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多样的日本奈良艺术
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

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服饰中,日本的和服是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它源于古代日本,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介绍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从起源至今,展示其多样的款式与独特的魅力。
1. 古代和服的起源古代日本的和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的奈良时代。
那时,日本的服饰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以宽袍、圆领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和服。
2. 平安时代的和服在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的日本,和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性的和服开始变得更加华丽,以丝绸和金属丝为主要面料,同时采用了更多的刺绣和装饰。
男性的和服则更加简约,通常由单色或简单的图案构成。
3. 戰國時代的和服战国时代(1467年-1568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对和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和服的款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的地区和家族开始使用不同的图案和色彩。
士兵和武士也开始在和服中加入更多的防护措施,使其适应战斗的需要。
4. 江户时代的和服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和服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和服成为了上层社会的象征,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款式和规矩。
男性的和服变得更加庄重,女性的和服则更加绚丽多彩。
同时,和服的设计和制作也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了更多的刺绣和织物技术。
5. 明治以后的和服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1868年),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西方的服饰开始进入日本,并对和服的款式和面料选择产生了影响。
在这一时期,和服逐渐变得更加简约和实用,成为了更多人宴会、婚礼和节日等场合的着装选择。
6. 当代和服的演变到了现代,和服已经不再是日本人日常着装的主要选择。
然而,和服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特殊场合的着装选择。
如今,和服在传统婚礼、祭祀仪式和各种文化节日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同时,和服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京都日本古都的文化瑰宝

京都日本古都的文化瑰宝京都,位于日本岛屿本州的中部地区,是日本的古都。
自从奈良时代时期作为日本的首都迁至这里以来,京都一直是日本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中心。
如今,京都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京都所拥有的一些文化瑰宝。
第一,京都的寺庙和神社。
京都拥有大量的寺庙和神社,它们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高度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金阁寺、银阁寺和清水寺。
金阁寺是一座宝塔式建筑,整个建筑的外墙被包覆着金箔,给人一种金光闪闪的视觉冲击。
银阁寺则以其精致的庭园和美丽的樱花而闻名,是一个供奉佛教僧侣进行讲经修行的场所。
清水寺则以其建在山坡上的独特结构和壮丽的景色而被广泛游客所喜爱。
第二,京都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
京都以其丰富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京都刺绣和京都手工艺品。
京都刺绣是一种将精美细腻的刺绣技艺应用于绣有花纹的衣物上的传统手工艺。
它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精致的图案而备受赞誉。
京都手工艺品则包括陶瓷、木工和金属工艺,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设计而受到全球收藏家的追捧。
第三,京都的传统庭园。
庭园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京都是庭园艺术的重要中心。
庭园的设计通常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注重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出丰富的景色和意境。
这些庭园通常由水池、假山、花草和小径等元素组成,它们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建造,营造出一种静谧、优雅的氛围。
京都的龟山座庭园、二条城庭园和八坂庭园都是备受推崇的庭园艺术的代表作。
第四,京都的传统戏剧。
京都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京剧和能剧。
京剧是一种传统的歌舞剧形式,它以华丽的服饰、精彩的舞蹈和动人的音乐而被广泛喜爱。
能剧则是一种古老的日本舞台艺术形式,它通常以神话、历史和传说为题材,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音乐而受到高度赞赏。
总结起来,京都作为日本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艺术。
从寺庙和神社、传统艺术和工艺品、传统庭园到传统戏剧,这些文化瑰宝都展示了京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作者:陈君李文英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02期能乐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
广义的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过去两者每每同时同台演出,但现在两者基本上已经一分为二了。
能乐是极具宗教特色的假面艺术,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多数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狂言是在能乐演出时每场之间的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其内容大多是有关大名或是市民的故事。
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能乐一直被称作“猿乐”。
明治维新之后改称能乐。
本文试就能乐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以解读日本能乐的概貌。
一、能乐的形成期(奈良时代—镰仓时代)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
从公元8世纪中国散乐传入日本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可以看作是能乐的形成期,这一阶段包括了日本的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
形成期的能乐走过了一个由统治阶级的贵族化艺术到劳动人民民间化艺术的发展过程。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奈良时代),对我国大陆文明高度向往的日本就分别派出了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大陆学习,将我国的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陆续传人了日本,其中就包括汉代的散乐。
散乐在初传日本之后首先进入的是日本宫廷。
在宫廷中,散乐常常是作为为相扑、神乐助兴的表演形式而存在的,当时的奈良宫廷对散乐采取了供养政策,在宫廷中设立了“散乐户”,专门管理散乐演员的表演。
但是,散乐户政策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782年“散乐户”被废除,散乐不再受到宫廷的保护,散乐演员也因此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神社、寺庙等场所进行表演,以此为契机,散乐传人了民间,可见,能乐的民间化和扩大化得益于“散乐户”制度的废除。
公元8世纪中期,散乐走上了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方向,由于猴子善于模仿,所以此时的散乐被称为“猿乐”,此后猿乐开始走向了分化。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本贵族开始崩溃、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使得日本的宗教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观众所欣赏的艺能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日本の芸术

浄 瑠 璃
浄瑠璃(じょうるり)は、日本の伝統芸 能における音曲の一種、語り物(かたり もの)の総称。
净琉璃是日本传 统艺能中一种的 音曲,说唱故事 的总称。
概要 浄瑠璃は、三味線を伴奏楽器として太夫が詞章(し しょう)を語る音曲である。詞章が単なる歌ではな く、劇中人物のセリフやその仕草(しぐさ)、演技 の描写をも含むものであるために、語り口が叙事的 な力強さを持つ。このため浄瑠璃の口演は「歌う」 ではなく「語る」という用語を以て 表し、浄瑠璃系統の音曲をまと めて語り物(かたりもの) と呼ぶのが一般的 である。
夸张的表情
漫才是日本曲艺的一种,又称万岁或万才,日本式的相声表演。
一般由两人表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见长,类似中国的对 口相声。 源于古代日本人大年初一拜年表演的万岁。即把拜年作为一种 仪式,由艺人头目和配角为一组,头戴乌纱,身着大礼服,到 各家以风趣吉祥的语言道贺,然后击鼓表演歌舞。据说这种歌 舞模仿的是唐朝的踏歌舞。 现在的漫才融进了口技、舞蹈、歌唱等艺术,而且出现了戏剧 漫才 (相声剧) 、多口漫才 (多口相声)以及女漫才师表演
狂言在15世纪中页趋于定型后,主要分成“大 藏流”,“鹭流”与“和泉流”三个流派。 鹭流经历了江户末期的动荡以后,在明治时期 已经失传
一般是按照主角所扮演的人物来分类: 第一类为“胁狂言” 。 第二类是“大名狂言”。大名就是地主。 第三类是所谓新郎新娘戏。描写男女婚事,岳父和女 婿的口角等等。 此外,还有鬼狂言、山僧狂言、座头狂言等等,一般 称为“杂狂言”。
日语的“落”是指抖包袱,落语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段子最后的 “落”。表演者身着传统和服,手持折扇,跪坐于蒲团之上, 依靠幽默诙谐的笑话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制造笑料。日本关根默 庵所著的《江户之落语》曾这样描述落语的魅力:“一碗白汤, 一柄折扇,三寸舌根 轻动,则种种世态人 情,入耳触目,感兴 觉快,落语之力诚可 与浴后的茗香熏烟等 也。”
佐佐木叶二简介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Modern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 Sasaki leaves two•摘要: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以下简称“佐佐木”)。
于1947年出生于奈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位著名的教育者和画家,哥哥是有名的诗人。
20世纪80~90年代新艺术运动的初期,他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哈佛大学跟随现代极简主义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学习。
在此期间,他在大阪设立了“风”环境咨询设计研究所。
这些经验为佐佐木成功迈进景观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佐佐木叶二简介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以下简称“佐佐木”)。
于1947年出生于奈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位著名的教育者和画家,哥哥是有名的诗人。
1971年他于神户大学毕业后,又在大阪府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由于深受20世纪50~60年代大力提倡艺术景观的加勒特.爱克保的影响,佐佐木于1987年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大学学习,20世纪80~90年代新艺术运动的初期,他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哈佛大学跟随现代极简主义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学习。
在此期间,他在大阪设立了“风”环境咨询设计研究所。
这些经验为佐佐木成功迈进景观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佐佐木的作品从城市公共空间到私人住宅环境,可谓多种多样,主要有:1994年基街克莱德(MotomachiCred)、1996年猿猴川艺术步道(EnkoRiverArtPromenade)、1998年HAT神户滩之滨?胁之滨(HATKobeNadanohama?wakinohama获“1999年绿色都市奖”)、1999年白雨馆(Hakun-kan)、1999年NTT武藏野研究开发中心总部( NTTMusashinoR&D cerrHills)。
佐佐木先生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建筑与环境除了功能、材料、物质技术等较为外在的层面,还包含文化、艺术等精神意识,及社会文脉方面的深远内涵。
奈良真实性文件

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年11月于日本奈良真实性会议通过)序言1、作为奈良(日本)会议全体专家,我等兹在此感谢日本当局的慷慨精神与学术勇气,为我们适时提供了此论坛,使我们得以挑战遗产保护领域的传统思想,并就拓展视野的方式与手段展开辩论,以使得我们在遗产保护实践中赋予文化与遗产多样性更多的尊重。
2、我们也希望,借此对世界遗产委员会所提出的讨论框架的价值表示认可。
该框架旨在以全面尊重所有社会的社会与文化价值的方式来验证真实性,并检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资产的普遍性价值。
3、《奈良真实性文件》乃是孕育于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加以了延伸,以响应当代世界文化遗产关注与利益范围的不断拓展。
4、在一个日益受到全球化以及同质化力量影响的世界,在一个时有借由侵略性民族主义与压制少数民族的文化以获取文化认同的世界,在保护实践中纳入真实性考虑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厘清并阐明人类的集体记忆。
文化多样性与遗产多样性1、整个世界的文化与遗产多样性对所有人类而言都是一项无可替代的丰富的精神与知识源泉。
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与遗产多样性的保护和强化,将其作为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需要对其他文化及其信仰系统的各个方面予以尊重。
在文化价值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则意味着需要认可所有各方的文化价值的合理性。
3、所有的文化与社会都是根植于以有形与无形手段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和方法,这些形式和方法构成了他们的遗产,应该受到尊重。
4、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遗产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原则。
对文化遗产的责任和管理首先应该是归属于其所产生的文化社区,接着是照看这一遗产的文化社区。
然而,除这些责任之外,在决定相关原则与责任时,还应该遵守为文化遗产保护而制订的国际公约与宪章。
所有社区都需要尽量在不损伤其基本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在自身的要求与其他文化社区的要求之间达成平衡。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铜铎(Dotaku)——日本最早、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工艺制品
流水纹铜铎 弥生时代 公元2~3世纪
古坟时代
技法:铸金、雕金、锻金 种类:铜镜、马具、剑、甲胄 金属最基本的加工技术已经完全形成并走向成熟
直弧纹铜镜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
铜冠 公元5世纪
飞鸟时代
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 佛教文化的影响 使金属工艺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
“人物埴轮”:模拟武士、农夫、巫师及师等人物形象 “动物埴轮”:模拟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
箭筒 5世纪前半期 古坟时代
猪 犬 大阪府昼神车(土冢)古坟 古坟时代
弹琴的男子 高72.7cm
6~7世纪
群马县朝仓出土
(四)土师器
实用品 继承弥生式陶器传统的类型 在日本全国被定形化并大量生产 因而逐渐丧失了个性的表现 其后在神社的陶器中留存着一线发展生机
深钵 绳纹时代 高35.7cm 底径12cm 盛冈市
深钵 绳纹时代中期
新泻县马高遗迹
悬吊陶器 绳纹时代中期
土偶 绳纹时代中期
山梨县上黑驹遗迹
绳纹后期:
平面的表现 施纹方法:以磨削手法为主,就是将器壁上绳纹的一部分 磨削而形成纹样带 器型:开始小型化,陶瓶形、香炉形 纹样:明丽而充满韵律感,在晚期时达到了极至 开始有了涂上红色涂料的装饰手法, 且能看出精制品和粗制器的区别
尖底深钵
绳纹时代早期
北海道函馆空港中野遗迹
绳纹前期
开始有意识
用施纹工具(竹管等)使器物口缘呈波形
绳纹中期:
装饰倾向达到高潮, 表现用黏土做的“绳子”隆起的纹, 而且器皿厚而大, 口缘的波形纹也变得像大型的把手一样 充满着力度和量感 装饰纹样:人面及动物的表现 其中蛇的表现引人注目
日本传统和服的文化魅力

日本传统和服的文化魅力一、介绍和服的历史与发展日本传统和服是一种独特的服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女性优雅且端庄的象征。
它代表了日本人民对美学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据历史记录,最早的和服出现在8世纪初期的奈良时代,称为“Yuki-tsumugi”。
这种衣着采用麻布制成,形式简单而朴素。
随后,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由于与中国进行广泛贸易,中国的寿(锦缎)技术得以引入日本。
这推动了和服设计和制作工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更加华丽、复杂的艺术品。
二、多样化的和服类型及其特点1. 着物着物是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和服类型。
它由正装着物(礼仪偶尔公开场合穿着)和平装着物(日常穿着)两大类别组成。
它通常由长袍式上衣、长裙状下摆以及带子组成,这使得着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尺寸和身体形态。
2. 振袖振袖是一种特别长的袖子,通常在特殊场合穿着,比如婚礼或正式宴会。
振袖的长度可以达到1米以上,其漂亮的图案和图纹设计使人们更加注重服饰上的美感。
3. 组衣组衣是一种传统的和服类型,它由数件衣物组合而成。
这些部件包括:上衣、下摆、腰带以及装饰用饰带。
通过调整不同组衣的组合方式与颜色搭配,可以产生无限多样的风格效果。
4. 着物小物配饰除了主要的和服外,还有一些小物配饰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包括:发簪、云钗、挂绳等等。
这些小之诗构使整套服饰更加完整,并表达出个人对时尚和细节关注度。
三、和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1. 对称与平衡和服设计极其重视平衡与谐调。
从颜色方面来看,使用对称或相关色彩进行搭配;从结构上来看,各个部分都经过精心安排以确保整体的协调。
这突显了日本人民对和谐和平衡的价值追求。
2. 尊重传统与尊重自然和服表达了日本人对传统的尊重与珍惜。
从制作过程到穿着方式,每一步都要遵循特定的规则和仪式。
另外,和服常常采用自然元素作为设计主题,比如花朵、植物或动物图案,以赞美自然之美。
3. 保存独特文化身份通过穿着和品味独特的和服,日本人民展示了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为多样的日本奈良艺术
奈良时期绘画的形式,以壁画为中心,极为多样。
还有一些工艺性绘画,特别当时流行的绣像和织像。
技法方面,除通常的东方画技法——胶绘外,还有类似于今天油画的密陀绘(密陀绘因使用密陀僧为颜料成份而得名。
密陀僧为波斯语音译,即一氧化铅)。
密陀绘由波斯经中国传来,可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
奈良前期奈良前期绘画的代表作有两处:一为1949年1月26日因火灾而变色的法隆寺金堂壁画;一为1972年3月发现的高松紧古坟壁画。
法隆寺金堂壁画包括:外殿四面大壁上的《四方四佛净土图》、八面小壁上的《菩萨图》、其上部的十三面《山中罗汉图》,内殿柱梁上的二十面《飞天图》。
除了火灾中解体的天人壁外,全部被烧焦或薰黑,留下模糊的轮廓。
壁画的中心最初是四面大壁和八面小壁。
特别是西大壁的《阿弥陀净土图》,无论构图或技巧,都是超群的,不愧为当时的最高水平。
劝修寺传存的绣佛与法隆寺金堂西壁的《阿弥陀净土图》在风格上极为相似。
据史书记载,绣佛早在飞鸟时代已经开始制作,进入奈良时代后分别有《菩萨像》、《阿弥陀净土图》进入大官大寺和药师寺讲堂。
法隆寺除壁画外,还传存了当时的褐夫人折子绘。
橱子击屋盖、佛食、须弥坛三部分组成;佛兆的四面泰门上有与金堂壁画极为相似的佛、菩萨、二王、四天王像。
它以黑漆为地,用朱色线条精细描成。
在佛禽下须弥坛中段四方,以强烈晕染的色彩描绘了小菩萨群和比丘形像。
这些图像都显示出与法隆寺壁画极为近似的画风,也许出于同一个或同一组作者。
其中,在廓门上的二王、四天王像特别富于动势,用笔洗练,在样式上已经完全属于奈良盛期。
从风格上看,属于这一时期的有法隆寺流传下来的御物《圣德太子像》。
它没有壁画那种甜畅的笔法,而是以时试染,显出一种阴影。
这种赋?法以中国盛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为典范,是当时的
一种流派。
两个王子的排列,看不出横列还是纵列,是此画稚拙之处。
在眉目、鼻梁、嘴唇的表现手法上,可明显地看到与天平盛期相通之处。
奈良盛期与中国的盛唐相对应,直接受其古典样式的影响。
在绘画领域,以写实为基调的理想主义风格臻于完美。
当时的遗品中,正仓院保存的工艺品和日用品上出现的世俗绘画,与盛行的佛教绘画同样达到一个高峰。
特别是具有浓厚绘画色彩的工艺品,是本时期最有特色的文物。
佛教绘画的主要遗品有:《绘因果经》等经籍绘卷,以及药师寺《吉祥天像》、正仓院麻布墨画《菩萨像》和绢本著色菩萨播。
当麻寺缀织当麻曼茶罗、东大寺大佛莲瓣线刻及二月堂本尊背光线刻菩萨、荣山寺八角堂柱绘、原东大寺法华堂流传的《灵默山说法图》(波士顿美术馆藏)。
其中年代最早者,是比大佛开光供养稍晚完成的东大寺大佛莲瓣线刻《莲花藏世界图》。
莲瓣上下成对,上段中央配释迦如来及三十二菩萨,下段以须弥山为中心,刻三十三天世界。
其中,佛菩萨的线刻呈现丰满的肌体和圆润的相貌,衣纹线刻之流畅完全没有受雕金技术的局限,而充分体现了当时绘画的娴熟技巧。
传与大佛开光同年始修的东大寺修二会本尊金铜十一面观音背光,在1667年二月堂的火灾中破毁,现从其破片复原的雕像看,背光面中央刻有千手千眼观音,其周边刻有云中供养的佛、菩萨、天部像,里面除了类似图像外,还刻有须弥山、地狱图等。
与大佛莲瓣相比,它一方面手法纯熟,另一方面并不森严庄重,反映出天平艺术自由轻妙的一面。
制作期可能稍后。
同期的作品为正仓院麻布墨画《菩萨像》。
弯曲的手势、飘扬的长带、汹涌的云团,表示菩萨自天而降,所以又称“乘云菩萨”。
它的线条自由奔放,技法纯熟,具有一种可喜的律动感, 自然使人想到中国8世纪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风貌。
它与当时的工笔彩恰成对比,证明8世纪的日本画家也同样熟练地掌握了白描技术。
遗憾的是这种水墨白描画当时几乎是唯一的作品。
与它相比,绢本著色菩萨镜的烈风比较粗放,宝冠、莲瓣形式为密教风格,难以说是纯粹的天平样式。
以花鸟画为主题的作品,可举出多达17枚的密陀绘盆。
在这些小品上,水禽、植物都富于写实性,显示出唐代花鸟画的优秀样式。
此外,在正仓院收藏的工艺品中,也大多以绘画来装怖。
刻有山水或狩猎图的镜背和银壶,抢染山水或花鸟的夹键和叙键屏风,描绘杂技人物的弹弓,纹样色彩鲜艳的香印座,都可以作为绘画来尽情欣赏。
这也是当时绘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受到唐朝绘画的强烈影响。
在样式和技法两方面都显示出完善的风格,与雕塑的发展相呼应。
奈良后期的绘画仅有前述药师寺《吉祥天像》一例(时间上尚有争议),难以以此讨论当时的绘画特色。
如果说奈良后期的雕塑以唐招提寺新兴的木雕群为代表,那么奈良后期绘画却一点可靠的遗品也没有留下来。
普集会曼茶罗之类的密教绘画,于754年由佛师携人日本,因此存在着导入与奈良盛期不同绘画样式的可能性。
佛师携入的绘画中据说还包括金泥绘《阿弥陀净土变》,但其图样和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
安置于东大陆涮吃海?55年建成)的华严经筛子廓绘,通过后世的图像传存下来,由此可窥见当时的佛教绘画样式。
大体上,四天王、二王的动作,与平安初期兴福寺北圆堂四天王像有相似之处,比之戒坛院所传四天王塑像,动势更为激烈。
此外,菩萨的衣端、四天王胯下的垂棠,都出现以前未见的显著特色。
于是,754年以后,随着鉴真的来日和新遣唐使的归国,绘画领域中兴起了与后代相联系的新样式。
但是,其范围有限,象药师寺《吉祥天像》那样继承盛期样式的作风,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