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人教版新课标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养过小动物吗?生:养过。

师:有谁养过金鱼啊?师:看来我们班的养育专家真不少!我可真是找对人了。

在这里,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们,前段时间,老师也养了两条小金鱼,过年走亲访友几天回来后,看到我的两条金鱼还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当时,我心想:这两天,可把我的两条小金鱼饿坏了,于是,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地喂食。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它们却死了。

这是为什么呀?(生纷纷举手)师:你告诉我?生:它们胀死了。

师:你告诉我?生:一次吃了好多。

师:你也想告诉我?生:也可能是被胀死的。

师:谢谢小专家的指点!我可真糊涂。

原来给鱼喂食也是讲规律的。

像我这样,一次喂得太多,急于求成,反而会害了它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大自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请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自然之道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自然之道师:在这里,“道”是什么意思?生:规律师:对,“道”就是规律。

“自然之道”就是——生:自然的规律(评点:教师用自己的生活经历,采用向学生请教的方式,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声音真好听。

那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翻到35页。

在读文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初读要求。

生:齐读“初读要求”师:好,带着这个要求把课文读一读吧!师:都读好了。

下面,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太平洋绿龟让我们给糟蹋了。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生2:这篇文章讲了游客极力要求向导把幼龟抱到大海去,可是向导把幼龟抱走不久,成群的幼龟都从巢穴鱼贯而出了。

师:不错,你读了几遍?生2:一遍师:一遍就知道讲了什么,真不错。

生3:讲了游客们不懂得幼龟的自然之道,还引起幼龟成群而出,结果被食肉鸟吃了。

师:啊,你真会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真棒!师:那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3月25日上午,初中八年级(下)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听取老师讲授《桃花源记》一文。

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配合课堂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内涵。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桃花源记》是唐代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文言文比较难理解,它遵循着特定的语言、文体和形式,字句形式规整,字义丰富,语言古朴、矜高,而且语法复杂,不易理解。

而白话文则是以日常口语形式表述,语言简单易懂。

教师:很好,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桃花源记》的内容。

(教师拿出PPT,放映桃花源图片)教师:同学们,这张图片是桃花源的图片。

想必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桃花源梦吧。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教师开始讲解《桃花源记》的内容)教师:《桃花源记》讲述的是一个从未有人知道的桃花源村庄。

这个村庄与世隔绝,无一外人,人民颐养天年,没有饥荒瘟疫之灾,民风淳朴、恬静宜人。

最接近这里的是腾蛇,渔者时常见之。

学生:为什么那个地方会形成这样的岁月静好呢?教师:因为当时的国家政治黑暗,百姓流离失所,难以生存。

于是,那些疲惫的人们选择带着家眷、家畜,带着他们拥有的东西,在隐秘的山水之间寻找一片安静、温暖、和谐的天地,这样的山水和乡愁,终于铸就了一个既恬静安逸又美好如画的桃花源。

教师:如果没有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像我们现在这样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良久)学生:我想,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不退缩、不逃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所能地化解困境,而不是逃避或怨天尤人。

教师:非常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篇文章吧。

(学生们齐声朗读)教师:好,学生们读的很好。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你们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能够感受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桃花源”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不断锤炼自己,带着桃花源村庄的“田园”情脉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9自然之道人教版新课标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养过小动物吗?生:养过。

师:有谁养过金鱼啊?师:看来我们班的养育专家真不少!我可真是找对人了。

在这里,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们,前段时间,老师也养了两条小金鱼,过年走亲访友几天回来后,看到我的两条金鱼还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当时,我心想:这两天,可把我的两条小金鱼饿坏了,于是,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地喂食。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它们却死了。

这是为什么呀?(生纷纷举手)师:你告诉我?生:它们胀死了。

师:你告诉我?生:一次吃了好多。

师:你也想告诉我?生:也可能是被胀死的。

师:谢谢小专家的指点!我可真糊涂。

原来给鱼喂食也是讲规律的。

像我这样,一次喂得太多,急于求成,反而会害了它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大自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请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自然之道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自然之道游。

在海岛上,他们见到了几种动物,你们想知道这些动物长得什么样吗?生:想师:一起来看吧!(投影出示)师:这是——生:海龟师:太平洋绿龟,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生:绿师:还有呢?生:庞大师:这个词用得真好!接着往下看。

这是——生:幼龟师:太平洋绿龟小时侯,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生:小。

师:那文中会怎样形容它呢?生1: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

师:你也找到了。

生2: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

师: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师:150公斤左右有多重呀?生:300斤师:哦,相当于我们5、6个同学合起来体重那么重。

哦,真重啊!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师: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是——生:海鸥师:文中所说的食肉鸟中的一员。

师:这是——生:鲣鸟和海鸥师:这两个词你们读得很正确。

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不好读,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了,考考你们!谁第一个接受挑战?嗯,这位小姑娘。

老人与海课堂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老人与海课堂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老人与海》(节选)教学实录执教者:陈应德观察者:王屹宇本课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学习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展示老人形象的多种描写手法。

2、情感目标:了解老渔夫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抗争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及情节梳理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看过电影《英雄》,难忘小说中为刺秦目标而奋斗的长空、残剑和无名。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讨论心中的“英雄”。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谈谈你心中英雄的形象。

生:士为知己者死,只身赴秦,有勇有谋。

如战国荆轲。

生: 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情的人,如感动中国的普通人士。

生: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梁ft好汉。

生:莫以成败论英雄,刘邦和项羽都是英雄。

生: 为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如高中的我们。

(笑)师:说得都很好。

英雄要勇敢和坚强,为目标永远努力,无畏挫折。

每个人心中英雄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那么,海明威笔下的渔夫桑地亚哥老人是否符合你对英雄的定义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老人与海》(节选)。

(板书)师:本文是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

昨天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

现在大家每6 人为一小组,探讨屏幕上学习任务。

屏幕投影显示:1.描述故事概况,总结老人与鲨鱼的斗争经过。

2.试着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特点。

3.你从文本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走动询问小组的学习情况)(5 分钟)师:谁先来描述故事概况?生: 老渔夫桑地亚哥一天出远海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意料不到的是,就在老人要把大鱼拖回去的时候,大批的鲨鱼被吸引而来,争吃拖在船尾的大鱼。

已经筋疲力尽的老人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那条大鱼仍旧被成群的整鱼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

最后,老人把这副巨大的骨架拖回了岸边。

师: 老人与鲨鱼斗争的经过又是怎样呢?生:课文写了老人与鲨鱼五次斗争。

第一次:用鱼叉、绳子老人手受伤大马林鱼被吃掉 40 磅第二次:刀子、桨老人手伤严重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第三次:刀子、桨手淌血半个身子被咬烂第四次:短棍手痛得厉害鱼的半个身子都给咬烂了第五次:短棍、舵把极为疲乏马林鱼仅剩残骸第二环节:人物形象分析师:两位同学任务完成得很好,那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故事的情节。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竭泽而渔》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竭泽而渔》优质课教案_4

《竭泽而渔》教学设计
“竭泽而渔”来源于历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以议、合理规划。

结合本组专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时,我设计如下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入
出示相关历史事件,鼓励孩子们谈历史人物。

二、文本理解
1、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
文中哪句话能解释“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并交流。

2、再读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战况的利弊所在。

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并做交流。

3、重点理解晋文公话中蕴含的深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三、课外拓展
1、通过课外资料,了解晋文公。

2、通读关于“寒食节”的文字资料,加深了解。

3、“竭泽而渔”的文言文阅读——竭泽焚薮。

4、阅读与“竭泽而渔”相近的成语故事——杀鸡取卵、饮鸩止渴、釜底抽薪……
四、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回顾本组所学的课文(环保主题),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1、国家环保四大举措。

2、自己生活县城的环保举措。

3、环保建设,从我做起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做法。


五、教师小结。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片段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片段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片段师:大伙儿齐读课文第一段!(生齐读。

)师: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这专门好!只是,有几处停顿不对。

停顿不对说明什么?生:明白得不对。

师:是啊,停顿的把握是专门重要的,能够如此说,读准字音不见得明白得,但停顿正确明白得也差不多正确,老师把这段读一下。

(以下间隔号是教师在范读时专门强调“停顿”的地点。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能够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师:看看老师与同学们读的有哪些不同?生:有个句子我们是如此读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生:还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师:按照你们的读法,如何明白得呢?生:(想了想,笑了):是不行明白得。

师:那么,同学们跟着老师再把这几句读一下。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这一段共9句话,也确实是中间的这3句不行明白得,事实上只要把其中“于、则、者、由、是、而”这几个重要的虚词的含义搞清晰,也就完全明白了。

(师生讨论明确:于,比。

则,那么。

者,的方法。

而,却。

重点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师:好,大伙儿再次朗读这一段。

【点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句大伙儿熟知的老话。

但真正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并不容易。

有些教师尽管比较重视读,但常常是为读而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没有能使读有效地为明白得服务,没有能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

文言文的诵读,最差不多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这和词的明白得和句的明白得都有紧密的联系。

竭泽而渔 教学设计

竭泽而渔 教学设计

竭泽而渔教学设计竭泽而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非法捕鱼或捕鱼者过度捕捞一个湖泊或河流,导致该地区的鱼类资源枯竭。

然而,在教育学中,竭泽而渔也被用来形容教学者过分追求高分或成绩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个针对“竭泽而渔”教学设计的例子:主题:环保意识的培养一、目标:1. 了解竭泽而渔的含义和原因;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 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竭泽而渔的含义和原因,包括搜索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和报告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后,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2. 教师指导阶段:教师讲解竭泽而渔的故事和相关背景知识,并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互动。

3. 学生合作探究阶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任务。

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可以共享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

4. 学生展示和评价阶段: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价小组展示的过程和质量来评估学生的表现。

5. 教师总结和反思阶段:教师总结学生的合作成果和展示的内容。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表现。

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情景教学: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情景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3.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4. 报告展示:通过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任务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和贡献度。

2. 学生合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课堂实录)

⼈教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14⽂⾔⽂⼆则(课堂实录)《学弈》课堂实录⼀、感受⽂⾔,了解特点师:今天我们学⼀篇古⽂(板书“古⽂”)。

知道什么叫古⽂吗?⽣:古代的⽂章⽣:古代的⼈写的⽂章。

师:说得有道理。

古时侯的⼈写的⽂章⾃然就是古代的⽂章了。

古⽂有时也叫⽂⾔⽂。

古⽂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有很⼤的区别。

我们现在学的⽂章,包括你们⾃⼰习作课上的写的⼀些⽂章,都叫“⽩话⽂”。

⽩话⽂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倡导的。

古⽂与现在的⽩话⽂有很⼤区别。

⽐如这个字(板书“之”)。

谁能把它组成⼀个词语?⽣:明⽇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地写着这四个字。

知道词语的意思吗?⽣: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

(众笑)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切有成就的⼈。

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就是“的”的意思,明⽇的星。

师:讲得很明⽩。

谁还能组词?⽣:之乎者也。

(众⼤笑)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个词。

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的⼀些语助词。

不过也有⼈⽤它来讽刺那些⽩话⽂还写不通,却⽼想胡撰两句⽂⾔的⼈,如:“这个⼈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了吗?(⽣答明⽩)师:还能组词吗?⽣:军属门上有时贴⼀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

其中的"之"字怎么讲?⽣: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

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中常⽤的⼀个字。

现在⽤它⼀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之”字先后⼀共出现了六次,⼤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

⼤家⼀会⼉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区分、理解。

好了,现在⼤家打开课⽂,读⼀下课题。

⼆、解读课题、激发兴趣⽣:(齐)学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泽而渔》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明确“竭泽而渔”成语的意思。

2、配合第八组课文专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竭泽而渔”成语的表面意思和引申义教学难点对“竭泽而渔”原文的理解。

教学准备PPT幻灯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师:课前我们来继续进行看图猜成语的游戏。

PPT出示图片师:请同学们打开本子,根据图片来书写成语。

请同学们注意你的握笔姿势。

生看图书写成语,教师巡视。

(3分钟后)师:很多同学已经猜出来,谁来回答一下?生:这四个成语分别是雪中送炭、草木皆兵、入木三分、七步成诗。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吗?全体生:对!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生1:雪字的中间有炭字,所以是雪中送炭。

生2:草和木字里面全是兵字,所以是草木皆兵。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的字写的对吗,全对的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小星并写上日期。

PPT出示成语答案:雪中送炭、草木皆兵、入木三分、七步成诗。

生检查修改并画星。

师:谁能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

师指答。

生:雪中送炭这个词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冬天下大雪。

楚怀王点上炉火,穿上皮大袄还觉得冷。

突然,他沉思一会儿,下令给全国的贫苦百姓和游客送去取暖的煤炭。

人们很高兴,非常感动,十分感激楚怀王,这就是雪中送炭的由来。

师:你知道的和真多呀,所以雪中送炭这个词现在多用于什么情景呢?生:多用于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师:说的真好,“雪中送炭”这个词出自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师:我们接着看看剩下三个成语的意思。

PPT出示成语意思,师讲解。

师:“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那谁知道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什么?生:这个词现在多用于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师:对吗生齐答:对!师:那“七步成诗”你们知道是说谁的吗?生齐答:曹丕师:你们都知道七步成的是那首诗吗?生背诗。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背的诗和老师出示的不一样啊?生:发现了。

师:那是因为我们刚才背的《七步诗》是简化后的版本,而老师出示的是《七步诗》的原文。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接下来还有一个成语“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我们学过,一起告诉我这个成语是说谁的?生齐答:王羲之。

师:既然同学们都知道,那么在这里我们就不在多说了。

二、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历史成语——竭泽而渔。

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预习本,说说你从预习中发现了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生1: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濮”字。

这个字读作pǘ,它的意思是濮水,古水名。

师:说得没错,那同学们记不记得我们还学过一个成语叫做返璞归真,这个成语中的璞字读作什么?生2:这个字也读作pǘ。

师:没错,这个字是提王旁,说明和玉有关系,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含玉的石头。

而这个濮是三点水旁,说明与水有关系,所以濮水是古水名,城濮在这里是个地名。

生3:我还有一个字要提醒大家,这个字是“寡”,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字的书写,这个字中间是两横。

师:这个字的结构的确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我们明白它造字的意图就很容易记住了。

师:(PPT出示“寡”字的古文演变过程)同学们看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像什么?生:这个字好像是在房子里面有个眼睛。

师:没错,房间里面很一个眼睛,表示很孤独,这就是寡的本义。

后来人们又在这个字下面加上了“分”字,所以古义里寡还有夫妻分离的意思。

这个字慢慢演变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哪位同学能说说带有“寡”字的成语都有哪些?生1:少言寡语。

生2:沉默寡言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书里是怎么用“寡”字的。

生3:敌众我寡。

师:那么寡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生4:寡在这里指的是弱、少的意思。

师:你说的真好,这是寡的又一层意思。

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是狐偃的“偃”字,这个字的读音是yǎn。

师:那谁能说说狐偃其人呢?生1:师:没错,没有狐偃这个人晋文公也成就不了他的大业。

我们还学过一个和它很像的字“堰”(师板书堰),这个字读作什么?生2:这个字读作yàn。

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雍字的写法。

大家一起看雍字,师提醒注意。

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鄄”字的读音和写法。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提醒都非常的到位,可见同学们预习的功课都做得很充分,那我们一起来再读读这些生词,一起看大屏幕。

PPT出示生词。

三、深入学文师:接下来请每组的D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生读文。

师:老师这里有个字要提醒大家——赢。

(板书赢字,PPT出示“赢”字的演变过程。

)请同学们看看赢这个字的下半部分中间是什么字?生1:贝字师:早期金文中这个字像一只像多桨龙舟上面装着大海贝,所以赢的造字本义是乘舟拾贝,满载而归。

那谁能说说现在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2:现在这个字表示获胜,胜利的意思。

师:同学们还记得还有一个字和它很相近吗?生3:我们学过《惊弓之鸟》中更羸的羸字和它很相近。

师板书羸字。

师:羸字下半部分中间是什么呀?生:羊字师:古义有羊瘦为弱之义,所以羸字从羊,有瘦弱之义。

师:这篇文章当中有一句反问句,你们找到了吗?生1:我找到了,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师: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生1:可以,这句话变成陈述句是“我们不认为一时之力要比百年大计重要。

”师:你改得很好,一时之利一定没有百年大计重要,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说“竭泽而渔”的故事呢?生2:竭泽而渔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

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

因为晋文公认为认为一时之利比不上百年大计重要。

师:你概括得很简洁明了,那么,同学们能否找出文中的哪句话能够明确说明“竭泽而渔”的意思呢,老师给大家时间边读边找?生边读文找句。

(两分钟后)师:那位同学找到了?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先把湖泊里的水排干,当然捉得到鱼,但是以后这里就无鱼可捉了。

”生2:老师,我找的句子和他不一样。

师:那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2:我找到的句子是“‘欺诈’这种战术偶然用一次可以帮助取胜,但以后不能再用,毕竟这不是长远之计。

”师:这里出现分歧了,这两个同学谁找得对呢?生3:老师,我认为他们俩找得都对,他们一个找得是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一个找得是这个成语的引申义。

师:你的总结式发言很好。

我们课文中“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是翻译后的白话文,老师找到了这个成语的原文(PPT出示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课文分组讨论一下这段原文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

(3分钟后)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这段文字的意思?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现在侥幸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师:解释得正确吗?全体生:正确。

师:(PPT出示原文翻译并加以指正。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让每个组都一一发言,课下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考一下。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这段原文,读出古文应有的韵味。

生齐读。

(3分钟后)师:哪位同学愿意读读你的话。

生1:这四篇可课文都是让我们注意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竭泽而渔也是要提醒我们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味的开采而不加以有效的保护的话总有一天会枯竭的。

生2: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鹿和狼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为人类粗暴地干涉了生物世界的自然规律才让原本健壮的鹿变得羸弱不堪,而《青山不老》中那位羸弱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赢得了一片青山绿水,人类总以为自己是伟大的,可以赢得了天,赢得了地,到头来却因为一时之力而耽误了百年大计(随机板书一时之利、百年大计),类似“竭泽而渔”这样的行为我们不能再做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五、拓展延伸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老师这里有两个和这个成语相似的成语。

请同学课下查查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同时老师还为大家找到了两个成语故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读读。

PPT出示:成语积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阅读链接: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师:这节课就到这,下课!板书一时之利、百年大计),类似“竭泽而渔”这样的行为我们不能再做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五、拓展延伸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老师这里有两个和这个成语相似的成语。

请同学课下查查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同时老师还为大家找到了两个成语故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读读。

PPT出示:成语积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阅读链接: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师: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