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古文翻译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古文翻译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古文翻译知识点九年级语文中,古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古文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替换,更涉及到对古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以下将介绍一些九年级语文中的古文翻译知识点。

首先,古文翻译需要注意字词的意义转换。

古文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如“尔”、“吾”等,这些词汇代表“你”、“我”的意思。

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人物关系选择相应的代词,使译文更加流畅而自然。

其次,古文中常常使用典故、杂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这在翻译时也需要注意。

例如,“宛如孤舟踏波行,寒夜双无泪”的句子,要理解其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将其翻译成“像孤独的船只在波涛中前行,寒冷的夜晚两个人没有眼泪”,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古文翻译中还需要处理句子的语序和成分的转换。

古文通常采用的是主谓宾的结构,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主谓宾的结构。

翻译时需要根据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衬托、对比、夸张等也需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例如,“如梦似幻”一词中的夸张表达和修辞手法,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可以保留夸张的表达方式,如“像梦一样虚幻”。

此外,在古文翻译中还需要注意对上下文的理解和准确表达。

古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比喻来进行隐晦的表达,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句子的背景和语境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行适当的诠释和转换。

最后,古文翻译需要注重语境的把握。

古文的语言风格和现代文不同,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点。

在翻译时,要注重把握句子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准确传达古文的韵味和美感。

总而言之,九年级语文中的古文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者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知识,理解句子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捕捉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及准确传达古文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古文翻译的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初中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2篇)

初中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2篇)

初中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列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还自扬州。

(《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文言文翻译技巧_初中

文言文翻译技巧_初中

夫文言文,古之遗风,文辞简练,意蕴深远。

然今之学子,鲜少涉猎,恐难理解。

为使吾辈能领略文言之美,特探讨文言文翻译技巧,以飨初中学子。

一、理解字义,把握语境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莫过于理解字义。

初中生应熟知常见文言字词,如“之”、“乎”、“者”、“也”等虚词,以及“云”、“尔”、“何”等实词。

在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字义。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字,通“悦”,意为愉快。

若孤立地理解,“说”字便难以解释。

但结合语境,便可知其意。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准确、忠实于原文。

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直译为“太阳出来就开始工作,太阳落山就休息。

”而意译则可调整为“每天日出开始劳作,日落收工休息。

”三、关注词类活用,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词类活用,如名词动用、形容词作动词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北定”为名词动用,意为“向北平定”。

翻译时,应将其调整为“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

四、注意句子节奏,把握语气文言文翻译,还应关注句子节奏和语气。

句子节奏,即句子中的停顿和语调。

翻译时,要根据句子节奏,合理划分句子成分。

语气,则是指句子表达的情感色彩。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何以”为疑问语气,翻译时,应体现这种疑问。

五、参考现代汉语,提高翻译质量文言文翻译,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现代人能够理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适当参考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青青”、“悠悠”等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翻译时,可将其调整为“绿色的衣领,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翻译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环节。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初中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技巧。

一、保留原文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词语可以直接保留,无需翻译。

这些词语通常是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陈胜”“阳城”,“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四年”,都可以直接保留。

二、替换词语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意思发生了变化,需要用现代文中相应的词语进行替换。

比如,“吾”“余”“予”通常替换为“我”,“尔”“汝”替换为“你”,“走”替换为“跑”,“汤”替换为“热水”等。

三、增补成分由于文言文简洁凝练,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在翻译时需要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时应补充为“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四、删减多余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

五、调整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在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比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情况。

例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战于长勺”应调整为“于长勺战”,“马之千里者”应调整为“千里之马”。

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直接翻译,能够准确反映原文的意思。

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灵活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词和句式。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当直译无法准确表达原文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是“连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都不敢接近”,意译可以是“一点东西也不敢据为己有”。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技巧

【原文】文言文,古汉语之精华,中华文明之瑰宝。

初中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及鉴赏能力。

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异甚大,翻译技巧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以助学子们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

【翻译】文言文,是古汉语的精华,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和鉴赏的能力。

然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翻译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欣赏古文的美。

【原文】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发挥,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意译则为“学习并不断复习,岂不令人喜悦?”【翻译】首先,翻译文言文应当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发挥,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意译则可以是“学习并不断复习,岂不令人喜悦?”【原文】二、关注语境,理解词义翻译文言文时,要关注语境,理解词义。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这句话中,“以”字在句中起到了连接作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含义。

【翻译】其次,翻译文言文时要关注语境,理解词义。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这句话中,“以”字在句中起到了连接作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含义。

【原文】三、掌握修辞,提高翻译质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翻译时要注意掌握。

初三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精品

初三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精品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学会翻译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第一,理解句子结构和成分。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我们熟悉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例如,文言文的主语和宾语通常不出现在句首,而是位于句末或句中。

另外,文言文的状语和宾语补语也常常出现在主语和动词之间。

理解好这些句子结构和成分的位置,对于正确翻译句子非常重要。

第二,把握关键词和短语。

文言文常常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和短语对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关键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尽量找到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翻译。

有时,我们还需要借助词典或者其他参考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关键词和短语的含义。

第三,注意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增强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时会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和特点。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直译和生硬的翻译,尽量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第四,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在翻译文言文时,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非常重要。

文言文的句子经常比较简洁,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出现在上下文中。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背景和语境,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断章取义和失去句子的整体意义。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的翻译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

理解句子结构和成分,把握关键词和短语,注意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这些都是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注意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介绍

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介绍

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介绍语文的古文翻译是不是很难?想不想要古文翻译的发答题技巧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介绍(一)1、表达方式:抒情、记叙、议论、描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结构形式:先总后分、首尾呼应、看门见山、承上启下(过渡)、铺垫、层层深入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衬托、反复、借代、对比4、艺术风格:清新自然、雄浑、旷达、豪迈、婉约、悲愤、沉郁5、语言特色:简洁、华丽、质朴、明快、含蓄6、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深到浅、由高到低7、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白描、渲染、动静结合。

语文古文翻译答题技巧介绍(二)一般说来,诗歌的思想内容不是平铺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

特别是在学生临场考试时,思考的时间很短,分析的内容较少,阐述的内蕴较浅,所以如果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那么,就完全有可能快速迅捷地捕捉到解题切入点,较完整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较准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答案。

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
中国古诗非常注重言外之意,关于语文古诗文的翻译技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
一、原文保留法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

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

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
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

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

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何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句,只有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否则,就无法理解。

九、繁句简缩法
古诗文中有些语句较繁琐,翻译时可以用简笔译出。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译成“到各地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必翻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因为木兰不是到一处集市买一样东西。

初三语文古诗文例题:
1.词义扩大。

例如: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三章)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

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今专指族外亲属。

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捕蛇者说》)
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
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

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的
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

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

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

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附: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异义词
1.中间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种事物之间的位置
2.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5.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妻子
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路的境地
7.无论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8.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指数目)
9.亲戚古义: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
今义:专指族外亲属
10.牺牲古义: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11.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12.会计古义:聚会商量
今义:管理财务的工作人员
13.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
14.感激古义:感动奋发今义:感谢
15.痛恨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痛恨
16.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质恶劣
17.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1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用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9.狱古义:案件今义:牢房
20.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1.走古义:跑今义:行
22.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23.股古义:大腿
今义:机构中的组织或量词
24.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的一个学科
25.江(河) 古义: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6.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重复动作
28.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29.是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0.致词古义:对……说话
今义: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