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主旨】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水调歌头》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苏轼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主旨】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练习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⑵下阕: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上阕:下阕: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检测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道出千载离人之思,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两句是2.《水调歌头》中作者将眼光放开去,将人与月、古与今都纳入视野心胸,而对人事自然产生达观之想的句子是。
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

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一】阅读下面古诗词《水调歌头》,完成13—16题〔8分〕共13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13.这首词的是〔朝代〕的〔人名〕〔2分〕14.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妙愿望。
〔2分〕15.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玩耍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冲突转折,显示了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愿。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开展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乐观旷达的胸襟。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2分〕答:答案:【一】13..宋〔或:北宋〕苏轼〔或:苏东坡〕14.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15.D理由:“开展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开展描写、抒情和谈论”。
16.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出处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资料1 2016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3 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4 《人类水资源现状》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5 《绝唱》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6 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作文题目。
初一水调歌头试题及答案

初一水调歌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属于______体。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
3.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向往。
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起舞弄清影”来描绘______的景象。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调歌头》中的内容?A. 举杯邀明月B. 但愿人长久C. 江水流春去欲尽D. 把酒问青天2. 《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一句,所描绘的是:A. 诗人自己B. 月亮C. 嫦娥D. 影子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四、阅读理解题阅读《水调歌头》全文,回答问题:1. 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的?2. 诗人在诗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五、写作题1. 以“中秋夜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中秋节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一、填空题1. 词2. 月亮3. 团圆4. 月亮二、选择题1. C2. A三、简答题1. 《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四、阅读理解题1. 苏轼在诗中通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
2. 诗人在诗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五、写作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创作。
)。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新疆中考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词的小序介绍了作词的背景。
该词作于丙辰年,当时作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怀念手足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由对明月的发问,写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
下片从写月光的流转到写月下不眠之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C.这首词的情感复杂,有问月的低回婉转,有“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有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有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等。
D.本词富有浪漫主文气息,表现了佳节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一篇吟咏中秋的佳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答案:
13C。
水调歌头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复习题及答案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 ______。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
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答: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3分)答:5.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水调歌头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天明月人生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遗憾。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月亮(1分)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6.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水调歌头苏轼_水调歌头阅读试题答案

《水调歌头苏轼_水调歌头阅读试题答案》摘要:何年,绍兴二十四年(5)廷试高宗(赵构)亲擢进士,都是至美物但面接上是起悲歌所谓以美衬悲、愈愈深者也水调歌头试题答案【】《水调歌头》完成面练习明月几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明月见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阈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表达词人美愿望句是3.“起舞弄清影”“弄”用得哪里?.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诗句与词句思相近但境上不尽相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明月几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做出”思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美妙.前者是“无我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人共享月光美情景;者是“有我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美愿望水调歌头试题答案【】下面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处何处更似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词人简介张孝祥(370)安国别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法父亲张祁任直阁、淮南运判官少年阖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5)廷试高宗(赵构)亲擢进士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判官由上岳飞辩冤当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省正历任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舍人等职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建康留守外还出任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地方长官乾道五年(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湖居士集》、《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3首词【】①词作作者请祠侍亲获准乘舟沿江东归途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种芳草上阕写了怎样景色?请用己话进行描述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夕阳斜照广阔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两岸草木呈现出片葱绿春色;夜幕降临弯残月高挂天际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遭遇抒发己宦海漂泊倦和怀才见弃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期盼水调歌头试题答案【3】无名氏①平生太湖上短棹几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长剑换取扁舟叶归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释①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②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绶带因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③三江流入太湖吴淞江、娄江、东江④挽天河出杜甫《洗兵马》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8.词开平生太湖上短棹几写往日太湖游那么轻松愉快目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分)9.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运用了什么故?请简要阐述起悲歌原因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8.①与如今重到愁与水云多构成对比②奠定全词慷慨悲壮基调面写愁绪作铺垫(答对得分)③再引出愁所以深广原因昔日曾想抽长剑斩胡虏今日却志不展而叹息既知今日何不当就绝官场归隐故乡山水不与苟安君臣伍而感伤(3分) 9.化用晋人张季鹰因秋风思故乡吴江鲈鱼脍、莼菜羹故暗寓江南很美有鲈鱼与美酒相送己归隐生活但是诗人却又不愿也不忍归隐因而写出这首悲愤诗歌(能答出用了何得分答出脍新鲈斟美酒表归隐志得分能释出起悲歌是不愿不忍悲愤得分)原因词人面对南宋君臣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原现实报国无门而愤然欲弃匣长剑换取归隐丘壑以扁舟叶相送渔樵江渚日子但又毕竟心怀报国志心存净洗胡尘千里收复原失地心所以又不禁发出了慷慨悲壮愤激声(3分定要结合词答题答出词人矛盾情感)这首词慷慨悲凉唱出了宋室南渡初期志士仁人心声因而受到重视词系题吴江桥上因而全紧紧围绕江水立平生太湖上短棹几这几有说不清多少次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下抒写愁绪作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到当前然而是何事使他愁和水、云样多呢?作者并不马上释接下词句却是感情连续抒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绶带丘壑指隐士们住地方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先说己无作官说归隐不能下片用三三句起头新鲈斟美酒起悲歌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感情从喷涌而出通脍把鱼肉切细从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物但面接上是起悲歌所谓以美衬悲、愈愈深者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全句谓己生长太平盛事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三苦欲泻三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这三句用欲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打算正因有了这打算上片所说以剑换舟打算才实现丘壑隐也才蹉跎那么这打算能否实现呢?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清泪因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战斗收复失地作者切设想也都因朝廷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
【--中秋节祝福语】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
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2分)
(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2分)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又恐何似(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
(1)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
人间相对应的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
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4.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
2.(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C)
4.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