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
1%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溶液-浓HCl(4:1)呈灰红色斑点
C占吨氢醇(xanthydrol)反应——红色
D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
过碘酸与强心苷分子中2-去氧糖氧化成丙二醛;再与对硝基苯胺缩合呈黄色。
生物碱
试剂名称组成反应特征
碘化物复盐类:碘-碘化钾试剂KI·I2红棕色沉淀
碘化汞钾试剂K2HgI4类白色沉淀
三萜化合物(萜类)显色反应
强心苷:1)甾体母核颜色反应与三萜类相同(但全饱和的甾体、C3无羟基的呈阴性)
2)不饱和内酯环产生的反应:
3) 2-去氧糖产生的反应:
A Keller-Kilianli反应强心苷Fe3+-冰醋酸溶液
要有游离2-去氧糖或能水解出2-去氧糖的强心苷才发生反应,醋酸层渐呈蓝色。
B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Ehrlich反应)
黄酮类
HCl-Mg反应
含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橙红色-紫红色
查耳酮、橙酮、黄烷(醇)类(-)不显色
操作方法:1ml样品+ Mg粉+几滴浓HCl
(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浓盐酸中会变色,故需做对照)
铝盐:1% AlCl3或Al(NO2)3黄色定性、定量
铅盐:1%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黄~红色沉淀
沉淀——醛或酮类
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挥发油的三氯甲烷+溴的三氯甲烷溶液——红色褪去——含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如果产生蓝、紫、绿——含有薁类化合物
挥发油的无水甲醇溶液加浓硫酸——蓝色、紫色——含有薁类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亚硝酰氰化钠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含有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碘化铋钾试剂KBiI4黄至橘红色沉淀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总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办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要紧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办法以及要紧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办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一) 常用提取办法办法原理范围溶剂法相似相溶所有化学成分蒸馏法与水蒸气产生共沸点挥发油升华法遇热挥发,遇冷凝固游离蒽醌(二)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依照“相似相容”原理举行的,经过挑选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办法。

(考试时请如此回答哦!)*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罗列:石油醚<环己烷<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丙酮,乙醇,甲醇可以和水任意比例混合。

)*常用溶剂的性质: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水*普通事情下,分子较小,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的物质亲水性较强。

而分子较大,结构上极性基团少的物质则亲脂性较强。

●天然药物中各类成分的极性·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鞣质是多羟基衍生物,列为亲水性化合物;·苷类的分子中结合有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强亲水性;·生物碱盐,可以离子化,加大了极性,就变成了亲水性化合物;·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XXX素基本上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等强亲脂性溶剂中总之,天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溶”规律。

即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分子量太大的化合物往往别溶于任何溶剂。

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挑选适宜的溶剂(挑选溶剂依据:依照溶剂的极性和被提取成分及其共存杂质的性质,决定挑选何种溶剂)(各溶剂法分类见《天然药物化学辅导教材》P5)(三)水蒸气蒸馏法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别被破坏,与水别发生反应,且难溶或别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培训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培训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糖邻二羟基--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硼酸形成络合物 糠醛衍生物+芳胺或酚类缩合显色Molish 反应:样品+浓硫酸+ a 萘酚------棕色环(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均阳性) 香豆素、 试剂与酚羟基对位活性氢缩合<香豆素:Emerson、红色条件: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 呈阳性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醌类颜色反应① Feig l 反应:醌类化合物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醛类及临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 化合物(反应前后醌类化合物无变化,只起到电子传作用) ② Borntr?ger 反应: 羟基蒽醌类遇碱显红-紫红色羟基醌类遇碱颜色加深,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蒽酚、蒽酮、二蒽酮需氧化成羟基蒽醌后才显色③ 无色亚甲蓝反应:苯醌及萘醌,用于 PC,TLC 的喷雾剂,显蓝色斑点 ④ 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苯醌及萘醌类: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活性次甲基试 剂(乙酰醋酸酯、丙二酸酯等)反应生成蓝绿或蓝紫色。

试剂:Emerson 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异捱肪酸快红邑⑤ 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具有a -OH 或临二酚0H 的蒽醌,与Pb2+、Mg2+络 合显色与醋酸镁络合具有一定的颜色-----鉴定 黄酮类黄色并有绿色荧光含黄酮(醇)、二氢黄酮丙醇)黄色)橙荧光-紫红色查耳酮、橙酮、黄烷(醇)类(-)不显色操作方法:1ml 样品+ Mg 粉+几滴浓HCI(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浓盐酸中会变色,故需做对照)铝盐:1% AICI3或Al ( N02)3 黄色定性、定量 铅盐:1%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 黄~红色 沉淀氯化铁:酚类显色剂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锆盐:2%ZrOC!2 F 的甲醇溶液 黄色r 游离的3, 5-羟基锆-枸橼酸反应:(售)1二氢贵 镁盐(ft 二氢黄酮黄绿色荧光少就异養期显 (醇)类 + 二氨黄酮*其它養豹天蓝色5-酚羟基色 泽更明显氯化锶:氨性甲醇溶液 (具有邻二酚羟基.) 绿色~棕色~黑色沉淀应用:可用于各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碱性试剂显色反应:(碱:氨蒸汽可逆;碳酸钠水溶液不可逆)二氢黄酮类开环橙色~黄色黄酮醇类黄色~棕色(通入空气)其他黄酮无次反应含有邻二羟基或3,4'二羟基取代的黄酮类不稳定易氧化黄色~深红色~绿棕色萜类不饱和萜类与亚硝酰氯反应;生成的氯化亚硝基衍生物多呈蓝色至绿色结晶挥发油功能团的鉴定:酚类: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一一蓝色、蓝紫或绿色羰基化合物:硝酸银氨溶液一一银镜反应一一醛类挥发油的乙醇溶液+2,4-二硝基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剂——结晶性衍生物沉淀一一醛或酮类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挥发油的三氯甲烷+溴的三氯甲烷溶液一一红色褪去一一含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如果产生蓝、紫、绿一一含有薁类化合物挥发油的无水甲醇溶液加浓硫酸一一蓝色、紫色一一含有薁类衍生物内酯类化合物: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亚硝酰氰化钠及氢氧化钠溶液一一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含有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三萜化合物(萜类)显色反应(I Jrbcrm ann-Bu rchard)强心苷:1)甾体母核颜色反应与三萜类相同(但全饱和的甾体、C3无羟基的呈阴性)2)不饱和内酯环产生的反应:3) 2-去氧糖产生的反应:A Keller-Kilianli反应强心苷Fe3+-冰醋酸溶液要有游离2-去氧糖或能水解出2-去氧糖的强心苷才发生反应,醋酸层渐呈蓝B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Ehrlich反应)’・由屢紫D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筑倍1悬卡谯殊磐口(!痢。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讲解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讲解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1、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 “相似者相溶”这一原理进行的,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和方法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如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①分离天然化合物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和膜分离技术;②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 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糖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糠醛形成反应(Molish 反应);羟基反应:醚化反应(甲基化)、酰化反应(酯化反应)、缩酮和缩醛化反应;羰基反应;和硼酸络合反应。

糖的提取分离②分离:活性炭柱色谱、 。

2、糖的鉴定和糖链结构的测定 。

1.苯丙素定义: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1.香豆素的基本母核: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并 -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环上常有-OH 、OCH 3、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1).简单香豆素类(2).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线型和角型)(3).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一)性状 UV 下显蓝色荧光 (二)溶解性(三)碱水解反应和内酯性质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四)呈色反应 Gibb 反应和Emerson 反应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提取分离:1.酸碱分离法 内酯遇碱能皂化,加酸能恢复的性质。

O O 23456788a 4a O O H 3CO OCH 3O2.层析方法 木脂素(lignans ):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理化性质:溶解性:游离——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 成苷——水溶性增大 挥发性:多数不挥发,少数有升华性质 旋光性:大多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定义: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的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得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就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得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

2、天然药物:指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得植物、动物、矿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得加工品。

3、(1)一次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s):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对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得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

(2)二次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某个属、种或系统得生物所特有得,主要在植物、微生物中比较常见得物质。

这类化合物结构富于变化,多数具有明显得生理活性。

如生物碱、黄酮类、苷(甙)类、醌类、萜类、挥发油、苯丙素类、甾体类、鞣质、树脂、色素等。

4、天然药物得化学成分特点:(1)化学成分复杂;(2)具有多种临床用途。

分类:(1)有效成分(Active Constituents):经过不同程度得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包括体外与体内试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得成分。

一般就是单体化合物:1、能用分子式与结构式表示;2、具有一定得理化常数;3、具有一定得生理活性。

(2)有效部位(Active Extracts):指具有生理活性得多种化学成分得混合物。

(3)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得无生理活性得其它成分。

(4)有毒成分生物合成1、聚酮类化合物可根据分子结构中醋酸单位(C2单位)得数目进行命名,如聚庚酮类、聚己酮类等。

2、氨基酸途径作为前体得氨基酸:(1)脂肪族:鸟氨酸、赖氨酸(α-酮酸还原氨化生成)(2)芳香族: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莽草酸途径生成)3、复合途径:(1)一个化合物分子有来自2个或2个以上不同生物合成途径得单元。

常见有:1、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2、醋酸-丙二酸-甲戊二羟酸途径3、氨基酸-甲戊二羟酸途径4、氨基酸-醋酸-丙二酸途径5、氨基酸-莽草酸途径(2)一个化合物分子在不同植物中有不同得生物合成途径。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要点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要点

萜类
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符合(C5H8)n通式。单萜 n=2;倍半萜n=3;二萜n=4;三萜n=6
挥发油
1、由萜类(单萜和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 脂肪族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2、低温放置可析出“脑”,如薄荷脑、樟脑。 3、有折光性,折光率1.43~1.61。 1、甾体母核的反应:醋酐浓硫酸、三氯醋酸、三氯 醋酸、能有甲型强心苷) 毛花苷、地高辛、毒毛花甙K 3、2-去氧糖的鉴别反应:三氯化铁-冰醋酸 (Keller-Kiliani)反应,冰醋酸层为蓝色,界面 处呈红棕色或其他颜色。
木脂素
醌类
黄酮类
1、黄酮类:黄芩中的黄芩苷:杀菌抗炎 2、黄酮醇类:槲皮素及其苷芦丁、山萘酚、 1、盐酸-镁(锌)粉反应:鉴定黄酮类。 2、四氢硼 1、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黄烷醇及黄 槲皮素 3、二氢黄酮类:陈 钠反应:专属鉴定二氢黄酮类。 酮苷类有旋光性,多为左旋。 皮中的橙皮苷 4、异黄酮类:葛根中的大豆 3、锆盐:区别黄酮类中3-OH或5-OH的存在。区别黄 2、酸性:7,4'-二羟基 〉7-OH或4'-OH 〉一般 素、大豆苷及葛根素 5、 酮和黄酮醇。 4、 酚羟基 〉5-OH 查尔酮类:红花黄素 6、花色素 FeCl3反应: 因多数黄酮类含酚羟基。 类(花青素):水溶性,多以苷存在。 7、黄烷醇类:儿茶素 1、单萜:薄荷醇(单环)、龙脑(双环) 2、倍半萜:青蒿素 3、二萜: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紫杉醇 4、三萜:人参皂苷、甘草酸(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样活性)
苯丙酸
苯丙素类
香豆素
1、母核:苯骈α -吡喃酮;基本骨架碳数C6-C3 2、有内酯结构。在碱液中可水解开环,酸化又 1、荧光性质:紫外光下,碱液中荧光增强。 环合成游离香豆素而沉淀析出。 2、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结构在碱液中缩合,再在 秦皮中的七叶内酯和七叶苷:细菌性痢疾 3、游离香豆素不溶于冷水,小分子的有挥发 酸液中与Fe3+络合显红色 性,香豆素苷可溶于水。 五味子果实中的五味子素、五味子醇是联苯 环辛烯类木脂素,有保肝和降低谷丙的作用 。 1、萘醌类:存在于紫草和软紫草中的紫草素 和异紫草素衍生物:止血、抗菌、抗感染、 抗病毒、抗癌 1、游离醌类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有 2、菲醌类:丹参醌:抗菌、扩张冠脉 1、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碱液中与醛类及邻二硝 挥发性。 3、蒽醌类: 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蒽醌的酸性强弱与取代基位置有关:含*羟基蒽醌类:大黄、虎杖中的大黄素、大黄 2、碱液呈色反应(Borntrager反应):羟基醌类及 COOH 〉含2个以上β -OH〉含1个β -OH〉含2个 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抗 其苷类 红色或紫色 以上α -OH〉含1个α -OH 菌 *蒽酚或蒽酮类:两者为互变 异构体。蒽酮类成分芦荟苷属碳苷类化合 物,是芦荟中致泻的主要成分。 *二蒽酮类:大黄及番泻叶中的番泻苷:致泻 苯丙素双分子聚合而成。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总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进行的,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方法。

(考试时请这样回答哦!)*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排列:石油醚<环己烷<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丙酮,乙醇,甲醇能够和水任意比例混合。

)*常用溶剂的性质: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水*一般情况下,分子较小,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的物质亲水性较强。

而分子较大,结构上极性基团少的物质则亲脂性较强。

●天然药物中各类成分的极性·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鞣质是多羟基衍生物,列为亲水性化合物;·苷类的分子中结合有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强亲水性;·生物碱盐,能够离子化,加大了极性,就变成了亲水性化合物;·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色素都是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等强亲脂性溶剂中总之,天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溶”规律。

即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分子量太大的化合物往往不溶于任何溶剂。

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选择溶剂依据:根据溶剂的极性和被提取成分及其共存杂质的性质,决定选择何种溶剂)(各溶剂法分类见《天然药物化学辅导教材》P5)(三)水蒸气蒸馏法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天然药物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质如牡丹酚等的提取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天然药物化学与鉴定的实验报告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与鉴定的实验报告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与鉴定的实验报告总结In this report, we will summarize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and observations from the study on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and identification.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dentify different compounds in natural medicines. The analysis involved a range of techniques such as chromatography,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本报告旨在总结对天然药物化学和鉴定的实验结果和观察。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天然药物的化学性质,并确定其中不同的化合物。

分析工作涉及到一系列技术,如色谱法、光谱学和质谱。

The first step of the experiment was the extraction of natural compounds from plant samples. Various solvent systems were employed to ensure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nonpolar and polar compounds. These extracts were then subjected to further purification using column chromatography or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techniques.实验的第一步是从植物样品中提取天然化合物。

采用了多种溶剂系统以确保非极性和极性化合物的高效提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
应总结
糖邻二羟基--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硼酸形成络合物糠醛衍生物+
显色
Molishα萘酚-------
香豆素:
试剂:
Gibb——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Emerson——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
条件: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醌类颜色反应
①Feigl反应:醌类化合物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醛类及临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反应前后醌类化合物无变化,只起到电子传作用)
②Bornträger反应:
羟基蒽醌类遇碱显红-紫红色
羟基醌类遇碱颜色加深,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蒽酚、蒽酮、二蒽酮需氧化成羟基蒽醌后才显色
③无色亚甲蓝反应:苯醌及萘醌,用于PC,TLC的喷雾剂,显蓝色斑点
④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
苯醌及萘醌类: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活性次甲基试剂(乙酰醋酸酯、丙二酸酯等)反应生成蓝绿或蓝紫色。

⑤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具有α-OH 或临二酚OH 的蒽醌,与Pb2+、Mg2+络合显色
与醋酸镁络合具有一定的颜色-----鉴定
黄酮类
HCl-Mg 反应 含黄酮(醇)、二氢黄酮(醇) (+)橙红色-紫红色
查耳酮、橙酮、黄烷(醇)类 (-)不显色
操作方法:1ml 样品 + Mg 粉 + 几滴浓HCl
(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浓盐酸中会变色,故需做对照)
铝盐:1% AlCl3或Al (NO2)3 黄色 定性、定量
铅盐:1%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 黄~红色 沉淀
锆盐: 2%ZrOCl2的甲醇溶液 黄色 游离的3,5-羟基
锆-枸橼酸反应: 黄绿色 荧光
镁盐: 二氢黄酮(醇)类 天蓝色 5-酚羟基 色泽更明显
氯化锶: 氨性甲醇溶液 (具有邻二酚羟基 ) 绿色~棕色~黑色 沉淀
三氯化铁:酚类显色剂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
样品 硼酸 草酸
枸橼酸 黄色并有绿色荧光
黄色,无荧光 丙酮
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碱:氨蒸汽可逆;碳酸钠水溶液不可逆)
二氢黄酮类开环橙色~黄色
黄酮醇类黄色~棕色(通入空气)其他黄酮无次反应
含有邻二羟基或3,4’-二羟基取代的黄酮类不稳定易氧化黄色~深红色~绿棕色
萜类
不饱和萜类与亚硝酰氯反应;生成的氯化亚硝基衍生物多呈蓝色至绿色结晶
挥发油功能团的鉴定:
酚类:三氯化铁乙醇溶液——蓝色、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硝酸银氨溶液——银镜反应——醛类
挥发油的乙醇溶液+2,4-二硝基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剂——结晶性衍生物
沉淀——醛或酮类
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挥发油的三氯甲烷+溴的三氯甲烷溶液——红色褪去——含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如果产生蓝、紫、绿——含有薁类化合物
挥发油的无水甲醇溶液加浓硫酸——蓝色、紫色——含有薁类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亚硝酰氰化钠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含有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三萜化合物(萜类)显色反应
强心苷:1)甾体母核颜色反应与三萜类相同(但全饱和的甾体、C3无羟基的呈阴性)
2)不饱和内酯环产生的反应:
3) 2-去氧糖产生的反应:
A Keller-Kilianli反应强心苷 Fe3+-冰醋酸溶液
要有游离2-去氧糖或能水解出2-去氧糖的强心苷才发生反应,醋酸层渐呈蓝色。

B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 (Ehrlich反应)
1%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溶液-浓HCl(4:1)呈灰红色斑点
C 占吨氢醇(xanthydrol)反应——红色
D 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
过碘酸与强心苷分子中2-去氧糖氧化成丙二醛;再与对硝基苯胺缩合呈黄色。

生物碱
试剂名称组成反应特征
碘化物复盐类:碘-碘化钾试剂KI·I2 红棕色沉淀
碘化汞钾试剂K2HgI4 类白色沉淀
碘化铋钾试剂KBiI4 黄至橘红色沉淀
重金属盐类:
硅钨酸试剂 SiO212WO3nH2O 淡黄或灰白色沉淀
磷钼酸试剂H3PO412MO32H2 O 白色或黄褐色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