授。

虽然这样很容易让同学们了解每个时代重要书家和重要书体,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对某一书体的认知往往缺乏前后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甚至会省略某些书家和作品。

比如明代书法史,我们更多强调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几位行草书大家及他们书法风格的演变,而对明代篆书如何发展演变往往很少提及,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书法史认知存在偏差和局限。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同道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明代;篆书;教学;理论;实践论 坛明代篆书风格研究及对书法史教学的价值意义文_聂国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3 明 李东阳 题吴镇《草亭诗意图》图2 明 李东阳 题陆柬之《陆机〈文赋〉卷》图1 明 李东阳 题怀素《自叙帖》李西涯、乔白岩诸公出,一扫敝习,追踪古人,其篆法之中兴欤!”[1]李东阳的篆书多见于历代书画名迹上的引首,例如题怀素《自叙帖》引首(图1)、题陆柬之《陆机〈文赋〉卷》引首(图2)、题吴镇《草亭诗意图》引首(图3)、题马远画卷引首、题赵孟《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卷》跋尾等。

简介书法人名

简介书法人名

1.宋、辽、金、元书法2.“北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3.李建中(945—1013)传世作品有《同年帖》《土母帖》。

4.蔡襄(1012—1067)传世代表作有墨迹《暑热帖》《谢赐御书诗》《颜真卿自书告身跋》《澄心堂纸帖》以及刻石《荔枝谱》等。

5.苏轼(1037—1101)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以诗文著名,并称“三苏”,均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性格狂放豁达,为人刚正坦诚,不斤斤计较于政治上的荣辱得失。

6.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三行书”,另外还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蜀中诗》《醉翁亭记》《赤壁赋》等代表作。

7.黄庭坚(1045—1105)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三人一起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他的行楷书善于藏锋、回锋,行笔时顿挫变化,气魄宏大,代表作有《松风阁诗》《苏轼寒食诗跋》等。

他的草书成就最大,代表作品是《李白忆旧游诗卷》《花气诗》《诸上座铭》。

8.米芾(1051—1107)代表作有《苕溪诗卷》《蜀素帖》《多景楼诗》《珊珊帖》《吴江舟中诗卷》等。

《蜀素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代表作之一9.《苕溪诗卷》是宋代书法家米芾元佑三年(1088年)八月八日出游浙江湖州的苕溪时书写的10.赵佶(宋徵宗,1082—1135)传世代表作有《真书千字文卷》《秾劳词帖》《大观圣作之碑》。

另外《草书千字文卷》《草书团扇》,也甚有意趣。

11.吴说(?—1169以后)传世作品有《游丝书宋人三诗卷》《门内帖》《沈伯愚藏(兰亭)跋》和《慧照禅师塔碑》《净严大师塔记》等。

12.赵构(宋高宗,1107—1187)13.宋徵宗的第九个儿子。

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号称“中兴之主”。

14.传世作品有《稽康(养生论)真草二体书卷》《临虞世南摹(兰亭序)卷》《(洛神赋)草书卷》和《御书石经》《佛顶光明塔碑》等。

书法理论专著《翰墨志》较有影响。

15.陆游(1125—1210)书史又以陆游与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朱熹(1130—1200,号晦翁)、张孝祥(1132—1170,号子湖居士)四人并称,誉为“中兴四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杜牧
看了不少有关书法的书,这个七卷本版本是最全面的,也是书法考研的必经之路哦!
因为比较喜欢书法,希望能了解更全面,所以在疫情假期就入手了这套书,没有全部看完,翻看目录,喜欢的内容就进行阅读秦代卷。

这本没有突出写某一位书法家,是对书法历史的总结,甲骨文,篆刻,因为秦代书法可能不会有那么完善,属于初期,这本书是属于一个书法开端两汉卷。

西汉和东汉,西汉多以铭刻为主,在陶器,铜器上面刻字属于比较早起的书法,到了东汉就要挺多理论知识,蔡邕书学理论,《篆势》《九势》《笔论》;许慎的《说文解字》;崔瑗的《草书势》;都是比较重要的,后面还有书法用具,我们都知道的笔墨纸砚外还有一个叫做削,又称书刀,或刀笔,因为以前写字都是在竹简上写字,那么难免会写错字,所以用这种削,把错字削掉,然后补字,经常会用到,所以书法家往往和笔墨纸砚一起随身携带。

魏晋南北朝卷。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艺术发展较为鼎盛时期的朝代,二王,钟繇,卫夫人,卫觊都是这个时期的书法大家,比较重要的有,成工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卫夫人《笔阵图》(相传为卫夫人所写);还有着重写了钟繇,卫氏,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非常详细。

隋唐五代卷。

唐朝我们都知道喜欢古诗,重视书法,还有使书法复兴的唐太宗,这里也有介绍,这本书重要的是,孙过庭《书谱》;智永《永字八法》(相传为他所做作);张怀瑾《书断》《书论》;还有写到李邕,张旭,怀素,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都是耳熟能详的书法家,特别多,都有一一介绍。

宋辽金卷。

宋朝是特别注重文人墨客的,最著名的就是欧阳修,政治家,书法家以及他的《集古录》,还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论观,赵构的《翰墨志》;陈思的《书子史》。

元明卷。

有着重说到作为元代书坛领袖的赵孟頫,他有学过王羲之,钟繇,等等诸多书家,崇尚复古,还有郑杓的《衍极》;韩性《书则序》等等。

明代就有解缙的《春雨杂述》;黄道周的《书品论》;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丰访的《书诀》等等。

清代卷。

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啦,科举考试的馆阁体,可以提现出来,清朝对书法的重视程度,书法是可以直接影响其仕途的,馆阁体是必修课,所谓馆阁体就是正楷字,要求非常高,重要的内容有,包世臣《艺舟双辑》,还有博山的《四宁四毌》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