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巧合”\“突转”和“断续”之“曲法”
巧妙的构思 曲折的情节——浅谈古典通俗小说的情节艺术

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浅谈古典通俗小说的情节艺术我国的古典通俗小说非常讲究曲折起伏,惊险离奇的情节。
这一特色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古典通俗小说也因此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伏尔泰说:“情节必须是动人的,因为一切的心灵都要求受到感动”。
我国古典通俗小说讲究新颖有趣、上下相连、曲折有致、惊险离奇、这不仅构成了极强的故事性,而且使作品的情节非常“动人”。
“文似看山不喜平”,直接从话本演绎过来的古典通俗小说,在情节的发展中,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总是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重水复,层峦叠峰。
《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一段,虽然不过区区千把多字。
直接描写关羽的笔墨也不多,但却将关羽这一盖世名将,写得生龙活虎,声色俱备,表现出了他无比英勇威武的精神风采。
罗贯中在这一段中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着笔,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从侧面虚写,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了对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
这一段充分描写华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赫赫战功。
他在盟军面前耀武扬威,狂傲宣称:“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经交战即旗开得胜,连杀盟军四员大将。
夜袭小霸王孙坚,使其丢盔卸甲,大败而逃。
华雄如此嚣张强悍,给读者产生了关羽能否战胜对手的疑虑,这是一折。
随之又通过盟军其他人物来烘托、映衬。
此时,盟军一方损兵折将、锐气大伤、先锋、主帅、众诸侯惊惶失措,束手无措。
面对这种沉闷、冷寂的场面。
刘、关、张三兄弟却立在公孙瓒背后“冷笑”,在背后冷笑,是因为刘、关、张此时在盟军诸侯中地位低下,不能踞前排站列,只能立足于众诸侯身后。
他们笑身为将帅却畏华雄如虎的众诸侯,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狂妄不可一世的华雄的轻蔑与藐视。
这让人感到了刘、关、张的不同凡响。
华雄在阵前纵横驰骋、猖狂叫阵,众将帅面面相觑、噤若寒蝉、一筹莫展,关羽在此时,出列高喝要斩华雄之首,献于帐前,也就具有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但此时书中并未让关羽马上就与华雄对阵,而是写出了一个顿挫,让情节在这里形成一个波澜,袁术因关羽仅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弓马手而瞧不起他,怒喝:“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这时既有远见卓识,又爱才如渴的曹操为其说话:“试教出马,如其不胜,再责不迟。
文学作品中“突转”的功能意义

EDU CATION CHE N GDU ED UCATION“突转”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技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
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
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突转”不仅适用于戏剧创作,而且对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
因为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同样讲究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
可以说在注重情节安排、讲求情节效应的传统小说中,“突转”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一、“突转”是情节形成高潮的重要一环,没有“突转”这一环节,高潮无法形成。
很多小说的情节“突转”之处便是情节的高潮所在。
高潮是情节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有震撼力的阶段,它往往由这样一些“突转”因素促成:事件的突然转折、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人物心理的巨变、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人物活动场景的突然切换等等。
如果缺乏上述的种种“突转“,小说便难成为小说。
以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为例。
在火车站,两个自幼相好的老友胖子和瘦子不期而遇。
二人互相辨认之后便各自讲述了别后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境况,主要以瘦子的讲述为主。
瘦子非常兴奋地向胖子介绍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胖子也愉快地倾听着。
二人都沉浸在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和惊奇之中。
如果小说止于此,我们会觉得这更像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没戏。
但是,小说写到此,便让瘦子得知现在的胖子已是三等文官。
这对于仍是八等文官的瘦子来说无疑是重重的一击!瘦子一反常态,点头哈腰低声下气地连称对方为大人,他的妻子被吓得下巴都变长了,孩子竭力挺直身子立正以致于帽子掉在地上,可见,瘦子得知胖子已是三等文官,而心理产生了剧变,这便是情节的“突转”,它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小说因此由无戏而变得有戏。
如果说此前的情节发展就像平缓流淌的河流,那么这条河流到此便陡起波澜。
二、“突转”能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并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
高中作文_小小说写作指导(4)

演练1
续写下面这篇未完成的小小说的结
尾。
那乞丐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 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伸在我面前的 那双粗糙的大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怜悯之情由然而生:为了生计, 在饥寒交迫、贫困交加中苦苦挣扎, 真是可怜。我掏遍了所有口袋,想给 他一点钱,却连一个硬币也找不到, 除了手中攥着的那张百元大钞。 那乞丐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突 然……
死死拖住歹徒,直到周围的人们从睡梦中 惊醒…… “英雄,的确英雄!”人们异口同声地 称赞。 经过抢救,她已经脱离了危险,即将 苏醒过来。 病床前站着许多人:上级机关领导、 本单位负责人,本市《晚报》记者,电视 台和广播电台记者,英雄的家属等等。 英雄开始扭动,嘴唇一开一合。 等候在病床前的人们激动起来。英雄 马上就会苏醒,就会开口说话!——要知
掀波逐澜 曲折有趣
——小小说写作指 导
突转法 悬念法 抑扬法 曲笔法 误会法 伏笔法 巧合法
错位法
一、用突转
所谓“突转”,就是情节或人物在 发展过程中突然的变化和转折。
作用: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 制胜,于平静处掀起波澜。
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 异〉》:
“文忌直,转则健;文忌庸, 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 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 转则紧;文忌浅,转则深; 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 转则醒。”
原文结尾
突然他将手伸入怀中,掏 出一大把揉皱的零钱来对我 说:“我能找开!”我的手 僵硬地呆滞在半空中。
演练2
续写下面这篇未完成的小小说的结尾。
英雄一语
邹世华
谁也没有想到,她,一个娇小玲珑、 天生丽质的姑娘,面对歹徒手中冷森森的 刀锋竟会有这样一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壮 举! 然而这是事实。现在她就躺在医院的 病床上,昏迷不醒。当歹徒撬开钱柜,即 将抢走数额惊人的现金时,她毫不犹豫地 冲了上去。她身中数刀,血肉模糊,但仍
小说情节考点归纳及方法点拨

(3)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三“欧?亨利”式:是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又习称为“欧?亨利”式。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
(1)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值得重视。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
思路引导: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略)。
高考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多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小说线索的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使文章连贯等等。
(2)情节的安排技巧
情节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散文标题: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关键词:作用文学作品巧合散文分类:作文来源:店铺/sanwen巧合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艺术手法,但往往会对作品产生很多特殊的作用。
运用恰当的话可以使文章添色不少。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来了解一下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首先,运用巧合可以展开故事情节,引出人物。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巧合手法的运用便十分普遍,往往运用巧合来引出一个重要的人物,武松的出场便是如此。
呼保义宋江怒杀阎婆惜,无奈之下逃到了小旋风柴进的府上。
一日,宋江与柴进饮酒。
酒后,宋江站立不稳,一脚正巧踢翻了木锨,惹怒了正在木锨旁烤火的好汉。
一位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单臂擒方腊的英雄出场了。
一点也不突兀,巧合的合情合理。
第二,运用巧合可以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对巧合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以他的小说《药》为例来剖析一下。
在《药》的结尾,清明节的早上,华大妈前去给儿子华小栓上坟。
她大哭了一场,儿子华小栓因痨病去世无疑是痛苦的。
对于他们老华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而就在华大妈上坟的时候,夏瑜的母亲恰巧也来给儿子夏瑜上坟。
夏瑜的母亲也哭了一通,儿子夏瑜遇害身亡对她来说是无比的痛苦。
对于老夏家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仔细想一下,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巧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让这两个悲剧家庭的母亲相遇呢?这个巧合很让人回味,华家、夏家相遇,华家、夏家的悲剧,连起来是什么?华、夏,连起来就是华夏呀,而华夏代表了中国。
因此,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巧合,十分巧妙而又含蓄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华夏的悲剧,也就是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他们华家、夏家两个家庭的悲剧。
这个巧合的运用堪称经典。
第三,运用巧合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
茅盾先生曾经用“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在上海演出的成功。
起伏作文之作文的生动在于起伏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

作文的生动在于起伏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篇一:高三语文作文指导_四法兴波澜全国通用】四法兴波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悬念、误会、巧合、抑扬、虚实、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突转、渲染、烘托等手法。
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本次我们先介绍悬念、误会、巧合、抑扬四种方法。
1、悬念法“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
《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设置悬念的方法有: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置悬念时要注意: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
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又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作者:葛乃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1期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
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
”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
它可以把互不关联的故事串连起来,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使人物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之中,从而充分展现人物性格,制造矛盾冲突,这就让读者不得不投入到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幸福着他的幸福,悲哀着他的悲哀,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的巧合。
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
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
《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按照常规,写心情高兴应该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等美景形容,形容悲伤心情应该用愁云惨淡、倾盆大雨来形容。
但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巧合”的艺术技巧,奔赴疆场偏偏是春景灿烂,让人好不伤感,多情的杨柳也似乎在挥手作别,出生入死凯旋时,偏偏是阴雨连绵,强烈的对比,更显出震人心魄的力量。
时机的巧合。
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
《社戏》中偷豆的情节,一方是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一方是城里来的新客,看戏时,“迅哥”想喝豆浆没喝上,桂生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提议“偷豆”,白天偷会被大人发现,肯定偷不成,看戏是在晚上,偷豆因而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从而在让人们享受农村夜晚特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去见识农村少年的淳朴可爱。
天气的巧合。
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是一位本分勤劳又争强好胜的人,怎样表现他的这些特点?让他干最苦的差事——拉黄包车,让他面对最难受的天气——“烈日”、“暴雨”,正是在让人难以忍受的特殊环境之中,从而更好的表现了祥子生活的悲惨。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1、笔锋突转法。
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
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积突转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
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4、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5、创设误会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
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巧合”\“突转”和“断续”之“曲法”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
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诸如鲁侍萍三十年前在周家当佣人,并与周公子周朴园发生了关系;三十年后,他的女儿四凤也在周家当佣人,并与周家公子周萍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个何等相似的巧合!三十年前鲁侍萍被周朴园逼迫投江去自尽;三十年后,周朴园为掩盖事情真相,又把四凤解雇了。
这又是一个何等相似的巧合!作品正是通过如此众多的巧合,勾画出一幕幕封建大家庭罪恶生活的复杂画面,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封建大家庭里下层使女的悲惨命运。
《相声传统作品选》里有篇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运用巧合法推动情节发展,堪称绝妙;不学无术“连名字也写不上来”的张好古赴京赶考,可因晚了,城门已关,正好“西直门外进水车”,趁机溜进,一巧;进城后碰上魏忠贤的马,本要遭杀,可魏一时高兴,想要”看看他”,又想“问问他”,一看一问,因祸得福,倒送张一纸名片,二巧;监考官见了名片,误以为张是魏的亲戚,便代笔效劳,白送他一个第二名,三巧;有了第二名,获得魏的青睐,被百官保荐做了翰林;四巧;做了翰林,得以给魏祝寿,获联一副,后魏倒台,成为反魏的依据,被连升三级,五巧。
如此一个“巧”,巧得出奇,巧得有趣,恰似一根链条,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情节层层推出,多彩多姿,完成了对“一群混蛋”的丑像塑造,实在妙极!
二、突转法
高明的文学大家,为了让作品产生异峰突起、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往往在情节和人物发展到最后,来一个逆向运动,使读者始料不及,从而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这便是运用了突转法。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运用此法出神入化:穷汉苏比,为求蹲监狱过冬,故意制造一系列犯罪事件——骗食、砸橱窗、再骗食、扰乱治安、调戏妇女、讹诈雨伞,六起六落,警察不予理睬,终于求捕不能。
可是,当苏比受教堂赞美诗感化,决心改弦易辙,“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并判了三个月监禁使人瞠目结舌!作家的这一“突转”之笔,使前面的六起六落的同向情节,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犹如一道溪流突然跃入悬崖,激起美妙壮观的飞花,该作品正是藉此映现出了一个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龌龊世界!而莫泊桑的《项链》却是借助事物进行“突转”: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顺序发展,读者的思路沿着小说的情节顺势而下,可到最后,作家反弹一笔,揭明借去的项链是假的,让小说异锋突起,力重千钧,就像平静的水面激起翻腾的波浪,正所谓“出尽风头仅一夜,吃尽苦头竟十年”,这样的“突转”之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悲剧内核的双重涵量,也使读者交织起轻松的笑意和沉重的叹息这两种情感,不
由得体察到人情关系的虚假,进而认识到社会本质的虚假。
三、断续法
古人讲文法,分析为四种,“曰伏、曰应、曰断、曰续。
……伏处不必即应,断处亦不必即续,此要诀也。
”(林纾《春觉斋论文》)鲁迅先生是运用断续法的高手。
请看《祝福》的三断三续:祥林嫂第一次被雇到鲁家,不久便被婆家抢走,抢走后情况怎样?作家没有接着写,只是交待“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记了”,一断;待到第二年“卫老婆子来拜年”,才由她之口说出祥林嫂抢后被逼嫁、生孩子等情况,一续。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又一断。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又过了两个年头”,祥林嫂“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再接上对祥林嫂的叙写,又一续。
此后又过了两个年头,祥林嫂成了“木偶人”,被赶出鲁家,此后的情况又没有接着写,三断;当“我”回到鲁镇后,才又接上祥林嫂成了乞丐死在雪地里的叙写,三续(即倒叙前的开头文字)。
如此三断三续,笔如游龙,不仅节省了大量篇幅,使故事紧凑集中,而且又使作品显出伏脉千里、波峰浪谷互为叠出的艺术特色来。
断续法的另一种形式是使用插笔,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是使用插笔的典范。
小说本是描述林将军参加十三陵水库举建劳动经过的情形的,可文中却巧妙地穿插了下列几个内容:一是将军九年前指挥的一场战斗;二是将军二十八年前的矿工生涯;三是将军在东渡黄河的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根肋骨。
这些内容的插入,不仅让作品显出离合变化、往复百折之美,而且把昨天和今天联系了起来,昭示出将军昨天的不平凡经历和辉煌功绩,表明今天的将军是带着当年的风尘来参加劳动的。
这样,其“普通”中透视出来的伟大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总之,园林艺术贵曲,文学创作亦然。
“巧合”、“突转”、“断续”使众多文学作品催生出令人喝彩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