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讲公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决策与合法化

合集下载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第五章政策制定及合法化主要内容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认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经验政策制定( policy-making ): 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广义的政策制定, (德罗尔)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

——部分狭义的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普遍、本课件政策制定过程包括三阶段: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规划/ 政策方案合法化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一、社会问题的产生1、社会问题的涵义社会问题就是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2、社会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主观性、价值相关性、社会性、过程性、系统相关性3、社会问题的分类1)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2)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4、社会问题产生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另外,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等价值因素在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1、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问题被人们发现并引起政府关注的过程;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解释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类,目的是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2、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决策者的分离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特征。

政策问题确认的原则: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

总之,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

第二节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政策议程就是将社会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第六讲 公共政策的决策

第六讲 公共政策的决策


(三)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Incremental decision-making model) 是由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查尔斯· 林德布洛姆 ( Charles Lindblom)提出。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
理性-综合决策理论所说的是一个科学分析和理性
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相结 合的错综复杂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一方面,决 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另一 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

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那类决 策,又称之为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 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只受一 种自然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提出各种 具有确定结果的方案。 风险型决策是指所要解决的问题受多种客观状态的影响, 它应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存在着决策人所企图达到 的一个明确目标;(2)存在着决策人可以选择的两个以 上的行动方案;(3)存在着不以决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4)各种客观状态下的损益 值是决策者可以把握的;(5)未来将出现哪种客观状态, 决策人不能肯定,但其出现的概率,决策人大致地可以预 先估计出来。 不确定性决策与风险性决策相比,所不同的是缺少上述 条件(5),即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但其出现的 概率无法加以预测。
如果候选人 A 及候选人 B 都想要抓 到中间选民的票,他们所提的政策 势必会往中间 (即中点 M 所在) 移动;图中红色及蓝色的区域分别 代表候选人 A 及候选人 B 可以得 到的预期选票。

公共政策合法化与政策实施

公共政策合法化与政策实施
• 在多数老百姓的眼中,狗一直被视为人类的朋友。但在1994年, 狗却在北京市民中搞得沸沸扬扬。人们一提起狗,多数人频频摇 头、不知所云。因为人们注意到北京市狗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电 梯、草坪里,到处可见狗的身影;北京市的电影院、闹市街头、 公共汽车、地铁等地,到处可见携狗者出入;小狗到处乱窜,下 的老人、小孩惊恐万状、左右堤防;马路上以及许多公共场所, 狗溺斑斑,污染了市容;深更半夜犬吠声声,扰得许多市民不得 安宁。养狗问题已经不是私人问题而是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和 解决的严重的公共问题。
定,也包括政策的执行与评估。 • 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的根本问题是对政策制定系统的
改进。 • 1973年,以维尔达夫斯基、普瑞斯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开始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感兴趣。他们通过对美国联邦 政府在奥克兰是政策执行失败的案例分析,强调了政策 执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是政策科学从理论的科学 成为行动的科学,就必须研究政策执行的问题,以便在 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架起桥梁。
• 组织行为学派强调了政策执行中组织因素的重要 性。政策执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组织过程。
• 首先,政策执行中存在多种因素,比如人员、物 资、经费、范围、时间,等等,要有良好的政策 执行,就必须将这些因素最科学、最合理地组织 起来。
• 其次,政策执行中必须设立专门的组织,只有通 过组织才能将政策执行者的才能、知识、行为有 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同一目标。
•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国家机关。 不是任何机构都能使政策合法化的。能成为政策 合法化主体的行为者,必须具有法律上明确规定 的相应权限。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既包括国家立法 机关即权力机关,也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既可以 是中央国家机关,也可以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 政府机关。
•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政策合法化通常要经过下列程序:

六讲公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决策与合法化

六讲公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决策与合法化

《公共政策学》第六讲公共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决策与合法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决策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决策主体①国家元首②行政首长③民意代表④法官此外,在一些执政党特别强大或者党政一元化的国家,执政党在国家政策的实际抉择中往往起着相当直接和极为重要的作用。

军事机关及其首脑有时也会在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政策方案具有抉择权,在有些国家的特定时期,甚至出现军人干政的现象。

在民主制国家,一般关系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都会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和规则进行进行。

政策方案决策的方式1. 投票规则①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一致同意。

全体一致规则主要有以下特征:(1)一票否决。

(2)“帕累托最优”。

(3)决策成本过高。

(4)鼓励“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和弃权)②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通过的规则。

过半数规则在现代社会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决策方式。

过半数规则的特征是:(1)决策效率高。

(2)“少数服从多数”。

(3)“多数剥削少数”(4)决策结果未必可靠。

(5)投票悖论。

2.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过半数规则作用应用最为广泛的规则,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来,人们提出了一些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我们先来假定,需要从一张M 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选出一个人(M > 3)。

那么,较为简单的过半数规则及其变异形式的选择过程为:过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占多数规则:选出得到票数最多的一位候选人。

孔多塞标准(Conderct criterion):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4带答案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4带答案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以政策效果为标准,把公共政策划分为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的是()。

A.伊斯顿B.洛维C.休斯D.安德森2.政策执行系统之外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属于政策的()。

A.政治环境B.自然环境C.经济环境D.文化环境3.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主要内容。

4.试述公共政策基本目标中的公平目标。

5.从学习的内容及程度上,政策学习一般分为工具学习、概念学习和()。

A.社会学习B.制度学习C.文化学习D.经济学习A.集团模型B.精英模型C.理性主义模型D.混合扫描模型7.简述政策研究的内涵。

8.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的学者是()。

A.弗里德曼B.韦默和维宁C.帕顿和沙维奇D.邓恩9.简述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边界分析法。

10.政府通过征收燃油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这一政策目标。

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说,征收燃油税属于()。

A.政策规则B.政策工具C.政策目的D.政策假定11.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

A.普遍性B.稳定性C.特殊性D.回应性12.试述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13.被马克思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的是()。

A.弹劾权B.选举权C.被选举权D.大众传播14.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15.原有政策的终止和服务于同样政策目标的新政策的产生是政策接续中的()。

B.非线性接续C.线性接续D.政策分解16.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A.政策信息、资料B.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C.政策目标D.政策的沉淀成本E.政策稳定17.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的显著特性主要包括()。

A.主观性B.合法性C.滞后性D.普遍性E.强制性18.邓恩把问题认定为四个依次递进的步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问题决定——问题搜索——问题详述——问题感知B.问题详述——问题搜索——问题感知——问题决定C.问题搜索——问题详述——问题感知——问题决定D.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问题感知19.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随着其成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在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中,属于政策问题的()。

政策合法化 详

政策合法化 详

政策合法化什么是政策合法化政策合法化是指经政策规划得到的政策方案上升为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的内容[1]政策合法化包括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和决策过程的合法化两方面。

政策合法化的意义[2]政策合法化是政策过程的必经阶段,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对政策过程的具体运行也具有现实意义。

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与法制社会里,政策的制定都必须时时体现民主与法制精神,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项方案(草案)只有经过政策合法化过程,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政策,也才能进人政策过程的下一阶段——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要以政策具有合法性为前提,具有合法性的政策,才能取得政策对象的认可、接收和遵照执行的效力。

没有经过政策合法化的政策不具有合法性,也就不能付诸执行,当然也就不能产生任何效力和影响力,也不能正确解决任何公共问题。

从现代决策角度而言,政策合法化还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政策合法化是一个吸收民众参与决策、加强政治沟通与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决策择优,对决策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对不良方案过滤、淘汰的过程,更是一个坚持由法定的决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对决策行为实施法制监督的过程。

建立健全有关的决策制度,实行重大问题决策前经专家充分论证、重大政策通过前向社会征求意见是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需要。

另外,从政策合法化的途径与类型而言,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都集中体现了民主、科学与法制。

政策合法化反映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遵循了程序的科学性和运用的制度化。

政策合法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标志。

我围政治、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健全的法制。

正是基于此,依法治国现在已作为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和目标。

强调政策合法化,正是强调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国。

公共政策课件第三章第四节 合法化

公共政策课件第三章第四节 合法化

(五)2003年11月14日,顺德区政府 提请国土资源部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 《土地管理法》的建议,对农村集体土 地流转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使该项改 革合法化。在成为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管 理改革试点两年后,顺德已形成包括征 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和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三方面主要内 容的改革试点方案。
(三)立法机关(权力机关)的政策合
法化程序 1、提出议案
2、审议议案
3、表决和通过议案
4、公布政策
五、公共政策法律化(政策立法)
顾名思义,就是政策向法律的 转化。具体地说,是指享有立法权 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 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 的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 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与作用
1、政策执行的前提 2、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 3、依法治国的需要
1994年9月8日,某市人大常委会基于该市 人口增长速度快和财政压力大等方面的考虑, 制定通过了《××市征收城市容纳费条例》, 规定凡是经批准迁入该市的常住人口,按每人1 万元至10万元五个档次的标准征收“城市容纳 费”,定于11月1日起实施。政策公布后,引起 广泛争议,激起多方面特别是毕业生、用人单 位和专家学者的反对,为此,市政府于11月推 出《容纳费征收减免试行办法》,1995年1月又 进一步推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减免办法。“减 免后的容纳费显然与开始时所推出的政策有很 大的出入,并且该条例实际上也没有在生效期 到达后得到严格的实施。”
1、政策法律化的主体: 一是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 二是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2、政策法律化的条件: (1)由立法必要的政策 (2)成熟、稳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学第六讲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合法化

公共政策学第六讲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合法化

政策转移对于政策制定的明显得优势在于,政策方案规划得 快速、便捷,又成本低廉。在公共政策方面,政策目标、政策 内容以及政策工具等,都可以成为转移的对象。 在政策规划阶段,政策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方案对于本国的方案制定具有 启发性,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路。 其次,其他国家在政策执行中暴露的缺陷,也能够给提供 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托马斯•戴伊,认为可以把政策合法化分解为三个功能活动, “即选择一项政策建议,为这项建议建立政治上的支持,将它 作为一项法规加以颁布。” 我国学者对政策合法化也有研究。 著名学者张金马,认为,“政策合法化是指经政策规划得到 的政策方案上升为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它由国家有关 的政权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立法活动与审 查活动所构成的。” 林水波和张世贤在《公共政策》一书中指出,在政治系统 中存在着两种层次的政策合法化,第一层次是政治系统统治正 当性的过程,即合法性过程;第二层次是政策取得法定地位的 过程,即政合法化过程。
第六讲Βιβλιοθήκη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合法化一、公共政策制定概观 所谓公共政策制定,一般是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 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 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 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拉斯维尔,在《决策过程》这一论著中, 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和 评价七个阶段。 这是关于政策过程阶段划分的起源。 德罗尔,在对应付逆境的政策制定对策的论述当中提出了 对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按照他的理解把政策 制定过程划分为:政策制定进行的诊断、议程安排和备选方案 的创新等几个阶段。
面。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合法化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认 可的价值,合法化的概念只能应用于政治领域,只有政治秩序 才拥有或丧失合法性,只有政治秩序才需要合法化。当然,公 共政策的合法化可以是一套法律规定的程序,可以是一套传统 仪式,也可以是遵照领袖人物的指示。 在现代国家,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法定的 决策主体、法定的决策程序、公民的参与程序、符合正义和宪 法的决策形式和决策内容。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基本途径是,经过立法机构的讨论和批 准,将它上升为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并以公报、决定等形式 向社会发布,得到人民的认可、接受和遵照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第六讲公共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决策与合法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决策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决策主体①国家元首②行政首长③民意代表④法官此外,在一些执政党特别强大或者党政一元化的国家,执政党在国家政策的实际抉择中往往起着相当直接和极为重要的作用。

军事机关及其首脑有时也会在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政策方案具有抉择权,在有些国家的特定时期,甚至出现军人干政的现象。

在民主制国家,一般关系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都会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和规则进行进行。

政策方案决策的方式1. 投票规则①全体一致规则 :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一致同意。

全体一致规则主要有以下特征:(1)一票否决。

(2)“帕累托最优”。

(3)决策成本过高。

(4)鼓励“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和弃权)②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通过的规则。

过半数规则在现代社会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决策方式。

过半数规则的特征是:(1)决策效率高。

(2)“少数服从多数”。

(3)“多数剥削少数”(4)决策结果未必可靠。

(5)投票悖论。

2.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过半数规则作用应用最为广泛的规则,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来,人们提出了一些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我们先来假定,需要从一张 M 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选出一个人( M > 3)。

那么,较为简单的过半数规则及其变异形式的选择过程为:过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占多数规则:选出得到票数最多的一位候选人。

孔多塞标准(Conderct criterion):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博尔达计数(Borda rule)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 分,被投票者地位在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 分.拔所有投票者的每个提案的分数分别加起来,宣布得最高分的提案为获胜者 .淘汰投票(exhaustive voting)要求每一个投票者标明在 M 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把被最多投票者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上删掉 ,再要求每个投票者标明在剩下的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中删掉 .重复这个过程直至只剩下一个候选人 ,这个候选人便是获胜者。

赞成投票(approval voting)在由 M 组成的候选人名单中,每个投票者的对所有他赞同的候选人投一票,得票数最多的候选人为获胜者。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形式,我们在下面加以讨论 .3. 决策方式的改进①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需求显示过程(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

这一方案的从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投否决票(让所有投票者都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然后汇总,在随机地将这些方案排序,让投票者按从全部方案中否决一个的方式进行,最后剩下的方案当选。

)②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其运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行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原则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二节公共政策决策的合法化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合法性(化)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这一概念与政治秩序相关 ,只能运用于政治领域 ,“只有政治秩序才拥有或丧失合法性,只有它们才需要合法化。

”美国政策科学家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说,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系统而言,至少可以辨别出两种合法化:第一种是那种使政治过程包括批准解决公共问题的特定建议过程的合法化;第二种包括那些政府项目被批准的特殊过程。

前者可称为合法化,后者可称为批准。

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把政策合法化分解为三个功能活动,即选择一项政策建议,为这项建议建立政治上的支持,将它作为一项法规加以颁布。

朱志宏:“政策合法化(Policy legitimaten,就是赢得多数立法人员对政策方案的支持。

在美国,政策合法化的过程,就是政策方案经参、众两院多数议员同意,并经总统签署的一个行为过程” 。

“合法化的定义是:‘遵循一般所认知的原则或一般所接受的准则。

'”政策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三方面内容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政策合法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这就是说,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①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②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政策的法律化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立法过程,它遵循的就是立法程序。

政策立法的主体,一为立法机关,二为有权将一般的行政决策上升为行政法规的那些行政机关。

从政策立法的政策范围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要法律化,而是那些有立法必要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政策。

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来看,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这些政策是早已制定出来并得到了长期实施、修改和完善的,是将有关政策转变为更具强制力、更具普适性的法律的过程。

第四节解释政策形成的理论模型理性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包括完全;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

①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的。

该模型认为,理性人的决策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性的计算而作出的。

包括: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是相对独立的一个问题、指导决策的目标、价值和目的是清楚的,而且能够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拥有解决该问题的所有信息和可供选择的完备方案、每个方案的成本收益和利弊都能被计算或观察到、每一备选方案的实施结果都能被计算并能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决策者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其目标和价值的最佳②有限理性模型:在完全理性模型的基础上,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模型。

他认为:"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指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程度内适于达到给定目标的行为方式。

"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即 "寻求满意 "的管理决策和结果。

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是在批评理性主义模型的过程中建构新模型的。

他认为理性化无疑应当成为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但是基于"完全理性"的理性主义模型在实践中则具有不可行性。

他主张另行开辟一种分析和制定政策的途径,其要旨不在于专家做出周详完备的全知分析,而在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渐进主义的观点认为,公共政策是仅有少量的调适的政府过去的活动的延续,时间、知识、和成本使决策者很难充分考虑各种备选方案及其结果。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决策者没有充分的预测能力洞悉每个备选方案的所有结果;(2)决策者接受先前政策的合法性;(3)沉没成本也不允许决策者考虑所有的可供选择的方案特别是在政策方面的任何激进的改变;(4)减少冲突和政治上的权宜之计;(5)渐进主义更适合人自身的特点,因为现实的人不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更多的是根据满足特定需要来行动的。

渐进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目标的确定和达到目标的手段的分析是彼此相连而不是分离的②决策者只需要考虑那些与现行政策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现行政策的渐进式改变的有限的备选方案;③对于每一个备选方案,只需要对有限的重要结果作出评估;④决策者对问题的界定是在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为了使问题便于处理,允许在目标——手段——目标之间做出反复的调适。

⑤对于一个问题而言,不存在最好的解决方法,能够一直同意的解决问题的决策就是好的决策。

⑥渐进主义基本上是是治疗和调适性质的,其目的不在与急速地根本解决社会问题,而在于有序的缓和和减少社会问题。

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以色列学者德洛尔和美国学者埃齐奥尼分别提出了综合这两种模型的新的决策模型。

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佳模型这个模型以四项假设为基础,即( 1)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2)这种过程对于在复杂的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 ;(4)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的一种诉求为主。

规范最佳模型把政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和 17个小阶段 :第一阶段:决策前。

内含:(1)处理价值问题:确认重要的政策目的、决策标准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2)认识现实环境 ; (3)认识问题 ;(4)调查、处理与开发资源 ;(5)设计、评估与重新设计决策系统:切实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包括提高政策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整体素质,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实践感受力等 ;(6)分配问题、价值与资源 ;(7) 确定决策战略:决策者可首先应用渐进主义模型检验现行政策,再应用多种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分析技术检验现行政策的可能后果,并确定主要的政策期望,然后决定是否有必要制定新的政策。

第二阶段 :决策中。

内含:(1)细分资源 ;(2)建立配合优先顺序的行动目标 ;(3)建立一套配合优先顺序的其他重大价值 ;(4)准备一套主要的政策方案 (包括好的与坏的 ):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尤其要探讨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案;(5)对于各种不同方案利益与成本进行可靠的预测 :预先审视各种政策选择方案的政策期望与代价,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再选择风险最小、效果最佳的政策方案;(6)在比较预测的成果后,建立各种不同方案所可能得到的利益需要的成本,并择定最佳方案;(7) 估定最佳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第三阶段:决策后。

内含:(1)激励政策的执行;(2)执行政策;(3)政策执行后的评估。

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模型,在概念上希冀截取理性主义模型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人政策核心问题;同时截取渐迸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