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人性分析模型辨析

合集下载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作者:贾明俊杨友成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5期摘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一部美育的历史性宣言书,首次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把审美的境界看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人的感性本质与理性本质的和谐统一。

而今社会劳动分工造成的人性异化依然存在,本文结合《美育书简》,对席勒的美育思想背景以及关于感性与理性的艺术教育进行分析,探析以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席勒 ; 感性与理性 ; 艺术教育 ; 审美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76-02一、席勒的美育思想背景分析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1759年11月10日出生于德国马尔巴赫小镇(现斯图加特市郊)。

席勒6岁时学习拉丁文,13岁时便用拉丁文和德文写诗,并尝试写悲剧。

在学校学习期间,他勤奋的学习心理学、美学、哲学和逻辑学等大量的知识,为其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席勒毕生都在追求自由,他的戏剧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等都贯穿着主人公不畏艰难对自由的追求。

席勒不断地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始终致力于为人类寻找一条达到自由最有效的途径,最终他提出“审美与艺术”,希望通过“审美与艺术”之途径使人走向政治自由和道德完善,到达人类自由的王国。

自由在席勒心目中首先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状态,而现实中,感性与理性始终存在着矛盾,一种是感性压抑着理性,一种是理性压抑着感性,这两种状态都使人处于不自由的状态,因此席勒认为人只有通过审美与艺术的手段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席勒美学思想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不仅局限于理论研究,更具有现实性,他敢于尖锐地批判现实社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美育的概念,阐明了美育的功能,并期待通过游戏冲动,借助审美心境作用于人,改变人性分裂的状况。

人性与美育思想下的教育选择——评《审美教育书简》

人性与美育思想下的教育选择——评《审美教育书简》

人性与美育思想下的教育选择——评《审美教育书简》作者:任强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第1期任强席勒作为18世纪德国重要的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为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美学思想为基础和寄托,思考着人性、命运、社会,深刻影响着我国审美思想教育的发展。

尼采曾说:席勒使德国人变得年轻。

可见,席勒的思想具有超前的启蒙性和创新性,尼采的话也肯定了席勒审美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的代表作品,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深刻诠释,是现代性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

该书在中国最早于198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个版本于2003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冯至、范大灿翻译。

2009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第三个版本,张玉能担任翻译。

2012年译林出版社单独重新出版了该书,同样是张玉能翻译。

本文基于最新的版本进行评论。

该版的《审美教育书简》共收录了席勒的重要散文六篇,包括《审美教育书简》、《论美》、《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秀美与尊严》、《论悲剧艺术》、《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

这六篇散文基本上涵盖了席勒所有的美学观点和美学主张,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席勒美学思想体系。

《审美教育书简》主要围绕“什么是美”、“为什么需要美”、“怎样实现美”三个方面展开,采用27封书信的形式,表达了席勒独特的美育思想,也奠定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指出美育是获得自由和谐的有效途径。

席勒认为,人性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这种分裂使人存在两种不同的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是侧重于享受和占有,是自然人,这点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后者侧重于规则和秩序,是理性人,这点又与弗洛伊德的“超我”类似。

这两种冲动是对立而难以平衡的,因此人性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唯有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两种冲动得到结合,才有可能实现人性的完善。

这座桥梁,毋庸置疑就是美育。

通过美的教化,使人得到心灵上的滋养和升华,从而得到人性的完善。

对席勒审美状态的再认识——关于《审美教育书简》的分析

对席勒审美状态的再认识——关于《审美教育书简》的分析

2 3
首先 , 现 代 了巨大的理论参考作用 , 并将“ 绝对精 神” 概念助 人 与现 代人 的 区别 进 行 过 这样 的分 析 : 推 到德 国古典 哲学 的巅 峰 。
人对直觉与思辨有着深刻的划分 , 而在古希腊人那
里则并 没有严 格 的区别 。其次 , 由于感 性 与理 性被 分割 开来 , 现代 人处 于纯 粹 盲 目的状 态 中 ; 而 在 古
[ 中图分类号] G 4 0 - 0 1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3 ) 1 6 — 0 0 2 3 — 0 4
作为一位杰 出的民族诗人 , 席勒从美学观点人
手, 努力 寻 求人 性 的完 整 与 社 会 的 自由。《 审美 教
提 出人 类精 神发 展 的三 阶段 论 : 自然 状 态、 审美状 态与道 德状 态。在 自然状 态下 , 现代 人 性普 遍 被异 化 ; 在 审 美状 态 下 , 游 戏性 的 审 美弥合 了人性 中感性 与理 性 的 分 裂 ; 而在 终 极 目标 道 德 状 态 下 , 席 勒 构 筑 了一 个
弗 里德 里 昂 ・ 席 勒 是 德 国 古 典美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他 的美 育观 念对 德 国古典 哲 学及 后 世美 学 、 哲
学等领域影响深远 。席 勒在《 审美教 育书简》 中,
以书信体的形式集 中阐释了 自己的美育思想 , 并在 从 根本 上 实 现 主 客 间 的 统 一 。 于 是 , 席 勒 将 自己
尽管席勒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中没有对经验派 的感性主张与理性派的理性主张予 以直接抨击 , 但
是针对 形式性 ( 指感 性 ) 与人 格 性 ( 指理 性 ) 对 人性 的抢 占所造 成 的 危 害 给予 了充 分 论 述 。 当形 式 性 变得 不可 遏 制 之 时 , 社 会 便 会 产 生 一 种 可 怕 的 情 况: “ 解 除 了约束 的社会 , 不 是 向上 驰人 有组 织 的生 活, 而是 向后 坠入 自然 威力 的王 国 ” ; 当人格 性 取得

席勒人生美学研究:人性的分裂与审

席勒人生美学研究:人性的分裂与审

弗里德里希·席勒把人性视为美学思考的起点,同时人性及人的幸福也是审美教育的终点。

席勒早年的人生体验成就了他反封建、反暴政、反压迫的思想,使之成为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时代叛逆者。

同时,他受到启蒙思想和康德哲学的影响,亲眼看见法国大革命从启蒙的福祉走向了暴力的肆虐,这些使得席勒成为一个启蒙理性时代的批判者。

在反封建与批判革命的双重维度之下,席勒开始了他对人本性的探讨以及对审美本质的探讨,即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

范大灿指出:“席勒美学最鲜明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人既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因而有学者称席勒美学为‘人类学美学’。

”[1]或者说,席勒是在对18世纪德国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及其革命的双重批判维度下,以人性及其完整幸福为起点来运思审美的本质及其意义。

一、现代人性论席勒是在康德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性与审美之间关系的美学家。

美是人性的完满实现,这是席勒人学美学的核心思想。

康德哲学的运思缘起在于人类的自然的感性要求如何与社会的、文化的理性要求一致,换言之,就是自然要求与社会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康德的解决办法是自然要求、感性冲动必须符合理性的社会要求,即自觉地到达社会文化的要求。

这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我喜欢的恰好是社会要求我追求的,除此之外一律排斥掉。

可见,这种道德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太容易在现实中实现,而且如果完全实现了康德的伦理学,恐怕人就不再是活生生的生命,而变成了刻板的理性规律。

在美学上,康德把崇高美看作是人的道德理性战胜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尊敬和自豪。

虽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推康德美学,指出他的美学思考都是在康德的指导和启发下进行的,他的思路也是如何把人的感性冲动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统一起来,即人从自然走向文化,从个体走向社会,但是席勒对康德的纯粹理性化人类的观念又进行了补充。

席勒认为,人是由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观念与形象共同构成的,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人才是人,人才幸福,人才完美,人才是美的。

论《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人的塑造

论《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人的塑造


要: 德 国美 学家席勒 的《 审美教 育书 简》 在 美学领域 中具有重大 的影响。在 继承 了卢梭对 人性 异化
的分析 以及康德 的部分美 学思想后 , 席勒对康德 所推 崇的审美 王 国表现 出 巨大 的兴趣。通 过反 思法 国大革
命, 并 受到“ 狂飙 突进 ” 运 动的影响 , 席勒对 “ 人” 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通过对 自 然 的人和道 德 的人 的论述 , 席勒
第6 卷第 4 期
Vo 1 . 6, N o . 4




2 0 1 5年 9月
S p e . , 2 0 1 5
Ch a n g a n Xu e K a r l
论《 审美 教 育书简 》 中席 勒对人 的塑造
陈媛 媛
( 西北大 学文 学院 陕 西西安 7 1 0 1 2 7 )
通常 人们 认 为 , 科学 、 文 学 和艺 术 的进 步在 人类 的
历史发展长河 中起着 巨大 的推 动作用 。但是 , 这些发 展 在人 类的进程 中起到 的是否 是积极 的作 用 , 很 多人对 其 都 持有一种怀 疑态度 。1 8世 纪杰 出的哲 学 家卢 梭就 提
格” 的代表 。古希腊人 的道德 的性格 与 自然 的性 格和 谐
统一 , “ 他们既 有丰 满 的形式 , 又有 丰富 的 内容 ; 既 能从 事哲学思考 , 又 能创 作 艺术 ; 既温 柔 又充 满 力 量。在 他
出科 学 、 文 学和艺 术 的进 步并 没 有 给人 类带 来 进 步 , 反
而是导致人 的异化的主要原 因。 很多学者认 为 , 虽然并没有 直接 提 出一个 系统 的异
可 以追溯 到遥 远的古希腊 。到 1 8世 纪 , 德 国诗 人 、 哲 学 家、 美学 家席勒通过 对法 国大革命 的反 思 , 并受 到“ 狂飙 突进” 运 动的影 响 , 提 出了建立 “ 完 整 的人 ” 的概 念。席 勒所 提 出的“ 完整 的人 ” , 是 通过美 和艺术 , 把感 性 与理 性统一起来 , 把必 然 与 自由统 一 起来 , 把 现实 与 理想 统

《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美论与人性

《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美论与人性

w h i c h d e t e r mi n e s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p e r s o n : p e r c e p t u a l p e r s o n( n a t u r a l p e r s o n ) , r a t i o n a l p e o p l e m o r a l m a n ) ,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p e r s o n ( f r e e p e o p l e ) . G a m e i m p u l s e c o m b i n e s e mo t i o n a l i m p u l s e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mp u l s e ; i t m a k e s p e o p l e a n a e s t h e t i c p e r s o n , a n d e v e n t u a l l y b e c o me a mo r a l p e r s o n . A s t h e b e a u t y i s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o f g a me i m p u l s e , t h a t i s t o s a y t h e b e a u t y i s a l i v i n g i ma g e ;
Ab s t r a c t : T h e Le t t e r s O N Ae s t h e t i c Ed u c a t i o n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a e s t h e t i c t h e s i s o f S c h i l l e r . I t s t a r t s f r o m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S c h i l l e r ’ s e r a b y c o n n e c t i n g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p r o b l e ms wi t h t h e r e a l i t y , wh i c h c h a n g e s h u ma n i t y d i v i s i o n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美学家,沿着西方传统的人性论以及美育理论的道路,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对人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自我”的概念中寻找到人性完整的能动力,发展地运用“游戏”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论。

席勒以古希腊文明为榜样,找到了美和审美为工具来恢复在现代文明中破裂的人性,他试图以艺术家的力量在更高的文明中通过艺术品,审美教育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审美教育书简》这一著作较完整地阐述了席勒的美学思想。

奠定他在西方美学史上重要地位:正是席勒首次把美育的理念提高到了哲学的层面,为美育开创了新局面,并影响到一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席勒的人性论不仅构成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其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础。

从西方传统来看,在古希腊,理性被看作人性的基础,是决定人性的基本要素。

到了中世纪,人的理性被上帝的神性所取代。

直到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才得到了高扬。

事实上,席勒正是在康德哲学、美学的引导下,重视人性,从审美的角度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在对人性最基本的、概念化的阐述中,席勒使用了康德分析人性的观点:从高度抽象的形式中得出了两个终极概念,即在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东西(人格)和--种经常变动的东西(状态)。

而他所提出的“人格”与“状态”在经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脱离了康德所有经验的普遍前提是知觉的先验统一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即使只能有限地把握无限的事物,但在时间中,人一方面逐渐地把这种无限性转化成自身人格显现的需要。

另一方面,让持久的人格赋予了无限的事物以形式,最终使两者达到感性的统一。

尽管如此,这一目的的达到离不开康德有关“自我”的概念,正是这个“自我”引出了人性的核心——“自由”。

在意志自由原则的支配下,人格使无限的事物形式化,进而保持了它的永久性。

这种来自人格本性的一种需要,就构成了人性两种基本法则中的一种。

但是席勒并没有继续沿着康德先验道路走下去,而是把自我的存在规则转换成一种心理的冲动。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席勒所著的一部以审美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到了席勒对美育观念的探讨。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育的理论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他对审美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书简》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席勒的美育观念,探讨其对当代美育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灵魂追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指出,“美是智慧和自由的集中、理想和真实的统一”。

这句话表明了席勒对美的理解,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表象,更是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体现。

美育不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追求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内心世界的熏陶和磨练。

这种内在的美育观念,对于当代美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和成绩,更需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美的追求。

席勒提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和完善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人生的全部价值和尊严在于其审美的发展”。

这句话表明了席勒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和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人的思想、情感和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完善。

席勒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美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就培养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品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美的涵养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席勒看来,美的涵养是对人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品味的培养,是对人的心灵的磨砺和陶冶。

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人的情感得到提升和完善。

席勒提出了一系列对美的品味和鉴赏的方法和途径,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和途径,使人的情感得到熏陶和涵养。

这种美的涵养观念和对美的情感培养的方法对于当代美育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品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和欣赏美的存在,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涵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人性分析模型辨析
美国哲学家戴尔•乔丹•威尔斯•维席勒在其著作《司空见惯的审美教育》中提
出了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探索内在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书简”,它建议使用人性分析模型,对影响审美行为和反应的因素进行探讨。

这个模型由三个层次组成:美学视角、行为视角和心理视角。

首先,从美学视角来看,维席勒建议我们要从审美元素方面出发,比如说把重
点放在美的特点,如秩序、平衡和力量几个方面,并对审美的传统和社会意义进行归纳。

其次,从行为视角来看,维席勒还建议我们要考虑什么样的行为与审美表达有关,以及审美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以便我们能够建立出一个完整的审美知识结构来研究审美表达。

再者,从心理视角来看,维席勒认为应当考虑到审美行为是心理动机的产物,
它是通过个体经验和行为来表达的,这些经验和行为通常受到情绪的影响。

因此,在人们审美表达的视角中,应当考虑他们的情绪与感受如何影响他们对某件事物的反应。

总之,美国哲学家戴尔•乔丹•威尔斯•维席勒在其书籍《司空见惯的审美教育》中提出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的人性分析模型试图去探索影响审美行为和反应的因素,通过三个维度(美学视角、行为视角和心理视角)来应对这一问题,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