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
跟骨骨折 生物力学

跟骨骨折是指跟骨(Calcaneus)发生断裂或断裂性变形的情况。
在了解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力方式:跟骨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如高处坠落、车祸等。
这些外力可能通过直接压力、扭转或剪切等方式作用于跟骨。
2. 解剖结构特点:跟骨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骨皮质、骨小梁、韧带、滑膜等。
这些结构对其抗力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应力分布:受力施加在跟骨上时,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
一般来说,跟骨中间部分承受的力较大,而前后部位较轻。
4. 强度和骨质状况:骨折的发生还与个体的骨强度和骨质状况相关。
例如,骨质疏松、骨质疾病等因素会降低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风险。
5. 力的传递路径:跟骨骨折通常涉及到相邻结构的受力情况。
例如,踝关节和跟腱可能会对跟骨的应力产生影响。
了解这些生物力学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同时,在设计骨折修复手术或康复方案时,也需要考虑这些生物力学因素来确保恢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PPT课件

Page 6
Page 7
• 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2mm) •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移位≧2mm,分为ⅡA .ⅡB . ⅡC • Ⅲ型:3个部分的骨折,经常形成一个特征性的中心压缩性的骨折块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 Nhomakorabea型PPT课件
解剖特点
跟骨骨折: 全身骨折中占 跗骨骨折中占
2% 60%
60% ~ 75% 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
预后较差,3-5年丧失劳动力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Sanders分型
分为ⅢAB ⅢAC ⅢBC • Ⅳ型:4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为严重粉碎性骨折,ⅣABC
Page 8
Page 9
参考文献
•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第七版) • 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 •毛宾尧,庞清江,徐向阳. 踝关节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年
Page 10
Thank You!
Page 11
You can find more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on: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01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经常作为多发骨折的一部分,常常合并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足跟增宽、高度减低、平足畸形,足内翻或外翻等变化。
因此,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解剖和功能成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02解剖特点•不规则的长方体•6个面,4个关节面•外侧皮质薄,骨面平坦•内侧突起为载距突,骨质坚硬•跟骨外侧壁走行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腱的后方•内侧走行胫后神经血管及肌腱跟骨上面观跟骨内侧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常用的测量指标:Bolher角和Gissane角左图Bolher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5°~40°;右图Gissane角: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03损伤机制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关节内骨折(约占75%,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或交通事故等)04X线检查1.侧位片(1)非负重跟骨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暗盒,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等。
(2)负重跟骨外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足外侧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距角等。
跟骨骨折

治疗原则
• 非手术治疗 •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无移位骨折经彻 底X线检查后,弹力绷带加压、石膏托固定,抬 高患肢,10~14天拄拐下地活动,4~6周后足跟着 地,开始负重。轻度移位骨折可试行手法复位或 跟骨结节牵引复位,以石膏固定4~6周。
治疗原则
• 手术治疗 • 适用于移位明显、手法复位不满意的骨折,可行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折缺损处植以松质骨或人 工骨。术后再加以石膏外固定8周。对于距下关节 严重粉碎性骨折,因为内固定物不能对骨块产生 明显的抓持作用,也不能增加骨折连接的可能, 治疗分方法有两种:(1)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早期功能锻炼,8周后负重:(2)行一期距下关 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2)脊柱骨折 有无双下肢感觉、活动异常,大小 便有无障碍。 6骨科常规术前准备,如备皮、皮试。
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受伤后,惧怕手术,担心术 后效果不好,通过讲解,使病人对此手术的方法、目 的有所了解,解除其疑虑心理,举例以前成功的手术 病例,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疼痛的护理 疼痛的护理跟骨骨折常疼痛较剧烈,指 导患者作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注意力,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术后保持病室清洁、安 静,减少周围环境对病人的刺激。解除病人的紧张、 焦虑和恐惧,以提高其痛阈,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护理
• 5饮食的护理 骨折病人必须加强营养支持,增加人
体抵抗力,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以达到促进骨愈合的 目的。早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 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骨折中后期,指 导其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粗纤维及含钙量高的食 物,如瘦肉、鸡蛋、骨头汤、牛奶、虾米等
• 6 功能锻炼 要鼓励患者战胜术后因疼痛而不敢活动的恐 惧心理,明确加强康复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 环节,它既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又可促进骨折愈 合,加速功能恢复。一般术后24h即鼓励并指导患者做患 肢足趾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特别是跖屈锻炼,对恢复和 维持足的纵弓有重要意义。第2天开始主动活动踝关节, 加强踝关节的各项自主锻炼,腓长肌及股四头肌舒缩功能 锻炼。术后1周,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2~3周后扶拐下 地不负重练习,术后2—3个月后根据X线摄片情况进行负 重行走。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要防止不正确的过度运动 。锻炼时间以感到疲劳为度,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 ,经常适度鼓励、表扬患者,给其以心理支持。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① 病因通常为高能量损伤,约75%为高处坠落伤,为足跟着地后遭受撞击所致,其他如车祸,挤压伤,运动伤等。
②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
3年~5年丧失劳动力。
④ 治疗方案个体化强,方法多不统一。
侧位X-Ray片Gissane's角:正常范围125°~145°,跟距关节内骨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跟隆结节角(Bohler's角):正常范围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轴位X-Ray片通常用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判定预后情况及指导手术方案。
Broden's位X-Ray片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足内旋与暗盒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片,可显示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面清楚显示。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CT检查及3D重建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其三维解剖结构及全面分析跟骨骨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现骨质移位、分离、凹陷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存在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常用Essex-Lopresti分型及Sanders分型Essex-Lopresti分型:基于X线的侧位片,注重Bohler角的改变。
依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将跟骨骨折分为2型: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其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分为Ⅰ~Ⅲ度。
跟骨骨折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CT检查及3D 重建
能够更加直观的观 察其三维解剖结构 及全面分析跟骨骨 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 现骨质移位、分离、 凹陷性骨折的严重 程度及关节内是否 有碎骨片存在能做 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方案的 选择提供准确的参 考。
骨折机制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
由于垂直应力经过 距骨作用于跟骨后, 由于跟骨和距骨的 轴线不同,先造成 一个平行距骨后上 缘的跟骨剪力骨折。 骨折线从跟骨后内 向前外,该骨折线 又称初级骨折线。 它经过跟骨后关节 面,将跟骨分为两 部分:1.跟骨后外 侧部分,即跟骨结 节骨折块2.跟骨内 侧部分,即截距突 骨折块。
承受压力和张力 和压力方向排列 为固定的两组, 即压力骨小梁和 张力骨小梁。两 组骨小梁之间形 成一骨质疏松的 区域,在侧位X片 上呈三角型,称 为跟骨中央三角。
临床表现
①疼痛:压疼或叩击疼,与骨折出血量有关 ②足跟部肿胀,张力性水疱形成 ③骨擦感;
④患足畸形: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足跟增宽, 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
6.跟骨后表面:后表面呈卵圆形,其下方2/3部分
是跟腱止点。其中比目鱼肌纤维止于内侧,腓肠 肌纤维止于外侧。跟腱止点上方,跟骨后上缘与 跟腱之间是跟骨后滑囊。 7.软组织结构:跟骨内侧面覆盖着致密的筋膜脂 肪层、足拇趾收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浅筋膜与 支持带覆盖跟腱内缘与胫后肌之间的间隙,组成 踝管的顶部,其前方为胫骨与内踝,踝管底为跟 骨内侧壁。胫后神经跟骨支分出2条分支支配足与 足跟内侧的感觉,跟骨内侧入路时容易损伤。神 经血管束后方是屈足拇趾长肌腱,前方是屈趾长 肌腱,最前方是胫后肌腱。三角韧带位于肌腱神 经血管束深层。跟骨外侧有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 腱后方,体标标志位于外踝尖上10cm跟腱外缘, 它在第五跖骨基底处分为2个终末支。
跟骨骨折

p3
跟骨骨折不复位可以发生的问题
• 1• 距下关节十/一跟骰关节的关节炎或融合。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或跟骰关节 面,并造成关节面的不平整,可以引起距下关节或跟骰关节的骨性关节炎。 严重的关节面破坏和软骨缺损,可以发生以上关节的融合。 2• 腓骨肌腱撞击征十/一跟腓撞击征,跟骨外侧壁的外膨和跟骨高度降低,下 降的外踝可与外膨的跟骨外侧壁嵌卡腓骨长短肌腱。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 引起明显的跟骨短缩和外侧壁外膨,明显下降的外踝,可以直接接触或碰撞 跟骨外侧壁。 3• 增宽的跟部伴有穿鞋困难。严重的跟骨宽度增加达2cm以上,明显地影响 正常鞋的穿着。 4• 踝下降接近地面伴有跟部鞋的抵触性刺激。 5• 由于距骨处于相对的背屈位而减少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度,导致前胫距紧靠 和紧接着发生骨性关节炎。 6• 跟腱止点的上移,导致腓长肌和比目鱼肌的肌力减弱。 7• 肢体长度不均衡。由于最严重跟骨粉碎骨折,距骨可以嵌入跟骨之中下降 接触地面,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复位,可以造成肢体短缩长于4cm. 8• 缩短的跟骨减小了小腿三头肌的杠杆力臂,以致降低它的力量 。
p5
全部跟距关节塌陷骨折
现在比较常用的是sanders分型:
跟骨骨折的治疗:
• 早在1908年,Cotton和Wilson指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是禁忌的。 Mc laughlin也有同感,比喻试图手术固定跟骨骨折为"将牛奶蛋糊陷 饼钉到墙壁上"。Cotton和Wilson介绍的闭合治疗方法是,在跟骨的内 侧放置沙袋和在外侧放置毡垫,锤击复位跟骨的外侧壁和再压紧骨折。 尽管最初他们对这一技术是很热情的,到1920年,他们完全放弃了对 急诊跟骨骨折的治疗,而转到了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 • 事实上在1931年有Bohler倡导了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当时非手术 方法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麻醉不总是有 效;X摄片和透视未很好的发展;抗生素不存在以及缺乏对内固定原理的 充分了解。手术引起的感染、畸形愈合、不愈合和有可能需要截肢的 严重并发症,使很多外科医生相信跟骨骨 折应该选择非手术方法治疗。 • 60年代以后,随着对跟骨解剖知识的不断完善,CT等影像学的发展 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现已达成手术治疗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的 共识 。
跟骨骨折分型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跟骨骨折分型特点
导语:骨折在生活中很常见,身体有骨折情况后,需要及时的治疗,这样使得骨折问题不会严重,骨折严重对骨骼影响很大,治疗骨折方法较多,常见就是
骨折在生活中很常见,身体有骨折情况后,需要及时的治疗,这样使得骨折问题不会严重,骨折严重对骨骼影响很大,治疗骨折方法较多,常见就是手术,这样的做法能够直接缓解骨折情况,对跟骨骨折分型是怎么回事呢,也是很多人不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有一些认识。
跟骨骨折分型:
足跟骨是人体负重与行走的重要骨骼,骨折后如果治疗不当,会引起十余种后遗症。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足外科主任郑韶博等人于1996年起对本病患者应用CT扫描,同时与手术中的骨折病理改变相互对照,在国内首次提出跟骨关节的CT影像分型法。
此分型有助于术前判定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的程度,对术中是否需要植骨、是否需要使用关节镜监控跟骨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以及预后的判定也有重要意义。
跟骨骨折在脚背部位的骨折中约占60%,关节内的跟骨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
由于跟骨的变形和足弓高度的破坏、丧失,使足跟外形变宽和足变得扁平,足跟的负重力学结构破坏;如果保守治疗或石膏固定不当,愈合后骨折的邻近关节将会僵硬,足部的骨骼明显脱钙,最终产生足跟的脂肪萎缩症,长期残留有足跟不适感和功能障碍。
因此,术前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病理解剖状态的正确了解及客观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郑韶博主任等应用CT冠状位扫描并与手术中的骨折互相对照,以此确定骨折的主要折块和弄清其分布规律,进而提出骨折的三个分型。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梦娜 2017-04-18
解剖特点
跟骨骨折: 全身骨折中占 跗骨骨折中占 2% 60%
60% ~ 75% 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
预后较差,3-5年丧失劳动力
Page 2
Page 3
跟骨的X线测量
Gissane角: 125-145°
跟距关节面内骨折常造成此角 增大或缩小
Bobhler角: 20-40°
夹角减小表明承重的跟骨后距关节面 已经塌陷,重心前移
Page 4
跟骨骨折的常用分型
Essex-Lopresti 分型
• 1952年提出,第一个被广泛接受当然分型
• 基于X线的表现,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
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 Ⅱ型累及距下关节 •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Page 5
Sanders分型
根据冠状面CT扫描图像进行分型, 将跟骨平均分为3柱,跟骨后关节面 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
为3个等大的区域,产生3种潜在
的骨折块,外侧、中央、内侧
Page 6
Page 7
• 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2mm) •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移位≧2mm,分为ⅡA .ⅡB成一个特征性的中心压缩性的骨折块
分为ⅢAB ⅢAC ⅢBC • Ⅳ型:4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为严重粉碎性骨折,ⅣABC
Page 8
Page 9
Page 11
参考文献
•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第七版)
• 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
•毛宾尧,庞清江,徐向阳. 踝关节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年
Page 10
Thank You!
You can find more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