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整理

天然药物化学整理

名词解释1. 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 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3.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4.原生苷与次生苷: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5. 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6.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7.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8. 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0.皂苷:是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苷类化合物。

它的水溶液经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似肥皂样的泡沫。

11. 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简答题1.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 丙酮>乙醇>甲醇>水与水互不相溶与水相混溶2.(1).以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列化合物,以浓度递增的乙醇液洗脱时的洗脱先后顺序洗脱先→后顺序是: C > A > BOOOHOH OHOHOOHOH OHOHOHOOHOH OHOHCH 3CH 3A B C理由: A 、C 都具有4个酚羟基,但是C 是非平面的二氢黄酮,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所以先于A 洗脱;B 分子中羟基最多与聚酰胺吸附最牢固,所以最后洗脱下来。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⑴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⑵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2.天然药物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⑴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⑵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⑶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⑷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⑸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据天然产物中各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需要的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⑴常用的提取溶剂:各种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如下: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⑵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1)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等2)甲醇、乙醇、丙酮:苷类、生物碱、鞣质等极性化合物3)氯仿、乙酸乙酯:游离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石油醚:脱脂,溶解油脂、蜡、叶绿素等小极性成分;正丁醇:苷类化合物。

⑶溶剂提取的操作方法:1)浸渍法:遇热不稳定有效成分,出膏率低,(水为溶剂需加入适当的防腐剂)2)渗漉法:3)煎煮法:不宜提取挥发性成分或热敏性成分。

(水为溶剂)4)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成分;(乙醇、氯仿为溶剂)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性成分。

6)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适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夹带剂:乙醇;7)超声波提取技术: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取,也适用于遇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2.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且不被破坏的成分。

(挥发油的提取。

)3.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茶叶中的咖啡因、樟木中的樟脑)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1.溶剂萃取法:⑴正丁醇-水萃取法使皂苷转移至正丁醇层(人参皂苷溶在正丁醇层,水溶性杂质在水层)。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一、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类与结构特点1、糖类:单糖、低聚糖、多糖2、氨基酸和蛋白质3、脂类和蜡类4、色素类5、醚类、醛类与酮类6、苯丙素类7、醌类8、黄酮类9、萜类10、挥发油11、有机酸类12、酚酸类13、苯丙酸类14、其他类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5、膜分离技术6、色谱技术7、波谱技术(红外、紫外、核磁、质谱)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1、紫外光谱法2、红外光谱法3、质谱法4、核磁共振谱法5、X射线衍射法6、计算机模拟方法7、其他方法(化学方法、色谱-波谱联用技术)四、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与稳定性1、物理性质(溶解度、旋光性、熔点、沸点等)2、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水解性等)3、稳定性(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因素)4、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机制5、安全性评价与质量控制标准6、临床应用与常见剂型及用法用量7、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8、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策略与思路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之前,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回顾是必要的。

本文将涵盖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需求与供给:理解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

掌握供需平衡时的市场价格及产量的决定。

弹性理论:理解弹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不同商品弹性的特性。

理解弹性与税收分配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理解边际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因素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生产者行为:理解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的概念。

掌握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理解GD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包括名义GDP和实际GDP。

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及其实质含义。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及衡量方法,掌握失业率的计算及类型。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天然药物化学总结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现代科学理论与⽅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门学科。

研究内容: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纯化⽅法、结构鉴定、⽣物合成途径。

2、天然药物:指⼈类在⾃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的植物、动物、矿物、海洋⽣物、微⽣物等,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品。

3、(1)⼀次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s):糖类、脂质、蛋⽩质、核酸等对机体⽣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物中。

(2)⼆次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某个属、种或系统的⽣物所特有的,主要在植物、微⽣物中⽐较常见的物质。

这类化合物结构富于变化,多数具有明显的⽣理活性。

如⽣物碱、黄酮类、苷(甙)类、醌类、萜类、挥发油、苯丙素类、甾体类、鞣质、树脂、⾊素等。

4、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特点:(1)化学成分复杂;(2)具有多种临床⽤途。

分类:(1)有效成分(Active Constituents):经过不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物活性试验,包括体外和体内试验,证明对机体具有⼀定⽣理活性的成分。

⼀般是单体化合物:1. 能⽤分⼦式和结构式表⽰;2. 具有⼀定的理化常数;3. 具有⼀定的⽣理活性。

(2)有效部位(Active Extracts):指具有⽣理活性的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

(3)⽆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理活性的其它成分。

(4)有毒成分⽣物合成1、聚酮类化合物可根据分⼦结构中醋酸单位(C2单位)的数⽬进⾏命名,如聚庚酮类、聚⼰酮类等。

2、氨基酸途径作为前体的氨基酸:(1)脂肪族:鸟氨酸、赖氨酸(α-酮酸还原氨化⽣成)(2)芳⾹族:苯丙氨酸、酪氨酸、⾊氨酸(莽草酸途径⽣成)3、复合途径:(1)⼀个化合物分⼦有来⾃2个或2个以上不同⽣物合成途径的单元。

常见有:1. 醋酸-丙⼆酸-莽草酸途径2. 醋酸-丙⼆酸-甲戊⼆羟酸途径3. 氨基酸-甲戊⼆羟酸途径4. 氨基酸-醋酸-丙⼆酸途径5. 氨基酸-莽草酸途径(2)⼀个化合物分⼦在不同植物中有不同的⽣物合成途径。

天然药化知识点总结

天然药化知识点总结

天然药化知识点总结一、天然产物的来源天然产物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化合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动物等。

天然产物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生长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1. 植物来源:植物是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许多植物都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多酚、鞣质、挥发油等,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

例如,白芷、银杏、人参等都是常见的中药材。

此外,一些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中也含有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

2. 微生物来源:微生物也是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许多微生物具有生物合成能力,可以产生各种化合物,如抗生素、酶、氨基酸等。

青霉素、链霉素等就是从微生物中获得的抗生素。

3. 动物来源:动物也是天然产物的来源之一。

例如,海洋生物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海藻中的多醣体、海绵中的生物碱等。

此外,动物组织中也含有许多有益的化合物,如胰岛素、胰蛋白酶等。

二、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技术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是天然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从天然产物中获得纯净的化合物,并为后续的结构鉴定、药效评价和药物改造提供原料。

1. 提取技术:提取是从天然产物中获得目标化合物的过程。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浸提、冷浸提、加热浸提、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其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提取方法,它利用超临界流体的高溶解性和低表面张力,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提取物。

2. 分离技术:分离是从提取产物中获得纯净化合物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技术有色谱法、透析法、结晶法、分液法等。

其中,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三、天然药物的结构鉴定天然药物的结构鉴定是天然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可以确定提取和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为后续的药效评价和药物改造提供基础。

1. 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天然药物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这些光谱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如它的功能团、分子式、分子量、分子结构等。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笔记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笔记总结

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 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 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1.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包含醋酸-丙二酸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和复合途径五种。

2.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方法溶剂提取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色谱法。

3.(了解)化合物的纯度测定4.(了解)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主体结构(构型、构象)5.(了解)结构测定常用的波谱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为氢谱、碳谱、核磁共振新技术)、质谱、色谱-质谱连用技术第二章1.糖和苷的结构类型、性质及提取结构类型:单糖(monosaccharides) :多羟基醛和酮,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如葡萄糖、鼠李糖等。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结合而成。

由2~9个单糖聚合而成,也称为寡糖。

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polysaccharides):类似于低聚糖。

由10个以上的单糖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

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

如淀粉、纤维素等。

苷类: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非糖物质缩合而成。

单糖一般为无色晶体,极易溶于水,多有甜味。

分子中有醛(酮)基、伯醇基、仲醇基和邻二醇基结构,易氧化。

如:银镜反应;硝基可使醛糖氧化成糖二酸;过碘酸氧化反应:主要作用于邻二醇羟基、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α-羟基酸、邻二酮和某些活性次甲基结构。

具还原反应,成醛、成脂变旋光现象。

低聚糖性质与单糖近似,水溶性大,聚合度低的有甜味。

多糖无还原性,无变旋光现象,无甜味,大多难溶于水,有的能和水形成胶体溶液。

苷类多为固体,糖基少的可结晶,糖基多的则多为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

一般无味,但有的有苦味,很少的苷有甜味,溶解度随糖基数目增加而增加。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1、水(可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 2、亲水性有机溶剂: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生物碱盐以及鞣质 等极性化合物 3、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或汽油(可提取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化合物) 三氯甲烷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 中等极性化合物)
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方法。
吸附剂 分离原理 吸附规律
应用
硅胶
吸附原理 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广泛(酸、碱及
化合物极性越大、吸附能力强、Rf 小(难 中性成分均可)
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Rf 小
氧化铝 吸附原理 碱性、极性吸附剂
碱性、中性成分(酸性成
吸附规律同上
分与铝络合)
活性炭 吸附原理 非极性吸附剂
如果胺的氮上的氢越多,则空间位阻越小,与水形成氢键的机会就越多,溶剂化的程度也就 越大,那么铵正离子就比较稳定,胺的碱性也就越强。因此, 从诱导效应来看,胺的碱性强弱是叔胺>仲胺>伯胺; 电子效应与溶剂化效应两者综合的结果则是仲胺>伯胺>叔胺。此外空间位阻效应也有影响。
有机胺类生物碱(氮原子不在环内,例:麻黄碱)
长或吸收强度增加,如-OH, -NH2, -Cl 等
红外光谱(IR) 分子振动能级谱
3300~3000 弱吸收 烯氢、芳氢、C=N;强吸收 O-H、N-H
3000~2700 2400~2100 1900~1650 1680~1500 1500~1300
饱和 C-H 不饱和三键 C=O 及其衍生物 C=C 及芳香核骨架震动、C=N 等 饱和 C-H 面内弯曲振动
⑵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 100℃时有一定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⑴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⑵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2.天然药物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⑴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⑵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⑶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⑷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⑸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据天然产物中各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需要的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⑴常用的提取溶剂:各种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如下: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⑵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1)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等2)甲醇、乙醇、丙酮:苷类、生物碱、鞣质等极性化合物3)氯仿、乙酸乙酯:游离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石油醚:脱脂,溶解油脂、蜡、叶绿素等小极性成分;正丁醇:苷类化合物。

⑶溶剂提取的操作方法:1)浸渍法:遇热不稳定有效成分,出膏率低,(水为溶剂需加入适当的防腐剂)2)渗漉法:3)煎煮法:不宜提取挥发性成分或热敏性成分。

(水为溶剂)4)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成分;(乙醇、氯仿为溶剂)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性成分。

6)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适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夹带剂:乙醇;7)超声波提取技术: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取,也适用于遇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2.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且不被破坏的成分。

(挥发油的提取。

)3.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茶叶中的咖啡因、樟木中的樟脑)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1.溶剂萃取法:⑴正丁醇-水萃取法使皂苷转移至正丁醇层(人参皂苷溶在正丁醇层,水溶性杂质在水层)。

⑵乙酸乙酯-水萃取法使黄酮苷元转移至乙酸乙酯层2.沉淀法:⑴溶剂沉淀法:1)水/醇法: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大分子被沉淀;2)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⑵酸碱沉淀法:1)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蒽醌、有机酸等酸性成分。

2)酸提取碱沉淀法:生物碱。

⑶盐析法:三颗针中提取小檗碱就是加入氯化钠促使其生成盐酸小檗碱而析出沉淀的。

第二节苷类1.定义:苷类(又称配糖体):是指糖或糖的衍生物端基碳原子上的羟基与非糖物质脱水缩合而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键:苷元与糖的连接键;苷键原子:苷键上的原子;苷元:非糖部分一、苷的分类与典型的代表化合物1.分类:①按苷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分类:⑴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如苦杏仁苷;⑵次生苷:提取分离过程水解失去部分糖的苷。

如苦杏仁苷水解后失去一分子葡萄糖而形成的野樱苷。

②按成苷键的原子分类:O-苷、S-苷、N-苷和C-苷,其中最常见的是O-苷⑴氧苷:苷键原子为氧,包括醇苷、酚苷、氰苷、酯苷和吲哚苷1)醇苷:是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缩合而成的苷。

(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治疗老年冠心病有良效的红景天苷)2)酚苷:通过酚羟基而成的苷,(天麻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治疗眩晕症、神经性头痛、面瘫症有显)3)氰苷:是指一类α-羟腈的苷,易水解,尤其在酸和酶催化时水解更快,(苦杏仁苷)4)酯苷:以羧基和糖的端基碳相连接。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山慈菇苷A)⑵硫苷:苷键原子为硫。

(黑芥子苷具有抗炎、止痛作用)⑶氮苷:苷元氮原子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端基碳直接连接而成的苷。

(巴豆苷、鸟苷、腺苷)⑷碳苷:苷元碳原子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端基碳直接连接而成的苷。

(具有泻下作用的芦荟苷、芒果苷)二、苷的理化性质1.性状:有苦味,如龙胆苦苷;也有非常甜的,如甜菊苷。

2.旋光性:多数苷类呈左旋,但水解后,由于生成的糖常是右旋,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

3.溶解性:⑴苷类:可溶于甲醇、乙醇、含水的丁醇中;⑵大分子单糖苷:可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⑶苷元:一般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4.苷键的裂解:⑴酸催化水解: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常用盐酸作催化剂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

⑵酶催化水解:①转化糖酶水解:β-果糖苷键;②麦芽糖酶水解:α-葡萄糖苷键;③杏仁苷酶水解: β-葡萄糖苷键;④纤维素酶水解:β-葡萄糖苷键。

⑶碱催化水解:酯苷、酚苷5.苷的检识:Molisch反应:α-萘酚乙醇+浓硫酸=紫色环。

[糖类]三、提取1.原生苷的提取: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采用水、甲醇、70%以上乙醇提取,尽量勿接触酸和碱,以免苷键被水解。

2.次生苷的提取:利用酶活性,有水,30~40℃发酵的办法,根据苷类的极性大小,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

第三节香豆素类1.香豆素定义: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2.香豆素结构特征: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分子内脱水而成的内酯。

.一、香豆素的分类与典型的代表化合物1.简单香豆素类:苯环上有取代基;C-7位有含氧基团,故伞形花内酯常可视为香豆素类的母体。

(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作用的七叶内酯和七叶苷,是治疗痢疾的主要有效成分)2.呋喃香豆素类: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光敏物质补骨脂素,以其与长波紫外线联合使用可以治疗银屑病和白癜风)3.吡喃香豆素类:C-6或C-8位上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花椒内酯具有细胞毒和抗菌和解痉作用)二、香豆素理化性质1.性状:⑴游离香豆素:完好结晶,多具香味;⑵小分子香豆素:挥发性,随水蒸气蒸馏,能升华;⑶香豆素苷:多数无香味和挥发性,也不能升华。

2.溶解性:⑴游离香豆素:可溶于沸水,⑵香豆素苷:极性增大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3.与碱的作用:具有内酯结构,稀碱液→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酸化→游离香豆素→难溶于水三、香豆素显色反应1.荧光性质:⑴紫外光下大多具有荧光⑵碱液中荧光增强⑶香豆素母核无荧光⑷C-7-OH呈强烈的蓝色荧光2.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结构→碱性+盐酸羟胺→异羟肟酸→酸性+三价铁离子→显红色。

四、香豆素的提取1.溶剂提取法:⑴游离香豆素:乙醚、醋酸乙酯等提取;⑵香豆素苷:水、醇等加热提取。

2.碱溶酸沉法:具有内酯环,不宜用此法提取的香豆素:8-酰基的香豆素、5-羟基的香豆素3.水蒸气蒸馏法:小分子游离香豆素具有挥发性第四节蒽醌类化合物1.蒽醌类:是一类比较重要的活性成分,天然蒽醌类的基本母核是蒽的中位羰基衍生物。

一、蒽醌的分类及典型的代表化合物1.羟基蒽醌类:(大黄和虎杖中具有抗菌作用的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均属于该类型;茜草中的有效成分为茜草素)2.蒽酚或蒽酮类:蒽醌在酸性下易被还原的互变异构体。

(杀灭真菌作用的柯桠素,是治疗疥癣等皮肤病有效的外用药)3.二蒽酮类:以苷的形式存在;(二蒽酮类成分番泻苷A、B、C、D等为大黄及番泻叶中致泻的有效成分)二、蒽醌类理化性质1.一般性状:黄色至橙红色固体,游离蒽醌:完好的结晶形状;蒽醌苷:多是粉末状。

2.升华性:⑴游离蒽醌具有升华性,蒽醌苷类无升华性。

⑵升华物常具一定的晶型,可用做蒽醌的鉴别,(大黄蒽醌的升华物为羽毛状结晶)3.溶解性:⑴游离蒽醌:亲脂性强;微溶或不溶于水。

⑵蒽醌苷:极性增大,易溶于乙醇、甲醇中,热水中溶解度增大;几乎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⑶羟基蒽醌苷及苷元:有酚羟基,溶于碱性溶液中,酸化后又可析出沉淀,该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

4.酸性:有羧基、酚羟基;酸性强弱有以下规律:⑴羧基酸性较强:具有芳香酸的通性,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

⑵蒽醌苯环上β-OH酸性>α-OH酸性⑶酚羟基数目增多则酸性增强:羟基蒽醌类酸性强弱顺序及可以溶的碱液如下:用于提取分离羟基蒽醌类化合物5.碱性:羰基上的氧原子有微弱的碱性+浓硫酸=盐→阳碳离子⑴大黄酚为暗黄色,溶于浓硫酸转为红色,⑵大黄素为橙红色,溶于浓硫酸变为红色,⑶其他羟基蒽醌在浓硫酸中一般呈红至红紫色。

三、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1.菲格尔反应2.碱色呈色反应四、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1.有机溶剂提取法:游离蒽醌,可用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氯仿、苯),提取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结构特征: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

一、黄酮的结构分类及典型代表化合物分类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C-2或C-3位)、三碳链是否成环。

1.黄酮类: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C-3位无氧取代基。

(黄芩苷是黄芩中主要抗菌、消炎有效成分,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

2.黄酮醇类: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C-3位有含氧取代基。

(槐米中的槲皮素及其苷(芦丁),后者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用作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银杏叶中的山柰酚、槲皮素是黄酮醇类,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作用)3.二氢黄酮(醇)类:C-2、C-3位双键被还原物质。

(陈皮中的橙皮苷,有维生素P样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水飞蓟宾具有保肝、提高肝脏解毒能力的作用)4.异黄酮类:B环连接在C-3位上⑴葛根总异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⑵葛根主要成分大豆素、大豆苷及葛根素等,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症状,大豆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5.查耳酮类:两个苯环之间的三碳链为开链结构(红花中红花黄色素,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6.花色素类(花青素):水溶性色素,多以苷的形式存在。

7.黄烷醇类(儿茶素):儿茶的主要成分(+)儿茶素。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 旋光性:二氢黄酮、黄烷醇黄酮呈色原因:分子有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OCH3等)。

各类黄酮的颜色特点:①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灰黄至黄色,②查耳酮:黄至橙黄色,③二氢黄酮不显色④异黄酮类显微黄色2.溶解性:⑴游离苷元:易溶于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1)黄酮、黄酮醇、查耳酮:平面性分子,难溶于水;2)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非平面分子,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度稍大。

3)花色素苷元(花青素):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水溶度较大。

⑵黄酮苷:水溶性相应加大,易溶于甲醇、乙醇,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3.酸性:有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黄酮为例——7,4’-二OH > 7或4’-OH > 一般酚OH > 5-OH)三、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⑴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橙红至紫红色;⑵查耳酮、儿茶素:不显色反应;⑶异黄酮类:除少数例外,也不显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