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
走出“塔西佗陷阱”的智慧

走出“塔西佗陷阱”的智慧引言概述:在管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塔西佗陷阱”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因为过度自信或盲目自满而导致失败的现象。
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成为每个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的智慧。
一、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1.1 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在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足之处,只有深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规避潜在的风险。
1.2 寻求外部评价向身边的同事、合作伙伴或顾问寻求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1.3 不断学习和提升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2.1 建立信任和沟通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
2.2 分工明确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和任务,避免出现责任模糊和任务交叉的情况。
2.3 激励和奖励及时给予团队成员激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团队整体的绩效。
三、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创新意识3.1 关注市场变化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
3.2 鼓励创新和实验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鼓励实验和试错,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 不断改进和优化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优化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四、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4.1 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让员工对企业的愿景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
4.2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建立团队合作和互助的文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
4.3 倡导诚信和责任倡导诚信和责任的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赢得客户和市场的信任和尊重。
五、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5.1 警惕成功带来的危机成功往往会让人产生自满和骄傲,警惕成功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说过一句话,他说: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一个专制社会也是这样,当它从根本上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惜以掠夺作为立身之本的时候,这个政府不论做好事和做坏事,其结果最终也都是一样的,就是:乱世。
信息是不对称的,舆论是可以控制的,能看到能听到的也是被阉割的事实。
但真相只有一个,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大概只有当历史的潮流退去,才知道是谁在裸泳。
开完会以后,社会矛盾冲突突然变得很激烈,是事出偶然还是神仙打架,当代人看之不清,留待后人自有公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全年我国引起舆论热情度较高的公共突发事件约80起。
[1]自从2010年我国进入微博元年,网民给予的高度关注和持续跟进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交互性、及时性和隐蔽性,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明显。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导致舆论朝向两边倒,对此,有关部门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把握舆论方向、正确引导舆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扰动因素(一)自媒体发展与谣言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态构建了媒介化发展的新特征,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达到了充分的满足,但信息的来源良莠不齐,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易陷入稳定舆论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优势被自媒体取代。
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第一条消息就是由微博用户小宝最爱旻旻于20xx年8月12日23:26分发布于微博的。
二是网络乌合之众的影响。
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具有及时性和聚合性,使得人们很少去鉴别消息的真假而一味的跟随群体传播,将不实信息传播出去。
媒体肩负着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责任。
媒体可以成为谣言扩散和传播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消解谣言的重要力量。
某些时候谣言也代表着公众的一种情感诉求,是信息与态度的双重载体。
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谣言分为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来源于恐惧,后者来源于希望。
[2]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关注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公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及时做到安抚和维稳。
(二)把关人缺失与意见领袖崛起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把关人对于舆论的掌握不再像从前一般胜券在握。
网络意见领袖总是能在热点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引发相当可观的转发量。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一次发布、一次转载,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事件影响力升级放大。
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左右者,其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舆情的发展和态势,也十分易于使网络舆论产生乱象。
塔西佗眼中的日耳曼人——读《日耳曼尼亚志》

塔西佗眼中的日耳曼人——读《日耳曼尼亚志》
毛凯华
【期刊名称】《海外文摘》
【年(卷),期】2022()17
【摘要】罗马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生活在公元55-120年的罗马帝国时期,奴隶
制危机致使罗马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已成衰落之势,这种衰落的表现
深深刺激了塔西佗,于是他将沿途关于日耳曼人的所见所闻,记载于《日耳曼尼亚志》中,向罗马人展现日耳曼人所谓的“蛮族”形象。
那么塔西佗眼中的日耳曼尼亚人
是什么样子呢?本文通过解读《日耳曼尼亚志》,进一步分析塔西佗眼中日耳曼人的形象构建及其背后的理性思考。
【总页数】3页(P0007-0009)
【作者】毛凯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1
【相关文献】
1.从《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略窥塔西佗的史学思想
2.塔西佗与《日耳曼尼亚志》的写作
3.日耳曼人土地制度的变化——以《日耳曼尼亚志》《萨利
克法典》《庄园敕令》为视角4.试析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中的\"Germani\"5.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日常生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塔西佗陷阱看四风之害

从“塔西佗陷阱”看“四风之害”亳州市供电公司梅杰一、塔西佗陷阱的概念1.引子:“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官方新闻发布会: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小时之后,官方新闻发布会在温州举行。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说出了至今流行的名言:“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在讲这段话的时候,发言人用力一甩脑袋,这段画面也被制作成GIF动画,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这段话,以及新闻发布会上面带笑容的表情,让广大网友不满。
在微博上,大家都用“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来表达对事故发生以及善后工作的质疑。
面对记者提问,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引起普遍关注,公众不解和质疑最为集中的一点就是:身为新闻发言人,回应媒体质疑是否可以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很大意义上,发言人代表着事故责任部门面对公众质疑的诚意和反思,“不管你信不信”恐怕算不上一种真正诚恳而负责的态度。
“反正我信”,这四个字此时此刻出自这么一位政府部门发言人的口中,只能说是一种惯性而自然的流露。
只是,你信有什么用?广大的群众能相信吗?2“.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是西方政治学定律之一,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其负面评价。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二、政府“躺着中枪”:现实中的“塔西佗陷阱”1.现象剖析当今社会,公众不信任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因为那些数不清的矿难、突发事件等至今仍有一些难明的真相,同样还因为那些与公众耳闻目睹的事实相去甚远的官方数据,已经让我们读不懂一个真实的中国。
比如一些大中城市官网上扑朔迷离的房价信息,比如一些地区工人收入“被增长”、农民生活“被富裕”、社会“被小康”,等现象……最近几年里,中国频频发生各种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有些造成了破坏性影响,有些则在媒体上搞得沸沸扬扬,使政府陷入被动局面,凸显政府的社会信任危机。
“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约稿:“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当前在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出现了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
“塔西佗陷阱”在中国思维语境里,是以寓言“狼来了”和典故“烽火戏诸侯”来表达的。
来表达的。
1、“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公众对政府、专家、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
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同样影响了公信力。
响了公信力。
去年,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使慈善机构募捐额剧降,出现历史性拐点。
今年7月份,23省份公布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引发舆论“被平均”、“拖后腿”等自嘲。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很多人表示难以置信,不少人惊呼“又被平均了”,有人无奈自嘲“对不住全国人民,我又拖后腿了”。
官员微博邀农民工吃饭,被网友质疑为“作秀”,专家被称为“砖家”,这一系列的“老不信”、“总往坏处想”的现象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的舆论生态。
网络舆论生态是我过舆论生态的一个侧面反映,是我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这样形容我国微博和网络舆论生态现象:“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映”,“塔西佗陷阱”正逐渐陷入这种舆论怪圈,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的“碎片化”正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
塔西佗陷阱——精选推荐

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上初中时,受同学影响,我开始喜欢逛旧书店。
由于家⾥穷,看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
记得最早买的书中有⼀本塔西佗的著作,虽然其中包括《阿格⾥可拉传》和《⽇⽿曼尼亚志》两部作品,但只是⼀本薄薄的⼩册⼦,价钱好像也就是⼀⾓钱。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名著,也不知道作者是名⼈,读的时候也没有太多感觉。
⼤约那时候还没搭建起知识的起码架构,没能读懂。
只是年轻记忆⼒好,记住了书名,也记住了塔西佗。
1966年8⽉,学校让回家⾃查“四旧”,强调⼀定要彻底,否则后果⾃负。
于是我便把已经攒了有⼀百多册的书全上交了,其中也包括这本《阿格⾥可拉传·⽇⽿曼尼亚志》——Ade,我的书们。
最近,塔西佗突然被⼈们经常提起,为的是以塔西佗命名的⼀条著名的政治定律——塔西佗陷阱,英⽂写做Tacitus trap.定律的内容很简洁:Good policies and bad ones will both displease his people if the government is unwelcome.⼤意是:不受欢迎的政府,⽆论其政策好与坏都会遭到⼈们抵触。
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A.D.55~120年)是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中除了上⾯提到的,还有《历史》、《罗马编年史》和《演说家对话录》等等。
他在史学上提倡客观真实原则,反对在历史研究中加⼊主观因素。
⼀般说来,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这在中国尤为明显,已经形成新朝修前朝史的⼀贯传统。
其实在历史学上,完全不带主观⾊彩⼏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史学⿐祖司马迁也如是。
塔西佗也如是,不过相对⽽⾔吧。
除了史学家之外,塔西佗还是政治家,曾出任过执政官(Consul)、保民官(Tribune)、营造官(Aedile)、财务官(Quaestor)、⾏政官(Archon)和外省总督(Procuratores province of…)等职务。
远离“塔西佗陷阱”

文/纳兰策远离“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一条政治学定律,是指当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实际上,对于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也是如此。
一项针对3000多名在职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8%的被调查者对企业的总体信任程度比较低;52%的人并不认同企业的政策与制度;39%的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持怀疑态度;50%的人认为直接上级不值得信任。
如果雇主和员工在思想上已经产生对立,而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才维持这种雇佣关系时,雇主也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权谋:把职工推向对立面塔西佗陷阱并非某个组织所独有的困境。
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有可能遭遇信任危机。
具体说来,导致企业管理者陷入塔西佗陷阱的直接原因通常有几点:一是老板过度迷信权谋,比如实行密薪,那些能力、业绩都不错,却因为性格等原因,没有主动争取加薪的员工待遇会越来越差,当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处境时,自然心里不是滋味;二是企业缺乏长期规划,如果老板没有把自己的公司当做事业去认真对待,只是为赚钱而创业,那么所有员工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再妄谈企业愿景和战略自然只能被当做痴人说梦;三是老板脱离业务、异想天开,或是轻信一些夸夸其谈、专门投其所好的眼前红人,不断作出一些令一线员工无法理解和执行的指令;四是赏罚无度,比如员工超额完成业绩目标,老板却舍不得发放奖励,或是员工犯了小错误老板就暴跳如雷。
这些都无疑将老板推向员工的对立面。
管理者的坏习惯:“堵”与“防”避免落入陷阱,最需要转变的一个观念就是不能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视为对立的关系。
管理者之所以倾向于用敷衍、欺骗的手段应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出于避繁就简的本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古话生动地反映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防范心态。
鲧治水选择“堵”,也是一种“防”的心态,“堵”和“防”是可以看到的最快最直接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历史的教育垂训功能 但是他与李维一样,并没有强调历史研究直接服务于现 实政治的功用(即为治国方略提供借鉴),而主要是从道德 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著作的立意应当有所褒贬、以此 来促进个人和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他明确地写道:"我认 为,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 懿行湮没不彰,而把千秋万世的唾骂,作为对奸言逆行的一 种惩戒"。讲究历史学对于后世的垂训教育意义,注重历史 的经世致用,这是古今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延续不断的传统。 在继承和发展这个传统的历史长河中,塔西佗的著作和思想 是汇成这条大河的重要支流,尤其他以道德家的尺度来衡量 历史的做法,对后来的西方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塔西佗是想通过对罗马帝国建立以来的专制统治及其造 成的恶果的揭露和批判,来引起人们的深思,希望人们从他 的著作中明辨善恶、择善而从。
然而,如果按照塔西佗自己 提出的所谓"去除爱憎之情" 这是因为:他在专制君主的 统治下所遭受到的心理压抑 和痛苦太深,使得他陷入情 感的波澜之中却不能自知和 自拔。另外,塔西佗也没有 真正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 内容和动力。在他看来,个 人的因素始终主宰着历史的 发展,统治者的开明与否、 军队的强大与否,始终决定 着帝国的局势和命运 。
塔西佗
塔西佗(Tacitus,约 A.D.55~120年)是古代 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 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 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 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 地位。
塔西佗生活在一个文网日密、但时张时弛的政治环境里,共 和与专制、求实与实用的思想因素此消彼长重要时期。这个 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对社会进行全面彻底的控制, 实用史学随之得以迅速发展。塔西佗切实感受到了思想专政 的恐怖,亲眼目睹了当代罗马史学的腐败(即一味地为当朝 元首唱赞歌)。作为共和制度的拥护者和古典史学传统的继 承者,他对专制统治和歪曲历史真实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 满,同时他也发现:以往罗马史学中之所以存在着"失真"现 象,其主要关键就在于史学家的主观情感(如个人的爱憎好 恶以及偏私之见等等)。因而他认为,史学家如果要想为子 孙后代负责,那就应该摒弃个人情感、始终保持超然中立的 客观立场
《演说家对话录》 《日耳曼尼亚志》 《阿格里巴传》 《罗马史》)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 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 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 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 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 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 做坏事,这一定律在近年来 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充 分的体现。
他认为:共和制度下的罗马公民享有高度的自由,因此他们 忠勇爱国、崇尚道义,罗马才得以发展壮大;而到了帝制时 期,专制统治日益加强,公民的自由受到压抑,因此人们变 得唯唯诺诺、因循苟且,昔日罗马的立国精神逐渐亡丧、世 风日下。他追慕罗马历史上那些建立功勋的英雄人物,痛恨 那些专制君主以及宫中一群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佞臣。因 此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揭露了专制政体的罪恶,谴责 了专制君主的专断、昏庸和残暴,揭露了宫廷阴谋的卑鄙和 无耻;也揭露了元老院的元老们在帝王面前摇尾乞怜、百般 谄媚、极尽虚伪吹捧之能事、以求在专制统治机构中谋得一 席之地的卑怯行为;同时他还论述了帝制所导致的社会风气 衰败的具体表现和过程。
写作技巧高超 文字风格独特 尤其在《历史》和《编年史》中,集中地体现了他那含 蓄凝炼、灵活多变的文风:词汇丰富而雅驯,文笔多变而不 繁,语言精炼、结构紧凑,文约事丰、言简意远。有些短语 和警句犹如格言,启人心智,被后人广泛传诵。 塔西佗很擅长塑造个性人物,他笔下所描绘的历史人物 无不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他把帝国初期的几个君主描写得 栩栩如生,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可以从他的 著作中看到提比略的阴郁、克劳狄的懦弱、尼禄的荒诞、加 尔巴的昏庸。塔西佗的这种描述效果,甚至打动了以文笔优 美而著称的近代英国史学家麦考莱,他的评价是:“在刻画 人物性格这方面,塔西佗是古今无所匹敌的”。
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 领导人——执政官,此外还 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 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 督等,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 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 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写史原则 塔西佗在西方历史学史上第1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 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写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 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提出这种治史原则的前提,是对历史真实的执著追求。 塔西佗之前的西方古典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史学家,已经 成功地从具体的感性实践中抽象地概括出了历史学家应当秉 持的最一般原则,即"求真求实"的原则;也归纳出史学的基 本目标,这些古典史学家很少涉及历史的理论问题,即使讨 论到某些理论问题,也都集中于探讨实现"历史真实"的具体 方法、特别是有关如何处理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问题上。 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发现了一些涉及史家本身的、妨碍再现历 史真实的问题,但是往往只局限于从史学家个人的知识面的 狭隘或者修养不足上去寻找答案,始终未能从中概括出造成 史家记述失实的一般内在原因。
在塔西佗的笔下,罗马帝国 上层统治者们的腐败和丑恶、 人君大臣们被服儒雅而行若 狗彘的伪善面目,都遭到了 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就塔西 佗揭露批判暴君专制的深刻 程度而言,在西方史学史上 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少 有来者的。普希金曾把塔西 佗的著作称作为"惩罚暴君 们的鞭子",伏尔泰、孟德 斯鸠等人都把塔西佗当作反 对专制制度和暴君的楷模, 因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塔西 佗的著作倍受推崇。
在塔西佗的时代,由修昔底德所开创的、在历史著 作中穿插大段演说辞的做法,已经成为希腊罗马史 学的传统,演说辞已经成为历史著作的一个组成部 分。在塔西佗的历史著作中,也有大量的长篇演说 辞。它们既是一篇篇的艺术作品,又与整体叙述有 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演说人(往往都是重要的历 史人物)之口,表达了塔西佗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