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开工天物》。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对本科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明清科学家们的优良品质,知道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本科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航可以利用板书、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晚明科学巨匠生平事迹,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和培养高贵的品质。

二、学习新课1、明朝的医圣李时珍(1518—1593),通过行医实践中探求医术,经过27年编纂了《本草纲目》,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它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等领域,被19世纪的科学家达尔文在论证生物进化论和物种学说时多次引用。

他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念,认为人类思维活动是大脑的机能。

2、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引进西学的第一人”是徐光启,编写了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3、被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是一部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曾运用物理学方法“穷究实验”等,提供大量科学数据,介绍了明代发达的采矿技术,还指出防止瓦斯爆炸及中毒事故发生。

被译成多国文字。

4、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编著《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思考:从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等几位科学家的事迹中,你认为作为科学家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严谨忘我、重视实践、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中西科技的世界地位何时出现逆转?中国在早期辉煌灿烂与后来保守落后的原因何在?课后思考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疑惑?又有哪些收获?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皇权膨胀练习题含解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皇权膨胀练习题含解

《皇权膨胀》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本题图片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应是明代废丞相后。

正确答案为D。

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解析】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正确答案为D。

3.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①废除丞相②分封藩王③设锦衣卫④廷杖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其中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

分封藩王,事实证明削弱了皇权。

正确答案为D。

4.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C.军机处设立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正确答案为C。

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解析】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

历史与社会提纲八下新教材_提纲

历史与社会提纲八下新教材_提纲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提纲(重要资料 妥善保管)【本单元综合解说】本单元主要讲说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新高峰——明清两朝的统治(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和发展,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君主专制统治高度膨胀。

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钳制思想等政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远离世界发展潮流一、明清帝国的兴替(二)、清朝(1616-1912):(女真努尔哈赤 皇太极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抵御外来侵略 (二)、加强边疆治理★★1.明清民族政策:明:消极防御政策(增修长城);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接见蒙古、西藏等首领,与他们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形胜顾难凭,在徳不在险”★★2.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西接西伯利亚清朝疆域版图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三、农耕文明的繁盛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二、★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皇权膨胀二、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二、★★鸦片战争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的对比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本单元综合解说】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16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与此同时,欧洲经历了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人性取代神的权威,科学得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广为弘扬。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英法先后掀起革命浪潮,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北美人民经过独立战争,获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

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2.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B.宦官专权,权倾朝野C.官员勾心斗角,结党营私D.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3. 某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明军将领、驻守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 )A.朱元璋B.吴三桂C.耶律阿保机D.努尔哈赤4.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这副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5. 下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地区是()A. 台湾B. 新疆C. 西藏D. 海南6. 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1771年冲破沙俄阻挠回归祖国的是蒙古族( )A.回部B.准噶尔部C.完颜部D.土尔扈特部7.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A.花生B.向日葵C.马铃薯D.粟8.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工商业市镇兴起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9.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10. “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

”这段材料主要歌颂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积极作用( )A.大运河B.赵州桥C.长城D.都江堰11.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12.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第五单元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必背知识点

第五单元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必背知识点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一框明清兴替1.灭元建清:元朝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明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明朝兴盛的原因):(1)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采取了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4项举措,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在经济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3)在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

(4)明中后期(经济上)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蓝色字体为每条措施对应的影响)3.明末农民起义:明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

4.大金建立: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人崛起。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5.清朝建立: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6.清朝统一: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统一全国。

7.清初弊政(清初抗清斗争的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

影响: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第二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对外:(1)东北地区: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2)东南沿海: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称之为倭寇。

16世纪中期,戚继光等奉命抗倭,取得胜利。

(3)台湾: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5.3.1《皇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5.3.1《皇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皇权膨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3、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过程一、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分组讨论。

假如你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你想采取哪些措施让所有的臣民俯首帖耳地听从皇帝的指令呢?讨论的结果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发言,阐述你们的意见。

1、政治方面:①在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知识回顾:丞相制度始于何时?有何职责?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就是把行中书省总揽的大权分散给三个方面: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需秉承皇帝命令,这也就达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目的。

权利集于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加强。

2、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

历史与现实:联系实际,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讨论:比一比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吗?3、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官制有示范作用。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B. “乾隆盛世”C. “开元盛世”D. “文景之治”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B. 《永乐大典》C. 《四库全书》D. 《康熙字典》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B. “乾隆盛世”C. “开元盛世”D. 忽必烈统治时期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

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B. 雍正C. 乾隆D. 嘉庆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B. 伊丽莎白C. 维多利亚D. 乔治六世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B. 清政的文化专制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D. 乾隆的自夸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 秦始皇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2. 下列局面和大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情况相符的是()①政治腐败,皇帝疏于朝政②朝政混乱,官吏贪赃枉法③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④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 下图中的人物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统一了女真各部,对满族初期的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是()A.朱棣B.朱元璋C.努尔哈赤D.皇太极4. 下图所示人物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5. 据载,清政府的官员都不知道俄国人要求的领土有多大,兴安岭离乌苏里江有多远,还有哪些内容在《尼布楚条约》中尚未确定.材料中“俄国人要求的领土”位于我国()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6. 清军取得平定噶尔丹与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A.清军执行只诛首恶、不杀无辜的政策B.大、小和卓建立了割据政权C.叛军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D.平定叛乱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正义之举7.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

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

”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A.加强了经济交流B.发展了航海技术C.树立了明朝国威D.促进了政治交往8. 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

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A. 青瓷B. 白瓷C. 唐三彩D. 青花瓷9. 下列关于清朝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D.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10. 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

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正确答案为A。

2.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

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

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

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

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

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

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

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B.闭关锁国C.八股取士D.文字狱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

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

正确答案为B。

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

清王朝除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时,政治上腐败黑暗,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专制愚昧,这些内因使得清王朝危机四伏。

正确答案为B。

8.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

从表格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后期的人口总量越来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反映了人多地少,谋生困难的社会状况。

正确答案为A。

二、材料题
9.(2012·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
答案:
(1)扬州居交通要冲,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商品经济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扬州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出现空前的繁华。

(2)中国或清朝;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读扬州在清代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原因,从中一窥清朝经济的繁盛,而材料二强调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

对比之下,能够有效地得出历史教训。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

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

……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

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

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
(1)目的:宣扬中国皇帝的德威;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但是耗费了大量物力、人力、财力。

(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从正反两面分析影响。

再对比明初的海上远航壮举,强调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然后基于材料二的分析,指出其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材料三: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南京条约》(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新”在哪里?
(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1)闭关政策。

(2)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方国家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处于农耕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厉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方国家倡导思想解放。

(3)与外界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解析】解读清廷旨令,可以知道当时实行闭关的对外政策。

再把清王朝置于世界背景下进行考察,当欧美国家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方面不断创新和进步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停滞不前,而闭关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闭塞,致使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最终受到西方列强铁蹄蹂躏。

这也告诉我们要始终秉持对外开放交流的积极心态。

三、综合探究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
(2)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2)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不许片帆入口。

”等可知是指明清时期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再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