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七卷(后汉纪)(7)原文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一卷(后周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一卷(后周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一卷(后周纪)(7)原文[11]当初,静海节度使吴权去世,儿子吴昌岌继位;吴昌岌去世,弟弟吴昌文继位。

此月,开始向南汉请求任命,南汉任命吴昌文为静海节度使兼安南都护。

[12]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

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余骑如晋阳。

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12]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去世,极为高兴,图谋大举入侵后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

二月,契丹派遣它的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领一万多骑兵前往晋阳。

北汉主亲自领兵三万,任命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军队从团柏南下赶赴潞州。

[13]蜀左匡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安思谦谮杀张业,废赵廷隐,蜀人皆恶之;蜀主使将兵救王崇,思谦逗桡无功,内惭惧,不自安。

自张业之诛,宫门守卫加严,思谦以为疑己,言多不逊。

思谦典宿卫,多杀士卒以立威。

蜀主阅卫士,有年尚壮而为思谦所斥者,复留隶籍,思谦杀之,蜀主不能平。

思谦三子,、嗣、裔,倚父势暴横,为国人患。

翰林使王藻屡言思谦怨望,将反,丁巳,思谦入朝,蜀主命壮士击杀之,及其三子。

藻亦坐擅启边奏,并诛之。

[13]后蜀左匡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安思谦进谗言杀害张业,废黜赵廷隐,蜀人都痛恨他。

后蜀主派他领兵救援王景崇,安思谦徘徊观望而无战功,内心惭愧恐惧,自感不安。

从张业被诛杀以后,宫门守卫更加严密,安思谦认为这是怀疑自己,说话多有不敬。

安思谦统领皇宫警卫,多杀士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后蜀主查阅卫士名册,有年纪还轻而被安思谦所斥退的,便又留下归入簿籍,安思谦却杀死这些卫士,后蜀主深感不平。

安思谦有三个儿子:安、安嗣、安裔,倚仗父亲权势残暴横行,成为国人大患。

翰林使王藻屡次奏言安思谦怀恨在心,准备谋反,丁巳(十二日),安思谦上朝,后蜀主命壮士击杀他,以及他的三个儿子。

资治通鉴第七卷全文,翻译赏析

资治通鉴第七卷全文,翻译赏析

资治通鉴第七卷全文,翻译赏析秦纪二秦始皇帝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1]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

荆轲奉图而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

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匕首王,中铜柱。

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

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1]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秦王嬴政大喜过望,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安排朝会大典迎见荆轲。

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

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嬴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

荆轲随即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

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事发仓猝,大出意料,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

秦国法律规定,在殿上侍从的群臣不得携带任何武器。

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荆轲,并喊道:“大王,把剑推上背!”秦王嬴政将剑推到背上,便剑套倾斜,剑柄向前,即拔出剑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

荆轲肢体残废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投掷过去,但却击中了铜柱。

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就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你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啊!”由是,荆轲被分尸示众。

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去到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

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破燕、代之兵。

二十一年(乙亥、前226)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26年)[1]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

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

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后汉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后汉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后汉纪)(7)原文[2]郭威将到河中,白文珂从军营出来迎接。

戊申夜,李守贞遣王继勋等引精兵千余人循河而南,袭汉栅,坎岸而登,遂入之,纵火大噪,军中狼狈不知所为。

刘词神色自若,下令曰:小盗不足惊也。

帅众击之。

客省使阎晋卿曰:贼甲皆黄纸,为火所照,易辨耳;奈众无斗志何!裨将李韬曰;安有无事食君禄,有急不死斗者邪!援先进,众从之。

河中兵退走,死者七百人,继勋重伤,仅以身免。

己酉,郭威至,刘词迎马首请罪。

威厚赏之,曰:吾所忧正在于此。

微兄健斗,几为虏嗤。

然虏伎殚于此矣。

晋卿,忻州人也。

戊申(初四)夜里,李守贞派王继勋等率领精锐部队一千多人沿黄河南下,袭击后汉军队的营栅。

他们在堤岸上挖坑攀登而上,于是进入营栅,放火,大声呼喊,军营里狼狈不知所措。

刘词却神色自如,下命令道:小小盗贼不足惊慌。

率领众将士反击。

客省使阎晋卿说:贼军铠甲上都有黄纸,被火光一照,容易辨认;但众兵没有斗志怎么办!副将李韬说:哪有太平无事时吃君王俸禄,有危急却不冒死搏斗的!举起长矛带头冲锋,众兵将跟上。

河中兵将退却逃跑,死亡七百人,王继勋受重伤,只捡了一条命。

己酉(初五),郭威到达,刘词出迎在马头前请罪。

郭威给他重赏,说:我所担忧的正在这里。

没有兄弟勇猛善战,几乎被敌人所嗤笑。

然而敌人的伎俩也就到此为止了。

阎晋卿是忻州人。

守贞之欲攻河西栅也,先遣人出酤酒于村墅,或贳与,不责其直,逻骑多醉,由是河中兵得潜行入寨,几至不守。

郭威乃下令:将士非犒宴,毋得私饮!爱将李审,晨饮少酒,威怒曰:汝为吾帐下,首违军令,何以齐众!立斩以徇。

李守贞策划偷袭河西营栅,先派人出去到村里卖酒,有的赊欠白给,不要付钱,后汉巡逻的骑兵大多喝醉,因此河中的士兵得以偷偷地进入营寨,营寨几乎失守。

于是郭威下命令:将领士兵不是犒赏宴饮,不得私下喝酒!郭威的爱将李审,早晨喝了点儿酒,郭威大怒道:你在我帐下,带头违反军令,怎么来统一大家!立刻斩首示众。

[3]甲寅,蜀安思谦退屯凤州,上表待罪,蜀主释不问。

《资治通鉴后唐纪七》 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后唐纪七》 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后唐纪七》原文及翻译作者:司马光起玄黓执徐七月,尽阏逢敦牂闰正月,凡一年有奇。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 长兴三年壬辰,公元九三二年秋,七月,辛巳,朔方奏夏州党项入寇,击败之,追至贺兰山。

己丑,加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元瓘中书令。

庚寅,李存瑰至成都,孟知祥拜泣受诏。

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以湖南比年大旱,命闭南岳及境内诸神祠门,竟不雨。

辛卯,希声卒,六军使袁诠、潘约等迎镇南节度使希范于朗州而立之。

乙未,孟知祥遣李存瑰还,上表谢罪,且告福庆公主之丧。

自是复称籓,然益骄倨矣。

庚子,以西京留守、同平章事李从珂为凤翔节度使。

废武兴军,复以凤、兴、文三州隶山南西道。

丁未,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凤同平章事,充安国节度使。

八月,庚申,马希范至长沙;辛酉,袭位。

甲子,孟知祥令李昊为武泰赵季良等五留后草表,请以知祥为蜀王,行墨制,仍自求旌节,昊曰:“比者诸将攻取方镇,即有其地,今又自求朝廷节铖及明公封爵,然则轻重之权皆在群下矣;借使明公自请,岂不可邪!”知祥大悟,更令昊为己草表,请行墨制,补两川刺史已下;又表请以季良等五留后为节度使。

初,安重诲欲图两川,自知祥杀李严,每除刺史,皆以东兵卫送之,小州不减五百人,夏鲁奇、李仁矩、武虔裕各数千人,皆以牙队为名。

及知祥克遂、阆、利、夔、黔、梓六镇,得东兵无虑三万人,恐朝廷征还,表请其妻子。

吴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

初,契丹既强,寇抄卢龙诸州皆遍,幽州城门之外,虏骑充斥。

每自涿州运粮入幽州,虏多伏兵于阎沟,掠取之。

及赵德钧为节度使,城阎沟而戍之,为良乡县,粮道稍通。

幽州东十里之外,人不敢樵牧;德钧于州东五十里城潞县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稼穑。

至是,又于州东北百馀里城三河县以通蓟州运路,虏骑来争,德钧击却之。

九月,庚辰朔,奏城三河毕。

边人赖之。

壬午,以镇南节度使马希范为武安节度使,兼侍中。

孟知祥命其子仁赞摄行军司马,兼都总辖两川牙内马步都军事。

冬,十月,己酉朔,帝复遣李存瓘如成都,凡剑南自节度使、刺史以下官,听知祥差罢讫奏闻,朝廷更不除人;唯不遣戍兵妻子,然其兵亦不复征也。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陈纪
陈纪一陈纪二陈纪三陈纪四陈纪五陈纪六陈纪七陈纪八陈纪九陈纪十
隋纪
隋纪一隋纪二隋纪三隋纪四隋纪五隋纪六隋纪七隋纪八
唐纪
唐纪一唐纪二唐纪三唐纪四唐纪五唐纪六唐纪七唐纪八唐纪九唐纪十唐纪十一唐纪十二唐纪十三唐纪十四唐纪十五唐纪十六唐纪十七唐纪十八唐纪十九唐纪二十唐纪二十一唐纪二十二唐纪二十三唐纪二十四唐纪二十五唐纪二十六唐纪二十七唐纪二十八唐纪二十九唐纪三十唐纪三十一唐纪三十二唐纪三十三唐纪三十四唐纪三十五唐纪三十六唐纪三十七唐纪三十八唐纪三十九唐纪四十唐纪四十一唐纪四十二唐纪四十三唐纪四十四唐纪四十五唐纪四十六唐纪四十七唐纪四十八唐纪四十九唐纪五十唐纪五十一唐纪五十二唐纪五十三唐纪五十四唐纪五十五唐纪五十六唐纪五十七唐纪五十八唐纪五十九唐纪六十唐纪六十一唐纪六十二唐纪六十三唐纪六十四唐纪六十五唐纪六十六唐纪六十七唐纪六十八唐纪六十九唐纪七十唐纪七十一唐纪七十二唐纪七十三唐纪七十四唐纪七十五唐纪七十六唐纪七十七唐纪七十八唐纪七十九唐纪八十唐纪八十一
宋纪
宋纪一宋纪二宋纪三宋纪四宋纪五宋纪六宋纪七宋纪八宋纪九宋纪十宋纪十一宋纪十二宋纪十三宋纪十四宋纪十五宋纪十六
齐纪
齐纪一齐纪二齐纪三齐纪四齐纪五齐纪六齐纪七齐纪八齐纪九齐纪十
梁纪
梁纪一梁纪二梁纪三梁纪四梁纪五梁纪六梁纪七梁纪八梁纪九梁纪十梁纪十一梁纪十二梁纪十三梁纪十四梁纪十五梁纪十六梁纪十七梁纪十八梁纪十九梁纪二十梁纪二十一梁纪二十二
后梁纪
后梁纪一后梁纪二后梁纪三后梁纪四后梁纪五后梁纪六
后唐纪
后唐纪一后唐纪二后唐纪三后唐纪四后唐纪五后唐纪六后唐纪七后唐纪八
后晋纪
后晋纪一后晋纪二后晋纪三后晋纪四后晋纪五后晋纪六
后汉纪
后汉纪一后汉纪二后汉纪三后汉纪四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原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谓陈平[1]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2],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3]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捐[4]数万斤金,行反间[5],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6]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多以金纵反问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注释】[1]陈平:刘邦谋臣。

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

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2]骨鲠之臣:忠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属下。

[3]亚父:即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

钟离昧:楚王项羽的大将。

龙且、周殷:均为项羽的大将。

[4]捐:舍弃。

[5]间(jiàn):离间。

[6]恣(zì):放纵,没有拘束。

【译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套装共7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套装共7册)
五十 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0 1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0 2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一唐纪五十 七
0 3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二唐纪五十 八
0 4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三唐纪五十 九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晋 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四晋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三晋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五晋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七晋纪九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六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八晋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九晋纪十一
目录分析
资治通鉴卷第 1
一周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 2
二周纪二
3 资治通鉴卷第
三周纪三
4 资治通鉴卷第
四周纪四
5 资治通鉴卷第
五周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 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 三
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 1
十汉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 2
十一汉纪三
3 资治通鉴卷第
十二汉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四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六唐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八唐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唐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二唐纪八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七》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七》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七》起玄黓涒滩,尽柔兆阉茂,凡十五年。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一六九年)冬,十一月,上行幸代。

春,正月,自代还。

夏,六月,梁怀王揖薨,无子。

贾谊复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

陛下所以为籓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阳、代二国耳。

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完则足矣;而淮阳之比大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适足以饵大国,而不足以有所禁御。

方今制在陛下,制国而令子适足以为饵,岂可谓工哉!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

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

梁起于新郪而北著之河,淮阳包陈而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

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

当今恬然,适遇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

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苟身无事,畜乱,宿祝,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

”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

后岁馀,贾谊亦死,死时年三十三矣。

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

匈奴寇狄道。

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

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鋋、剑楯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

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

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七卷(后汉纪)(7)原文
[46]庚辰(二十九日),后汉高祖从大梁出发。

[47]晋昌节度使赵匡赞恐终不为朝廷所容,冬,十月,遣使降蜀,请自终南山路出兵应援。

[47]晋昌节度使赵匡赞顾虑最终不能被后汉朝廷所容,在冬季,十月,派使臣归降后蜀,请求从终南山路出援兵接应。

[48]戊戌,帝至邺都城下,舍于高行周营。

行周言于帝曰:城中食未尽,急攻,徒杀士卒,未易克也。

不若缓之,彼食尽自溃。

帝然之。

幕容彦超数因事陵轹行周,行周泣诉于执政,掬粪壤实其口,苏逢吉、杨密以白帝。

帝深知彦超之曲,犹命二臣和解之;又召彦超于帐中责之,且使诣行周谢。

[48]戊戌(十七日),后汉高祖来到邺都城下,住在高行周军营中。

高行周对高祖说:城中粮食未尽,现在猛攻,白白损失士卒,不容易攻克城池;不如慢慢围困它,城中粮尽自然溃败。

高祖认为是这样。

慕容彦超屡次借事端凌辱高行周,高行周向执政大臣哭诉,用双手捧粪土塞嘴,苏逢吉、杨将情况密报高祖。

高祖深知慕容彦超理屈,仍命两位大臣和解;又把慕容彦超召到营帐里责备,并让他去向高行周谢罪。

杜重威声言车驾至即降,帝遣给事中陈观往谕指,重威复闭门拒之。

城中食浸竭,将士多出降者。

慕容彦超固请攻城,帝从之。


午,亲督诸将攻城,自寅至辰,士卒伤者万余人,死者千余人,不克而止。

彦超乃不敢复言。

杜重威曾声称高祖的车驾到达就投降,高祖派给事中陈观前去宣布旨意,杜重威却又关城门拒绝。

城中粮食逐渐吃光。

将士多有出城投降的。

慕容彦超坚持请求攻城,高祖同意。

丙午(二十五日),高祖亲自督励众将攻城,从寅时攻到辰时,士卒伤了一万多人,死了一千多人,未能攻下而收兵。

慕容彦超于是不敢再说攻城。

初,契丹留幽州兵千五百戍大梁。

帝入大梁,或告幽州兵将为变,帝尽杀之于繁台之下。

及围邺都,张琏将幽州兵二千助重威拒守,帝屡遣人招谕,许以不死;琏曰:繁台之卒,何罪而戮?今守此,以死为期耳。

由是城久不下。

十一月,丙辰,内殿直韩训献攻城之具,帝曰:城之所恃者,众心耳。

众心苟离,城无所保,用此何为!
当初,契丹留下一千五百名幽州兵守卫大梁。

高祖进入大梁,有人密报幽州兵将发动兵变,高祖把所有幽州兵都杀死在繁台下面。

待现在围困邺都,张琏率二千名幽州兵帮助杜重威拒守,高祖于是屡次派人劝谕招降,许诺不杀死;张琏说:繁台下面的幽州兵卒,有什么罪而遭杀戮?现在坚守此城,只求一死罢了。

因此城池久攻不下。

十一月丙辰(初六),内殿直韩训进献攻城的器械,高祖说:守城所倚仗的,是众人的心;如果众人离心离德,城池就无人保卫,用这些器械干什么!
杜重威之叛,观察判官金乡王敏屡泣谏,不听。

及食竭力尽,甲戌,遣敏奉表出降。

乙亥,重威子弘琏来见;丙子,妻石氏来见,
石氏,即晋之宋国长公主也,帝复遣入城。

丁丑,重威开门出降,城中馁死者什七八,存者皆瘠无人状。

张琏先邀朝廷信誓,诏许以归乡里,及出降,杀琏等将校数十人;纵其士卒北归,将出境,大掠而去。

杜重威背叛后汉,观察判官金乡人王敏屡次哭泣劝谏,杜重威不听。

到现在粮食吃光、气力用尽,甲戌(二十四日),派王敏出城奉上降表。

乙亥(二十五日),杜重威的儿子杜弘琏前来朝见;丙子(二十六日),杜重威的妻子石氏来朝见,石氏就是后晋的宋国长公主。

高祖再次把他们送回城中。

丁丑(二十七日),杜重威大开城门,出城投降。

这时,城中十有七、八的人都饿死了,的也都骨瘦如柴没有人样。

张琏先要求朝廷讲信用发誓,高祖下诏令允许返归家乡;等出降以后,杀张琏等将领军校几十人;释放其他士兵北归家乡。

那些幽州兵将出魏州地界时,大肆抢掠而去。

郭威请杀重威牙将百余人,并重威家赀籍之以赏战士,从之。

以重威为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

重威每出入,路人往往掷瓦砾诟之。

郭威请求杀死杜重威的一百多名牙将,并抄没杜重威家中的资财赏给战士们,高祖同意了。

高祖任命杜重威为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

杜重威每次出入,路上的人常常向他扔碎砖烂瓦诟骂他。

臣光曰:汉高祖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

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其祚运之不延也,宜哉!
臣司马光曰:后汉高祖杀害无辜的幽州士卒一千五百人,是不仁;引诱张琏投降而又杀死他,是不信;杜重威罪恶大却赦免了他,
是不刑。

仁用以团结大众,信用以执行命令,刑用以惩罚奸佞,失掉这三者,凭什么守卫国家!他的皇位不能延续,也是应该的!
[49]高行周以慕容彦超在澶州,固辞邺都;己卯,以忠武节度使史弘肇领归德节度使,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刘信领忠武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副都指挥使,徙彦超为天平节度使,并加同平章事。

[49]高行周因为慕容彦超在澶州,所以极力辞去相近的邺都。

己卯(二十九日),后汉高祖命忠武节度使史弘肇领归德节度使,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命义成节度使刘信领忠武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副都指挥使;调慕容彦超为天平节度使,并加同平章事。

[50]吴越王弘大阅水军,赏赐倍于旧;胡进思固谏,弘怒,投笔水中,曰:吾之财与士卒共之,奚多少之限邪!
[50]吴越王钱弘大举检阅水军,赏赐比过去多一倍,胡进思极力劝谏减少赏赐,钱弘动怒,把笔投到水里,说:我的财产和士卒共有,有什么多少的界限呢!
[51]十二月,丙戌,帝发邺都。

[51]十二月,丙戌(初六),后汉高祖从邺都出发。

[52]蜀主遣雄武都押牙吴崇恽,以枢密使王处回书招凤翔节度使侯益。

庚寅,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中书令张虔钊为北面行营招讨安抚使,雄武节度使何重建副之,宣徽使韩保贞为都虞候,共将兵五万,虔钊出散关,重建出陇州,以击凤翔;奉銮肃卫都虞候李廷将兵二万出子午谷,以援长安。

诸军发成都,旌旗数十里。

[52]后蜀主孟昶派雄武都押牙吴崇恽,带上枢密使王处回的信,招凤翔节度使侯益归降。

庚寅(初十),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中书令张虔钊为北面行营招讨安抚使,命雄武节度使何重建为副安抚使,命宣徽使韩保贞为都虞候,共率五万兵马,张虔钊从散关出兵,何重建从陇州出兵,来攻击凤翔;又命奉銮肃卫都虞候李廷领兵二万出子午谷,去援助长安。

各军从成都出发时,旌旗连绵几十里。

[53]辛卯,皇子开封尹承训卒。

承训孝友忠厚,达于从政,人皆惜之。

[53]辛卯(十一日),后汉高祖的皇子开封尹刘承训去世。

刘承训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厚道,而且通晓政务,人都对他的死感到惋惜。

[54]癸巳,帝至大梁。

[54]癸巳(十三日),后汉高祖抵达大梁。

[55]威武节度使李孺与吴越戍将鲍修让不协,谋袭杀修让,复以福州降唐;修让觉之,引兵攻府第,是日,杀孺,夷其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