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教育制度,包括学龄划分、学段划分、教育阶段划分等内容。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考点进行梳理:
一、古代学制
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先秦时期,学制主要由个人手法传授,
随着儒家学说的兴起,出现了以私塾为主的学制。
二、封建社会学制
1.科举制度的建立: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央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士、进士考试成为封建社会的学制模式。
三、近现代学制
1.中西学制的互动: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开始传入
中国,特别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借鉴西方的学制模式。
2.我国第一个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第一个协理学校法,规
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龄划分和学制。
4.1990年学制:国务院发布《全国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义务教育应实行“6+3+3制”,并逐步推行实施。
四、当前学制方向
1.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学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破解“升学至上”和“功利主义”等问题。
2.学科课程: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推进课程和学科融合。
3.高考:减轻学生的过度应试负担,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实现素质和能力综合评价。
以上是对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进行考点梳理的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字数限制,不同考试要求的考点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近现代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中国近现代学制20XX年***** 姚莹文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 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2、1922年的“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秦汉教育制度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县官学制,即各县设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即推行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教育制度三国时期,教育制度相对较为混乱。
由于地方政权的分裂,各地实行的教育政策不一致。
在这一时期,士人多以门第身份传承学问,私塾逐渐兴起。
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隋朝教育制度隋朝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隋朝设立了国子监,负责培养各级官员。
国子监设置了六经博士、进士、明经、显学、翰林等职务,为培养优秀士人提供了多样的途径。
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唐朝教育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推行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文、武、才三种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选拔程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唐朝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并出台了许多教育法令,提高了教育水平。
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北宋至南宋教育制度北宋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体制。
设立了国子监、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注重文化教育。
南宋时期,加强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宗子庙等学府,并提出了“儒学为宗,诗书礼乐为体”的教育理念。
公元1279年 - 公元1368年:元朝教育制度元朝的教育制度延续了宋朝的教育体制,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如诏选、贡举等。
元朝还设立了四库全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与收集。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2年:明清教育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的变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地理、历史、数理等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朝还设立了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清朝时期,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且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
1912年 - 1949年: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一)建国以前的学制改革1. 壬寅学制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学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由于不够完备,所以只是公布没有实行。
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现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学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算术、外国语等课程;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属于研究院性质。
在主系列之外,主要有实业类、师范类等。
3.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仍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并专为女子设立了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外,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壬子癸卯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4.1922年学制由于原有学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美国影响的日益扩大,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制定和实行了一个新的学制,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26页PPT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中日近代学制比较——以中国《癸卯学制》和日本《学制》为例

中日近代学制比较——以中国《癸卯学制》和日本《学制》为例杨子江;柏昌利【摘要】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核心,是各国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在推行和发展中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学制制定有更明确的适应本国国情的需要——富国强兵、普及义务教育;相较之下,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则略显被动.从中国的《癸卯学制》与日本《学制》两部著述来看,中国学制的指导思想虽较为笼统,但也改变了单一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奠定了现代学制公平性的基础;日本学制的指导思想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对两国近代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7页(P97-103)【关键词】近代学制;近代教育;中日比较【作者】杨子江;柏昌利【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12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9所谓学制,简单来说,就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是实施教育的组织体系。
18世纪中后期,西方近代化浪潮的涌入,使中日传统教育思想和旧式教育体制均遭受巨大冲击,为满足国家近代化对于教育的要求,两国分别出台了新学制作为近代化教育改革的“指挥棒”,以此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在中日近代学制的比较研究中,学者大多关注其历史背景和对近代教育的作用,没有深入探究学制实施成败的内在原因。
本文认为,学制能否顺利推行直接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历史传统的制约,同时与学制内容本身是否合理密切相关。
由于中日近代学制在预期目标、内容和实施环境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清朝末期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给中国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新的教育思想启发了许多有识之士,近代学堂的产生,以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凸显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 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 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 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 、《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次法定学校系统。
壬戌学制
制订该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的发展;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⑤注意生活教育;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
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 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 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 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 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 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 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 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 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民国学制
2、1922年的“新学制”——壬戌学制 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 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 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 ,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 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 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 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该学制公布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 解放前夕。
谢谢!
「壬寅学制」因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若干不足和局限 ,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未能付诸实行。唯张百熙的 开创之功,不容抹灭,而后出转精的「癸卯学制」,即在 「壬寅学制」的基础之上,发展的更完备,更严谨。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新 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制颁布后,各类各级学校获 得了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 件下,加之整个学制改革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所以所实行的学制虽形同西方近代资 产阶级国家的学制,但实质上仍然是受封建思想支配,表 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偏重读经;
三、在教育对象上排斥女性; 四、在教育体制上仍保留科举制的痕迹
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
1、新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制度残留色彩; 2、生搬硬套日本的学制,有许多不适合当 时中国的地方。
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系统图
壬子癸丑学制的进步之处
1、废除了科举制度的束缚。 2、缩短了普通教育年限3年。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民国学制
1、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 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 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 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 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 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 学制。
3、在实业教育外,增加了初等和中等补习 教育。 4、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5、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
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之处
1、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 2、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 普通教育; 3、仍是模仿日本的教育制度,缺乏创新 性,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软 弱性。
中国近现代学制
2011192113 姚莹文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1、壬寅学制 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 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 《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 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 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 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 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 系。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 制”所取代。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癸卯学制》规定的立学宗旨是“至 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者 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 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 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 ——出自《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的系统图
癸卯学制的特点 一、在教育宗旨和指导思想上坚持“中 体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