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1964年,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
杰里米·夏皮罗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以发展批判理论和通过质疑社会矛盾来普及辩证学习方法而闻名的学者。
它与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Erich Fromm 和Herbert Marcuse的工作密切相关。
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学派,而是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学者有关的思想流派。
1923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卡尔·格林伯格(Carl Grünberg)创立了该研究所,最初由另一位学者费利克斯·韦尔(Felix Weil)资助。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以其以文化为中心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闻名-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更新到他们的社会历史时期。
这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马克斯-霍克海默接受前校长拉杰夫斯基教授的职务链。
霍克海默博士在第三帝国初期离开了德国,当时他的社会研究所陷入了纳粹的禁令。
➢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1930年,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成为该研究所的主任,并招募了许多后来被统称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
在马克思对革命的预言失败之后,这些人对正统政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独裁形式的兴起感到沮丧。
他们把注意力转向通过意识形态进行统治的问题,或者在文化领域进行的统治。
他们认为,通信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思想的复制使这种形式的统治成为可能。
他们的想法与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重叠。
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早期成员包括弗里德里希·波洛克、奥托·基希海默、利奥·洛文塔尔和弗朗茨·利奥波德·诺依曼。
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在20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也与它有关。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
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
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
“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
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
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
“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与误用从哈耶克的知识分工理论看人类社会的货币控制

一、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哈耶克认为,知识是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不断积累和创造的产物。在现代社会 中,知识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在科学研究、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例如,科学家通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自然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更 加精确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教育者则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能力 的人才;文化知识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相关研究表明,知识的运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罗默尔 和诺斯的研究发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物质资 本和劳动力。另外,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研究也表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 分享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知识在社会中的误用
然而,知识在社会中也存在误用的情况。哈耶克指出,知识的误用往往源于人 们对知识的错误理解、过分追求功利以及缺乏道德约束。例如,迷信和伪科学 现象的存在,往往是由于人们对某些领域的认知不足,过于相信奇迹和神秘力 量;另外,一些人也可能出于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知识的价值和道德 准则。
在总结中,知识社会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紧密。这种理 论提醒我们不应忽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社 会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知识的社会背景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一个更加公正、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谢谢观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批判理论之一。它以批判的理性主义 为基础,强调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文化工业、科学技术等领域,并认为这些领域在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同时,也 对人的自由和尊严产生了威胁。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批判现代社会的 弊端来唤醒人们的反思意识,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与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背景
创立时间:1923年
重要成员:
思想渊源:
• 成立之初的关注点:马克思主义
• 霍克海默:学派创始人之一,提
•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框
批判
• 目的: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矛盾与不合
理,寻求解放与变革
• 方法:运用辩证法、精神分析等理论工
具,进行否定性分析
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01
02
03
辩证法
精神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
• 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反对
• 强调:人类行为的潜意识与欲望,反
• 强调: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与经济基抽象同Biblioteka 性对理性主义走向多元化
• 关注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批判
• 融合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
走向全球化
• 关注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
•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批判思潮交流与合作
批判理论在当代社会未来发展中
的潜在影响
政治领域
• 批判理论可能影响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
善
• 批判理论可能推动政治权力的制衡与监
转型阶段(1960-1970年代)
• 关注点: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消费主义批判
• 成果: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等
02
批判理论的核心观念与方法论
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批判理论
• 定义: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否
定性分析的理论体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挖掘出潜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变革和改进的方案。
一、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是由于阶级关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存在着许多隐含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不平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的各种力量和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压迫和剥削使人们无法真正自由地发展自我,意识形态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选择权。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都是人类自由和发展的障碍,应该被摆脱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需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自治和自我决定基础上,需要强调所有人的平等和可以发掘潜在力量的权利。
二、批判理论的历史演变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并在后来逐渐被各种批判理论者继承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文化是带有强烈的自我解释性和自我解构性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因为社会现实的需要而被选择或强化,这种文化是贯穿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社会的主动参与。
马克斯·魏伯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思想和群众心理与政治都是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关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制约因素。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哲学领域中认为,人们必须批判所有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否则就会被它们所包围所束缚。
此外,还有许多批判理论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三、批判理论的应用和现代意义批判理论在现代的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的揭示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分析和批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中,批判理论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本质,深入分析和理解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批判理论

• 学生造反运动 爆发 • 主要代表人物
相继去世,学派 开始走向解体 • 法兰克福学派
的历史基本终结, 但社会研究所还 依然存在,哈贝 马斯等人作为单 独的思想家而活 跃于国际学术界
4
法兰克福 学派批判 理论经历 三个发展 时期
第一期发展(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末) 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 代表,侧重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
6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 1、法兰克福学派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马克思主 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的,它的理论构建首先 马克思的著作。
· 2、该派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联系。它继承了黑格 尔关于真理的学说和辩证法理论,还吸取了黑格 尔的理性原则,把理性当做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
· 3、它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卢卡奇、柯尔施的观点, 但它极端重视个体性。
•1922-25年,结识 阿多诺
•1930年,就任法 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所长
二战期间的研究生涯 (1933—1944)
•1933年,社会研 究所被关闭,流 亡瑞士,后迁往 美国
•1937年,写作 《传统理论和批 判理论》
8
二战后的思想转变 (1945—1973)
•1947年,与 阿多诺合写 《启蒙辩证法》
➢ 西德时期(前):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 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 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 西德时期(后):
·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 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 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
20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社会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赵万里,高涵本文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2021年第11期摘要:文章讨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的主要特点、贡献和影响。
文章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哲学,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不仅完善和发展了知识社会学分析的双重面向,而且开创了知识社会学的批判传统。
文章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架构,特别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并对其贡献和影响做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一知识社会学的批判传统知识社会学诞生的思想背景是20世纪初的西方文化变革。
战争、经济危机、集权主义的兴起等在给欧洲社会带来严重创伤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领域以批判实证主义为主要靶子的知识怀疑论。
正如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学科创始者的曼海姆(KarlMannheim)所说:“知识社会学兴起于在努力把那些现代思想的危机中已变得明显的多重相互关系、尤其是理论与思维方式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成为自己专有的研究领域的过程中。
一方面,它致力于提示确定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此问题自始至终进行彻底的、毫无偏见的思索,希望发现一种不同于当代情况的理论,这种理论将论及知识的非理性的制约因素的意义”。
[1]541或者照耶路撒冷(W ilhelm Jerusalem)的观点,知识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人类理性的社会学批判”。
[2]可以说,知识社会学从诞生之始就具有批判的特质。
知识社会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正是马克思的批判理论。
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序言中,马克思写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结构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3]在这里,通过对宗教和统治阶级思想的社会历史分析,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
这一命题成为后来知识社会学的最基本假定和最广泛共识。
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现实决定精神和观念的研究思路就成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对知识社会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曾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学说是早期马克思的不成熟思想。
但从马克思前后期的主要作品来看,无论是讨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还是分析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实践的、批判的使命都是贯穿始终的,其理论精神从未出现断裂。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建立在他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之上,不仅是马克思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直接促进了知识社会学的产生。
对马克思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发展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以博格丹诺夫(AlexanderA. Bogdanov)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学派,其二是卢卡奇(Georg Lukács)开创的历史主义学派。
[4]正是卢卡奇将观念的历史相对性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大胆的重新解释和改造。
卢卡奇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成分,把关注点转向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物化、物化意识、总体性、主客同一体、阶级意识等重要概念,淡化了经济决定论,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马克思主义”(CulturalMarxism)形象。
[5]他不仅引入物化概念说明人与商品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认知和实践上的双重恶果;而且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可以从意识形态入手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之所在。
[6]卢卡奇用物化等概念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把精神与物质联系在一起,强调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作用,使他的理论初步具有知识社会学的意味。
尽管卢卡奇改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目的在于为无产阶级运动服务,而不专注于创造某种具有完整体系的社会理论或知识社会学理论,但他的思想却被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汲取,成为后者知识社会学的重要起点。
曼海姆,以及后来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阿多诺(TheodorWistuqr-und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弗洛姆(Erich Fromm, )、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等,都关注卢卡奇式的马克思思解读,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作为重要理论焦点。
二者均“把当代片面的知识和产生一这现象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认为一个垄断和无政府两兼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已加深了知识的混乱状态,只有通过在纯粹意识中克服科学知识中的拜物教根基,通过认识那些决定所有思维的具体历史环境,目前的危机才能克服。
”[7]他们都是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充斥着无数对立、冲突的观念的环境中,找到观念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到处理各种思想观念问题的方向。
只是,曼海姆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看似与知识更近而与现实更远的立场,把相关的研究纳入到一个一般的知识社会学框架之中;法兰克福学派则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明确宣称具有价值取向、直接指明观念与知识作用的立场,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的关注点很相似,其主要思想已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8]法兰克福学派经常批判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以定期批评为已任。
①但这并非说他们反对知识社会学本身,而是意味着他们发展和坚持另外一种不同的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命题,并试图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特别关注扩大到一般意义的“知识”。
在他看来,人类的思想结构中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都不过是一种自欺。
正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一样,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必然打上本阶级所处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无所谓对错,两者都是“观点”而已。
因此,知识社会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宗教信仰和政治原则这类专门知识,如何受到产生它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尽管如此,由于曼海姆区别了日常知识与系统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系统的非科学知识,因而知识社会学的批判指向被弱化了,系统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免于社会学批判的特权,而日常知识则被简单地忽略了。
相反,法兰克福学派并不区分科学和其他意识形式,通以“意识形态”观之。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更是强调日常知识和生活世界对于人类交往理性的重要性。
他们也不赞成曼海姆将马克思关于存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思想片面解说为“意识的存在决定”。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将“知识”和“社会”一般化的努力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不合理现实为主要目的的理论指向,不仅丧失了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因本身的不自省而失去了理论价值。
而片面强调“知识的社会决定”、忽视知识的社会影响是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割裂。
正如特纳指出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直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个基本概念指的是改变社会状况的行动产生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这种知识进而又被用来更有效地改变社会。
因此,行动与理论上理解的相互作用能最终引导个体过上较好的生活”。
[9]不仅如此,这种割裂实质上也消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作为“批判的武器”改造现实的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主要由两大批判构成,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一是批判既有的社会理论。
其中有关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并不像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集中于阶级和经济基础,而是把其中有关上层建筑的部分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内容。
因此,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知识批判,特别是意识形态批判,而这也是知识社会学关注的中心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理论也像曼海姆一样集中于意识形态批判,但二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重大区别。
从研究内容看,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知识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既赞同知识的社会决定论,但重点却在于阐述知识对于社会的重要影响作用。
从研究方法论来看,法兰克福学派采取了价值关联的立场,既有历史哲学和社会认识论的特征,又有经验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洞察力。
这对于长期受历史哲学、社会认识论或哲学人类学主导,缺乏社会科学视角自觉参与的欧洲知识社会学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归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取向,揭示各种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是法兰克福学派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批判传统的重要努力。
也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成就,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等一起,构成了知识社会学最主要的隐传统。
[11] 二意识形态批判与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的双重面向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涉及阶级意识、大众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理论、人格、音乐和美学等广泛领域。
这些领域涉及意识和文化的不同形式,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一方面从知识的社会决定论出发,认为所有系统知识都具有歪曲现实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认为,这些意识形态知识业已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以各种方式对资本主义现实产生了异化作用。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批判的社会理论替代传统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知识状况和社会现实的双重不合理性,批判工具理性和文化工业对大众的异化和蒙蔽。
与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词语本身没有内在的本体论意义,它并不包含任何关于现实的不同领域的价值的决定,因为它最初只表示思想理论”[1]145不同,法兰克福学派恢复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是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原意,认为资本主义现实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错误的意识形态带来的社会后果。
这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理论立场和研究目的。
曼海姆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无法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完全割除,但透过不同社会角度的分析可以使之缓和。
换言之,这是知识社会学的工作,也是正确了解人类事物的要途”。
[11]18对于曼海姆而言,意识形态是获得真理的一种铺垫材料,它不但不是错的,并且只有通过将各种意识形态综合起来才可能发现真理。
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和传播的知识,还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知识,大多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因此,科学技术、工具理性、大众文化、艺术、社会理论等知识形式几乎都具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