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课件

决策者
一位或数位 一位或数位
备选方案
有限
有限
效用(价值) 一 致
一致
结果
确定性或风险 不确定
概率
可计算
不可计算
结构不良 许多 无限 冲突 未知
不可计算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三、政策问题建构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边界分析 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划定研究对象的
边界,确定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使得问题在 边界内成为一个统一体。
“有效地阐释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二)政策问题建构的步骤
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势” 2、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三)问题建构过程中的“第三类型错误”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一、政策问题建构分析
(一)政策问题建构的意义 构建政策问题是政策分析人员在不同利益 相关者所持有的相互分歧的意见中连续地、 反复地探究问题的阶段。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政策问题建构是最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 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 效途径。
“没有解决方法就等于不存在问题吗?”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1、在问题搜索阶段,过早停止搜索或不能完 成搜索,可能造成元问题选定错误。
2、在界定问题阶段,应选择正确的世界观、 意识形态或传说时,却选择错误。
3、在详述问题阶段,解释实质问题的模型选 择错误。
以上都可能造成:解决错误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与结构类型
通过本讲,您应该能够掌握: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杀就可以解决?
3
广东:高考加分项目猛砍
• 千呼万唤始出来——广东省招生委员会于 2012年03月02日正式公布广东2014年高考加分项 目调整方案。根据《通知》规定,2014年起,广 东高考加分项目从现在的23个锐减至6个,大减17 个!而加分分值则由原来的20分,统一规范为本 科加5分,专科加10分。此次广东高考加分调整可 谓“下手极狠”:2014年,取消的17项主要有: 中学生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各类科技竞赛及职 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等。
市场交换, 个人自治
团体协商, 博弈,交易,
强制
公共选择, 公共政策
是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政府都会管呢?
11
• 现实情况:只有一部分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政府
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这部分社会 问题由此转化为…
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
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 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16
怎样搞好乘车秩序?
二、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怎样我进国行大问中题城描市述每:天节需日乘燃公放共鞭汽炮车的的事上例班分族析,一提起公交
秩序以就北一京脑市门为子例官,司市。民不过用节提燃吵放架烟、花生爆气竹、这丢项东习西俗,已单逐是渐那份 拥变挤化就成让为人一不个能社忍会受问。题汽。车据一1进98站7年,的人统们计一,窝因蜂燃地放拥鞭上炮前,去;
为不• 除人抢来(夕。一的一夜其个尴致中座尬)伤伤位局政到了,面策医眼好;院睛像更问就的什可题诊1么气5构的9都的人有不是建,2顾,的5摘1了年除人程;轻眼,经力序球到常壮:的初会的五8人有棒,。上小增除上伙加夕不儿到夜去占1火、着0警2下老7下弱
病2残08的起专,座到死初不三动增窝至。39是1起什,么直原接因经造济成损目失前上这百样万一元种。局仅面初呢?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

因果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政策分析者将因果假定明晰化;而其缺陷在于政策分析者往往倾向于将统计分析所发现的共同变化与因果论证混为一谈。因果推理基本来自于某些理论中的定律、命题和假定。该模式广泛应用于交通、教育和福利等政策问题领域。
alysis)
类别分析法是一种用以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形势的方法。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例如我们可将失业问题具体划分成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三种类型。而逻辑归类正相反,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1)主张(Claim),立论者意图要诉求的目的或是企图合理化的论证结论,要回答类似“我们将向何处去”的问题。
(2)论据资料(Data),即任何研究或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或信息,要回答类似“我们拥有哪些证据”的问题。
(3)正当理由(Warrant),它是连接根据与结论的桥梁,要回答类似“从起点到目的应该采取怎样的路径”的问题,以保证主张的合理化。
认知图,是指将“想法”作为节点,并将其相互连接起来。它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其中的“想法”都是通过带箭头的连接线连起来,但连接上没有连接词,连接线的隐含意思是“因果关系”或“导致”,且没有层次的限制。它通常用来帮助人们规划工作,促进小组的决策。
12.思维导图(Mind Maps)与认知图 (Cognitive Maps)
思维导图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巴赞(T.Buzan)所创造。它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便于决策者思考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
alysis)
类别分析法是一种用以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形势的方法。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例如我们可将失业问题具体划分成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三种类型。而逻辑归类正相反,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1)主张(Claim),立论者意图要诉求的目的或是企图合理化的论证结论,要回答类似“我们将向何处去”的问题。
(2)论据资料(Data),即任何研究或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或信息,要回答类似“我们拥有哪些证据”的问题。
(3)正当理由(Warrant),它是连接根据与结论的桥梁,要回答类似“从起点到目的应该采取怎样的路径”的问题,以保证主张的合理化。
认知图,是指将“想法”作为节点,并将其相互连接起来。它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其中的“想法”都是通过带箭头的连接线连起来,但连接上没有连接词,连接线的隐含意思是“因果关系”或“导致”,且没有层次的限制。它通常用来帮助人们规划工作,促进小组的决策。
12.思维导图(Mind Maps)与认知图 (Cognitive Maps)
思维导图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巴赞(T.Buzan)所创造。它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便于决策者思考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
公共政策分析 第六讲 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 傅广宛老师

4.诱导手段:使用非强制性手段让政策客体
自愿遵循政策措施。
7
第三节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一.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重在研究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过程模式(史密斯模式)
史密斯1973 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提出
8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9
2.互动模式
麦克拉夫林 1976提出 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者之间就目的手段作
12
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
13
第四节 政策评估概述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 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应的评
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程序的各个阶段,各个 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 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 会的程度。 (此处机会指符合目标群体的价值,满足目标 群体需要的机会。)
A 利益相关者模式(北美)
B 政策委员会(瑞典)
16
评估的方法
回归法
腐 败 人 数
工资标准
实验方法
对
实
照
验
组
组
17
指标法----以治安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为例
价值取向 经济效益取向
主观性福利取向 公平性取向
评估指标体系 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率 刑事案件破案率 人群的平均犯罪率 盗窃案发生率 假释犯的再犯率 社会治安投资的成本 公民的安全感
14
二.政策评估的意义:
1.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决定政策修改、调整、继续或终止的重要
依据 3.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通过评估确认政策
价值) 4.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政
策评估是实现传统的经验性决策向现代的科学 化决策转变的重要一环)
15
自愿遵循政策措施。
7
第三节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一.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重在研究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过程模式(史密斯模式)
史密斯1973 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提出
8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9
2.互动模式
麦克拉夫林 1976提出 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者之间就目的手段作
12
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
13
第四节 政策评估概述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 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应的评
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程序的各个阶段,各个 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 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 会的程度。 (此处机会指符合目标群体的价值,满足目标 群体需要的机会。)
A 利益相关者模式(北美)
B 政策委员会(瑞典)
16
评估的方法
回归法
腐 败 人 数
工资标准
实验方法
对
实
照
验
组
组
17
指标法----以治安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为例
价值取向 经济效益取向
主观性福利取向 公平性取向
评估指标体系 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率 刑事案件破案率 人群的平均犯罪率 盗窃案发生率 假释犯的再犯率 社会治安投资的成本 公民的安全感
14
二.政策评估的意义:
1.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决定政策修改、调整、继续或终止的重要
依据 3.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通过评估确认政策
价值) 4.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政
策评估是实现传统的经验性决策向现代的科学 化决策转变的重要一环)
15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

当政策制定者选择了有关的社会公共问题予 以解决时,政策问题就被构建出来了。
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把握至关重要,问 题情境是客观的,而政策问题的构建则是思维 作用于环境的产物。
问题是如何引起决策者的关注?
一是有关指标,指标可以表明哪儿出了问题,可以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或 发觉问题的变化,政策制定者常常根据指标的变化来考察一个系统的状 态并据此来界定问题。
三是反馈,“文官对议程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他们从其亲自对某一项目 的管理经验中意识到一些问题”,反馈的途径主要有系统监控、社会抱 怨、社会调查以及官员的经验等等。
3、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对观察到的情况给予初 步整理和完整描述,弄清楚有哪些个体与群体与相关,他 们各自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对该问题有何影响。
❖ 最后,政府的必要政策行动。公共政策问题要求人们所察觉的 问题必须在政府的职权范围内,通常都不可能仅靠少数人或一 些私人部门的努力来解决,而必须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 组织纳入政策议程并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3、政策问题的特征
❖ (1)客观性:政策问题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客观 事实和问题情境。
再次,现实与价值、利益期望的冲突性。这种客观情境与统治 者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期望、价值等有严重的冲突, 这种冲突使人们感到有强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种受到剥夺的感 觉,因此有必要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
❖ 再者,团体的活动与力量。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演变为公共政 策问题往往不单纯是少数个人行动所致。在现代社会里,人们 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的公共组织 和政府;
❖ 首先,它是一种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任何问题都源 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政策问题来源于一些可以观察到 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和问题情境;
第六讲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二、政策议程的建立
1、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涵义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3、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4、政策议程建立的触发机制 5、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因素 6、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
1、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1)公众议程 (2)政府议程 (3)二者的区别
(1)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 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 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 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到达公众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到达公众议程,必须具备以下三 个条件: 个条件: 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 ①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 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 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 ②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公众普遍认为, ③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权 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人主动,政府只 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人主动, 是有限介入。 是有限介入。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 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3)政府及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主动。 政府及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主动。 (4)政府与私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政府与私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琼斯的十一阶段说:感知/定义、汇集、组织、 琼斯的十一阶段说:感知/定义、汇集、组织、 表述、议程确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 表述、议程确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执 行、评估、调整/终结。 评估、调整/终结。 安德森的五阶段说:政策问题的形成、 安德森的五阶段说: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 问题的形成 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方案的实施、 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方案的实施、政 方案的实施 策绩效的评价。 绩效的评价。 的评价
试论述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

试论述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
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政策问题,不仅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分析,而且政策问题构建的每个环
节都可能会使用不同方法与相关技术去处理。
通常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普遍应用的方法,她是认识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最重要途径。
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观察必须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
(2)便捷与类比分析。
要对政策问题具体研究,必须首先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
种逻辑方法。
(3)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
首先要定义问题,再从四个层面的问题加以叙述,分别是问题的确认、发生地点、时间、问题的程度。
然后从问题的四个方面搜取关键资料,综合找出可能原因,接着检验可能远再证明真正的原因,最后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
(4)多角度分析。
对于公共政策的分析要分别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去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目的、使用范围、程序和效用标准,我们要视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

9.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鱼骨图是由日本质量控制兼统计专家石川馨(Kaoru Ishikawa)教授发明的一种图解法,因此它还被称为石川图(Ishikawa Diagram)。它以图表的形式指出造成某种结果的各级原因之间的等级关系,用以辨识和处置问题的原因。鱼骨图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全盘考虑造成问题的所有可能原因,而不是只看那些显著的表面原因;通过结构性的工作方法,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有序的、便于阅读的图表格式阐明因果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亦有局限:对于极端复杂、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效用不大,因此鱼骨图分析方法不适用分析复杂的政策问题。
(4)支持依据(Backing),对“正当理由”提出额外的支持,要回答类似“为什么此种路径是安全的”的问题,以增强“正当理由”的信度。
(5)合格者(Qualifiers),它是从依据和正当理由到结论的跳板,要回答“结论是肯定的得出,还是可能的得出”的问题。
(6)反驳(Rebuttal),指出无法从依据得出主张的因素,要回答类似“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我们应该放弃该路径”的问题。
假设分析的运用,要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利害关系人:找出与该问题形势相关的人员,确定他们的资格顺序。以便于确定哪些人可以列入假设分析过程,哪些人的立场、观点是必须予以优先考虑的。
(2)提出假设:找到想要认定的政策问题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可以依据原始资料而得到。如果假设与原始资料相符合,就可以进一步推论。
4.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鱼骨图是由日本质量控制兼统计专家石川馨(Kaoru Ishikawa)教授发明的一种图解法,因此它还被称为石川图(Ishikawa Diagram)。它以图表的形式指出造成某种结果的各级原因之间的等级关系,用以辨识和处置问题的原因。鱼骨图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全盘考虑造成问题的所有可能原因,而不是只看那些显著的表面原因;通过结构性的工作方法,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有序的、便于阅读的图表格式阐明因果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亦有局限:对于极端复杂、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效用不大,因此鱼骨图分析方法不适用分析复杂的政策问题。
(4)支持依据(Backing),对“正当理由”提出额外的支持,要回答类似“为什么此种路径是安全的”的问题,以增强“正当理由”的信度。
(5)合格者(Qualifiers),它是从依据和正当理由到结论的跳板,要回答“结论是肯定的得出,还是可能的得出”的问题。
(6)反驳(Rebuttal),指出无法从依据得出主张的因素,要回答类似“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我们应该放弃该路径”的问题。
假设分析的运用,要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利害关系人:找出与该问题形势相关的人员,确定他们的资格顺序。以便于确定哪些人可以列入假设分析过程,哪些人的立场、观点是必须予以优先考虑的。
(2)提出假设:找到想要认定的政策问题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可以依据原始资料而得到。如果假设与原始资料相符合,就可以进一步推论。
4.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