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北洋政府教育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第一,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盲从美制”。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但“新学制”提出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等,说明仍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
第二,“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以及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未能考虑到师资、教材、设备缺乏等社会、教育实际;
第三,“新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级的标志,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了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可贵的创造性和庄重的使命感。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一、平民教育活动1917年,陶行知在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提出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1918年,正式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主张;1919年4月,陶行知和蔡元培等邀请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杜威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陶行知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留校的2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3人一组,分别到茶馆、旅馆等处广泛接触车夫、小贩,进行文化调查。
其后,在南京创办了暑期学校,有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平民教育实践活动。
1919年12月,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方案》,公开提出男女同校和招收女生等改革意见,促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2月24日,针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1921年11月,陶行知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委员,陶在《新教育》“学制研究专号”生陆续发表了《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新学制草案》、《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等文章,从而为我国1922年11月颁发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四制”)做出了贡献。
1921年12月,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1923年6月20日,陶行知与朱其慧等人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靠募捐创办了3所实验平民学校,每校50人。
同时号召用《千字文》替代《百家姓》,中间发现了有趣的教学方法:识字的可以教不识字的;学完一课,教别人一课,并将其命名为“连环教学法”予以推广;在北京等各地建立了“平民读书处”,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二、乡村教育活动1926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
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
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
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
”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他还现身说法——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
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
试论孟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_王小丁

1作者简介2王小丁,男,四川内江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博士(2007)资助科研项目(中外教育交流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试论孟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王小丁1摘 要2保尔#孟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哥伦比亚的中国留学生格外关注。
他良好的声誉和学术水平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认同。
他是继杜威之后被邀来中国的美国教育家。
他与中国教育界同仁精诚合作,与他的留美学生一道,赴各类学校实地考察,到民众中调查走访,在中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指导,着眼中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中学教育、教师培养、学制制定、平民教育等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谱写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篇章。
1关键词2孟禄;实用主义教育;中国教育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 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12-0047-04 保尔#孟禄(PaulM onroe ,1869~1947)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世纪美国的教育史家,是对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准的提高作出了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是中美教育关系呈上启下的人物,对中美教育关系中的具体教育事务参与最多的美国教育/发言人0。
/直至今日在中国的教育界仍然拥有美国的巨大影响力的基础,其原因之一,应当说就是通过孟禄等人的努力所积累的始于解放前的漫长的教育交流传统或遗产0。
[1]孟禄著述较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5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史资料6(1904年)、5托马斯#普莱特与16世纪的教育复兴6(1905年)、5教育史教科书6(1905年)、5教育百科全书6(1910-1913年)、5简明教育史教程6(1918年)、5中等教育原理6(1928年)等。
其中,以5教育史教科书6[2]最为著名,也是孟禄最早了解中国教育的珍贵纪录。
陶行知生平大事记略

1 2月上旬 , 在北京组织 了十几个平 民读书处 , 在
12 9 1年
家 中成 立 “ 山平 民读 书处 ”鼓励 儿子 教祖 母识 字 。 笑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 ( 校名并存) , 陶行知任教授与教育科主任。 协 同美 国教育家孟禄组织教育调查 团,调查南 京、 上海 、 广东 、 福建等地的教育状况。
名发表《 我们 的政治主张》 要求有一个“ , 好政府 ”不 , 久又撰写了《好政府 ” “ 之最后一幕》 。 7 , 月 负责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 召开首届年会
的组 织工 作 。
2月 4E,新教育评论》 l《 创刊 , 撰写发刊词《 本刊 之使命》 。 8月 , 负责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举行的第 四届
秘书 。
用; 与蔡元培 、 蒋梦麟 、 胡适联名邀请杜威来华讲学 。
1 1 3年 9
5月 , 同杜威 到 南京 、 陪 上海 等地 讲演 , 担任 翻译 。 并 5月 9 H, 南 京小 营演 武 厅六 千 人 大会 上 发 表 在
任《 金陵光学报》 中文版编辑 , 发表《 金 陵光> < 出
入 寸 蒙童 馆读 书 。
1 7年 91
10 9 6年
3 , 月 发表《 中国在转变 中》 于英 文杂 志《 留美青 年》 3 第 卷第 3 期。
1 8年 91
入 歙县 县城 基督 教会 学校崇 一 学堂 求学 。
1 0 年 98
崇 一学 堂停 办 , 前一 年毕 业 。 提
主持南京及全 国教育状况 的系统调查。
年会的组织工作 ,在会上演讲 《 中国教育政策之商
榷 》 。
发表《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 《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陶行知生平年表(一)1891-1918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897年6岁旸村蒙童馆方庶咸秀才,代为之开蒙。
1898年7岁入休宁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
1905年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
英籍堂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1908年17岁:崇一学堂因堂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
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离杭州后暂居苏州表兄处,靠质当度日。
1909年18岁:由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介绍,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1年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中途曾返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
半年后,又回金陵大学复学。
1912年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
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大《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
研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笔名“知行”。
1913年22岁:倡办《金陵光》中文版(第4卷第1期起),先后任编揖和主笔。
夏,全校考试,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
在金大校长包文博士(Dr. Bowen)及亨克博士(Dr. 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 Jenke)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一书的影响,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义的人。
1914年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代校长文怀恩发给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由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授中文文凭。
金家从歙县迁南京。
与其妹陶文之同学汪纯宜结婚。
在金大校长及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9月18日抵旧金山。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十
一
月 上
坐
[ ]杨启亮. 2 课程与教 学变革 中的继承与借鉴 []. 育研 究 J 教
与 实验 ,2 0 ( ) 0 7 6
改革规范坚持 以本土为导 向则是保 障改革者树立 “ 本土意 识”的外部保 障。 由于变革是教 育 自身 周有属性 .所 以我 国有关基础教育改革 的学术研究经 久不衰 ,常议 常新 。诸
但 同时 ,这些研 究 中也 确实 混杂着拿 来主 义 、生搬硬 套 、 简单 推演等学术不端 行为 。这种行 为折射出改革者 “ 本土
意识 ” 弱 化 的 同 时 ,也 潜 隐 着 有 关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 ]廖哲勋. 6 简论课 程研 究国际化 与 民族化 []. J 教育科学研
多 研 究 项 目 、课 题 、论 文 如 雨 后 春 笋 , 的确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月
[ ]乔亚利 ,李 臣之. 3 强化 “ 土行 动” 本 :深化新课程 改革的
思考 []. J 天津市教科 院学报 ,2 0 5 0 8( )
( ]王本 陆. 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 4 论 J 北京师 范大 学学报
参考 。
化 疆 界 ” [ 可 以说 ,当 今 的 “ 。 ’ ] 知识 ” 已经 成 为一 个 行 业 ,
高等教育作 为知识 的载体 和代理 ,也成为 了这个行业 的核 心 。在对知识 的追求 中 ,高校文凭也 成 了通往 成功人生 的
一
张通行证 ,为 了获得一 份理想 的工作 ,越来 越多 的人 出
( 新 民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课 程 与 教 学 研 究 院 潘 博士生 北京 10 7 责 任 编 辑 :林 再 峰 1 085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早年经历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
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生涯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第七届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1],拟订学制草案,征求全国意见,以为将来修正实施之准备,立意甚好。
壬子学制[2],经10年之试验,弱点发现甚多。
近一二年来,思潮猛进,该学制几有不可终日之势。
故此次所提草案,确要适应时势之需要而来的。
我们对于这应时而兴的制度,究竟要存何态度?我以为建设教育,譬如造房屋;学制,譬如房屋之图案。
想有适用的房屋,必先有适用的图样。
这图样如何画得适用?我以为画这图的人,第一必须精于工程。
第二假使所造的是图书馆,他必定要请教图书馆专家;科学馆,必定要请教科学专家;纱厂,必定要请教明白纱厂管理的人;舞台,必定要请教明白管理舞台的人。
有这两种人参议,才能斟酌损益,画出最适用之图样。
制定学制,也可以应用这理。
不过学制包括的范围更广,所应询问的方面更多了。
此次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征集各省教育界的意见,就是为了要顾到各方面的情形。
所以我觉得凡对于学制有疑问有反对有主张的,都应提出充分讨论研究实验,使将来修正之后,各方面之教育,都有充分发展之机会。
换句话说,虚心讨论研究实验,以构成面面顾到之学制,是我们对于学制草案应有之第一个态度。
建筑最忌抄袭:拿别人的图案来造房屋,断难满意。
或与经费不符;或与风景不合;或竟不适用;以后虽悔,损失必多。
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热,都非健全的趋向。
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
这次学制草案,颇有独到之处。
但是不适国情之抄袭,是否完全没有,要请大家注意。
诸先进国办学久的,几百的;短的,亦数十年。
他们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参考的,却是不少;而不能采取得益的,亦复很多。
今当改革之时,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
这是我们对于研究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二个态度,
为造新房绘图易,为改旧房绘图难。
因为改旧房时,须利用旧房,以适合改造之需要。
然旧房有可利用的,有断不可利用的。
有将来要拆,而改造时不得不暂行存留的。
这都是绘图的人应加考虑的事。
我们的旧学制,多半应当改革,但因国中特别情形,或亦有宜斟酌保存之处。
大凡改制之时,非旧制遭过分之厌恶,即新制得过分之欢迎。
这两种趋势,都能使旧制中之优点,处于不利之地位。
所以我们欢迎新学制出现的时候,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掉了东西没有。
这是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三个态度。
图案是重要的,但只是建筑房屋的初步。
学制是重要的,亦只是建设教育的初步。
徒有学制,不能使人乐学;也如徒有图案,不能使人安居。
如何使纸面上的图案变成可以安居之房屋,与如何使纸面上之学制,变成更优良最有效率之教育,是一相仿的事业,不知要费几许金钱脑力时间去经营,才能成就我们所想成就的。
我们切不可存学制一定即了事的观念。
我们更要承认学制以后之事业问题是无穷的。
无穷尽的事业,要我们继续不已的去办理他。
无穷尽的问题,要我们继续不已的去解决他。
所以学制虽是个重要问题,但只是前程万里的第一步。
他原来是如此,就应如此看待他。
这是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四个态度。
总之,当这学制将改未改之时,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态度,考虑社会个人之需要能力,和各种生活事业必不可少之基础准备,修正出一个适用的学制。
至于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适用的,就回避他。
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适用,就除掉他。
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和旧。
能如此,才能制成独创的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学制。
(《新教育》第4卷第2期,1922年1月)
[1] 1921年10月底,在广州召开。
[2]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这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中华民国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