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第一轮复习《水调歌头》练习题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备课人:邵秀娟高景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水调歌头》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主旨】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页 1 第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辛弃疾水调歌头练习题

辛弃疾水调歌头练习题

辛弃疾水调歌头练习题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的风格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为主题,探讨其中的意境、情感以及艺术魅力。

《水调歌头》是辛弃疾在北方抗金时期创作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词。

词中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以及诗人内心的愤慨和无奈。

辛弃疾通过描绘水乡的美景,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词的开头,辛弃疾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展现了诗人对天地间的无尽思绪。

明月的出现象征着希望和美好,而把酒问青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质问。

这两句简短的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境界。

接下来,辛弃疾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对时光的迷惘和对历史的无奈。

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使得整首词更具有深度和思考的价值。

诗人的内心矛盾和迷茫,被巧妙地融入了对水乡的描绘之中。

在词的后半部分,辛弃疾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境况的担忧。

这种对家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无奈,使得词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真实。

诗人的内心矛盾和纠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得到了更加生动的表达。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不仅在意境和情感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艺术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词中的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使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同时,词的整体结构也非常紧凑,通过对时间、空间和情感的巧妙交织,使得整首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矛盾。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辛弃疾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其中,使得词作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之,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词作。

水调歌头赏析练习题

水调歌头赏析练习题

水调歌头赏析练习题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而广受欢迎。

本文将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练习题来深入探讨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及创作环境苏轼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他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此时正值苏轼在四川的流放期间。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里,苏轼通过创作歌词来表达他对家乡、对自由的思念和渴望。

二、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1.语言优美婉约:水调歌头的文字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感。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使整个词章充满了细腻的画面感。

2.描写精准细腻:苏轼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他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

他运用了多种意象和景观,如溪流、山水、花草等,使整个词章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浓厚的情感。

3.情感真挚深沉:水调歌头是苏轼在流亡期间的产物,反映了他对家乡、对自由的思念和渴望。

苏轼的文字表达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通过对家乡故地、亲友和自然风景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由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水调歌头的意义和影响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真挚的情感而广受赞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词作的新境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词作的重要参考。

此外,水调歌头的主题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苏轼对家乡的眷恋、对自由的渴望,道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后世的文人和读者,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心灵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水调歌头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首承载了追求自由和渴望回家的佳作。

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练习题,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推崇这首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练习题

水调歌头练习题

水调歌头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词人是《水调歌头》的作者?A. 苏轼B. 李清照C. 辛弃疾D. 晏殊2.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什么?A. 把酒问青天B. 举杯邀明月C. 对影成三人D. 众星捧月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二、填空题1. 《水调歌头》中,“____”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____,____”描绘了作者与弟弟苏辙的兄弟情深。

3. “____,____”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哲理。

2. 描述《水调歌头》中诗人对明月的情感。

3. 请列举《水调歌头》中的三个意象,并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四、翻译题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五、赏析题1. 情感角度2. 艺术手法角度3. 思想内容角度六、作文题1. 分析诗人的情感2. 哲理感悟3. 联想与想象4. 对比分析七、判断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用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反映了诗人对月亮的埋怨情绪。

()3.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题材属于咏史抒怀。

()八、改错题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

”2. “但愿人长久,万里共蝉娟。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九、连线题请将下列诗句与其对应的诗歌手法连线:A. “把酒问青天” 1. 拟人B. “不应有恨” 2. 设问C. “起舞弄清影” 3. 虚写D. “何似在人间” 4. 直抒胸臆十、仿写题请仿照《水调歌头》中的诗句,创作一句新的诗句:1. 仿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 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翻译:
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怎比得上在人间!
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时间作词的情形
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⑵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四、细腻品味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检测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道出千载离人之思,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两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水调歌头》中作者将眼光放开去,将人与月、古与今都纳入视野心胸,而对人事自然产生达观之想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