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古典诗词赏析教案

合集下载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词曲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元素。

3. 学生能够欣赏和解读古诗词曲的美。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曲,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感受古诗词曲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介绍古诗词曲的定义和起源。

2. 分析古诗词曲的形式和结构。

3. 探讨古诗词曲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韵律与意象1. 讲解古诗词曲的韵律规则。

2. 分析古诗词曲中的意象运用。

3. 学生通过例句学习和练习,掌握韵律和意象的运用技巧。

第三课时:情感表达与修辞手法1. 探讨古诗词曲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2. 介绍古诗词曲常用的修辞手法。

3.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培养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第四课时:古诗词曲的解读与欣赏1. 学习如何欣赏古诗词曲。

2. 分析古诗词曲的意义和价值。

3.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对古诗词曲的欣赏水平。

第五课时:经典古诗词曲案例分析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曲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古诗词曲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3. 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扩展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评价其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古诗词曲选集或教材。

3.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

4. 网络资源和相关文献。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最新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专题。

本节课将涉及多个古诗词作品,包括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教学内容将涵盖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结构分析、诗词意境的把握、诗词表现手法的鉴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古诗词鉴赏教材、PPT课件。

学具:学生笔记本、文具、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音乐和诗词朗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背景介绍: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

3. 诗词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

4.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5. 表现手法鉴赏: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随堂练习:给出古诗词鉴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结构、意境把握、表现手法鉴赏等关键词和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结构和表现手法,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答案:示例作业:我选择了李白的《将进酒》这首古诗词。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首联和颔联写景,颈联和尾联抒情。

首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颔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高堂明镜和白发两个意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课内所学诗词曲,归纳古代诗词曲鉴赏方法。

2、运用方法独立赏析简单的课内诗词曲。

一、导入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近三年海南省中招考试特别重视对古诗词的考查,并把古诗词鉴赏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进行命题,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懂得一些简单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二、方法归纳与训练孔子说“诗言志”,“诗传情”。

诗歌是是诗人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因此,我们在复习赏析一首诗时,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的心灵即主题。

(一)明主题那么在我们初中阶段接触过的古代诗歌中,哪些情感主题是最常见的呢?1、思乡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送行饯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密州出猎》)4、寄情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5、忧国伤时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6、咏史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潼关怀古》)一首诗歌的字数有限,诗人要将这些情感正确的表达出来不容易。

因此,古人很重视字词的锤炼,讲究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充沛的情感。

我们每读一首诗,都要仔细品味诗中的字词。

(二)品字词品味字词,揣摩古人遣词造句的匠心,是鉴赏古诗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怎样品呢?1、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弄懂字词的表面意思。

2、领悟字词背后所含的情趣和意蕴。

3、重点关注动词和形容词学习品味以下诗句: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意中看到,更显悠闲自在。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反义词,一聚一分凸显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无风,直冲云霄,极写孤烟之轻盈,高渺;圆,极写落日之低。

描绘了沙漠的苍茫寥廓的奇特景观。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精粹,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我们除了可以从字词方面品味诗歌语言外,还可以从修辞方面品味诗歌语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篇一:《_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课前“热身”,背诵古诗词。

二、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曲过目成诵,脍炙人口,美不胜收。

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我们中考的一道必考题。

并且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分值为6分。

从历次考试的得分来看,我们同学的分数都较低。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1、答非所问;2、审题不当,任意发挥;3生搬硬套术语;4、不能迁移,弄错诗意;5、漏掉答题要点,答题不完整;6、答题不规范,表达不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三考点归纳(5点)①鉴赏语言②鉴赏表达技巧③点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④点评作者观点态度⑤鉴赏形象(意象)四近几年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顾:10年中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名句赏析)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09年中考(内容、名句赏析)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⑴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外发现了一个村落。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诗词鉴赏》专题。

具体内容包括:1. 《静夜思》——李白2.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3. 《登高》——杜甫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诗词的美。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词鉴赏笔记本、课外古诗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美丽画面,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词讲解:(1)讲解《静夜思》,分析其韵律、对仗、意象等特点。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讲解《登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

(2)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专题《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2. 鉴赏方法与技巧:韵律、对仗、意象思想感情爱国情怀3.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鉴赏短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古诗词鉴赏专题的教学内容应精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诗词,涵盖不同的时代、风格和主题。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词曲的题材、主题和情感。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曲的韵律、节奏和韵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曲,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词曲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曲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古诗词曲的题材、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古诗词曲的韵律、节奏和韵脚的欣赏。

2. 教学难点:古诗词曲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古诗词曲的相关知识和作品。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词曲文本、注释、解读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古诗词曲作品。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古诗词曲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曲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学内容展示:教师可以逐个展示古诗词曲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

教师可以解释作品的题材、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古诗词曲的特点和价值,并反思学习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示。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4.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曲的起源、发展、分类和特点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曲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诗词曲的起源、发展、分类和特点。

2. 古诗词曲的审美特点:意境、情感、音乐性和节奏感等。

3. 古诗词曲的代表作品: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曲进行赏析,如《静夜思》、《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点,古诗词曲的代表作品赏析。

2. 教学难点:对古诗词曲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曲标本、相关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曲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词曲的分类和特点。

3. 作品赏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曲进行赏析,分析诗歌手法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检验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古诗词曲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学习资源。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 弄清中考要求,阐释特点2 . 鉴赏用词之妙3 . 品鉴思想情感4 . 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①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情感。

教学难点:1 . 鉴赏用词之妙,句子画面描写2 . 品鉴思想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1.重在语言品味、内容理解、情感把握;2.题型以填空题、简答题居多;3.题材大多选用课外的绝句,涉及各种主题。

三、师生探讨:(一)鉴赏用词之妙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也常成为考点。

例:新晴宋.刘攽(bān)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010山东莱芜中考) 考查方式及答题思路①表达效果(妙在何处)②包含那些含义(推想一个词的多层含义,不可单纯考虑字面应联想提示、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诗词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1、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一般从动静、拟人效果来入手。

例:(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修饰语:(1)大部分为形容词。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2010年无锡)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有怎样双关意义?(2)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杨柳阴阴细雨情,残花落尽见流莺。

(2010年浙江义乌)(3)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古典诗词赏析教案
古典诗词赏析一、导入分析考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古典诗词赏析
一、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赏析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分析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
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先看第一小题,同学们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这道题的难度不大,但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从第一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同学们能分析出考察了古典诗词的哪些知识点吗?
2、中考诗词赏析考点
.内容理解
3.情感把握
4.拓展运用
这四点正是中考中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

二、第一关字词关
复习第一个基本点。

1.提问:理解诗词内容首先要扫清什么障碍?
对,字词障碍,这是理解诗词内容的第一关。

中考虽一般不直接考字词解释,但它是理解诗词内容、进行诗歌赏析的基础。

例如:去年重庆中考试题中第10题有这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问: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不是冬天呢?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如”的意思,误以为这是春天之景,解题就会出错。

2、字词理解如何强化复习呢?
这里老师有一点提示:
1、细看注释加强积累
2、结合语境大胆推断
加强积累,以前我们以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来小小检测一下: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第二关情感关
1、过了字词关,初步理解了诗词内容,这只是诗歌赏析的第一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

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

⑴、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因此我们迈过的第二关则是情感关。

⑵、面对一首诗,可以从哪些细节来把握诗中的情感呢?同学们有什么经验?
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㈠、知作者明风格
1、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而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李白:雄奇夸张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辛弃疾:悲壮豪放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2、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
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解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对,“左迁”一词,被贬,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练一练
1、《春夜喜雨》——杜甫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

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

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

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

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
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是写秋,两位诗人选取的景物却不相同?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情感决定的。

一句之景:“天”为晴空,,“鹤”则排云而上,这两个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明媚画面,正是这明亮旷远引发诗人的碧霄之情。

情与景和谐统一,抒发了诗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所写之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

马已疲惫。

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

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

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

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

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五第三关拓展运用关
走进诗,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这决不是赏析诗歌的终极目标,赏析诗歌之美还需要我们拓展运用再创造,这就是诗词赏析的第三关:拓展运用关。

在中考中常见的两类题型

1、描述类。

就是给出一句诗,让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表现的画面。

答题要求
2、点评类。

就是从形式或内容两方面评价给出诗句
这一关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及表达能力。

例如前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第二小题》: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这一题就是拓展运用题中的点评类题。

怎么点评呢?①形式上
②内容情感上
③比较鉴别
我们来分析例题,易于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对从②③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情感上看;是写离别,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友情;与其他离别诗相比较。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路走来,经过了诗词赏析的三道关口,特别是最后一关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究竟把这些
方法掌握了没有下面我们来一次实战演习考一考同学们。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2.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表面是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的忧患和嘲讽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

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