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有哪些
九、癫痫用药

九、癫痫用药1. 抗癫痫药物治疗应遵循哪些原则?(1)早期治疗。
一旦确诊,尽早治疗,避免癫痫引起的脑损伤。
(2)正确选药。
根据发作类型,正确选择抗癫痫药物。
如大发作常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失神发作常选用丙戊酸,婴儿痉挛常选用促皮质素、硝西泮、氯硝西泮或丙戊酸等;(3)调整剂量。
从最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至有效量,不得超过最大耐受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能耐受为目标;注意各个人之间对药物反应的差异。
如果癫痫发作频繁,在无严重副作用前提下,用量应尽早加足,以减少或控制频繁癫痫发作。
(4)单一用药。
首选一种药,单一用药可使80%~85%的癫痫患儿发作完全控制。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当达到最大耐受量而无效时,可考虑合并用药,联合用药,要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交替换药,缓慢停药。
需更换新的抗癫痫药物时,应在服用新药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减量原来所服的抗癫痫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分次减量,缓慢停药。
突然停药,换药均易诱发癫痫持续状态。
(6)长期服药。
停止发作1~3年后酌情减停抗癫痫药物。
切勿自行随乱停药。
(7)规律服药。
目的是要使体内时刻都保持稳定的药量。
癫痫发作不能预测,如体内药量不够,就有可能出现发作而得不到控制。
(8)观察毒性。
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功能,尽早发现药物的毒、副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9)消除诱因。
防止饮酒、发热、过劳、失眠、饮食不节、光电刺激等诱因。
2. 怎样合理应用抗癫痫药?常用的抗癫痫药有丙戊酸、卡马西平、硝西泮、氯硝西泮,较老的药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较新的药有拉莫三嗪、托吡酯等。
但决不是这些药可以随便选用,也不是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用药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用,并在医生监督下服用,以正确调整药量,以免发生不可接受的毒副反应。
抗癫痫药应根据发作类型来选择。
详见本节第三条。
选用药物时还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内脏的功能状态等,如年幼小儿一般不长期用苯妥英钠,肝功能障碍时不用丙戊酸等。
从最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至有效量,不得超过最大耐受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能耐受为目标;注意各个人之间对药物反应的差异。
比较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和丙戊酸

比较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和丙戊酸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苯妥英钠和丙戊酸是两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这两种抗癫痫药物进行比较,以帮助患者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一、苯妥英钠苯妥英钠是一种老牌的抗癫痫药物,已经有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历史。
它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脑内抑制递质GABA的作用,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抗癫痫的效果。
苯妥英钠的主要特点如下:1. 治疗效果:苯妥英钠对多种类型的癫痫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控制癫痫发作的次数和强度。
2. 药代动力学:苯妥英钠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它的半衰期较长,一般在15到50小时之间,因此通常只需每天服用一次。
3. 不良反应:苯妥英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恶心、皮肤过敏等,但这些反应大多数是轻微和暂时的,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二、丙戊酸丙戊酸是一种新一代的抗癫痫药物,相较于苯妥英钠,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
丙戊酸的主要特点如下:1. 治疗效果:丙戊酸在控制癫痫发作方面的疗效与苯妥英钠相似。
它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抗癫痫的效果。
2. 药代动力学: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苯妥英钠相比有所不同。
它在体内的清除速度较快,半衰期一般在3到5小时之间,因此需要分次服用或每日多次给药。
3. 不良反应:丙戊酸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食欲不振、体重增加等。
相对而言,丙戊酸的不良反应较少,且多数较轻微,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三、药物选择与个体差异在选择苯妥英钠或丙戊酸作为抗癫痫治疗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癫痫类型:不同类型的癫痫可能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 患者年龄: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可能与成年人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药物。
控制癫痫持续状态药物及用药途径

控制癫痫持续状态药物及用药途径对于控制SE一般首选苯二氮类药物(BDZs),其中安定(DZP)、劳拉西泮(LZP)、咪达唑仑(MDZ)是院外癫痫急救主要药物,三者在脂溶性、组织分布及清除率方面各不相同。
其中DZP、MDZ脂溶性是LZP的4~5倍,能够快速分配到肌肉和脂肪组织。
静脉注射途径用药选择静脉注射安定静脉注射(IV)BDZs(尤其IV-DZP),1~3min起效,作用时间15~30 min,是传统控制癫痫急症的首选。
因此,若能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则首选IV;若不能,则选择直肠途径(PR);如果IV/PR用药后癫痫发作持续,则10min后加用第2次剂量,但必须通过IV。
据欧洲专家一致通过建议:对于任何形式的儿童SE起初治疗首选IV-DZP。
据美洲癫痫基础工作组建议:IV-DZP(0.2mg/kg)作为终止癫痫发作一线药物。
刘国阳等对20例院前SE患者首选IV-DZP,其中18例完全缓解,表明IV-DZP控制癫痫发作是有效的。
但是,DZP在应用时需注意:①IV-DZP不可过快;②DZP是快速型镇静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很快,故必须重复应用;③DZP清除半衰期较长,多次用药易发生累积效应,导致呼吸抑制及过度嗜睡。
静脉注射劳拉西泮先前研究证实LZP控制SE效果等同于甚至优于DZP。
一项比较LZP和DZP终止SE效果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及一项比较IV-LZP和IV-DZP+PTH治疗院前儿童CSE效果的RCT均证实其差异无统计意义。
由此,可以推测两者至少是等效的。
另外,LZP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且作用时间持久,因此,从经济效益方面建议优先选择IV-LZP。
然而,LZP若不冷藏,则半衰期较短,且只有通过静脉给药才有效,使其院外应用受到限制。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MDZ首次应用是在1986年,作为镇静剂、肌肉松弛药,其半衰期为1~4h。
一项在日本进行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证实MDZ可有效控制SE。
先前研究也证实连续IV-MDZ(0.1mg/kg)3次或5次治疗儿童耐药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onvulsivestatusepilepticus,CSE),控制率分别达89%、91%;单次IV-MDZ后持续输注控制率达67.7%~100%,从开始就持续输注控制率达86%~100%。
神经内科常用注射及口服类药物汇总

神经内科常用注射及口服类药物汇总神经内科是专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注射和口服类药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汇总。
1.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Phenytoin):用于治疗癫痫和抗击缺血性脑损伤。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治疗癫痫、失眠等疾病。
2.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SSRI类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相关疾病。
-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阿米特里普汀等):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神经症状。
3.抗帕金森病药物:- 莫匹啡(Levodopa):帕金森病的标准治疗,补充缺乏的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司来吉兰、阿片酮等):帮助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
4.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Phenytoin):用于治疗癫痫和抗击缺血性脑损伤。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治疗癫痫、失眠等疾病。
5.脑血管药物:- 阿司匹林(Aspirin):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作用。
- 替格瑞洛(Ticagrelor):血小板抑制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6.神经营养药物:- 牛磺酸(Taurine):具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7.去骨化药物:- 三氮化钠(Sodium Amytal):用于产生神经阻滞,治疗癫痫等疾病。
8.神经调节剂:- 氨酮地尔(Amiodarone):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
注意:以上药物仅为常见且部分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汇总,具体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疾病类型和临床需要等因素来决定。
用药时需要遵医嘱,并注意遵守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此外,还应注意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如头晕、恶心、食欲减退、药物依赖等。
分析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

分析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是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根据其药效和治疗优先级可以分为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
一线抗癫痫药物通常是首选的药物,有较强的药效和较少的副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
二线抗癫痫药物则是在一线药物使用无效或者不耐受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的药物,通常具有更多的副作用和临床应用限制。
一线抗癫痫药物一线抗癫痫药物是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药物往往具有广谱性和较低的毒性,可以有效地抑制癫痫的发作。
常用一线抗癫痫药物1.苯妥英钠(Phenytoin)苯妥英钠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对钠通道的作用来抑制癫痫发作。
它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和骨髓抑制等。
2.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嗜睡和皮疹等。
3.丙戊酸(Valproic Acid)丙戊酸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增加 GABA 的释放和抑制钠通道等。
其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和肝功能异常等。
二线抗癫痫药物二线抗癫痫药物是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情况下考虑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往往具有更多的副作用和使用限制,需要在临床使用时慎重考虑。
常用二线抗癫痫药物1.琥珀酸盐(Topiramate)琥珀酸盐是一种多效药物,主要通过增加 GABA 的释放和抑制谷氨酸受体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和言语障碍等。
2.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奥卡西平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来抑制癫痫发作。
其副作用包括皮疹、头痛和嗜睡等。
3.卡巴马唑(Gabapentin)卡巴马唑是一种 GABA 类似物,能够增加 GABA 的释放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肌肉震颤和嗜睡等。
总结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在临床治疗癫痫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适应症、副作用和临床使用限制有所不同。
合理使用抗癫痫药

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服用药物有效,症状有所缓 解时切忌突然停药,应该缓慢减量。疗效不佳时,也 不可突然更换药物,应当在增加新药的基础上,缓慢 减量,最终停用原来的用药。
抗癫痫药物简介
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可分为两类:①广谱抗癫
痫药物,主要包括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
拉西坦等,对于多数成人癫痫或癫痫综合征患者有
用 抗 癫 痫 药 物 ,对 达 到 治 疗 目 的 ,改 善 生 活 质 量 尤 为
敏反应。与苯巴比妥一样,也具有肝药酶的诱导作用,
关键。
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需慎重。
联合用药的问题
拉莫三嗪 广谱抗癫痫药物,临床上常用丙戊酸 钠联合小剂量的拉莫三嗪,来缓解单药无法控制的癫
癫痫患者应当尽早进行药物治疗,以减少疾病对于
是效果最好的广谱抗癫痫药物之一,但对局限性发作
坚持规律用药 癫痫治疗应当坚持规律用药,以保
的疗效要弱于卡马西平和其他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28
合 理 用药
其不良反应为恶心、暂时性脱发,极少数患者出现胰腺炎,非常罕 见 严 重 肝 功 能 损 伤 ;有 致 畸 作 用 ;小 儿 使 用 丙 戊 酸 钠 应 监 测 肝 功能。
部分抗癫痫药物有时可能会出现加重癫痫症状的不良反应, 如卡马西平对某些全面性癫痫无效甚至会导致发作加重,尤其对 于肌阵挛发作、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青少年肌阵挛癫痫、青少年 失神癫痫、癫痫性脑病等慎用或忌用。
在选用抗癫痫药物时还应考虑到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特 殊人群、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一般患者用药 ①老年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时首选拉莫三嗪 或奥卡西平,伴随其他系统疾病时则首选拉莫三嗪或左乙拉西 坦。②对于女性患者而言,拉莫三嗪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与症状 性部分性癫痫的首选药物。对于计划受孕或哺乳的女性,首选药 物亦为拉莫三嗪,一线药物为拉莫三嗪与左乙拉西坦。③学龄前 儿童全面性发作首选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为一线用药;症状性部 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为奥卡西平与拉莫三嗪,一线药物为左乙拉 西坦、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
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10,11-环氧化物为其活性代谢产物。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是卡马西平的10-酮基衍:
丙戊酸(Valproic acid)、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和丙戊酰胺(Valpromide)
一、抗癫痫药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用于临床的抗癫痫药有:巴比妥类及其同型物,乙内酰脲类及其同型物,
苯二氮卓类,二苯并氮杂卓类,脂肪羧酸类和磺酰胺类。
二、巴比妥类及其同型物
用于临床的有苯巴比妥、甲芬巴比妥(Mephobarbital)和扑米酮(Primidone,扑痫酮)。
分别则得到了噁唑烷酮类和丁二酰亚胺类。噁唑烷酮类中的三甲双酮(Trimethadione)
由于对造血系统毒性较大,效果差,仅作为三线药物用于癫痫小发作。
丁二酰亚胺类中的苯琥胺(Phensuximide)、甲琥胺(Methsuximide)和乙琥胺(Ethosuximide),
其中乙琥胺效果最好,常用于小发作。
磺酰胺类: 舒噻嗪(Sultiame)属丁烷磺内酰胺衍生物,为碳酸酐酶抑制剂,
唑尼沙胺(Zonisamide)的作用与苯妥英及卡马西平相似,且作用时间长,因具有磺酰胺基,
也对碳酸酐酶有抑制作用。
三、苯二氮类
苯二氮卓类药物均具有抗惊厥作用,地西泮、硝西泮、劳拉西泮等临床上用作抗癫痫药。
四、二苯并氮杂类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酰胺咪嗪)
化学名:5H-二苯并[b,f]氮杂-5-甲酰胺
卡马西平在干燥状态和室温下较稳定,长时间光照颜色变橙黄色,应避光保存。
癫痫的常用药物治疗

癫痫的常用药物治疗1丙戊酸丙戊酸是应用最广泛的传统广谱抗癫痫药物。
其治疗机制不能用单一的药理学机制来解释,主要是通过调节钠和钙通道,抑制γ-氨基丁酸在GABA传递中发挥作用。
丙戊酸对多种癫痫发作有效,包括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或混合发作。
它是特发性全身性癫痫的首选药物。
丙戊酸易穿透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起效快,复发率低,耐受性好,无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丙戊酸钠也有其缺点:① 易受患者基因多态性、药物剂型、肝肾功能、伴发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和高蛋白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剂量和血药浓度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② 抗癫痫作用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具有很强的浓度依赖性。
药物治疗窗口狭窄,血液药物浓度位于治疗窗口内。
有效率最高。
超过治疗窗口会增加患者毒性反应的发生。
因此,有必要从小剂量开始,在血液药物浓度监测下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治疗窗口。
③ 可增加体重指数,增加患者血糖和血脂,抑制胰岛素分泌。
体重指数的增加与用药时间成正比。
④轻度至中度肝损伤,很少有严重肝损伤,因此有必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⑤ 对认知功能有不良影响,如智力低下、学习障碍、记忆丧失、注意力和运动水平下降等。
因此,儿童患者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⑥ 对胎儿有明显的致畸作用。
一些研究认为[1],小剂量丙戊酸钠250mg/D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因此不适合在怀孕期间服用。
2卡马西平卡马西平是治疗简单和复杂部分性癫痫的首选药物。
其治疗窗口为血药浓度4~12μG/ml,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
剂量的选择很容易被临床掌握,因此很容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卡马西平是一种肝脏药物酶诱导剂,可以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
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诱导作用,可导致药物疗效下降。
自诱导效应在处理后达到最大值3~4W,其半衰期可缩短2~3倍[2]。
因此,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疗效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又名大仑丁(dilantin),为二苯乙内酰脲 的钠盐,1908年合成,开始作为镇静催 眠药,1938年发现具有抗癫痫作用,是 目前常用的抗癫痫药。 /
10
【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①抗癫痫 在不引起中枢全面抑制的剂量就能起到 抗癫痫作用,阻止惊厥症状的发生。 ������ 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和局限性 发作首选。小发作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
36
托吡酯(topiramate)
1995新药 广谱 局限性发作和大发作 动物致癌 孕妇慎用
37
38
39
抗癫痫药应用注意
1.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卡马西平、苯妥英 单纯局限性发作 钠、丙戊酸钠 失神发作 首选乙琥胺、次选氯硝 西泮、丙戊酸钠
大发作
苯妥英、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苯巴比妥
40
抗癫痫药应用注意
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
又称酰胺咪嗪。结构类似三环类抗抑郁药。 最初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对躁狂-抑 郁症有效,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癫痫。
/
24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抗癫痫作用:广谱抗癫痫 (1)大发作和单纯局限性发作首选 (2)复合性局限性发作 效好 (3)小发作,效差 (4)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有效
29
丙戊酸钠 (Sodium valproate)
早年作有机溶剂用,后发现其本身即具 有抗惊厥作用,而且对大多数动物惊厥 模型都有效。
30
丙戊酸钠 (Sodium valproate)
• 广谱抗癫痫药
• • • • • •
是大发作合并小发作时的首选药 大发作不及苯妥英钠 小发作优于乙琥胺 复杂部分发作似卡马西平 非典型小发作不及氯硝西泮 对顽固性癫痫可能有效
31
丙戊酸钠 (Sodium valproate)
机制: (1)增强脑内GABA功能。 ① 增强脱羧酶活性,抑制转氨酶活性 + 脱羧酶 转氨酶 谷氨酸 GABA 琥珀酸半醛 ②提高突触后膜对GABA 的敏感性 ③稳定细胞膜:抑制Na+通道,阻断T型 Ca2+通道。
32
【不良反应】
较轻,如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近年发 现有肝损害,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升高, 少数有肝炎发生,已有肝衰竭的死亡 报告。 注意丙戊酸钠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2、是否联合用药? 3、长期用药不得突然停药;不随意换药, 过渡式换药! ; 4、定期查血象、肝功; 5、致畸、死胎
41
抗惊厥药(Anticonvulsion drugs)
惊厥(convulsion)是由于各种原因(高热、 子痫、破伤风、癫痫大发作及某些药物中 毒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一 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 收缩,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为一临床 急症,需紧急处理。 常用药物: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水合 氯醛、硫酸镁。
������
15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碱性强,刺激性大,不肌 注。口服刺激胃肠道,与食物同服可减 轻;静脉注射可发生静脉炎,注射时应 选用较粗大关的毒性反应 静注过快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 过量致急性中毒,影响小脑-前庭功能。 • 10ug/ml 有效控制; • 20ug/ml 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 >40ug/ml 精神错乱; • >50ug/ml 昏睡、昏迷
13
膜稳定作用
①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 使钠依赖性
动作电位不能形成,降低兴奋性。 (主要机制) ②阻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阻断L型和N 型钙通道,抑制Ca2+内流,阻断突触 传递;对T型无作用(失神发作无效)。
14
【体内过程】
po吸收慢而不规则(约6~10天起效), 刺激性强,不作肌注;静注用于癫痫持续 状态。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5%~90%)。 肝脏代谢,约5%原形由肾脏排泄。 t1/2与血药浓度相关。低于10μg/ml时, 按恒比消除,t1/2约20小时,超过此浓度 按恒量消除,t1/2达60小时。
34
氟桂利嗪(flunarizine) 钙拮药;各型癫痫 ,尤大发作、局限性发 作,安全有效;困倦、体重↑ 抗痫灵(antiepilepsirin) 广谱 大发作明显;↑5-HT,少肝、肾、 造血毒性
35
拉莫三嗪(lamotrigine)
似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阻止VDC-Na+-阻止放电 用于:成人局限性发作的辅助治疗 与他药合用于难治癫痫。
17
【不良反应】
3.慢性毒性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 眩晕、精神紧张、头痛等。 (2)齿龈增生 长期应用发生率20%,为胶原代谢 改变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的结果。口服Vc可减轻。 (3)造血系统反应 久用叶酸缺乏→巨细胞性贫 血,抑制叶酸吸收和代谢(抑制二氢叶酸还原 酶)。甲酰四氢叶酸预防。 (4)骨骼系统 加速Vit D代谢,长期应用可致低血 钙。必要时应用Vit D预防。 (5)其它反应 偶见男性乳房增大,女性多毛症, 淋巴结肿大。
18
【不良反应】
4.过敏反应及肝功异常 皮疹、粒C↓、再
障、肝损(2-5%),定期做血常规及肝功
能检查。如有异常,及早停药。
5.致畸反应 孕妇服用可偶致畸胎。如:
小头症、智能障碍、斜视、眼距过宽、腭
裂等,称“胎儿妥因综合征”
/
19
。
【药物相互作用】
28
乙琥胺 (Ethosuximide)
失神小发作首选,其疗效不及氯硝西泮。但 副作用少,耐受性产生少。对其他癫痫无效。 机制①抑制T型钙通道,从而抑制3Hz异常放 电的发生。②高于治疗浓度时还可抑制Na+-K+ -ATP酶,抑制GABA转氨酶。 副作用有嗜睡、眩晕、呃逆、食欲不振及恶 心、呕吐等。偶见白细胞、粒细胞减少,严 重者出现再障。
1
癫痫 – 大脑局部N元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 围正常组织扩散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的 慢性脑疾患,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的 运动、感觉功能或精神异常,并伴有异 常脑电图。发病率约占人群的0.5%。 /
2
3
根据发作时的症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局限性发作-大脑局部异常放电且扩散 至大脑半球某个部位所引起的发作,只 表现大脑局部功能紊乱的症状。 全身性发作-异常放电涉及全脑,导致 突然意识丧失。 /
6
7
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方式:
抑制放电 药物作用
稳定膜、抑制放电扩散(主 要的)
用药目的:减少或防止发作。需长期服药。
8
常用抗癫痫药
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发 展较慢,自发现苯巴比妥后,直到1938 年才发现苯妥英。两种传统药物一直应 用至今。1964年发现了丙戊酸钠。近年 来,又合成了很多新的药物,仍停留在 对症治疗水平。 /
与苯妥英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药物: 丙戊酸钠、保泰松、磺胺药、水杨酸类、苯二氮卓 类、口服抗凝血药等。 肝药酶抑制剂能提高苯妥英钠的血浓度:氯霉素、 异烟肼等。 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苯妥英钠的代谢: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 本身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能加速皮质类固醇、避 孕药等的代谢。
20
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42
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
特点: 给药途径不同,作用性质、用途不同。 1.口服:下泻、利胆 泻药(驱虫、排毒) 十二指肠胆汁引流; 2.注射:抗惊厥、降压、 中枢抑制 主要用于子痫(首选)、破伤风等引起 的惊厥及高血压危象等。 3.局部外用:50%高渗溶液湿敷 消炎消肿。
43
22
扑米酮 (primidone)
扑米酮在体内代谢转化为苯巴比妥和苯乙 基丙二酰胺。药物原型和2个代谢产物均 有抗癫痫作用。 对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疗效较好,对精神 运动性发作也有效,但对小发作无效。 不良反应为镇静、嗜睡、眩晕和共济失调 等。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 减少、血小板减少。
23
44
不良反应及防治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或过量致血镁过高, 抑制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引起呼 吸抑制、血压剧降和心脏停跳而死亡。 腱反射消失常为呼吸抑制的先兆,因此, 连续用药时应经常检查腱反射。 中毒解救:钙剂, iv 慢注。 /
12
【作用机制】
阻止异常放电的扩散
强直后增强:是指反复高 频电刺激突触前神经纤维 后,引起突然传递后易化, 使突触后膜纤维反应增强 的现象。
1、抑制突触传递的强直后增强( PTP)
2、膜稳定作用(各种组织可兴奋膜:如 中枢、外周神经元、心肌细胞)。阻 止病灶放电向正常组织扩散(阻滞Na+ 通道,抑制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不 易产生)
4
局限性发作
(1) 单纯性局限性发作(局灶性癫痫):为大脑 皮层局部神经细胞群受病理刺激而引起,表现 为一侧面部或肢体肌肉抽搐或感觉异常。如抽 搐发展到对侧则可出现意识消失,全身抽搐。 (2) 综合性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主要 表现为阵发性精神失常,病人突然意识模糊, 伴有无意识动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日不等。 (3) 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也 称先兆。
400-0196-638
27
【不良反应】
• 常见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
调、手指震颤、皮疹、粒细胞减少及血小 板减少。 • 严重时出现骨髓抑制、肝损害。
400-0059-826
由于作用缓慢,对癫痫持续状态先用苯 巴比妥或地西泮等控制症状,再用苯妥 英钠预防发作及维持治疗。
11
②治疗外周神经痛 对三叉神经痛疗效较 好,服药后1-2天见效,疼痛减轻,发 作次数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对舌咽神 经痛也有疗效。该作用与稳定神经细 胞膜有关。 ③抗心律失常 与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电生 理特性有关,见第22章。治疗室性心 律失常。
33
苯二氮卓类
1. 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具有显效快、较其他药物安全的优点。静注偶 致呼吸抑制。 2. 氯硝西泮:是这类药物中抗癫痫谱比较广 的药物。可用于各型癫痫,尤其用于小发作, 静脉注射也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对肌阵挛 性发作、婴儿痉挛也有效果。 3. 硝西泮:主要用于癫痫小发作,肌阵挛性 发作及婴儿痉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