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教学内容
地理中考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讲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1.我国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阶梯分界线? 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 山 3.我国主要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秦岭、武夷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山 4.我国主要的地形区有?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 高 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葛尔盆地、柴
6.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较少 7.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气候类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内蒙古高原和新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8.影响我国的季风有哪些? 夏季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冬季是东北季风 9.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东南季风不稳定
6.长江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唐古拉山 、东海 7.长江主要支流和湖泊? 北岸汉江、嘉陵江;南岸湘江、赣江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8.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9.长江干流沿岸主要城市? 入海口的上海,汉江交汇处武汉、嘉陵江交汇处重庆 10、长江美誉? 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2.我国的五个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4.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5.我国的气候、温带 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

赵济《中国地理》部分笔记第一章:我国地形三级阶梯明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阶梯相连。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山脉。
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第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
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区。
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走向,我国的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云贵高原:起伏较为和缓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植被稀疏,分布着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柴达木盆地:全国第三大盆地。
盐湖、盐沼、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光能资源丰足,河流沿岸,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察尔汗盐湖四川盆地: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紫色土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中国地理全套重要知识点

中国自然地理考点搜索〖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新高考高考地理知识点

新高考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新高考高考地理考试涵盖了世界自然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就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世界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和地球的运动原理。
2. 地球的大气圈:了解地球的大气层结构、气候带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3. 地球的水圈:掌握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和洋流等自然现象。
4. 地球的陆地和人口:学习各大洲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和人居环境等。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1. 中国的自然条件: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2. 中国的自然资源: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
3. 中国的农业和农作物分布:介绍中国的农业区划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4. 中国的工业布局和能源:掌握中国的工业布局特点和主要能源资源。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除了自然地理知识点外,新高考高考地理考试还会涉及到一些人文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就几个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点进行介绍。
1. 城市与城市体系:学习全球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结构和特点等。
2. 人口与城市化:了解全球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等人口地理现象。
3. 区域发展与全球化:掌握全球经济地理的基本特点和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4. 旅游地理:熟悉重要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情况。
5.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地理实践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外,新高考地理考试还会考察考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地图阅读与地理实地观察两方面。
1. 地理实践能力之地图阅读:考生需要能够掌握地图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读图、理解地图符号和图例、判断地理位置等。
2. 地理实践能力之地理实地观察:考生会接受一些地理实地观察的测试,需要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来考查其地理实地观察能力。
总结:新高考地理考试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具备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模板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模板一、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指的是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包括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多个方面。
二、中国的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丰富,境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种类型的土地•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中国的主要农业区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林地资源广泛分布,包括森林、灌木林、竹林等,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是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域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海洋,中国有丰富的内陆水资源和海洋资源三、中国的水资源•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和运输通道•内陆湖泊包括青海湖、洞庭湖等,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中国的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但面临着过度开发和水污染的问题四、中国的气候资源•中国气候多样,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类型的气候区域•中国的气候资源对农业、能源开发、旅游等有重要影响•北方地区冬寒夏热,南方地区温暖湿润•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气温随海拔变化而下降五、中国的动植物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中国的动物资源包括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等珍稀物种•中国的植物资源包括松树、竹子、银杏等,在国际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六、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之一•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铁矿石、铜、铝、锌等金属矿产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稀有金属如钨、锡、锂等也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七、中国的能源资源•中国的能源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八、中国的海洋资源•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中国的近海渔业资源丰富,包括各种鱼类、海产品等•中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很丰富,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如沙、石油、天然气等以上是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知识点模板,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地域和自然环境
一、中国地域及其特点
中国横跨东亚和中亚,东西宽度达5500多公里,南北纵深达5000多公里,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特点是:地域
辽阔、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狭长、地形、地貌多样化、气候差异较大、资源富集。
二、自然环境及其分析
中国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矿产资源等方面。
这些方面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
文化、食物、水、药品等诸多方面。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总人口数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而西北及西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此外,大
城市人口密集,而小城市、乡村则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的人口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衡量人均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素质等因素。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特征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并维持了一个相对高的增长水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体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平原百分之十二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2.气候因素(外营力)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
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
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降水对地貌的影响;气温对地貌的影响;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
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境内由于地表组成物质而形成的大面积特殊地貌,要算华北的黄土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
4.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局部地貌形态;二是加速或延缓现代地貌过程。
三、几种特殊地貌类型1. 我国的冰川地貌冰川的形成:积累、成冰、运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特点2. 我国的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
(2)黄土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3)黄土成因的讨论。
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内因)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黄土塬:大面积的黄土平台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
黄土坪: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3.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区的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体。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2)喀斯特地貌形态。
(3)喀斯特洞穴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气候区范围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为界。
2.季风类型多样广义的季风包括: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高原季风、行星季风和平流层季风五类。
我国有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和高原季风三种。
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暖湿4.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我国冬夏季风都很盛行,而印度夏季风强冬季风弱(二)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的大陆性是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与海洋性气候比:我国主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半年等特点。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划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区。
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形成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
总之:根据≥10℃积温等气温指标和干燥度指标,综合划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36个气候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显示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
2.以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灾害频繁1.水热同期,对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2.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二、气候的形成因素(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53︒31′N- 3︒52′N)主要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多寡。
决定所处的行星风带(大气环流背景)。
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我国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并且是夏季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北差异小,冬季太阳辐射量小而南北差异大。
这正是造成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2.海陆位置(二)下垫面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地形因子有三种:地面的海拔高度、地面形态、地形方位1.地形对辐射的影响(1)海拔高度对辐射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减小。
晴天总辐射是随海拔高度递增的。
反射辐射取决于地表反射率,反射率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由植被、土壤和雪被等所决定。
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因大气柱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小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
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2)太阳辐射随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而变化。
在20°N—50°N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增加,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无论在什么纬度都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同一纬度、同一坡度山坡上的辐射量,南坡大于北坡,其差值随纬度增高、坡度增大而增大。
2.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天气和气候。
(1)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在山地,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减小,积温减少,霜日增加,无霜期缩短,但其变化的速率和特点随着山地性质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至于气温日较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则因地形情况不同而不同。
一般高原和盆地的气温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而凸出的山顶和向风坡的气温日较差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
(2)大地形对温度的影响气候上的大地形是指水平延伸数百公里,相对高度在1km以上,能引起气候差异的大地形单元,例如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等。
高大的山脉在迎冷空气侧起滞留作用,使背风侧免受冷空气的袭击,起到显著的屏障作用。
(3)中小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凹陷地形具有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凸出地形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这是因为在凹陷地方(如盆地、谷地)空气体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空气与四周坡地相接触,所以白天空气迅速增热,而夜间空气又强烈变冷。
此外,夜间冷却的空气由四周顺坡而下,汇集谷地。
凹陷处风力微弱,空气与自由大气的交换也进行得很缓慢。
相反,在凸出地形顶部,空气交换便利,白天从自由大气不断地流来新鲜空气,因此丘顶空气的增热就受到限制。
夜间,由于与土壤接触而变冷的空气顺坡流到低处,而为来自周围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代替,所以气温也不强烈下降。
3.地形对空气运动的影响(1)阻挡作用(2)绕流作用(3)越过作用(4)狭管效应地形的热力影响可导致局地环流的形成,如山风、谷风、焚风等。
4.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海拔高度与降水高原上的降水量较相同条件下的平原为少。
随海拔高度增加,降水量先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至一定高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
(2)地形形态与降水迎风波与背风坡的降水盆地和河谷降水盆地地形始终处于气流的下风侧,由于越山气流下沉辐散,最不利于系统性降水的形成。
盆地主要依靠热对流降水,与盆边的山地相比较,盆地是山区相对少雨区。
特殊地形的降水喇叭口地形呈三角形,顶点在内,口朝外;海拔高度由外向内增高。
(3)地形对积雪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迫使西风气流分支。
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高原不再对西风产生分支作用,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形成多雨带(地形雨)。
气流受高原地形影响被迫爬坡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沿迎风坡面产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四周边坡出现多雨带。
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气流,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
屏障作用。
“暗礁”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对流层上部乃至平流层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高空的流场。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夏半年,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四周气流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冬半年,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三)大气环流冬季环流夏季环流(活动中心、气团、锋)春、秋季环流形势冬季气压中心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辽阔平坦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
蒙古高压的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冬季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加。
受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形成冬季风。
冬季气团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
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
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
极地大陆气团又可分为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等3种变性气团。
冬季锋面冬季,我国的锋面主要有北方的寒潮冷锋,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寒潮冷锋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界面,常出现在我国北部地区,如内蒙、东北、华北等地。
所经之处,引起强烈降温和大风。
华南准静止锋发生于各种变性大陆气团界面上,常出现在东南山地丘陵区,造成阴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地云贵高原一带,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交绥而成;锋面东侧多阴雨,西侧多晴朗。
夏季活动中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由于受这两大活动中心的影响,我国夏季东部、南部和西部盛行偏南气流,即夏季风。
夏季气团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是热带太平洋气团、赤道海洋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