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平分线 教案

角的平分线教案教案标题:角的平分线教案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3. 能够应用角的平分线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角的平分线的定义;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1. 运用角的平分线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2. 角的模型或示意图;3. 角的平分线的示例题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角的概念,通过投影仪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角,并让学生举例说明角的概念。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角的平分线是什么,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角的平分线的定义(10分钟)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即将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然后,让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让他们自己找出角的平分线的特点。
Step 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5分钟)解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包括:1. 角的平分线将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2. 角的平分线与角的两边垂直相交;3. 角的平分线是角内部的一条线段。
Step 4:角的平分线的应用(20分钟)给学生一些角的平分线的示例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示例题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角的平分线,并应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Step 5:总结(5分钟)总结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并强调角的平分线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应用角的平分线的知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应用角的平分线解决问题,并检查他们对角的平分线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角的平分线的其他性质,并与同学分享;2. 可以进行角的平分线的拓展讨论,如角的平分线的交点等相关问题。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角的平分线的理解程度;2. 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角的平分线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角的平分线教案

初中数学角的平分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几何图形初步》的第三节“角的平分线”。
详细内容包括:角的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角的平分线的基本概念,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学会运用角的平分线判定角的相等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几何图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平分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黑板、粉笔。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角的平分线的应用,如剪刀、折纸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平分线。
2. 新课导入:回顾角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3. 基本概念:讲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角的平分线是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直线。
4. 性质探究:a.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b. 通过例题讲解,证明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几何问题,如角的相等、线段的相等关系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数学角的平分线2. 内容:a. 角的平分线的定义b.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c. 例题解析d.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已知: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AB=AC,求证:BD=CD。
c. 已知: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AB=AC,求∠ADB的度数。
2. 答案:见附页。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2)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推论;(3)学会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过程,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2)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2)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角平分线的定义:从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使得这条射线把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称为这个角的平分线。
2. 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平分线与角的两边构成等腰三角形;(3)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角的两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角平分线的定义;(2)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推论。
2. 教学难点:(1)角平分线性质的证明;(2)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1)三角板;(2)直尺;(3)圆规。
2. 学具:(1)三角板;(2)直尺;(3)圆规;(4)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角的定义、射线的性质;(2)提出问题:如何找到一个角的平分线?2. 新课讲解:(1)介绍角平分线的定义;(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3)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
4. 拓展与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角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举例说明角平分线在几何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几何问题;(2)绘制角的平分线示意图。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学生对角平分线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2)评估学生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3)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4角平分线(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角平分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角平均分成两个相等角的情况?”比如,在剪纸或拼图时,我们可能需要这样的技巧。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角平分线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角平分线的基本概念。角平分线是通过角的顶点,将角分成两个相等角的射线。它在几何图形的分割和证明中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角平分线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几何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性质的应用,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此外,课后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批改,发现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对角平分线的应用还不够熟练。为了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另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中尝试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如何进行有效讨论。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与同伴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过程中,我意识到提问技巧的重要性。提出的问题既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问题的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意识到在讲解角平分线性质时,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时,我可以准备一些具体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测量并自己推导出这个性质。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几何直观能力,也能加深对性质的理解。
八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八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第一章:角平分线的定义教学目标:1. 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
2. 能够正确地画出角的平分线。
教学内容:1. 引入角平分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2. 讲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即从角的顶点出发,将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线段。
3. 演示如何画出角的平分线,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画出角的平分线。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2. 教师讲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并演示如何画出角的平分线。
3. 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尝试自己画出角的平分线。
第二章: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2. 能够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入角平分线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角平分线与角的关系。
2. 讲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即角平分线将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且角平分线与角的两边成等角。
3. 演示如何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平分线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角平分线与角的关系。
2. 教师讲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并演示如何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 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尝试自己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第三章:角平分线的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证明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
教学内容:1. 引入角平分线的判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
2. 讲解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即如果一条线段平分一个角的两边,则这条线段是该角的平分线。
3. 演示如何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证明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证明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
2. 教师讲解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并演示如何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证明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
第2课时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2课时角的平分线的判定教学内容第2课时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生活情境导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生活情境导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通过对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在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知识目标1.探索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2.能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性质.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和应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叙述: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风筝主题公园,使它到公路和铁路的距离相等,这个风筝主题公园应建于何处?师生活动:教师分析,把题干解读成数学语言(在∠AOB内是否存在点P,过点P作OA、OB的垂线并交OA、OB于点D、E,使得DP = EP ?),学生独立思考.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角平分线的判定探究新知: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设计意图:用生活情境导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设计意图:回扣导入知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体会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作用:判断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学生回答: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师提问:那么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角平分线上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猜想: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一证:已知:如图,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 = PE. 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证明:作射线OP.∵PD⊥OA,PE⊥OB,∴∠PDO =∠PEO = 90°.在Rt△PDO和Rt△PEO中,OP = OP (公共边),PD = PE (已知),∴Rt△PDO≌Rt△PEO (HL).∴∠AOP =∠BOP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教师进行定义总结:角的平分线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老师强调:角的内部指的是位置关系;距离相等指的数量关系.几何语言:∵PD⊥OA,PE⊥OB,PD = PE,∴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回顾导入: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风筝主题公园,使它到公路和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S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距离为500 m,这个风筝主题公园应建在何处?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板书总结.变式1:如图,S区内有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它们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点A,B,C,如果要在△ABC区域内建一个风筝主题公园,使它到三条路的距离相等,这个风筝主题公园应建在何处?师生活动:教师分析:由上题可知到AB,AC距离相等的点在∠BAC的角平分线上,则到BA,BC距离相等的点在∠ABC的角平分线上,它们交于一点P.那么这一点P是否到三边的距离都相等呢?师生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题干理清思路,把问题实际应用题转化为数学中证明题: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分别为D,E,F.∵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 = PE. 同理,PE = PF.∴PD = PE = PF.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可总结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变式训练学会举一反三,巩固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引出角的内心的概念.变式2:如图,S区内有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它们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点A,B,C,如果要在△ABC区域内建一个风筝主题公园,使它到三条路的距离相等,这个风筝主题公园应建在何处?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ABC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点处.)变式3:如果要在△ABC区域外建一个风筝主题公园,使它到三条路的距离相等,这个风筝主题公园应建在何处?(画出所有点)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学生独立解答并画图.例1如图,∠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连接AD. 求证: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练习:1. (西安阶段)如图,O是△ABC内一点,且点O到三边AB,AC,BC的距离相等,即OF = OE = OD,若∠BAC = 100°,则∠BOC的度数是( )A.140°B. 130°C. 120°D. 110°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该题.设计意图:引导出变式3:若将题目条件换成△ABC 区域外,那么风筝主题公园应建在何处?顺势探究外心的概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探究外心的概念.设计意图:巩固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考查学生应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题的能力.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BACODEF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练习:2.完成下表: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翻动PPT.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西安期中)如图,若∠AB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BAC =62°,∠PAC等于_______°.2. (泰州校考) 如图,电信部门要在S区修建一座发射塔P. 按照设计要求,发射塔P到两个城镇A、B的距离必须相等,到两条高速公路m和n的距离也必须相等,发射塔P应建在什么位置?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尺规作图:只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图过程).3.(河源校考) 如图,AD = BD,∠CAD + ∠CBD =180°,求证:CD平分∠ACB.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角的平分线判定定理的掌握.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角的平分线判定定理进行尺规作图的能力.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角的平分线判定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完成简单证明的能力.ABCD板书设计角的平分线的判定1.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作用:判断一个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3.推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于内部一点,该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
1.4角平分线教案

1.4角平分线-----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1.能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2.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证明与计算.【学习重点】三角形三条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的证明【学习难点】三角形三条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先学(15分钟)1.导入课题,出示目标(1)能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2)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证明与计算.2.出示自学指点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30 --31的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回顾: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内容;(2)如何证三条直线交于一点?(3)通过例2的证明,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分钟后进行提问和检测,比比谁学得好。
)(学生自学,老师巡查监督学生自学,调整学习进度)提问:1、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判定定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如何证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基本思路: 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要想证明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只要能证明两条的交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即可。
4、通过例2的证明,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定理: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新知探究例2、求证: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ABC中,角平分线BM与角平分线CN相交于点P,过点P分别作AB 、BC、A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F。
求证:∠A的平分线经过点P,且PD=PF=PF.证明:∵BM 是∠ABC的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同理,PF=PE∴PD=PE=PF∴点P在A的平分线上(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即 ∠A 的平分线经过点P ,且PD=PF=PF.新知归纳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八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八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角平分线的定义:介绍角平分线的概念,即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线段;2. 角平分线的性质:探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3. 角平分线的判定:学习如何判断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教学难点: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过程;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个章节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 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推理等方式,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3. 学习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讲解如何通过已知条件判断一条线段是角平分线;4. 巩固知识: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5.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角平分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反思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评价结果,找出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
2.熟练运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及性质解决问题.
预习反馈
阅读教材P50,完成下面内容.
1.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如图,∵PD⊥OB于点D,PC⊥OA于点C,且PC=PD,∴OP平分∠AOB.
2.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在△ABC中,BD,CE分别平分∠ABC,∠ACB,并且BD,CE相交于点O,
∴点O也在∠BAC的平分线上.
又∵OP⊥BC于点P,OM⊥AB于点M,ON⊥AC于点N,
∴OP=OM=ON.
类型1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例1(教材练习第2题变式)如图,在△ABC中,∠ABC的外角平分线BD与∠ACB的外角平分线CE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
证明:过点P作PF⊥AB,PG⊥BC,PH⊥CA,垂足分别为F,G,H.
∵点P在∠ABC的外角平分线上,∴PF=PG.
∵点P在∠ACB的外角平分线上,
∴PG=PH.∴PF=PH.
∴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
【跟踪训练1】如图,已知BE=CF,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且DB=DC.求证:AD是∠BAC的平分线.
证明:∵DE⊥AB,DF⊥AC,
∴∠BED=∠CFD=90°.
在Rt△BDE和Rt△CDF中,
∵BE=CF,BD=CD,
∴Rt△BDE≌Rt△CDF.
∴DE=DF.
∴AD是∠BAC的平分线.
类型2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
例2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所示,已知P是△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PD⊥AB于点D.若PD=5,△ACB的周长为20,求△ABC的面积.
解:作PE ⊥BC 于点E ,PF ⊥AC 于点F ,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PD =PE =PF =5,
所以S △ABC =S △ABP +S △APC +S △PBC =12PD ·AB +12PF ·AC +12PE ·BC =12PD ·(AB +AC +BC)=12
×5×20=50.
【跟踪训练2】 如图,直线l ,l ′,l ″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计划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D)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巩固训练
1.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B)
A.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B.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D.以上均不对
2.如图,AD ⊥DC ,AB ⊥BC.若AB =AD ,∠DAB =120°,则∠ACB 的度数为(C)
A .60°
B .45°
C .30°
D .75°
3.在正方形网格中,∠AOB 的位置如图所示,到∠AOB 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应是(A)
A .M 点
B .N 点
C .P 点
D .Q 点
4.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求证:AM平分∠BAD;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解:(1)证明:作ME⊥AD于点E.
∵MC⊥DC,ME⊥DA,DM平分∠ADC,
∴ME=MC.
∵M为BC的中点,
∴MB=MC,∴ME=MB.
又∵ME⊥AD,MB⊥AB,
∴AM平分∠BAD.
(2)DM⊥AM.理由如下:
∵DM平分∠CDA,AM平分∠BAD,
∴∠1=∠2,∠3=∠4.
∵∠B+∠C=180°,
∴DC∥AB.
∴∠CDA+∠BAD=180°.
∴∠1+∠3=90°.
∴∠DMA=180°-(∠1+∠3)=90°,即DM⊥AM.
课堂小结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证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之一,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通常是交叉使用,作角的平分线或过角的平分线上一点作角两边的垂线段是常用辅助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