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中常见的几种成语误用类型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常见成语误用 (一)

中考语文常见成语误用 (一)

中考语文常见成语误用 (一)
中考语文常见成语误用
成语作为汉语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在日常使用中,许多人往往错误使用成语,不仅影响语言表达质量,
还容易产生误解。

以下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成语误用及正确使用方式。

误用一:“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这两个成语通常被用来描述“多此一举”、“得不偿失”的情况。


很多人会把两个成语搞混,在表达时错误使用。

实际上,“画蛇添足”强调做无用功,而“弄巧成拙”强调由于处事不当,本来易成的事情
却搞得失误。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别出心裁,选择正确的成语进行
表达。

误用二:“一视同仁”、“不分青红皂白”
这两个成语都是表示“公正”和“平等”的意思。

但是,在语言交际
过程中,有些人会混淆两个成语的用法,从而丧失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实际上,“一视同仁”侧重于不论身份、背景、阶级、种族等因素,
都一视同仁地对待。

而“不分青红皂白”则强调对待问题时,既不偏
袒白的也不偏袒黑的,绝对公正。

误用三:“出类拔萃”、“锦上添花”
这两个成语都含有褒义,然而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

在描述人才时,“出类拔萃”是指能力、知识、技术特别突出,而“锦上添花”则是
指优点本来已经很突出,现在又有了更高层次的突破。

因此,在中考
作文中要恰当地使用这两个成语,做到恰如其分。

总之,正确地使用成语,不仅展示了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养和心智品质。

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成语的用法,避免成语误用。

中考语文: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汇编

中考语文: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汇编

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汇编一、望文生义1.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

形容文章或讲话等枯燥无味【易错点】望文生义。

不要错误地领会为“食物味道不佳”。

2.塞翁失马: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却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坏事变成好事。

【易错点J望文生义。

注意“塞翁失马”强调的是坏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变成好事,不要错误地领会为“塞翁丢失了马匹,即有所损失”。

3.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含贬义。

易错点】塱文生义。

注意不要错误地领会为“全身心投入,忘记了周同的一切”。

4.本色当行:形容应当保持本色,也用来指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易错点】望文生义。

不要错误领会为“保持原来的臉色。

”5.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易错点】望文生义。

不要错误地领会为“死在合适的场所”。

6.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易错点】望文生义。

不要错误地领会为“处在山谷中”。

7.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

【易错点】望文生义。

“销声匿迹”强调的是不出现,没有“停止、结束”的意思。

8.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易错点】望文生义。

注意不要错误领会为“家里的墙壁很有特色”。

9.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施。

【易错点)望文生义。

注意不要借误领会为“泥水混杂的场景”。

10.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进行表演。

后指在某些场合或碰到机会,随便玩玩,凑湊热闹。

【易错点】望文生义。

不要错误地领会为“遇到合适的场合演出戏劇”。

1.弥留之际:病重将要死亡。

易错点】望文生义。

注意不要错误地领会为“将要离别的时候”。

12.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播。

易错点]望文生义。

注意多用比喻义而不是本身义。

13.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易错点】望文生义。

不要错误地领会为“路段、隧道等一下子贯通”。

14.望眼欲穿:形容盼望股切。

易错点望文生义。

注意不能错误地领会为“指眼神很好。

中考语文常见十类成语误用汇编

中考语文常见十类成语误用汇编

中考语文常见十类成语误用汇编一、骑虎难下成语解析:骑虎难下,比喻境地困难,难以摆脱。

常见误用:有的人在写作文时,经常将“骑虎难下”用于描述一个人面对不同选择时的矛盾心理,这并非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实际上,“骑虎难下”更多用来形容处境尴尬、难以摆脱的窘况,比如在工作当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用“骑虎难下”来形容。

二、杯弓蛇影成语解析:杯弓蛇影,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常见误用: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会误用“杯弓蛇影”,把它用来描述一个人因过于紧张或恐惧而出现错觉。

实际上,“杯弓蛇影”更多用来形容因为过于惊恐而产生的错觉,比如在夜晚行走时,因为害怕而产生幻觉,看到杯子变成了蛇。

三、画蛇添足成语解析: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毫无必要。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画蛇添足”,它们把它用于描述做某事是否得当或注意力集中。

其实,“画蛇添足”更多用来形容做不必要的事情,比如写作业时,已经得出结论,但还继续添加无用的内容。

四、对牛弹琴成语解析: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误用“对牛弹琴”,将其用于描述对不感兴趣的人说话,以为是没有效果的。

实际上,“对牛弹琴”更多用来形容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就好比对牛说琴,没有意义。

五、杞人忧天成语解析:杞人忧天,比喻没有事儿却乱想。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将“杞人忧天”用于形容担心未来发生的事情,这是对成语的误用。

实际上,“杞人忧天”更多用来形容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就像杞人担心天会塌下来一样没有根据。

六、半途而废成语解析:半途而废,比喻做了一半就停下来,不再继续进行下去。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将“半途而废”用于形容做事情中途出现了困难,导致无法坚持下去。

实际上,“半途而废”更多用来描述做一件事情中途没有坚持下去,而是懈怠了。

七、画龙点睛成语解析:画龙点睛,比喻在作品的后面加上重要的一笔,使之更加美好。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误用“画龙点睛”,认为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连接上下文的重要桥段。

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中考

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中考

语基茶话会(一):成语识别与运用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1.词义理解不准型这种错误是指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导致使用错误,这种情况或是因为对成语中的重要语素理解不准,或是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

典型示例:a.别人都已经被感动了,小刚的心里面却无动于衷。

b.我要张华八点半到我家做客,他却九点才来,真是个不速之客。

示例详解:a.衷:内心。

无动于衷:心里面没有触动。

此句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b.速:邀请。

不速之客:没有受到邀请自己而来的客人。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⑵不屑置辩:屑,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不值得辩论。

⑶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现意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⑷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

⑸耸人听闻:耸,惊动。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⑹记忆犹新:犹,还。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⑺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褒义词。

(不能形容市场)⑻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⑼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⑽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彰,显著。

2.褒贬色彩不分型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或谦敬等理解不准造成的使用不当。

典型示例:我们要努力培养在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示例详解:随波逐流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适应社会的能力”。

它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变本加厉: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⑵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西蜀。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
1.望文生义。

如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解析:“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而该句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只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误解为“面对美味大餐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表意矛盾。

如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解析:“通宵达旦”意为整整一夜直到天亮。

既然科研小组是通宵达旦工作,
那么后面就不要说工作到凌晨一点。

这里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悖。

3.搭配不当。

如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解析:“巧夺天工”,语出元赵孟《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夺”的意思是压倒、胜过。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这里用它来形容天然的奇山胜景,很明显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与此类似,2011年江苏宿迁题也有这样一个错例: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解析:“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常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该句却用于描写“树木”,搭配不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如下:1.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仅从字面上解释成语的含义。

例如,“登峰造极”原意是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成就达到了最高峰,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表示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2.褒贬误用:指在运用成语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理解错误,褒贬混淆。

例如,“想入非非”原意是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是中性词,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表示胡思乱想。

3.语境不合: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成语的含义与句子的整体意思不符。

例如,“美轮美奂”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美好事物,如“美轮美奂的舞姿”。

4.画蛇添足: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都有使人震惊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后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并散布谣言。

5.颠倒词序:指在使用成语时,将成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或错位。

例如,“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文思敏捷,落笔成章,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做事之前没有计划或条理。

6.断章取义:指在使用成语时,只截取成语的一部分来表达意思,忽略成语的整体含义。

例如,“万人空巷”原意是形容人们都出来观看盛大的场面,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街巷十分冷清。

7.张冠李戴:指将一个成语错误地用于另一个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成语上。

例如,“首当其冲”原意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现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混淆字形:指由于字形相似而将两个不同的成语混淆使用。

例如,“再接再厉”和“厉兵秣马”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前者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后者形容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但有时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家。

常见的误用成语

常见的误用成语

中考语文——常见的误用成语误用成语第一类:感情色彩(1)褒贬颠倒褒义词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贬义词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考,死了的父亲;妣,bǐ,死了的母亲。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丘,土山;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多用贬义)。

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成语误用的十个类型

成语误用的十个类型

考点:中考成语(词语)误用的十种类型从这几年的题目来看,重庆卷对成语(词语)的考查,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谦敬错位;⑤语义重复,自相矛盾;⑥不合逻辑;⑦夸大其辞,不知轻重;⑧不合语境;⑨形近混淆;⑩搭配不当。

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题中常见的几种成语误用类型综观各地中考试题,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识别“误用”成语。

现从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撷取部分“成语误用”题作简要解析。

一、褒贬不分
例1: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江苏扬州市试题)
“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不合适。

二、表意重复
例2: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江苏泰州市试题)
“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纯属多余。

三、轻重失当
例3: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甘肃省试题)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这里指代考场上考生答题遇到的困难,显然过重。

【实战演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里保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B.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C.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缩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D.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B.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C.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D.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