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

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

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他还现身说法——

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我记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学堂的时候,曾在十二日之中升了四级。后来在澄衷学校,一年之后,也升了两级。我在上海住了五年多,换了四个学校,都不等到毕业就跑了。那里学制还没有正式实行,故学校里的升级与转学都极自由,都是弹性制的。现在我回想那个时代,觉得我在那五年之中不曾受转学的损失,也不曾受编级的压抑。

陶行知则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来说明“弹性”之重要,他在1921年发表的《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说——

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达极点。……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也太吃亏了。恐怕也非城市人的福哩;至于教材方面,乡村和城市也大不同。例如电灯、东洋车之类等,在城市是常见的,但在

乡村的学校里要教起这许多教材来,就很困难了。还有放假一层,乡村和城市也不同。什么蚕假、稻假咧,那里能够把部定章程来束缚它!

时光过去八十余年。笔者最近看到一篇《志愿者支教笔记》。文中说到——

……拿着三年级的教材(西南师大版),我常常犯愁:太多内容超出孩子们的理解了,我不知道该如何让他们与外界对接。比如,数学课本中讲面积问题时,常有计算一面墙壁,或者一块地板需要铺多少块瓷砖,用哪种瓷砖划算的问题。看着四处透风的木头墙和泥土墙,学生很难明白瓷砖是做什么用的东西。……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语文、科学课本中也很常见。

这一章的标题为《山里娃念城里娃的书》。

私塾保留

壬戌新学制的弹性还表现在对私塾的保留上。据当时统计,1922年南京城有私塾五百六十多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约一万多所。学制并没有借助行政力量一刀切地规定各地私塾一律停办,全部改为新学制小学。

对此,陶行知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一文中有明确主张:“我们的旧学制,多半应当改革;但因国中特别情形,或亦有宜斟酌保存之处。……所以,当我们欢迎新学制出现的时候,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掉了东西没有。”还说“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它;如不适用,就除掉它。去和取,只问适和不适,不问新与旧。”

在笔者所知道的一些年逾八旬的文化老人中,许多人都上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私塾。如任继愈先生、庞朴先生、冯英子先生,还有已故的施蛰存先生、程千帆先生和敏泽先生。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私塾和现代新学制小学处于新旧并存的互补局面,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各种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需要,直至1949年后被逐步取消。

近年来一些地方又陆续出现了私塾,影响最大的如 “孟母堂”,后被有关部门“紧急叫停”。在一些农村,村人请老先生教授学生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及古代诗文等,并教授书写春联、祭文等农村实用技能,俗称“读老书”。有学者认为,现代私塾的出现暴露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多元社会的需要,主张给其留下生存空间。而就在去年年底,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审议,规定家长不得让适龄儿童入私塾而放弃义务教育。

重视师范教育

壬戌学制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师范教育。新学制草案里规定了6种分不同修业年限与学校级别的师范教育,从不同年期的师范讲习所到4年的高等师范等,即以师资培养之“弹性”对应学制之“弹性”。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撤并地方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的政策,其初衷是“与国际接轨”,以使小学教师达到大专学历。而中师教育本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壬戌学制中便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三年制师范学校,即相当于现在的“中师”。

笔者上世纪70年代末曾就读于浙江省一所“中师”,毕业若干年后又回到母校任教。中师教育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基本功,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

普通话要严格考核,体育、舞蹈、音乐、绘画、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样样都有所涉及。因此,中师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小学后,很快成为中坚力量,深受农村学校校长欢迎。据调查,自2000年大批中师被停办以后,造成一些省份农村小学师资短缺。近年来,一些民间机构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支教。但大学生志愿者多在城市长大,不了解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本身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少人下去后很难适应。

胡适当年这样解释“壬戌学制”的弹性特点:“中国这样广大的区域,这样种种不同的地方情形,这样种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只有五花八门的学制是适用的。”他还说:“但这个‘五花八门’正是补救现在形式上统一制的相当药剂。”

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

以广东提案为蓝本

追寻1922年壬戌学制的提出、起草以及整个议决过程时,会发现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新学制是由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提出草案、最终形成决议并通过的。

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又称全国教育联合会)是一个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推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教育组织,即今天所谓的“NGO”,1915年由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1925年解散。

1919年10月,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新的学制系统。1920年第六届年会,又有安徽、奉天、云南、福建诸省教育会提出

改革学制提案。年会要求各省教育会成立学制系统研究会。1921年10月,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讨论学制改革为中心议题,其中有广东等11个省区的代表提出了11件学制改革议案。经会议讨论,议决以广东省提案为大会讨论蓝本,提出了新的学制系统草案。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以广东提案为蓝本的缘由。按1920年第六届年会议决,广东省教育会为此组成了一个阵营庞大的学制系统研究会,由下列人员组成:省教育会正副会长及评议员共30人、小学校以上各校长18人、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曾研究教育者9人、教育行政人员14人,共计71人。并从中选出40人,按照学制对应学段,“计分初等教育部十人、中等教育部十人、师范教育部十人、高等专门大学部十人”,共4个小组,同时参酌各国学制分部研究。最后将研究结果制成草案,提交省学制大会讨论通过。其程序之民主、组织之合理、研究之详备、态度之审慎、效果之切实,令笔者折服,足以资今人写作“调研报告”的范本。故此,广东草案被作为讨论蓝本。

继第七届广州年会后,各地教育界纷纷开会讨论新学制,许多教育杂志还专辟了学制改革研究专号,一时形成举国上下讨论新学制的热潮。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新学制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新学制曾濒临流产

正如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新学制的诞生一度也有流产的危险。1922年10月11日,即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济南会议开始的当天下午,教育部特派员陈容及胡家凤带来了教育部学制会议的议决案及教育总长提交学

制会议的原案各100份,在开会之前非正式地分给各省代表。由于教育部在提交的原案前面加了一段引子,内中故意回避了广州会议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引起了许多与会代表的“恶感”。并且,教育部特派员还在代表教育总长发言时打官腔,希望会议只“悉心讨论”教育部提交的学制会议议决案,不要讨论广州会议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这下惹恼了部分代表。于是在第二天的会上发生了这样一幕——

浙江代表许倬云(笔者注:非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之许倬云)上台演说:“教育部是什么东西?配召学制会议?学制会议是一班什么东西?配定新学制?你们看看这本学制会议的新学制,哪里有什么革新的意味?全是保留旧制。什么学制会议?明明是和我们教育会联合会开玩笑。现在的教育总长和次长是什么东西?汤尔和马叙伦都是我们浙江人。我现在兴之所至,且把他们的丑历史报告给大家听听……”于是他在台上痛骂了汤马两人一顿。田中玉(笔者注:当时的山东督军)和两位部派员坐在台上静听。

胡适出面调解

这是胡适在1922年《记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讨论新学制之经过》一文中的记载。当时会上空气一时为之紧张。北京代表胡适一看情势不妙,即出面调停。他向联合会代表陈以利弊,指出教育部和联合会都可以打官腔,“装作不知道有学制会议一回事”,“但这样彼此打官话,终不成事体。我们为的是要给中华民国制定一个适宜的学制,不是彼此闹意气。所以我希望联合会的同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根据广州的议案,用学制会议的议决案来,把学制问题做一个结束,呈请教育部颁布施行”。

胡适的意见得到了教育部特派员及大部分联合会代表的赞同。会议遂推定由胡适和北京代表姚金绅执笔起草,两位部特派员从旁商酌,从下午5点一直至次日凌晨1时,始起草完毕。胡适又于次日誊清,每条下面皆注明所根据的原案,称为“审查底案”,提交审查会讨论,后获通过。

壬戌学制的顺利通过,与胡适当时在教育界的影响和地位分不开,也与他审时度势、折冲樽俎的才干分不开。事实上,“审查底案”最后通过时基本保存了广州草案的原貌,代表民间知识分子教育改革力量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由此可见,壬戌新学制的制定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其中,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扮演了改革的主角。除了胡适、陶行知、黄炎培、蒋梦麟等直接参与并主导了这次新学制的制定之外,蔡元培、陈独秀等也间接地参与其中,并均在当时作为学制改革喉舌的《新教育》杂志上撰文发表意见。

但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胡适十分清醒,他说:“新学制新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形式。”

同为安徽人的胡适和陶行知当年均31岁(1891年生人),令笔者诧异的是,在平常所见的胡、陶二人几种不同版本传记中,竟均无一字提及他们与壬戌学制的关系。

中国文艺复兴的产物 温故壬戌学制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黄埔军校”

历史总是有因由的。如果我们追寻1922壬戌新学制诞生的历史背景,不能不涉及20世纪初的所谓“中国文艺复兴”。1924年,陶行知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编辑的《1924年世界教育年鉴(中国篇)》撰文时如此评价——

现时影响中国教育的所有各种力量之中,中国文艺复兴所施加的影响最为深刻。这个运动作为“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当时运动的领袖胡适博士和陈独秀先生宣称:文言已经过时,白话乃是合法的继承者……为中国人重新发现一种活的语言,已经使中国能够产生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学作品,彻底革新小学读物及教学法,并使普及教育运动得以继续扫除文盲的计划。

陶行知这段话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新文化启蒙运动及文学革命与1922壬戌学制诞生的关系。

据记载,上世纪20年代在世界教育研究重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过的中国留学生多达一百六十多人,而同期“哥大”师范学院学生总共五千多人。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郭秉文、张彭春、陈鹤琴等均在该校学习过。这批留学生所修学科有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行政、教育统计、乡村教育、家事教育、师范教育、教育心理学等,几乎囊括了现代教育的所有学科。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如果将哥伦比亚大学称之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黄埔军校”,似不过分。

“请进来”大师杜威、孟禄

并且,这股热情不但表现在“走出去”,而且还表现在“请进来”。陶行知在其1924年的英文著作中有以下记述——

自1918 年以来,杜威、罗素、孟禄、杜里舒、泰戈尔等一批著名学者曾经访问我国,通过演讲以及与我国知识界领袖们和学生们的接触,他们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有很大的影响。应该特别提一下杜威博士和孟禄博士的来访,因为他们的访问对中国教育的改造具有特殊的意义。

杜威为20世纪美国影响最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大师、著名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教授,也是胡适、陶行知、蒋梦麟在哥大求学时的导师。“五四”运动前夕,他们三人代表北京大学、南京高师、新体育社等团体,邀请杜威来华讲学。自1919年4月30日到1921年7月11日,杜威在中国住了2年又2个月零12天,足迹遍及14个省市,大小演讲200多次。

孟禄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部主任、著名教育史学家、美国国际教育会远东部部长,也是陶行知的导师,1921年随杜威之后受邀来到中国。为了迎接他的到来,京、津两地教育界专门成立了一个“实地教育调查社”,全程跟随他考察调查。1921年9月5日至1922年1月7日,他前后在中国呆了4个月零2天,演讲66次,历经9省27个城市及许多乡村。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孟禄对中国教育改革及其新学制的修订提出了一系列十分中肯而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都被新学制采纳。

他们的中国之行,构成一道绮丽而独特的历史风景。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他的《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说:“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之前和至今都没有再出现的时代——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

如果说,杜威讲学重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方面,孟禄则重在“践行”,即在实地调查中应用、传播现代科学精神及方法。这既呼应了当时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也与中国儒家“知行合一”的传统相会通。

孟禄来华调查讲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强调教育独立,“即中央对于教育,规定方针指导则可,管理干涉不宜。学校制度教材,及教学法,应由各地方,按照本地情形为之”。孟禄的这个教育理念,被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很好地吸收,并贯彻在1922年壬戌新学制的制定过程中。

无可否认,杜威和孟禄,这两位被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送到中国来的“外来的和尚”,他们以自己的思想、言论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价值的确立和教育制度的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最终使中国实现了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成功转型。

教育改革道路仍然曲折

1922年壬戌新学制颁布之后,由于比较切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之特点,故除了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方面后来有所改动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其中小学、中学之“六、三、三”制则一直沿用至今。

从今天看来,1922年壬戌新学制为中国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当时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输送了优质生源,造就出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如今,人们追怀老清华、老北大以及西南联大,追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

笔者以为,这与当时优良的中小学教育是分不开的。北京汇文中学解放后出了30多位院士,其中有王大珩、王忠诚等,他们均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在汇文中学就读。与此同时,新学制也培养了数量更为众多的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普通劳动者。笔者的父母均为上世纪30年代末的高小毕业生,父亲后来做了国民党县政府的文书,母亲进了一年的师范讲习所之后当了小学教师直至退休。他俩写的信清通畅达,起草各种文书契据不成问题,而他们写的一手字更比时下的许多大学生要好。

陶行知在1922年《教育部学制会议经过情形》一文中说:“俄国劳农政府成立后,举凡前政府之制度文物,一概废弃。天下至可惜之事,宁有甚于此者?”一个时代过去了,壬戌新学制提出的7条标准,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至今并没有完全实现。相反,与此相悖的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现代教育精神的迷失和教育体制的弊端正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反思。

西谚云:“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好的办法是回到起点。”在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回望那个并不遥远的壬戌年——1922年,让我们向那些慷慨担当中国现代教育开山者们致敬,并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这样一笔财富。(本文作者系教育学者)

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寅学制 2.下列哪一个学制,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85年 B.1986年 C.1995年 D.1997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 A.我国唐代 B.美国 C.日本 D.西欧 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 B.行会教育制度 C.国家教育制度 D.中等教育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哪些义务?() A.就学义务 B.设置义务 C.保障义务 D.避止义务 2.义务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A.强制性 B.普及性 C.免费性 D.普通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哪几种形态?()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综合制 D.分支型学制 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终身教育并非一种全新的教育 B.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 C.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 D.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 5.下列哪些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 A.开放性 B.过分制度化 C.霸权性 D.一次性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它不同于文实之争,文实之争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 2.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 3.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 4.西欧最初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基于民主要求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5.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教育和研究,因此大学并不直接为经济服务。() 6.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 7.我国唐代已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 8.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9.近代欧洲出现的双轨学制中,上延型系统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10.国外的校本管理和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一样,都是为了明确校长在学校中的权力和地位的。() 四、材料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

4个中国近代学制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7岁入学,到28岁毕业,年限很长。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 壬戌学制中国近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作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02(答案版)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2) 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 4、教案的作用仅在于为教师的上课做准备。(×)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8、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9、教师劳动具有的创造性和科学家一样。(×) 10、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12、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13、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14、席勒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15、在西方社会斯巴达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6、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结合各种调查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17、西方很早就有“无知即无德”的说法,其理由是“行善比先知善”。(√) 18、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1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20、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21、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22、班级是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群体,都是由正式群体构成。(×) 2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4、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25、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2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27、教育文献法就是资料收集法。(×) 28、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9、同行评价不太适合于形成性评价,较适用于总结性评价。(×) 30、德育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3、交流式评价优点是更自然、更隐秘,把评价与教学结合;通过问题的回答,揭示思维过程。(√) 34、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3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36、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37、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38、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发现法。(×)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40、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毋庸赘言,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一)近代学制 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 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曰《钦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人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亦称为1904年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判断题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P1 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P2 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P2 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对)P3 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P3 7.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 )P5 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P5 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 )P6 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P7 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P7 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P11 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P14 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P14 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P15 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P18 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P23 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P23 1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 )P24 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 )P24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P25 22.《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P26 23.《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P26 24.《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P27 25.《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6.《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27 27.清末输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体。(√)P29 二.单选题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P3 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 2.汉代的太学属于(A)。P3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3.我国汉代太学的基本教育内容是(C)。P3 A、传记 B、诸子 C、经学 D、诗赋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P3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P4 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 6.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P5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 7.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为(C)。P5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七艺 8.“六艺”中的“书”为(C)。P5 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简述五种学制

(一)壬寅学制1902 ①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 ②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定学校系统③纵向:初等,中等。高等,形成三段七级——主④横向:实业学堂、师范学堂——辅⑤未实行,但是是癸卯学制的雏形 (二)癸卯学制1904 ①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定学堂章程》 ②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③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段。共分七级 ④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框架 ⑤意义: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标志性意义⑥打击了旧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⑦但是依旧是“中体西用”,浓厚的封建性⑧在课程设置中,传统的中国经学内容比重大⑨硬套日本的学制,不合实际,学制冗长 (三)壬子癸丑学制(壬子)1913 ①1912~1913,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学制,叫壬子癸丑学制。②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校——4年、大学预科——3年、 本科——3~4年、小学以下——蒙学院、大学以上——大学院③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种)④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⑤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废除读经讲经⑥缩短了受教育年限⑦提倡男女平等⑧缺点:虽然整齐划一,但是灵活性不够⑨修业年限又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 壬子癸丑学制对应的课程标准: ①废除了“癸卯”中的读经讲经课 ②突出了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地位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 ④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 ⑤关注美感和情感教育,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手脑协调发展” (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 ①“六三三”分段标准。——六三三制 ②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重中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个地伸缩余地 “新学制”体制: 小学六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六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横向,与中学平行的——师范学校、职业学校。 “新学制”的特点: ①根据学龄儿童分期划分教育阶段 ②初等教育4~2分段,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③中学教育是改革的“核心”——年限4加到6年,提高了中学程度④高中,实行分科制——兼顾了升学就业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发展⑤中学分成初中和高中,增加了灵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新学制的主要特点: a.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b.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c.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d.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e.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a.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c.中等教育改革 d.高等教育改革 e.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 a.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b.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c.改革办学体制 d.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 度 e.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5.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a.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b.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c.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安徽招教真题试卷

安徽公开招聘教师考试整套卷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干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该小题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年一贯制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3.1905年清政府设立,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A.教育部B.学部C.国子监D.大学部 4.我国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 A.20世纪前B.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 5.“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 6.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规章制度B.思想观念C.优秀师资D.物资设备 7.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科学实验B.社会经验C.生产劳动D.学校教育 8.科学的体制化始于下列哪个时期【】 A·十一二世纪B.十三四世纪 C 十七八世纪D.十八九世纪 9·据1995年统计我国800多所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 A.60%B.50%C.40%D.30%’ 10.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 A.60 B.70 C.90 D.80 ‘ 1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第2款强调的是【】 A: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B.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C.教育应致力于国际理解与沟通 D.教育应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12.以下教育措施中与人权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学习了解重要的人权文件 B.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c.了解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与方法 D.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共精神 13.以下关于“个性教育”涵义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个体内在的、独特的天赋潜能 B.其手段是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 c.它鼓励学生处处特立独行,处处标新立异 D.它以对学生基本自由的尊重为前提 14.关于现代教育的“社会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传递和保存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或文明成果 B.培养能更新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 C·培养既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同时又能合理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 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 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他还现身说法—— 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我记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学堂的时候,曾在十二日之中升了四级。后来在澄衷学校,一年之后,也升了两级。我在上海住了五年多,换了四个学校,都不等到毕业就跑了。那里学制还没有正式实行,故学校里的升级与转学都极自由,都是弹性制的。现在我回想那个时代,觉得我在那五年之中不曾受转学的损失,也不曾受编级的压抑。 陶行知则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来说明“弹性”之重要,他在1921年发表的《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说—— 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达极点。……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也太吃亏了。恐怕也非城市人的福哩;至于教材方面,乡村和城市也大不同。例如电灯、东洋车之类等,在城市是常见的,但在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壬戌学制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壬戌学制 一、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1919年中国爆发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这使“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运动。而一战后,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口号。实用主义及职业教育思潮影响到中国,各地学校对就学制逐渐不满,学制改革呼声四起。 此时,民国初年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学习年限小学七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一至三年,大学本科三至四年。这一学制实施后,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一是学年配置不当。中学仅四年,毕业后须经预科补习方可升入大学;而小学七年,时间太长。二是课程设置没有科学的系统性,各级学校课程多有重复,造成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浪费。 二、壬戌学制的提出 1920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第二年10月,第七次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第八次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称“新学制”,因为该年为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 三、壬戌学制内容 (一)学制结构 壬戌学制受美国学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从美国移植了著名的中小学“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去掉了壬子癸丑学制的双轨制痕迹,表现了单轨制的民主性,并强调了职业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小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幼稚园收受6岁以下儿童入学。中等教育(中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并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规定高等教育(大学校)修业年限为4~6年。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大学校用选科制。如下是壬戌学制系统图 (二)课程内容 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初小阶段的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等学科。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等。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包括国语、外国语;艺术科包括图画、手工、音

[课程]壬戌学制

[课程]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 二、壬戌学制的特点及影响 新学制具有如下特点:1。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2。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许多富有弹性的措施,比如关于普通教育阶段是否设立职业科,中学分段后各校该设哪些科目等,皆“斟酌地方情形”,“视地方需要而定”。;3。新学制将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4。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加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5。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同时,中学还实行了学分制和选科制,以及优异学生可以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新学制在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22年学制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亦合理地吸收了该学制的积极成分。 壬戌学制 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行的学制。为区别于,亦称“新学制”。 壬戌学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方面给予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也要求在教育方面能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1920年10月,以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1921年10

月,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 1922 年 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 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改革案》制定的“学制系统表”如图示: [壬戌学制系统图] 《改革案》对各级学校制度分别做了说明:?方面,主要规定小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得单设。年限暂以4年为准。小学课程得于较高年级,斟酌地方情况,增置职业准备的教育。幼稚园收受 6岁以下儿童入学。?方面,主要规定中学校修业年限为 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 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得单设,并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况,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依旧制设立之甲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或高级中学农、工、商等科)。职业学校的期限和程度,得酌量各地方实际需要而定(依旧制设立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 6年,得单设后2年或后3年,后者得酌行分组选修制。?方面,主要规定大学校修业年限为4,6年。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师范4年(依旧制设立之高等师范学校,应于相当时期内提高程度,作为师范大学校。修业年限 4 年)。大学校用选科制。因学科及地方特殊情况,得设专门学校,修业年限 3年以上。大学校及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科,修业年限不等。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无定。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 B.4年一贯制 C.5年一贯制 D.6年一贯 【答案】A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答案】A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是()。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 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 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 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答案】A 5.新文化运动首创( ),反对封建专制,掀起教育观念变革A.民主和自由 B.平等和博爱 C.自由和平等 D.民主和科学 【答案】D 6.新文化运动中,教育下移民间,体现教育民主变化的是( )。A.教育个性化 B.教育平民化 C.教育实用化

D.教育科学化 【答案】B 7.有关新文化运动促进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应体现个性化,应尊重个性 B.教育应是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应享有的 C.科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到社会各项事业 D.教育观念虽有所变化,但还不务实 【答案】D 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陈独秀 D.李大钊 【答案】C 9.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 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 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

壬戌学制[资料]

壬戌学制[资料] 壬戌学制 二、壬戌学制的特点及影响 新学制具有如下特点:1。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2。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许多富有弹性的措施,比如关于普通教育阶段是否设立职业科,中学分段后各校该设哪些科目等,皆“斟酌地方情形”,“视地方需要而定”。;3。新学制将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4。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加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5。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同时,中学还实行了学分制和选科制,以及优异学生可以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新学制在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22年学制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亦合理地吸收了该学制的积极成分。 壬戌学制 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行的学制。为区别于,亦称“新学制”。 壬戌学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方面给予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也要求在教育方面能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1920年10月,以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1921年10

月,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 1922 年 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 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改革案》制定的“学制系统表”如图示: [壬戌学制系统图] 《改革案》对各级学校制度分别做了说明:?方面,主要规定小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得单设。年限暂以4年为准。小学课程得于较高年级,斟酌地方情况,增置职业准备的教育。幼稚园收受 6岁以下儿童入学。?方面,主要规定中学校修业年限为 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 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得单设,并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况,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依旧制设立之甲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或高级中学农、工、商等科)。职业学校的期限和程度,得酌量各地方实际需要而定(依旧制设立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 6年,得单设后2年或后3年,后者得酌行分组选修制。?方面,主要规定大学校修业年限为4,6年。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师范4年(依旧制设立之高等师范学校,应于相当时期内提高程度,作为师范大学校。修业年限 4 年)。大学校用选科制。因学科及地方特殊情况,得设专门学校,修业年限 3年以上。大学校及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科,修业年限不等。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无定。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壬戌学制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壬戌学制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 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 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1919年中国爆发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这使“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运动。而一战后,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口号。实用主义及职业教育思潮 影响到中国,各地学校对就学制逐渐不满,学制改革呼声四起。 此时,民国初年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学习年限小学七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 一至三年,大学本科三至四年。这一学制实施后,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一是学年配置 不当。中学仅四年,毕业后须经预科补习方可升入大学;而小学七年,时间太长。二是课程设置没有科学的系统性,各级学校课程多有重复,造成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浪费。 二、壬戌学制的提出 1920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 系统案。第二年10月,第七次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 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第八次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1日以大总 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称“新学制”,因为该年为壬 戌年,又称“壬戌学制”。 三、壬戌学制内容 (一)学制结构 壬戌学制受美国学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从美国移植了著名的中小学“六 三三”制。壬戌学制去掉了壬子癸丑学制的双轨制痕迹,表现了单轨制的民主性,并强调 了职业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小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幼稚园收受6岁以下儿童入学。中等教育(中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各 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并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规定高等教育(大学校)修业年限为4~6年。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大学校用选科制。如下是壬戌学制系统图 (二)课程内容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秋在线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壬戌学制规定中学阶段采取()。 A. 六三三分段 B. 4年一贯制 C. 5年一贯制 D. 6年一贯制 正确答案: 2.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体现了哪一选士制度实施时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A. 选贤贡士制度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正确答案: 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为提高教师素质,采取了多种办法,下列哪项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办法。() A. 开展假期短训班 B. 组织救国会 C. 鼓励教员在职学习 D. 提高教师待遇 正确答案: 4. 书院中典谒一职的工作是() 。 A. 教师管理 B. 教学管理 C. 思想工作 D. 接待工作 正确答案: 5.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一管理思想来源于()。 A. 儒家 B. 兵家 C. 道家 D. 法家 正确答案: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提出的教育管理主张。 A. 韩愈 B. 张之洞 C. 董仲舒 D. 朱熹 正确答案: 7. 东林书院突出的特点是师生积极参与当时的()。 A. 教学改革 B. 读经讲经 C. 科举考试

D. 政治活动 正确答案: 8. 为使共产党领导下苏区的师范教育系列化、制度化,1934年的3、4月间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下不是这一时期颁布的是()。 A. 《小学教员训练班简章》 B. 《短期师范学校简章》 C. 《师范学校规程》 D. 《高级师范学校简章》 正确答案: 9. 诸葛亮当年是以()管理思想治蜀而着名的。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兵家 正确答案: 10. 从宋代到清代,绝大多数书院对主持人的称谓是() 。 A. 山长 B. 院长 C. 洞主 D. 堂长 正确答案: 中国教育管理史16秋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关于制定学制的依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B.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C.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不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D.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不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E.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不必考虑人口状况。 正确答案: 2. 关于癸卯学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04年颁布 B. 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 C.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D. 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 正确答案: 3. 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师范学校法》以及《师范学校规程》中,要求师范学校得设置()。 A. 训育教导委员会 B. 干部学习委员会 C. 生产委员会 D. 经费稽核委员会。 正确答案: 4. 以下内容与“三舍法”相符的历史事实包括()。 A. 产生于庆历年间的兴学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19教育学考研| 壬戌学制 | 名词解释知识点1922年新学制 主要内容 1922年新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的标准为: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正式取代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

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它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度系数★★★☆☆重要系数★★★★★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方面给予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也要求在教育方面能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1920年10月,以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江苏召开,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1921年10月,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向各省区教育会和各高等教育机关征询意见。1922 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修业年限 《改革案》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作了规定:①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②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可单设,亦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③高等教育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