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经典著作中的概念都充满着经验。

方法论是理论与经验之间的连接。

你是谁?你就是整部的人类历史。

2013-09-26

Karl Marx:1、materialism唯物主义;2、dialectics辩证法。

《资本论》序言:研究资本主义,1、方法:abstract;2、英国的history。

马克思:资本主义发展到尽头,以往的资本主义理论家已无法解释与理解现实:贫富差距等。

《资本论》以商品(物)为开始,因为商品就是整个世界,而且,这仅仅在马克思时代如此,之前不行。

马克思认识到物质背后凝结的世界的关系。

Social being决定social consciousness,马克思关心社会存在,大千世界皆社会存在。

结构的方法论Structure:infra-structure经济基础

super-structure上层建筑(只适用于capitalism资本主义时代)

马克思眼中的三个历史阶段:

人类再生产(kinship)——物化生产 ——

Pre-capitalism —— capitalism —— communism

(人类学传统)——(政治经济学传统)——(自由人逻辑)

人口:1、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就是商品和经济;

2、马克思眼中,人口就是社会关系:自由平等等概念就是打掉阶级、种等。

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切社会结构)

生产力的本质就是possibility(可能性);Utopia即communism自然必然性、自由。

原子即宇宙;商品即世界。所以,《资本论》即“人性论”。

2013-10-17

涂尔干(教育学教授—社会学教授),其经验焦点是法国大革命。

自杀:和modern现代性有关(启蒙运动以来产生的)。

《自杀论》不只是统计,更关注心灵的归宿;着眼于法国大革命;后半部分讲的是欧洲社会当下的严峻问题;本质上讲的是人性,与社会相脱离的状态。

自杀的种类:1、利己型:egoism(自我主义)

2、利他型:完全没有自我:依靠权威,法西斯、民族主义者。

3、失范:在上面两种人格面前,悠悠荡荡无所依存的人。

4、宿命:现代社会之前也存在,不具有modern现代性,所以不作重点研究。

Ego自我:与社会紧紧相连。启蒙运动以来,自我与世界相分离,走向抽象人格。

自我建构的世界,与真实世界分离,走向自杀。(弗洛伊德、福柯)艺术家最容易有这种人格。

利己型与利他型是一体两面,两种人格共同存在于现实世界。

人和社会都走向极端抽象化abstract。

涂尔干:人心出了问题,但又不能从观念上纠正,所以,得出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方法论基础:把社会事实视为物。

社会学界两种人:1、理解具体经验社会,再理清我与它的关系;

2、抽象地喊口号,不顾经验世界。

物——心:社会作为物。Society(body):器官、组织、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组织社会学是社会学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家不是用自然状态来考察的。(反人性论),“自成一类”、“系统化”:很多统计学只是做个体的简单平均,这不是社会学。社会学应该是:不同的收入都是一个共同的动因决定的。

Realism实在论:社会不是简单看到的。

Ontology本体论:在经验中发现,不设预设。

Representation表象(re-presentation):社会不是表面,不是一眼看到的东西。(质性研究中纯粹讲故事,只是一种表面化的表达)

社会学:1、如何超越个体从而发现社会?

2、找出表象,使社会成为社会。

两种事实:1、normal:normal distribution正态分布(ought to be 应当性假设)

2、abnormal:失范

Norm:规范,这是社会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正态分布,即规范分布)

Anomie失范:不知道什么是norm规范。

2013-10-24

现象分两种:1、normal

2、abnormal

Representation of Society 社会表象——Reality(实质)

Normal distribution正态分布并不能反映社会。但是,只有进入norm规范层面的讨论,才算开始了真正的社会分析。

分布(表象)——规范(实质):在涂尔干那里,二者在一起,不可分。

例如:90年代的农民工研究,表象是地区流动、收入、职业等的分布;而实质则是心灵的流动,家庭的解体(规范)。

涂尔干解决现代危机的办法:在国家——个人之间建设professional group职业群体。

原子化社会,自杀率升高,个人抽象化;要改变,就要追求对群体的依恋感,这就是群体规范。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p73

平均类型(状态):非精英的,常识上的平均状态;是常识性规则,非个人的规范(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P82:历史方法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应也是历史学家。

例如:一般人眼中的犯罪:abnormal反常现象,基于个体的推理,个人可以选择犯罪或不犯罪;

涂尔干:normal正常现象,强化规范的作用,基于群体(社会)的判断。这样,犯罪率就是社会表征;惩罚要针对整个社会,而不是针对个人。

1、必须把现象的普遍性作为衡量现象的表征;

2、看清了表现,还要继续追问norm规范是什么。(在change变迁

中,越难知道norm是什么)

3、看清了表现,则要看清历史:不断变化的条件。

涂尔干的方法模型:社会——哲学——历史

(表现——规范——方法)

模型的目的:对当下的规范作出解释。

19世纪社会学的出现,是推动以前所有知识的努力。(包括上面的社会、哲学和历史)

过去与现状的不断对话,才是社会学的解释。

《准则》一书并没有解决规范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寻求规范是什么,只能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去寻找。

规范norm,不是custom,不是rule,不是habit,也不是restrain;

而是belief。

1、对名字抱有信念,norm as name,首先是名字,并以名字为神

圣的sacred。

2、神圣性。

2013-10-31

涂尔干将社会学视为:1、强调规范norm:道德科学science of morals。道德首先是“民情”(之前,只有贵族的科学);再就是ethics伦理;

2、批判观念的学问:强调fact事实。事实有正态normal分布,这就又和道德有关;而事实需要实证方法来研究,孟德斯鸠将“民情”研究科学化。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和ethics伦理有关。

1、给实证科学奠定基础;

2、批判卢梭、康德的观念说;

3、把所有事情归为社会(现代性问题)。

“社会种”:group(群体、组织),这是涂尔干的核心问题。

考察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在的人:1、人的科学;2、道德科学。

考察原始宗教是为了理解人的宗教本性。

对宗教现象的研究,过去多是哲学家来做,涂尔干更关注norm规范层面,研究组织。

核心观点: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norm是基于社会的知识)例如:答辩:仪式,成人礼。

1、宗教的本质:norm是social社会性的;

2、宗教形态:collective 集体性;

3、仪式ritual;

4、Category范畴。思维的图式:知识的起源。

人的双重性duality of human nature:

1、个体存在(功用、个体经验)

2、社会存在(理性、道德、语言——理性)

人之为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这也是道德的来源。(越是社会的,越是个人的。)

宗教是基于社会的知识。

社会学不是只有经验的,肯定包括终极价值。(经验世界与自然本性的结合)

范畴:含括了完整的人类历史,累积了人们最好的知识资本。例如:差序格局(中国的宗法制)

什么是宗教?1、belif信仰(最广义上的):自然性;神圣与凡俗的区分。

葛兰言是涂尔干的学生,研究中国的礼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社会解体的原因是所有个体没有神圣的东西了。

2、ritual仪式:通过仪式,获得神圣性存在,与符号学紧密联系。

例如:工厂中去除了一切仪式活动,这是资本主义最大的危机。

集体表象在仪式中体现。仪式使个体有集体感,集体的本能:欢腾。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对个体的价值,是社会学应关注的。

3、organization组织:仪式的承载体。(社会学关注仪式和组织)

社会学现在只剩下两个概念:利益和权益,太可悲了。社会学应探究神圣性基础,这是一切社会存在的根本基础。

知识就是历史,承载着神圣性。

社会:在每个人心中激发出超越他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神圣性。

所有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只有你自己。教育应包括:1、纪律;2、对群体的依恋感;3、自处:在前两点基础上的自处。

涂尔干反唯理念、反唯自由、反唯个体主义。这是他的方法论基础。

人的理性:即人所处群体给予你思考群体的方式。(你与他人的联系)结论:宗教的功能就是促使我们去行动,帮助我们生活下去。

社会产生文明;文明造就个人。

通识教育(法国的高级中学,美国的大学):其基础是社会生活,而不是课程。

2013-11-07

不同的研究策略背后有不同的(方法论)传统作支撑。

Max Webber,与李凯尔特同属于新康德主义:注重从人的角度考察价值的取向。

《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李凯尔特):

1、自然科学:当时在德国内涵更丰富:自然法、人性论等,用自然

的方式思考问题;强调同一性。

2、文化科学:强调差异性,人和人不同,不确定性。

统计学,发源于国家治理术(英国黑死病是发端);与此相反,文化科学研究不确定性,研究差异;而自然科学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李凯尔特与涂尔干一样,反对心理学解释。

韦伯:社会行动——meaning意义,这是韦伯的核心概念。

研究人,就肯定会涉及价值。强调个体,就会涉及意义,含有非理性成分。

《新教伦理》中,韦伯强调意义:新教让人追求行为的意义:积累财富以救赎。

个体性,这一点很像历史学;但历史学和文化科学关系虽密切,但仍有差异。历史学面临如何联系普遍性的问题,这就关联到文化科学了。普遍性:价值(个体性)背后的逻辑结构。

事件背后的逻辑结构,把故事联系于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学对整体的

人类历史作出考察,独特的理论及方法。

“每个人都不同”是起点,但不是结论。要从个体性走到普遍性,这才有文化价值。

个体、主观、价值——客观性——普遍性。

《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

从办一份学术杂志的倾向性说起,对社会现实作出判断,最重要的是判断的规范是什么?(客观性——有价值的判断)

事实——规范;经验客观——主观价值。两组之间什么关系?

科学或学术研究中必有“价值”问题。

价值不是表现为道德,而是“立场”与“意见”。

悬置价值——客观性:在各种价值下的思考。

理解:把价值带入客观性中来,才能遏制自己的价值立场。

客观理解不同的价值立场产生的历史或人或事。

理解:陌生化自己的立场,拉近别人的立场,才能达到对差异化的理解;悬置自己的价值,才能达到理解别人。

2013-11-14

卢卡奇批判韦伯是实证主义者(韦伯强调客观性);有人却批判韦伯是相对主义者(从文化角度,容易遗漏普遍价值)

Subjective主观性:1、研究者的主观性;2、被研究者的主观性。

研究者的意愿will、兴趣intreset、价值meaning,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客观性。

韦伯对被研究者的理解和探求,同样是对自己的救赎。(学为己)2013-12-12

《社会学想象力》第二章:宏大理论;第三章:抽象的经验主义。

对帕森斯的批判:Grand Theory 理论本身是一种“Grand”,并不直接对应经验。

社会学中的理论是否和经验有关?

对理论的崇拜=对理论的敌视(对理论的原点、概念、逻辑、脉络和目标都不清楚)

美国新教以来的最根本问题:1、自由意志(free will),在此条件下,社会如何构成?霍布斯的秩序问题;2、美国30年代大萧条挑战了美国人的自信。(这是理论的原点)

如此背景下,帕森斯综合三大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理论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如何构成。

米尔斯:理论一定要有经验和历史的基础。(实际经验和生命体验)用概念和范畴直接作出价值判断,这是当今最严重的问题,最有害的倾向。(不要把我们的意愿作为正当的、合法的。)

美国当代社会学同样如此,所以不能满足于读英文paper。

社会学“没心没肺”:不能触动读者的经验感。

例如:家庭社会学中,大家都在谈核心家庭、扩大核心家庭,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谈论家庭,而不探讨家庭的实情,不关心家庭的感受。如今的民工们父母、孩子离居,并不是完整家庭。

方法主义是最大的问题:陷入纯粹的方法,而不考虑:1、本初的问题;2、现实的复杂情况。

例如:1、经济学诺贝尔奖大都是是原初问题的突破,而中国大都是经济政策学家。

2、教育学不研究经典上的本初问题:比如人和教育的本质等。

现在的研究团队Team始终在围绕主题Theme来研究,而不是由问题出发;然而,当今的很多问题并不能在某一个主题下就能得以解决的。例如:老龄化是一个多主题的问题。主题问题化,会导致研究方法的精致化,但并不能解决问题。

结构:在飞速变迁的社会更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结构。

例如:改革开放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家庭(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变化):1、家庭承包中家庭是重点,家庭概念的重新确立(这比单纯的研究核心与非核心家庭重要得多);2、而农民工的涌现,又导致了家庭的实际破裂(前所未有的现象,是市场转型的代价)。

社会学家不要认为自己是研究当代社会,要有历史眼光,要联系历史。参考文献问题:与自己经验相关的,而不是与字面相关的文献。

第五章:今天的学问渗透着科层制的气质:科层制的社会科学。

韦伯的以学术为业;学术与体制的关系。

2013-12-19

一、社会学方法论丰富的内容,极具多元性和包容性

方法论除了讲经典几大家,除了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还应该包括: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卢卡奇非常重要,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新方向,而且融合了马克思与韦伯的理论;社会史的研究提了阶级分析一整套的分析框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提出了审视西方世界一个独特的视角;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方法论影响了整个西方。

涂尔干方法论传统:为什么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学的主流?因为贯彻

社会学的观念最彻底。涂尔干的影响远超出了社会学范围。例如: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导致了西方20世纪之后的社会科学语言学倾向;出现了罗兰巴特、福柯等学者。涂尔干学派的人开始向印度、希伯来、东欧、中国等领域拓展,例如葛兰西;向记忆领域拓展:集体记忆。

综上所述,社会学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不是只有定性、定量的区分。

例:定性中,人现在的观念会重塑他的过往经历,这在例如文革研究中非常重要。这些观点特别对口述史影响深远。英国的口述史传统:工人阶级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讲述自己的生活,这和学术语言截然不同。这种条件下如何做研究,如何还原他们的生活呢?这样的背景下,口述史出现了,可以去挖掘底层人的生活。这来自韦伯的遗产。

农民工的研究中,事实性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回到人的本质,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如何构建与人沟通的脉络。代际之间或地区之间的流动,使每个人都带有流亡的特点。人和人之间难以建立熟悉感。研究这个问题,舒茨继承自韦伯的解释学传统至关重要。

二、如何观察中国的现实、观察我们的生活?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对此有何帮助?

下学期的中国社会学史或许会有帮助

三、莫斯的《礼物》

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社会学史家,马可波罗赫:历史学是过去的社会学,社会学是现代的历史学。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呢?人类学有两个传统:1、西方世界在扩张时(扩张为整个世界时),面临如何理解异域人的问题。(所以,人类学有世界的概念。)承认整个世界差异或相异的概念。

2、有关于人的universal的假设(人的普遍性假设)。面对差异化的人,要有一个普遍的人的概念。英国有一个传统:Natural history(博物学的传统)。康德对普遍性的理论有重大贡献:《实用人类学》。

社会学对人类学的两个传统有很深切的感受。对当下社会的理解,一方面要追随到当下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关注此时此地背后的普遍性的东西(地域上与人性上)。

当下,城镇化肯定是核心问题。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区域性、时代性的问题。我们更应关注其背后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对某问题的理解要扩展到世界结构中去。

中国边疆地区对于儒家文化圈来讲,是差异性的存在,非常值得研究:德国第一批重要思想家都是研究当时未统一德国周边的差异性问题。洪堡研究某个岛上的语言,人们问他如此一个大思想家为何研究这

么小的问题,他回答说这才是德国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有重新启蒙的意义。(没有对其他文明的理解,就不要自称是世界性的国家。)社会学一定要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民国时,我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都是最好的民俗学家;最好的历史学家都是研究边疆的。为何?因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当今社会学太狭窄,社会学应该更具包容性,才能去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礼物》第一章:研究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等小岛上的问题。第二章:这些问题在西方普遍存在;第三章:在中国和印度也普遍存在;第四章:为什么做这个研究,对我们当今西方有何作用。

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大都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进行。经济行为构成了社会的主体,而法律规定了经济行为的秩序。而本书就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和契约。

从这两个现象,可以透视出社会的各种制度: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美学等。如此看,这个研究是总体性的、系统性的,也是均衡的。

(对此的批评或反思:认为交换和契约只是经济和法律范畴,这是现代人的思维。而在岛国人看来,并不如此,他们是总体性思维。)总体性思维:古希腊罗马我们都有这种总体性思维,随着现代化,却逐步消失了。

本书方法:比较法。几个重点:1、保证地方性,即原有地区的特点;2、从原有社会体系中分析问题,一种文本研究;3、通过比较看到它们相一致的地方(从太平洋小岛和西方古代文献中推出普遍性的结论)。

交易和市场:市场,先于交易和流通的存在;并不是今天理解的市场。这恰恰是社会的逻辑。

一种常规想法:越远古、越偏远地方的社会越简单。莫斯说:错了。莫斯从来不相信自然经济的概念。比如:以物易物的交换,根本就是错的。莫斯认为他研究的社会比今天的社会远为复杂。古代社会中,每一次发生的行为都是总体性的。

例如:中国的五服制度。其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结构规定。而且,每一次行为都是结构的呈现。

在这里,每一个经济行为都不是个体行为,都是群体行为。

礼物:礼决定的物;这是严格的义务。

总体的呈现:16页。Mana,所有的物都有精神性,都有灵力。东西的交换更多是精神的关联,而不是法律的关联。(交换的物、死者的亡灵、神灵都在礼物流动的圈子里,这形成了他们整个世界。中国古代也是如此。)

老师把莫斯提到的礼物的交换理解为费老的差序格局式的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圈。人不是自我,而是社会的构成。这就是义务duty的本质。这和康德的不同,康德是理性的,莫斯的是社会性的。

第二章,几个案例,扩大了问题所在的地域范围。

西藏的例子:老师理解不了藏民的生产、消费和生活。居住分布非常稀散的藏民,在庆典时,把自己生产的所有财产都奉献出来。这构成了藏民完整的世界,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成为完整的人。从中获得神圣感,这是涂尔干的根本性命题。而神圣感的缺失,也是莫斯最大的危机。神圣感是社会维系的基础。

(对当下的研究,是否应该从总体的流动中理解现代社会?我们生产的财富和知识会进入什么样的循环系统中,去完成重建?)帕森斯的系统论?

2013-12-26

点评作业:1、个案研究和总体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2、研究者和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韦伯:没有所谓的客观,依靠理解进入社会现象;涂尔干:社会整体的观点。3、如何用西方的理论视角去理解中国的现实和历史?肯定有重大的矛盾。

一、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经验

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肯定拥有大量的西方历史与社会基础:

Structure:社会由结构的方式主导着其发展,比如马克思;

Organization:西欧社会在中世纪发展出的宗法团体,由此而来。

所以,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同时,这也为我们留下了开辟新的概念的大量空间。

例如:人情、面子、关系社会学。但是,这总是不足的,这只是一些表现性的概念,分析性非常弱。

再例如:差序格局:也只是隐喻式的表达,同样缺少分析性的内涵。

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应该用分析性概念来讨论,如此,中国呈现自己生活的方式是什么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社会”是不是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恰当而核心的概念呢?中国是不是已有自己的核心概念以理解现实?

“社会”一词只有一百年的历史,由章太炎翻译日本著作而来。章太炎认为,只有两门学问处理总体性问题的:哲学和社会学。(我突然想起: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对经济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社会

科学应该是一门整体性的学科,不应该单独抽出经济来进行研究,这也绝对不会成功。)

然而,章太炎之前,康有为和梁启超已有了“群学”的概念。认为中国遇到了“世变之际”,要建设“群”。群不同于传统的宗族与家族,而是一种新的团体概念。民族救亡应建设各种“群”:强学会、政党、实业群体。这和中国近代的启蒙紧紧联系在一起。(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费老的姐姐是最重要的人物,传统社会的破坏,士绅阶层的消失,中国农村中以费老的姐姐为代表的人组织生产性

的“群”。)

中国近现代,这既是重点,又是问题所在。比如,中国社会中的派系:我们设计的群与更传统的要素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要素在哪里?现代社会的?后现代?当代中国,这三者纠结在一起。

例如:老板把工人的工资发给其家乡的父母。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个角度,对此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如果能把这三者梳理清楚,则不单是对现象的分析了,而是对中国独特社会的理解。我们要正视现象的复杂性:夹杂有传统和现代。

“变迁社会学”: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但是,现在的社会学大体是在做静力学的,很少有人去研究动力学。(这恰恰我们是不能和美国社会学接轨的地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之快之巨,和美国的稳态社会截然不同。)

除了近世的变化(康、梁关于“群”的努力:共和与组织),中国中古也有一个巨大变化:(汉末)魏晋之变。造成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是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上是通过宗法来看问题,而佛家是考虑佛与我之间的关系;佛教强调逻辑上的辩证思考,这也造成社会的变迁;佛教生长在南亚社会,不同于中国的宗法思想。比如:寺庙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样,中国不再完全以宗法来构建社会;知识人开始独立思考。陈寅恪对此首先发掘出来:中国近世的社会变迁就如同魏晋时代面临的问题。其中最主要就是现象的极度复杂化。

例如:费孝通的“乡村重建”:乡村和城市之间纽带的断开,乡村的衰败、士绅的消失等,中国社会发生危机。80年代的乡村企业家就扮演了当年的士绅角色,重构这个断开的联系。

中国一个小小的现象,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这就为我们创建并发展新的理论提供了契机。

作业:对文本本身朴素的阅读。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 2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 (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2008-01-06 22:15:47| 分类:社会调查理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作者:骆玲发布时间:2007-12-31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学科的思辨性与学科的实证性对立统一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的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则是各有千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在不同的社会学大师们手中,二者交替地充当着重要的研究导向.我们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两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传统,从不同角度去解析研究对象,新的眼光有助于新的发现. 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假设,大致可分为形成于19世纪英、法、美等国的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统一科学论)的方法论和形成于19世纪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它们构成了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元结构”中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及互补关系。 一、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孔德是“社会(物理)学”术语和实证社会学的创立者,而同为法国学者的杜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则被公认为酣畅淋漓地表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著作。 孔德相信“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

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杜尔凯姆则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都应该被看作事物,同样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观察和客观地加以测量,正如物质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同样,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事实的外界强制作用的反应。假如对人和社会的性质采取这样的看法,那么社会事实也就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了。继杜尔凯姆《自杀论》一书开创了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之先河外,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亦倡导经验社会学并对人口与犯罪、工业化等社会问题作了社会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关于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社会学界形成了一种风气,即特别强调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方式,相继有布劳、邓肯、霍曼斯、科林斯、西蒙、兰德等学者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可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理论基础。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因此,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该方法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质,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着同样原则的支配。人的行为是由社会事实决定的。人类行为、社会变化与自然物质变化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能够被客观地计量,因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研究程序也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建立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学完全可以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克罗德.贝尔纳就说过好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方法论上的人物有维纳、海森堡、拉普拖斯、库恩等。其中有著名的库恩“范式”,表明的是提出一种假说,证明一种假说。 方法的构成要素是:1.主体与目的;2、主体要把握的客体;3、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媒体。 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论密切相关。方法并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基本特征,简单归纳:1、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有所遵循;2、明晰性,方法本身可以辨识;3、富有创造性或富有成果;4、可靠性;5、经济型或称以花费最小的物力和时间得到最大最好结果;6、移植性,多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7、动态性;8、多样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9、选择性,这就需要方法的运用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以获得自身条件的方法;10、满意性。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培根首创,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具有导向性,间接性,普遍性,主体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又包含自然科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理学方法等; 思维科学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 而社会科学方法包含了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 四、早期的社会学方法论观点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二)另一创始人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评 朱苏力 【关键词】 【点击次数】6166 【阅读次数】6166转贴一位同学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本学期课程的笔记 说明: 这次把苏力法律社会学的笔记贴到雅典学院,实在有些不安。本人能力有限,理解可能会有偏差,所以各位在某些词句上千万不要太过认真,因为这已不是苏力原来意义上的讲义了。当然,大家可以对我的理解进行批评。另外一点是,笔记的公布是我自己的行为,苏力老师并不知晓,所以,在这里希望苏力老师见凉。 法律社会学 第一讲总论 一、 法律规则无疑具有重要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罗斯福新政、里根改革等。 但是,相关的一点是,法律的重要性能到什么样的程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法律变革并不是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有时候相似的法律变革却引起了不同的结果。(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对比。)这种现象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法律本身制定的好坏的问题吗?显然很难这样回答。 法律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法律社会学正是要研究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法律,是法律社会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欧洲法律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比如,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其法律制度必然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什么农村不容易搞法治?也许有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复杂的法律制度是配合陌生人社会即现代商业社会设计的。

另外,法律社会学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把法律的实施看作是社会博弈。一项法律制定出来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社会博弈,不可能要求人们完全的毫无反应的依法律而为。(“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话所描述的状态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每个人对法律都会有所反应。 法律社会学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纠正。法律形式主义虽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最高院关于“奸淫幼女”罪的司法解释,如果单从刑法理论的角度考虑的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放到社会中去,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有可能触犯这一条罪的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回旋余地大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举证责任会有什么变化由此检查机关的资源配置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见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 法律社会学当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会学可以看到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乃至微观上的个人的行动对法律的影响。 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如女权主义、同性恋问题,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同社会的不同做法如对待安乐死的态度问题,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统和某些技术问题而对安乐死相当慎重。(再如人工流产问题,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问题,等等。)我们仅仅通过概念法学的角度都很难理解这些问题。只有把部门法的边界打破,把学科的边界打破,问题才能达到很好的认识和解决。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关于法律社会学,本课程旨在介绍一种思路、方法性的东西。而不是过多的实质性内容。 二、 法律社会学既是一门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萌芽在最古老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就存在。早期的思想家都是杂家,他们的思考不是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的边界来进行的,而是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如柏拉图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考虑法治的问题的,强调哲学王的统治,但他后来又发现这种哲学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又提出法律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考虑也是关注了与政体相关的国家疆土问题以及中产阶级问题等。孔子曰:德在刑先。奥古斯丁、阿奎那讲自然法。再到霍布斯和洛克,他们虽然是谈法律,但其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含义 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②社会制度的层次 a.宏观的即社会经济形态层次,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条件下实行的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b.中观的即社会生活领域层次,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 c.微观的即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是具体地指导人们活动的规则,是组织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③层次间的联系:较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由较低层次的社会制度构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高层次的社会制度还原为具体的规定。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类学对制度起源的考察主要持这种观点。

②人为设计论。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这种观点所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安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 2.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3.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a.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较早出现,使人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 第二,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b.本原的社会制度的两个基本制度是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的、重要的和持久的: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 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

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 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 1微观—宏观的整合 (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2能动—结构的整合 (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 (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