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潍坊风筝为例,谈生产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运用与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潍坊风筝为例,谈生产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运用与作用

作者:杨丽华

来源:《卷宗》2015年第10期

摘要:通过加强对潍坊风筝的传承保护、打造风筝文化品牌,进而在实践中对有效传承保护手工技艺项目形成示范效应的例子,阐述了生产性保护理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潍坊风筝;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潍坊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早在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并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潍坊更是中国风筝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潍坊风筝文化受区域内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求实创新的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具有鲜活的生态特质,在雅奏迭起、音韵绵长的潍水流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1 潍坊风筝的历史与现状

潍坊风筝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从1984年到2011年,潍坊成功举办了28届国际风筝会,1988年潍坊成为世界风筝的中心。潍坊风筝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从题材、造型、绘画到放飞等方面,都带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潍坊风筝的造型可分为硬翅、软翅、桐子、串式等,追求以形写神,讲究图案美,立体感强,具有很好的起飞能力,代表作是龙头蜈蚣。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相交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命运多舛。既有清乾隆年间的“风筝市在东城墙,选购游人来去忙”的繁荣,又有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炮声响,人人弃家去逃荒”风筝生产濒于灭绝的低潮。但它由于根植于民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而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潍坊市党委政府为了继承和发展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特别是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连年召开,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又焕发了青春,潍坊风筝已经成为一张标志性的城市名片,为提高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知名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 潍坊风筝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认为,对以风筝为代表的潍坊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应从民俗学、文化生态学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潜和生存状态的深度思考上做文章,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关注潍坊民间艺术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运用新的研究方法透析文象与生存、文脉与精神、艺术与习俗、传承与市场等相依相存的生态环境,从历史的演变中找寻潍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遗传基因,建立民间意识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新型思维,促进潍坊民间艺术的新繁荣。

这种思维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潍坊民间艺术的生产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历史上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融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为一体的区域经济特征对潍坊民间艺术的思想内容、审美习惯、传承方式、市场观念等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既是其特色所在,也是其生存发展的条件。

二是潍坊民间艺术与潍坊民间习俗血脉项链,民间习俗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丰富了民间习俗的精神内涵,二者之间形成了互相催生衍变的精神链条。

三是从号称“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古潍县到享誉五大洲,风筝文化甲天下的风筝都,潍坊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为发展区域文化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大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发促进保护,利用带动传承的理念对于激活民间艺术生命力,重构民间艺术保护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风筝是潍坊的标志,风筝文化对潍坊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影响力的增强功不可没。近年来,潍坊是注重打造风筝文化品牌,加强对潍坊风筝的传承保护,在实践中形成的传承保护模式和相关措施对于有效传承保护手工技艺项目具有示范效应。

1.通过潍坊国际风筝会,建立潍坊风筝的宣传和交易平台。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潍坊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十二届,让潍坊风筝走向世界,使潍坊风筝成为了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金子招牌。

2.通过市场开发,进行生产性保护,使潍坊风筝在市场运作中产生了新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潍坊市目前有较大规模的风筝厂300多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销售风筝2亿只,风筝带来的直接销售收入也达到了20多亿元。风筝做成了产业,病产生了连带效益,潍坊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包括潍坊城市建设的步伐,都被风筝给带动起来了,而潍坊风筝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项目也在市场中得到了自然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使文化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激发了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3.文化生态的恢复和优化,促进了风筝文件产业的规模性发展,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我市,风筝已成为一项骨干文化产业。从事风筝轧制经营的工厂、作坊遍及城乡,风筝艺人队伍不断扩大,传承有序。

4.发挥风筝文化产业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变文化软实力为硬支撑。风筝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潍坊市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目前,潍坊市重点培植了10个文化产业园区、100个重点文化企业和100个文化产业项目,这些文化产业逐步被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方面的独创性,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相关文化“公约”的精神相一致。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要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做了具体阐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综上所述,采取生产性方式对风筝、年画、剪纸、核雕、泥塑、仿古铜、嵌银漆器、酒酿造、潍坊刺绣、柳疃丝绸等能够产生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营开发而发展的项目加以保护,为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创造条件,以改善文化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激发潍水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生存和发展规律,证明了开发促进保护,利用带动传承这一保护理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著作: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期刊:

邱春林.《生产性保护:非遗的“自我造血”》.《中国文化报》.2012年.2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