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昆虫》目录第3单元《昆虫》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
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
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昆虫》优秀教案(通用5篇

《昆虫》优秀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昆虫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 了解昆虫的生态角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及生态角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昆虫标本、挂图、PPT、实物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小生物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昆虫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昆虫标本。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虫,如蝴蝶、蜜蜂等,详细讲解其生物学特性、生殖与发育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昆虫的生态角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昆虫》2. 内容:昆虫的定义与分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昆虫的生态角色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昆虫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特征。
(2)举例说明昆虫的生态角色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昆虫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2. 答案:(1)昆虫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学分类、遗传分类等。
分类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
(2)例如,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蝴蝶在幼虫阶段可以控制害虫数量;蜻蜓成虫捕食蚊子等。
(3)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既有益也有害。
益处如提供食物、药材、传粉等;害处如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昆虫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掌握较好,但对昆虫分类的理解仍有不足,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昆虫博物馆,增加对昆虫的直观认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养昆虫》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饲养昆虫,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昆虫的饲养方法和昆虫的生活习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饲养昆虫。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饲养昆虫。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昆虫标本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标本和多媒体课件,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昆虫的特点。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饲养昆虫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饲养昆虫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
4.总结:学生汇报饲养昆虫的过程和观察到的昆虫的生活习性,总结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5.拓展: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进行实地,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特点: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有触角和复眼3.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昆虫的饲养方法:1.提供适宜的食物和水源2.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3.定期观察和记录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来进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第9课庞大的“家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1.教材分析本课以“庞大的‘家族’”为题,一是要了解昆虫是一个种类多、数量多的动物群体;二是要明确昆虫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本课以建立昆虫模型为主线,设计安排了“初建模型、VR观察、描述、修正模型”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
首先,通过“做一个昆虫模型”的活动,展现学生前概念中对于昆虫的了解。
然后通过VR场景中进行近距离、360°无死角的观察,在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的探究活动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了昆虫的共同特征,修正自己的昆虫模型,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昆虫这一生物种类的概念,认识到昆虫“家族”非常庞大。
其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最后,通过观察甲虫,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昆虫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从而更多地了解昆虫,增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能比较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生物个体所具有的特点。
个别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种类特征,但不是很清楚。
特别是在区分昆虫与其他虫子时,认识是模糊的、片面的。
3.教学目标●通过VR场景中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并建立昆虫模型。
●能运用文字、数据、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有意识地关注、研究昆虫。
4.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修正自己的昆虫模型。
5.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印象笔记、投影设备。
学生分组材料:VR设备、记录单、昆虫模型材料盒(泡沫球、牙签、纸片、毛条)。
6.教学过程(一)导入还记得上学期《动物大家族》,我们是依据什么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了鸟类和鱼类吗?(PPT展示鸟类:体表有羽毛,羽毛的颜色长短可以不同;都有翅膀,可以大小、形状不同。
鱼类:有腮和鱼鳍,但鱼鳍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动物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其实在我们的动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类种类、数量最多的“庞大家族”,你知道是什么吗?——昆虫。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昆虫》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翅膀和触角等。
通过对昆虫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昆虫,并且能够说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昆虫,但他们对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特征可能了解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昆虫的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昆虫图片,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昆虫有什么特点吗?”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3.交流:学生汇报观察和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评价,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并进行讲解。
5.练习: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对昆虫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等方面。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科学学习是小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第一单元:昆虫的生存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昆虫的生存环境以及它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知识点1:昆虫的生活环境- 昆虫的生活环境包括陆地、水中和空中三个方面。
-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昆虫分为陆生昆虫、水生昆虫和空中昆虫。
知识点2:昆虫的适应能力- 昆虫对生活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例如蟑螂的抗饥饿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等。
第二单元:昆虫的生长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昆虫的生长变化以及昆虫的生存特点。
知识点1:昆虫的生长变化- 昆虫的生长变化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 不同的昆虫在幼虫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知识点2:昆虫的生存特点- 昆虫的生存特点包括出生方式多样、数量庞大、寿命短等。
- 昆虫的繁殖方式也多样,有直接繁殖和间接繁殖两种。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的生存特点。
知识点1:植物的生长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和结实等阶段。
- 植物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如根的吸水和吸收养分、茎的支撑作用等。
知识点2:植物的生存特点- 植物的生存特点包括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物体的运动方式。
知识点1:物体的运动规律-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
-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知识点2:物体的运动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滚动、滑动和旋转等。
- 不同材质的物体在不同的运动方式下有不同的特点。
第五单元:水的循环和人类与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水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1: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等。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教案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
教材以养昆虫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饲养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昆虫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饲养昆虫方面,可能缺乏实践经验。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会饲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饲养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生活习性,饲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饲养昆虫,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饲养昆虫的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昆虫标本或图片。
2.饲养昆虫的工具(如昆虫笼、食物等)。
3.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昆虫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呈现饲养昆虫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饲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饲养昆虫。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饲养昆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讨论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生分享饲养昆虫的心得,互相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饲养昆虫的重要性,以及关注生态环境的意义。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0养昆虫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0养昆⾍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昆⾍10养昆⾍教学⽬标1.能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的⼏个发展阶段。
2.能像科学家⼀样记观察⽇记,并通过整理⽇记获取有⽤信息。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能够悉⼼饲养昆⾍,记观察⽇记。
教学难点能够整理⽇记,从中获取昆⾍⽣长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具、蚕卵、桑叶、⽅格纸、放⼤镜、⽇记本。
教学过程⼀、导⼊新课1.上⼀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昆⾍的特点,下⾯谁来说⼀说,昆⾍的特点是什么?学⽣回答:昆⾍的⾝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对触⾓,胸部有三对⾜,多数昆⾍有⼀对或两对翅膀。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昆⾍的⼀⽣在形态、⽣活习性⽅⾯会有很⼤的不同,下⾯,让我们通过饲养昆⾍,来了解他⼀⽣的变化。
板书课题:10养昆⾍⼆、教学新课活动⼀:养蚕(或者菜青⾍),给蚕宝宝(菜青⾍)记观察⽇记1.教师引导:如果让⼤家去养昆⾍,你们打算养什么昆⾍呢?学⽣说⼀说⾃⼰喜欢养的昆⾍。
2.教师出⽰蚕宝宝的图⽚,引导学⽣看⼀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昆⾍吗?(蚕宝宝)这⼀次,⽼师和同学们⼀起来养蚕,通过养蚕来了解蚕宝宝的⼀⽣的变化。
3.出⽰课本29页养蚕的四幅图⽚,学⽣仔细观察这四幅图⽚,并读⼀读旁边相关的⽂字,初步了解养蚕的⼀些知识。
4.师⽣共同观察这四幅图⽚,并阅读下⾯的⽂字,进⼀步了解养蚕的知识。
图⽚1:在春天天⽓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
养蚕的时间:春天天⽓变暖以后,⽓温⼀般达到20°C以上就可以了。
可以根据当地昆⾍⾷物情况灵活调整。
图⽚2:在纸盒⾥铺上⼲净的纸,在盒盖上扎⼏个孔。
蚕宝宝的家:准备好⼀个纸盒,⾥⾯放上⼲净的纸⼱,盒盖上打⼏个孔,⽅便透⽓。
图⽚3:放⼊洗净擦⼲的桑叶,再⽤⽑笔将蚁蚕轻轻扫⼊盒内。
挪动和取⾷:蚁蚕很弱⼩,不能⽤⼿拿,可以⽤⼲⽑笔轻轻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昆虫》目录第3单元《昆虫》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
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
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11.1 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
第一课《庞大的“家族”》,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几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
第二课《养昆虫》,通过“饲养”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
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处理信息,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并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
第三课《探究昆虫的奥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
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
(3)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第三单元教案9.庞大的家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5.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6.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昆虫标本昆虫模型放大镜昆虫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预设1:他们的体型可能很大....预设2:他们数量可能很多.....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
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预设:数量庞大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预设:昆虫4.师: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
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
(补充板书:昆虫)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PPT出示,学生认)(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
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预设:2根/一对。
4.师: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
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预设:有6只,也就是三对。
(板书:三对足)5.师: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
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规律呢?6.师: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
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预设:用放大镜观察。
7.师:没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8.师:观察时,有什么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这些器官长在昆虫身体的部位。
9.师补充:真会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一会儿,请小组来进行分享。
(三)实验探究1.师:(PPT出示)现在拿出你们的放大镜、标本和模型仔细观察吧。
(1)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依次观察。
(2)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它身体的哪一部位。
(3)将观察结果在小组内分享。
(四)分享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提炼昆虫的特征1.师: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预设:头部。
2.师:没错,触角生长的地方就是昆虫身体的第一部分:头。
(板书)3.师:足和翅膀呢?预设:身体中间,足在肚子上,翅膀长在足的背面。
4.师:真会观察,昆虫的足与翅膀所生长的部位是昆虫身体的第二部分:胸。
(板书)昆虫的足和翅膀都长在昆虫的胸上。
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预设:不是,有的昆虫有大大的尾巴,有的昆虫有细长的尾巴。
5.师: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啊,那可不是昆虫的尾巴,是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部分。
虽然它在外表上没有长有特别的器官,但也是昆虫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
(板书)7.师:除了这些,昆虫身体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它们。
先来说说头部,它们的头部长有触角(PPT出示),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触角,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三只昆虫的触角形态不一,但都是一对。
8.师:没错,真会发现,不同的昆虫触角形态各异,但数量是一定的。
其实昆虫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眼睛和嘴。
昆虫的眼睛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复眼。
而它们的“嘴”称为“口器”,用于摄取食物。
想一想,在头部,昆虫这类动物有什么独有的特征?预设:它的一对触角。
(板书)9.师:真会总结。
头部下面紧连着的是昆虫的胸,昆虫有3对足,不同昆虫它们足的形态也是不同的。
(PPT出示)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还会长有一对或两对翅膀(板书)。
胸部以下就是昆虫的腹部了,仔细观察昆虫的腹部,你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预设:不同昆虫的腹部花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10.师:观察的真准确,昆虫的腹部也形态各异,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特点。
因此在快速判断一个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可以只看它的?预设:头部和胸部。
11.师:长有触角和足的就一定是昆虫吗?预设:必须是1对触角和3对足。
12.师:谁来帮我们总结,你发现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预设: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
(五)学以致用1.师: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
它是昆虫吗?预设:不是,它不是6只足,它有8只足。
2.师: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
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PPT出示,学生判断)3.师: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
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
为什么说昆虫是“庞大的家族”?三、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1.师: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在它们的种群中,有一类昆虫数量最多,你知道它们是谁吗?预设:甲虫2.师:不错,(PPT出示)就是甲虫(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预设:预设:它们也有3对足,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但它们都有坚硬的外壳。
3.师: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