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里面都是写针灸的诗

合集下载

针穴名诗

针穴名诗

针穴名诗
针穴为中医治病之术,以针刺或以艾灼穴位。

在我国医学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论述。

《后汉书·华陀传》:“精于方药,处齐不数种,心识分铢,不假数量。

针灸不过数种。

”其时,针灸治病已通行世上。

针灸经穴名目繁多,历代文人可将药名入诗,针穴名自然亦可入诗。

以针灸名联缀成诗,始自梁元帝萧绎,后世仿作者甚少。

针穴名诗
萧绎
金推五百里,日晚唱归来。

(五里,归来)
车转承光殿,步上通天台。

(承光,通天)
钗临曲池影,扇拂玉堂梅。

(曲池,玉堂
先取中庭入,罢逐步廊回。

(中庭,步廊)
下关那早闭,人迎已复开。

(下关,人迎)。

针灸歌赋(二)

针灸歌赋(二)

胜玉歌杨氏《针灸大成》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

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病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

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頜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

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

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

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

肝血盛兮肝俞泻,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灵光赋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

两鼻□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痛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

针灸诗词七绝

针灸诗词七绝

针灸诗词七绝
针灸诗词七绝,虽然要求字数超过500字,但由于七绝这种诗体本身的特点,每首诗通常只有四句,每句七个字,总字数仅28字,无法满足超过500字的要求。

然而,我可以为您创作几首以针灸为主题的七绝诗,并尝试通过多首诗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意境。

银针轻舞解沉疴,妙手回春功业多。

捻转提插消病苦,神针一现万愁消。

寒暑风湿六淫侵,针灸驱邪护本真。

经络通畅气血旺,病痛无踪喜气盈。

纤纤玉指捻银针,巧施妙术愈沉疴。

痛痒酸麻皆褪去,笑颜重现似春花。

针尖跳动似龙蛇,舞动经络祛病邪。

神针一施千愁解,病体康复喜心怀。

针尖闪烁耀寒光,巧施妙术愈沉疴。

捻转提插如飞燕,病魔退散喜洋洋。

这些七绝诗都以针灸为主题,通过描绘银针舞动、经络通畅、病痛消除等场景,表达了针灸的神奇疗效和医者的精湛技艺。

同时,也体现了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虽然每首诗字数有限,但通过多首诗的组合,仍然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赞美针灸的诗句

赞美针灸的诗句

赞美针灸的诗句
《针灸吟》
针灸疗法源远长,中医精髓绽光芒。

千年传承熠熠辉,针到病除美名扬。

金针银线轻如羽,刺入穴位病魔亡。

艾灸炷香袅袅烟,温通经络气血畅。

针灸调和阴阳气,脏腑平衡身安康。

针灸取穴须精准,深浅适度疗效良。

针灸医师心慈悲,救死扶伤恩情长。

针灸疗法传千古,中华医学永流芳。

这首诗是为了赞美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和神奇疗效,以及针灸医师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和信赖。

希望这首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针灸疗法,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行针指要歌选自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了治疗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临床上常见的9种病症的有效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是进行针灸治疗时配穴处方的准则,故称为行针指要歌。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原文转载了此歌,但在'针风', '针劳'取穴上作了更改,使之临床疗效更好。

现在针灸医著中,亦有原文引用此歌者。

【原文】或针风[1],先向风门气海中[2]。

或针水[3],水分侠脐上边取[4]。

或针结[5],针着大肠泻水穴[6]。

或针劳[7],须向风门及膏肓[8]。

或针虚[9],气海丹田委中奇[10]。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11]。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12]。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13]。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14]。

翻胃吐食一般针[15],针中有妙少人知。

【注释发挥】[1]或针风:针,为以针或灸治疗之意,非单指针刺。

风,指邪气在表之证。

[2]先向风门气海中:中医对风的认识广泛,总分为内风和外风。

针灸治疗风证的穴位有:风门、风市、风府、风池以及翳风,外风用风门、翳风、风市,内风用风池、风府。

本条风门与气海配伍的处方主要是针对外风,而《针灸大成》改此条为:'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则主要是对内风而设,其病机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循经脉直冲于巅顶。

故《素问·太阴阴阳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此之谓也。

[3] 水:此指因水液代谢失常,水气积聚而引起的水肿类疾患。

[4]水分侠脐上边取:指任脉水分穴在脐上1寸处。

侠脐,是指离脐很近。

水分穴在下脘与脐之间,具有温补脾阳、运化水湿的功效。

治疗水湿内停、腹大脐盈的水肿病,应以灸为主。

在该穴连续施灸数十壮,可使小便畅通,以泄水消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曾载:'水分穴治患水肿者禁针,针之水尽即死。

'但临床不必拘泥此说,对于下肢水肿的病人水分常配伍阴陵泉。

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

流传版本
流传版本
现存明刻本及日本刻皮纸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代不详。青年时期爱好天文、乐律、兵法与骑射,曾于嘉靖 年间(1522~1566)中过武举。从中年时期起转而习医。高氏习医之初,对针灸不屑一顾,后因遇到需要针灸治 疗的患者,自愧束手无策,因此认识到学习针灸的必要性。他在《针灸聚英·引》中写道:“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 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 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高氏学习并从事 针灸医术过程中,曾编撰成《针灸节要》及《针灸聚英》二书。同时高氏认为针灸穴位的位置在男子、妇女和儿 童身上存在某些差别,因此于16世纪中叶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标准。据《鄞县志》 记载,高氏还著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又据《医藏目录》所载,其还著有《痘疹正宗》。
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
《针灸聚英》收录文献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流传很广。本书的成书是继汉代医家编《明堂经》,首 次全面总结腧穴主治证之后,又一次系统的针灸腧穴文献整理工作,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谢谢观看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高武在《针灸聚英·引》中说“不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究其流,则不 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在《针灸聚英·凡例》中又说“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 同”,乃“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汇集了16世纪以前10余种针灸文献,参以高氏本人的见解,撰 成此书。
针灸聚英
明代高武编撰的针灸专著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了丰富的针灸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健康。

穴位是人体表面上一些特定的点位,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

针灸师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变人体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医学的药物方剂的书籍,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头痛、胃痛等。

《千金方》中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针灸方剂,以及它们的配伍原理和应用方法。

这些方剂包括了一些常用的穴位和针刺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与人体有关的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师来操作。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的针灸方面的书籍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等。

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并且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剂和操作技巧。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它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针灸论——标幽赋

中医针灸论——标幽赋

中医针灸论——标幽赋——选自金·窦汉卿《针经指南》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知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实虚。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本书,里面都是写针灸的诗
2017年古诗词大热成为一个年度现象,不仅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攀升,就连在知识付费平台喜马拉雅、得到app上推出的《蒙曼品最美唐诗》、《六神磊磊读唐诗》等也有几十万付费订阅。

这再次表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好的经典永不退色。

在我们品味唐诗宋词之美时,你是否知道还有很多关于中医的诗赋?它们既有诗歌之美,更有很强的实用性,承载了中医许多理论与技术。

这其中,有讲中药的《汤头歌诀》、有讲脉诊的《滨湖脉学》,更有许多讲针灸的歌赋。

今天,我将介绍一本针灸书籍,这里面全部使用诗歌的形式讲述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不仅文字优美,更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针虽细物道通神,上合于天下合人。

易入难陈由已久,梅花新句见章程。

用针去疾如解结,拔刺决闭污可雪。

针石之中至巧存,得其巧者疾可毕。

粗守形兮上守神,神形合一乃存针。

持针考穴虽当重,气血阴阳实独尊。

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之要在修身。

识得玄微通造化,全形保命刺方真。

…………
——这就是《金针梅花诗抄》,晚清周树冬遗稿,后由其外孙周眉声重订后在80年代出版。

全书内容详尽,是学习传统针灸的不二门径(比本科针灸学教材好),而且所有内容,不论针道、刺法、刺序、经络、穴位等都用一首首诗歌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刺法
持针入肉各有方,说出《官针》法最详。

十二经有十二节,五脏五刺细衡量。

九刺用以应九变,缪刺《素问》有专章。

散刺后人遵古说,二十八法勿相忘。

关于刺法,总结了历代针灸典籍共计28种刺法,这些在《黄帝
内经》中都有记载。

九刺:
输/远/经/络/分/大/毛/巨/燔针
十二刺:
偶/报/恢/齐/扬/直,输/短/浮/阴/傍/赞
五刺:
半/豹/关/合/输
缪刺
散刺
刺序
用针程序不等闲,层次分明始井然。

成竹存胸操胜算,惟知直刺是愚顽。

刺序是指针刺时的流程与进针后的层次,这里分了详尽的21个步骤。

1、因时
2、察形:肥瘦、气之盛衰
3、识禁:当刺未生未盛与已衰
八禁:醉怒劳饱饥渴惊内
神魂魄意精五者已伤不可刺
热病死症不可刺者有九
4、审经
5、辨脉:色脉病相应
6、认症
7、忌偏:当针灸与汤液并重
8、选穴/二十六活法。

这里总结了历代共计26种选穴的方法,当今针者多是想着某穴治某病,最好都是特效穴,可治病哪有这么简单?中医也没这么肤浅嘛!此处乃精华,望君多采撷。

人身寸寸皆是穴,一病所主穴数十。

持针每自费犹疑,临症茫然无所适。

按图索骥易失真,廿六话法须融合。

上工治病有玄机,胸有成竹无成法。

a、八纲条析
b、五腧流注:
五脏五俞(井为木脏主心下满)
五俞五变(秋冬刺合,病变于味及饮食不
节者)
脏输腑合(脏输腑合、荥输治外经合治内
府)
荥合代井
五输并用
c、俞募相连
d、原络主客
e、标本双郄(肺经阴气有余大肠经阳气不足,就泻孔最补温溜)
f、母子生克(土虚补大都为本,泻行间为客;木实泻心也泻肾;木实泻心也补金以制木;脾虚可以补肝又补心)
g、循经分治
h、气血详分(气分远刺血分近刺、气针血灸)
i、远近相呼
j、应手得真(压痛定穴)
k、上下交征
l、八脉交会
m、求异求同
n、脏腑互通o、任督同源p、直斜贯串q、表里相关r、阴阳相引
s、出奇守正
t、一脉相承(同经多穴、两经衔接通关)
u、首尾兼顾
v、单枪直入
w、左右开弓
x、梅花双尊
y、轮番交替
z、叠见重收(一人多病同治)
9、先后:先本后标,先阴后阳,先起后止,先近后远,先母后子,先上后下,先手后足,先正后奇,先针后灸,先针无痛之穴、后针剧痛之穴。

10、取穴:意审、尺度、同身、识邻、正位、定底(关节之处对准穴底)、循经、寻志(解剖标志)、避害、揣切。

11、择针
12、进针
通常进针法:端静—>调息(医患皆神定气调、呼吸补泻)—>神朝(精神内守)—>温针—>信左—>正指—>斜正—>分部—>中的。

13、持针:手如握虎、全神贯注
14、深浅:阴深阳浅、里深表浅、实深虚浅、寒深热浅、
15、候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16、导气:提、按、搓、捻、颤、刮、弹、捣、摇、摆、摄(循经捏而掐之)、循(往来按摩)、抽(快提)、添(加针以助经气)、息(呼吸)、诱(语言诱导,将病人神气、针气、病气合于一途)、敲(垂直敲针尾,提起再敲)、倒、压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凤摇头,一呼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
赤凤迎源(凤凰展翅,地至天再至人,一捻一放)
苍龟探穴(直进针再刺四旁)
龙虎交战(左九右六、先龙后虎、先左后右、先天后地、左右交替,治疼痛)
子午捣臼(分三部进九数、两次出六数,消肿利水)
运气法(紧提慢按六泻后,将针倒向病所,病人吸气五口以催气至病所)
提气法(补或泻后,边捻边略上提豆许,治麻冷)、
进气法(补九数,略提,倒针,吸气)
纳气法(上述倒针气至后即直针防气回)
调气法(左捻或右捻调气之上下行)
留气法(得气后左转深入催气入内,再右转提至原处,以消积聚)抽添法(随呼添按,随吸提抽)
梅花派导气法:
通气法:推气法(补)、引气法(泻)
调气法:行气法(天至人补九次引阳气深入,人至地泻六次引阴气外出)、和气法(补泻之后,施龙虎交战或平补平泻)
助气法:迎气法(如添针)、鼓气法(呼吸补泻)
运气法:提气法(一针到地,行烧山火另发热,左转慢提至天;反之透天凉后右转提至天)、纳气法(补法发热之后,聚全身之力于腕底慢慢微捻下纳)
17、补泻:
补泻同施:一穴同补泻(龙虎交战等)、一经同补泻(如肺病,泻鱼际补尺泽,注意难经中说的虚实贼微正五邪)、男女补泻(金针赋席弘赋说有别,大成说无别)
补泻的各种成法:
迎随补泻:十二经流注顺逆迎随补泻、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本经五输穴)、十二经流注时刻迎随补泻(肺经寅时泻尺泽,卯时补太渊;若时辰已过,则取肺经原穴或它经金穴)、呼吸捻转迎随补泻(吸则左转为泻,迎而夺之也)
呼吸补泻:补,鼻一吸口三呼,三呼时进针至天,继续在口三呼时左转纳气进针至地,反复多次,针下发热时,谈捣几下,在吸气时迅速出针,急按针孔;泻,鼻一呼口三吸,三吸时入针至地部,继续在口三吸时右转提气退至人部,反复至针下发凉时,摇大针孔呼气时出针。

疾徐补泻:留针时间之长短与出针时间之快慢
开阖补泻:摇大针孔为泻,按闭针孔为补;
提按补泻:偏重按为补,偏重提为泻;
营卫补泻:营为地为深,卫为天为浅;
捻转补泻:右手持针,左(顺时针)转为补,反之为泻;
九六补泻:补法是向左捻9下,共3次,泻法是向右捻6*3下;并重时行少阳数49下,少阴数36下;病极重当行老阳数81下老阴数64下;
平补平泻:
烧山火透天凉:
出血:
18、中机(补虚泻实何所验?)。

针刺的目的是补虚泻实,但达到什么指标或看到什么结果才算是实现了补泻的目的了呢?
a、针下寒热:泻实当生寒、补虚当生热
b、针下虚实:补之者针下必然若有所得,泻则恍然若有所失
c、脉之软坚:补泻之后脉之大小软坚
d、气调而止:调气在于持心,手勤而心注,不躁不惰也。

19、留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20、防晕八端:定其神气、舒其体位、勿犯刺禁、手法灵巧、取穴准确、不妄呼吸、补泻得宜、救治及时(针它穴救之、夺命穴曲泽男左女右)。

21、出针
a、出针时机:病退针气松
b、出针补泻:泻出徐摇开,补出疾直闭
c、梅花派出针:单手三指操作
d、出针不得
e、针后三防:防晕针、防出血和青肿、防留针
孔穴
以上刺法与刺序皆属上篇,下篇对经络孔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做了阐述,摘录我部分笔记如下:
第一节肺经
少商:呕吐腹胀
鱼际:左牙疼灸右
太渊:目疾
经渠:兼大都发汗退热有良效
尺泽:下眼眶青黑
列缺:前阴病
孔最:热病汗不出、痔疮
中府:呃逆食不下
注:我只记述了穴位的特殊作用与要点,常规作用已略。

总结,《金针梅花诗抄》应推荐为针者必读,有诗之美,有针之用,特别其中总结的28种刺法、26种取穴方法、针刺禁忌、中的等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