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MPA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硕士MPA经典案例分析题解答

公共管理硕士MPA经典案例分析题解答某市场火车票售票处,一位女售票员正在忙碌地工作着,窗外正排着长长地购票队伍。
她在接待两位外地男旅客,向他们介绍车次,因而放慢了售票速度。
后面一位女旅客等得不耐烦了,就挤到售票口训斥这位女售票员:“你是在售票还是在谈情说爱?”后面地旅客也不分青红皂白的轰起来。
面对这种情景,这位女售票员不是针锋相对,也不是反唇相讥,而是谦和地说:“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
”接着她还简要地向这位旅客解释了放慢售票速度地原因。
这一说,女旅客平心静气地回到自己地列位上,售票工作又正常地进行了。
问题:1.这个案例涉及什么理论?请简要地阐述这个理论。
2.这位女售票员为什么能顺利地处理这一场口角?名师解答:1、答:这个案例涉及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这个理论指出,每个人在沟通中往往处于一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用。
“儿童自我状态”以冲动、好奇为特征。
“成人自我状态”以客观理智为特征。
上述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性格,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在每一个人身上,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比重并不相同,因而沟通行为的效果也不一样。
上述三种自我心理状态分别以p、a、c表示,故又称p%26#8 226;ac理论。
2、答:这位女售票员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处理这场口角,是由于她以“成人自我状态”(a)与别人,即与顾客沟通。
她将局面扭转到成人-成人的模式中,即注意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总代表地、合乎逻辑地分析顾客不满、指责的情况,心平气和地与顾客进行沟通,从而取得了顾客的谅解.公共管理硕士MPA入学面试真题1.问:你是新上任的副镇长,根据镇政府的决议给下属安排工作,在会上同时有几个下属提出理由不能执行,使你很难堪你该怎么办?【回答要点】:正确的做法是虚心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认真调查和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如所提问题确实有道理,可暂不实行,切忌强调面子,一时冲动,一棍子打死,这是正确对待群众意见的大问题。
MPA公共政策分析(分析基础)

个人 偏好
政府 公共政策
个人行动 策略
集体行动的 困境
市场 平等交换 互助 个体信任
社会 价值
集体行动 规则
Copyright
一般政策活动
政 策 Policy
匡正、 匡正、校正
谋划、 谋划、应对
政 策
Copyright
一般政策和公共政策活动
与西方的 Policy相对应 Policy相对应 的政策一词进 入中国,成为 中国人的日常 话语,据说有 多种途径
Copyright
公共政策中的政治和公共政策中的经济如同两 只在相反方向上迅跑的免子。如果只追其中一只, 就会放跑另一只。 L.米德(Lawrence M.Mead)认为应当将具有评 L.米德(Lawrence M.Mead)认为应当将具有评 价性的、关注投入产出的经济学的公共政策研究和 具有说明性的、关注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政治学的 公共政策研究整合起来。 先以政治学的政策研究作为环境,再在政治环境 下使用更为精细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Copyright
■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
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和价值 相统一的能动活动。 相统一的能动活动。 公共政策活动体现了人类建构自 己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能 动性。在这种能动的活动中,解决 问题是中心、满足多元利益需要是 轴心、事实和价值的统一是核心
Copyright
■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 辩、竞争和合作的民主活动 辩、竞争和合作的民主活动 仅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 上来理解公共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公共政策既然与政治相关,它的本 性中就包含政治民主的要求。从根 本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公共政策必 须是民主的。
力所 不能及 由政府 决定的
公共政策分析(MPA)

吴立明
导论
• 公共政策的内涵、基本特征、 学科性质及其分析的五类基 本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执政党和
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 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一个应
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 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 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 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
• 2.特征:对象的适用性、执行的有序性、 • 执行的灵活性、执行过程的 动态性、 • 执行的协调性、执行的时限性 • 3.地位和作用: •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 (2)政策执行效果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惟 一标准 • (3)政策执行的效果是判断、评估公共政策 工作的客观依据 • (4)政策执行过程及其后果是后继政策制定 的重要依据
304468101202190919311953196419821990199719992000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年份第四节政策分析的可行性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二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首先表现为为了可行而分析其次不计代价的倾向其次不计代价的倾向思考题
• (三)政策评估的作用 • 1.判断政策价值的基本手段 • 2.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途径 • 3.决定政策命运的重要依据 • 4.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 5.推动政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节 政策分析的优化原理
一、政策研究中的优化分析及其作用 二、政策优化分析的主要类型 1.单方案优化 2.多方案优化 三、政策研究中优化分析易出现的问题及 其解决
1.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用决策者倾向的政策方案作为最优 方案 3.缺乏动态考察和机会成本意识 作业:1.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学科范式、 研究途径。 从政策体制角度分析中国目前的腐败现象 (3000字以上)
公共管理(MPA)(第三篇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MPA)简明读本(第三篇公共政策)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一、公共政策的含义(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政党或国家对公共事务和公共行为做出的规定,它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因此,一般意义上,公共政策可以被理解为政府和政党为处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管理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策略。
其主体是政府机关及政府官员,执政党也经常被看作公共政策的重要主体。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一,政治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服从于、服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目标和任务的。
任何公共政策都具有政治性。
阶级性是公共政策政治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任何公共政策总是要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
但是,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总是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统一在一起的。
事实上,大量的公共政策是为全社会公众服务的,没有这种服务,政治系统和政治统治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第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政治思想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公共政策具有理论性。
但是,公共政策更是一种有意识的政治行为,或者说政策行为,即:这是一种由人们的政策认识支配的人们改造社会、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强制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是一套约束政策对象行为的规范与准则,由于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是取得合法权力的公共权力机关,是强大的国家力量在支撑公共政策行为,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政策对象必须接受和服从,如果违反或不遵守公共政策的规范和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但是,强制性是与合法性共存的,公共政策是由权力机关制定和实施的,是代表全体公民利益的,它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才能让公众接受和认同。
(三)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功能第一,规范和导向。
公共政策的规范和导向功能是指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能规范和制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对社会过程和现象的发展方向、速度、规范产生制约。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5篇范文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5篇范文第一篇: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07研MPA公管用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2007MPA研究生《公共政策分析》案例(第一组)案例1:2002年8月12日到8月21日,在京、津、杭、深四个城市里,公安交管部门发放的“二○○二”式机动车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短短的十天中,人们从最初的兴奋、好奇、肯定中,慢慢咂过味来,直至最后,理性的思考占了上风:“个性化”也应该有“法度”!8月21日,新车牌被暂停发放。
四城市交管部门发放“个性化”车牌依据的是《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交管〔2002〕85号),无疑问题就出在这个依据上。
按照这一“通知”,纪念日、姓名、公司名称等都有可能“化”为新车车牌号。
于是,被称为最具“创意”的号码,如“USA•911”、“FBI•001”、“IBM•001”、“SEX•001”、“CHN•001”等相继出炉,车主们在享受个性张扬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的同时,这一“通知”也开始接受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的拷问。
依照行政法有关理论,任何行政规范性文件都必须依法制定,既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也不能与法规、规章相抵触。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的关于注册车牌的法律规定,但问题就出在,“通知”对现行法律条文尽到了应有的注意,却忽略了法律中所体现出的法律原则与理念。
如,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对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进行了严格规范,如第九条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和文字:(一)、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二)、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等等。
在个性化车牌政策的整个酝酿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媒体报道过政策制定者为此召开过听证会。
政策叫停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车管部门甚至还在叫停几天前通过媒体向人们保证,数分钟之内就可以制作一个车牌,车主们大可不必扎堆儿办照。
而叫停之后,相关部门也没有随之给出正式的解释,一纸公告“系统故障”,任凭广大群众云山雾罩。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95173ef524ccbff0218420.png)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凡是为解决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各种问题所制定的政策,都是公共政策。
在我国,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
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 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还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经济性公共事务的管理。
2. 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社会”是相对的,比如全球、全国、地区、社区。
3. 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相关的事务。
国内学者陈振明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 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 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1) 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2)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利益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Ø 利益选择:政府把利益分给谁,首先来自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公共政策分析 导 论

Th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 for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二、政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策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政策科学的诞生及其宏大的学科抱负 3、政策科学的发展
1)、社会问题
“二战”后,西方各国抛弃了主张自由放 任的亚当斯密学说,奉行政府广泛干预 社会经济领域活动的凯恩斯主义;
2)、政治学问题
传统政治学的面临的问题
3)、行为主义政治学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20-30): 以梅里安(Charles Merriam)为首的行为主义政 治学强调对政治过程尤其是人的行为的研究, 主张采用经验科学以及交叉学科方法,确立具 有普遍性的、可检验的政治科学理论,使政治 学“科学化”。这种“科学化”的主张对政策 科学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影响。 Harold Lasswell----Herbert Simon (V.O. Key 、 David Truman、 Gabriel Almond Edward Shils)
B 当我们把政策视为应变量时,我们关注的重点则转向政治系统和环境因 素是如何决定或影响政策的内容的。 政治因素和环境因素 政策(应变量)内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种研究主要是由学院派领导潮流,对政策过程进行描述性、解释性和客 观性的独立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求知识。
2)专业的理由:
与纯粹追求知识的“政策研究”不同, 专业研究追求的是将政策理论应用于解 决实际社会问题。关注的重点是实际政 策问题的研究,分析工具和技术的运用 和政策效果。通常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和 研究所如兰德公司所进行,有些研究可 能受到资助组织价值偏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
——宁夏西海固地区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国家于2002年开始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对所有符合国家条件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土地经过验收后给予粮食和现金的补贴。
为达到同样的目的,与此政策相配套,国家进一步规定了舍饲圈养政策,要求所有养牲畜的农户不得以放牧的形式放养牲畜,而应将牲畜圈养起来,人工喂养。
国家的这一政策由东部推向西部,并特别在西部的一些生态环境恶劣的省份给予了大量的财政补贴。
西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养牲畜特别是养羊比种粮食收入高。
当农民使用放牧的方式养羊时,几乎没有投入,养羊的边际成本较低却收益较高。
因而放牧养羊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却给环境带来很高的边际成本;如果让农民用圈养舍饲的方式养羊,虽然对环境有好处,但与农民快速致富的预期和愿望又相违背。
用舍饲圈养的方法养牲畜,而且在西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的地方,难免会出现地里产的秸秆不够牲口吃,农民又没有经济能力购买饲料的情况。
这样很难保证农民不重新放牧牲畜,环境和脱贫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面对这一矛盾,国家的总体思路是:让农民用一部分种粮食的田
地种草,如果有草,农民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喂饲圈养的牲畜,这样既可以解决养羊、牛致富的问题,又可以不破坏环境。
政府在宁夏推广的草的品种是苜蓿。
苜蓿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牲畜食两年生植物,播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两年,如果长势好的话,一年还可以收获两次。
苜蓿还具有抗旱、抗寒、高产、低投入、少投工的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免费向农民提供苜蓿的种子,但要求农民必须将其耕地的1/5到1/10(根据每户承包地块的面积和条件确定种草面积的差异)用来种草,且种苜蓿因为不属于退耕还草的部分,政府并不给予农民粮食补贴。
这一政策在宁夏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银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农民种草致富、生态环境改善、政府投入逐年递减等多赢的局面。
但一个在银川地区受到大家欢迎且取得良好结果的政策,到了银南特别是到了西海固地区却遭到了从百姓到一些干部的冷落,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将种苜蓿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交给干部,将干部监督农民完成规定种草面积数,同干部的工作绩效和年终评奖挂钩。
按理说国家推行种草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农民尽快脱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统称,同时也是西部最干旱贫困地区的代名词。
除固原市之外,西吉和海原两个县现在仍然是目前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
西海固地区种植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海拔高(平均海拔2000-2500米)雨水少、气温低、土地土层薄,没有自然河流和人工灌溉。
苜蓿种植下去和粮食一样,产量完全靠老天。
一旦天气情况恶劣,苜蓿就不能成活或影响产量。
而且苜蓿的生长特点是扎根越深,生长越茁壮,在西海固较薄的土层,苜蓿很难扎深根,因此即使当年雨水好,苜蓿也不一定就丰产。
农民预期,如果苜蓿低产,就会牧草和粮食两头都没落着,它直接影响的是第二年农民一家能否吃饱肚子的问题,在亩产只有100公斤的地方,这对农民来讲是灾难性的,因此西海固的许多农民在思想上对种苜蓿有顾虑,在行动上有抵制。
问题:
1、在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较为突出的是哪种政策执行模型?
2、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
1、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五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代公共政策执行理论--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代表模型有:史密斯的过程模型、麦克拉夫林的执行互动模型、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第二代公共政策执行理论--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代表模型有:维泽尔勒和李普斯基的街头官僚理论、贺恩的执行结构理论;第三代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主要代表模型有:门泽尔的组织间模型、高金的府际关系政策执行模式、萨巴蒂尔的执行综合模型。
案例中的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较为突出的是第一代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即: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型,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政策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标,再由下层行政官员执行。
案例中具体的政策执行模型是史密斯的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包括“政策输入—紧张—处理—建制—反馈”过程,在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理想化的政策。
(2)目标群体。
(3)执行机构。
(3)政策环境。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与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案例中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舍饲圈养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同时面对西部地区农民放牧养羊、养牛致富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时,面对这一矛盾,国家的总体思路是:让农民用一部分种粮食的田地种草,如果有草,农民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喂饲圈养的牲畜,这样既可以解决养羊、牛致富的问题,又可以不破坏环境。
于是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大政策和思路制定了推广种植苜蓿,这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
同时在银川南部地区推广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干部执行热情不高、农民抵制等原因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这些都体现了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的观点,即: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
行机关的结构与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因素。
2、案例中政府在宁夏推广种植苜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农民种草致富、生态环境改善、政府投入逐年递减的多赢的局面,然而这项政策在银川南部地区推广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冷落甚至是抵制。
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知道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本身具有合法合理性;
(二)必要的足够的政策资源;
(三)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四)顺从的目标群体;
(五)正确的政策执行制度及执行策略;
(六)有效的沟通;
(七)适宜的环境。
反观案例,虽然苜蓿具有抗旱、抗寒、高产、低投入、少投工的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但西海固地区种植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海拔高、雨水少、气温低、土地土层薄,没有自然河流和人工灌溉。
苜蓿种植下去和粮食一样,产量完全靠老天。
一旦天气情况恶劣,苜蓿就不能成活或影响产量。
而且苜蓿有一个重要的生长特点是扎根越深,生长越茁壮,在西海固较薄的土层,苜蓿很难扎深根,
因此即使当年雨水好,苜蓿也不一定就丰产。
如果苜蓿低产,就会牧草和粮食两头都没落着,它直接影响的是第二年农民一家能否吃饱肚子的问题,在亩产只有100公斤的地方,这对农民来讲是灾难性的,因此西海固的许多农民在思想上对种苜蓿有顾虑,在行动上有抵制。
不难看出,政府在银川南部地区推广苜蓿种植时、忽略了推广这一政策在银川南部地区是否合理的问题、忽略了决策者是否具备相关农牧业基础知识的问题、忽略了当地农民是否愿意配合的问题、忽略了推广前期的调研和宣传工作、忽略了银川南部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苜蓿生长条件之间是否适应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忽略了保证政策执行效率的几个因素中的以下几个:政策本身是否具有合法合理性、是否有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是否有顺从的目标群体、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是否有适宜的环境。
总之,政府的政策执行者们自身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对地方自然环境特殊性的了解不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兼顾政策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想结合;同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积极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自身政策是这一政策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