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玄学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中国化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中国化作者:葛睿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魏晋是秦汉与隋唐之间的过渡阶段,不仅是政治上各种创制产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继承发展、吸收创新的关键时期。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从东汉传入,到隋唐兴盛,这种强烈的变化都是在魏晋时期的有效传播所致。
而在传播过程中,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玄学;佛教;中国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自东汉明帝遣使天竺取回《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释家宏旨便正式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但从两汉到隋唐这一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人信服,万众皈依的,在中国传统思想儒家经学变动的过程中,佛教学习、吸收、融合,最终深刻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众家纷呈、涵盖万千的流派,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比较普遍信奉的宗教。
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很有特色,正是其成功,才有了隋唐佛教的兴盛。
而其成功,与魏晋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儒学与玄学儒者是三代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的一种特殊的从业者,他们大者为国家管理礼仪,小者为普通百姓操办丧葬仪式,这些以礼仪服务为主要工作的人就是儒者。
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儒者,还是儒家的传人,都十分注意礼仪,认为礼义廉耻,国之栋梁,缺一不可。
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有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儒家的学说便随着这些弟子传播到了中国的各个地方,并且被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
始皇帝“焚书坑儒”和秦末的战火,虽然没有使各家学说完全断绝,但是这次文化史上的大劫难同样对儒家的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毁坏,以至于汉初皇帝下诏,广招天下古籍,珍藏于秘术阁等机构和学府中,并对先秦各家学派思想学说(尤其儒学)进行恢复,经学由此产生。
民间搜集起来的经书,比如故秦博士伏生凭记忆口授记载成书的《今文尚书》,其中就存在着很多与鲁恭王坏孔子宅发掘出来的经书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这反映在治学者的思想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今文经学者主张微言大义,讲求义理;古文学者认为六经皆史,崇尚考据。
自学玄学知识点总结

自学玄学知识点总结玄学,又称玄理、玄义,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思想学说。
它包含了哲学、宗教、道家、儒家、佛家、易学、占卜、风水等多种元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学强调阐发天人合一、万物归元、虚静无为、过往不恋、悟得自然、通乎圣贤、敦真化微等思想观念。
其内涵较为深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领悟。
本文将围绕玄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读者了解玄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一、玄学的渊源玄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其所传达的变化观念、阴阳学说、六爻占卜等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玄学发展。
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也为玄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社会伦理规范,道家提倡虚静无为,佛家强调觉悟解脱,这些都为玄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鲁迅曾说:中国庙堂文化之中,一值只是如朱子、王阳明、顾炎武、洪应明、王夫之、夏敬能、曾国藩之流,不可一世的现实主义与道德主义,他们都是泾渭分明的,与真正的文学毫无相干。
科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而人生的艺术是一门实际的科学。
所以象我们朱王的这样的唯利是图的理论,决不容易在人生的艺术中行得通。
最后要批评这样的理论是要犯宗教的错误,不过用一口法语说:“玄学”便了事。
二、玄学的思想内涵1. 天人合一玄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即天地万物与人类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认为人身是宇宙的微观体现,宇宙是人身的宏观映射。
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互动与关系,是玄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2. 万物归元玄学强调万物归元的观念,认为万物具有共同的本源。
阴阳、五行、八卦等理念,揭示了万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在玄学的视野中,万象隐约,道法自然,超然物外,归于一元。
3. 虚静无为玄学主张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强调追求虚无、平静、无为、无欲的境界。
克己复礼、谦谨宽容、澄清心灵,才能达到真我真性的境界。
4. 过往不恋玄学主张过往不恋的思想观念,即过去的得失、成败、过错等乃是过往的事。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2016年第3期(总第146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6/GeneralNo 146/May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方映灵【摘要】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僧肇;《不真空论》;佛学玄学化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120-07 僧肇(384-414)是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即“四圣”(道生、僧肇、僧融、僧睿)之一①。
他以擅长般若空宗著称,有“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之誉②,是东晋后期极为重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
他的最主要代表作《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被汤用彤评价为“实无上精品……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③。
僧肇的突出贡献,是以“即体即用”的“体用不二”论,既解决了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空色分离难题,开启了佛学中国化发展方向,又解决了魏晋玄学的体用二分问题,推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建构。
由于这种即佛即玄、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僧肇佛学与玄学的关系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僧肇“解空”的重要篇章———《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进一步探讨和梳理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一“空”是佛教的核心基本概念,不同的佛教宗派对“空”有不同的解读。
般若中观学派对“空”的解读是“缘起性空”、空有相待而存。
它认为: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由于各自的因和缘假合而成的,并没有实在自性,不能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成为实有本体。
如何看待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问: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
济群法师答:我对周易并不了解,但从佛教角度来说,并没有对风水、看相等一概否定,只是反对出家人为人看相或勘测风水,尤其是以此谋生,是戒律绝对禁止的。
因为佛教强调因果,提倡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要改变命运,应该从心行着手,从因地着手,这样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对于往昔业力招感的果报,则应坦然接受,而不是通过什么方式刻意逃避。
至于风水、算命之类,并非无稽之谈。
因为世界是缘起的,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气息,从而对居住者产生影响,确有一定规律可循。
至于算命的准确与否,则取决于操作者能否通过正确方法掌握这一规律,也取决于操作者的心智、能力和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佛法也告诉我们:缘起甚深。
通过看相或风水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一个有限的层面。
即使像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所知所见仍是有限,不能像佛陀那样遍知一切。
作为学佛者,不应迷恋于此。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比较

之 学 , 加 分 析事 物 观 念 , 究 “ 名 ” “ 详 考 形 、 言意 ” 等论 题 。
玄 学产 生 的社 会 历 史 背 景 是 什 么 呢 ? 一 方 面 是 东 汉 后 期 , 官专 政 不 仅 使 政 治 黑 暗 , 且 也 垄 断 了 仕 途 。这 时 的 宦 而 选举 、 征辟 , 都要 按 照 他 们 的 爱 憎 行 事 , 就 严 重 地侵 夺 了 士 这 人 的上 进 之路 。这 一 时期 , 学 生 已 发 展 到 三 万 余 人 , 郡 太 各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_ 寺 牛 孛 卡 夺 串 夺 { ÷ 夺 ÷ 寺 夺 夺 幸 孛 牛 ÷ 孛 。 ÷ 夺 毒 ( 丰 孛 牛 毒 { 毒 毒 6 6 6 6 6 争
第 8卷
第 4期
漯 河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u h o ai n l e h o o y Colg o r a f o e V c t a T c n lg l e L o e
VO . 1 8 NO 4 .
20 0 9年 7月
J 12 0 u. 0 9
魏 晋玄 学 和 佛 教 般 若 学 之 间 在 基 本 理 论 和 观 点 上 都存 在 着 相 似 性 , 者 之 间 的 相互 转 变 是 不 同 背 景 文化 交 流 上 的 两
魏晋时期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 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 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
统治者为了维护利益,必须改弦更张, 统治者为了维护利益,必须改弦更张,寻找新的思 想武器和统治法术, 想武器和统治法术,新的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 生的。 生的。
3.现实政治的需要 3.现实政治的需要
3.玄学家多力求把孔子和老子、道家的 无为和封建的伦理等级关系和观念结合起 来。
玄学家一般都很推崇孔子,尊其为圣人, 玄学家一般都很推崇孔子,尊其为圣人,但他们所 说的孔子,已不是孔子的原型, 说的孔子,已不是孔子的原型,而是被染上了若干道 家的色彩。而且他们还认为,孔子是圣人, 家的色彩。而且他们还认为,孔子是圣人,老子是贤 圣人与贤人也不是对立的, 人,圣人与贤人也不是对立的,只是人的道德修养的 两个不同层次,不能截然分开。总之, 两个不同层次,不能截然分开。总之,玄学家把孔子 老子的思想融合了。 老子的思想融合了。
一、魏晋时期玄学
“玄学”其广义是指一切抽象的理论,也称“形而 玄学”其广义是指一切抽象的理论,也称“ 上学” 即研究超经验东西的学说。其狭义就是指“ 上学” ,即研究超经验东西的学说。其狭义就是指“ 魏晋玄学”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魏晋名士 借用《老子》一书的范畴, 能不能生“ 借用《老子》一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 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 建立起不同的学术流派,统称玄学, 建立起不同的学术流派,统称玄学,玄学不是道家学 说的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续, 说的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续,而是儒道合流的 思想体系。 思想体系。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玄学与佛学成为了主要的学派之一,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570年统一的汉朝灭亡后,经过魏、蜀、吴三个分裂王朝的对峙和魏、晋两个正统王朝的相继兴起,最终定型的一个时期。
政治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封建分封最重、封建制度衰落和经济形态顿时转变的时期。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起源于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南北朝。
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有佛教、儒家等其他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哲学学派。
在玄学中,“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的本质和精神的本质,是所有现象的根源。
玄学主张“玄而又玄”,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探究一切存在的根源,求得人类思想的终极价值,并认为找到“玄”的本质就可以达到超脱物质的境界。
玄学因为认为要达到境界,必须修炼,所以玄学也是一个与修道或修身密切相关的学派。
在魏晋时期,《庄子》、《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受到了重视,这使得玄学逐渐展开了它的思想体系。
三、佛学的形成佛学是指以古印度佛教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而成的哲学学派。
在魏晋时期,由于汉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压迫,佛教传播极为困难, 直到魏晋的南北朝时期才逐渐传入中国。
在传播过程中,佛教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佛学传统。
佛学强调追求超越生死的境地,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佛学主张释放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同时佛学也注重修养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品质,希望借助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境地,实现心灵上的超越。
四、玄学与佛学的异同玄学和佛学都强调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超越传统的所见所闻,寻求超越生死尘世的境界。
但是两者在本质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
玄学认为“玄”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探究“玄”本质是探究哲学的本质,而信仰“玄”本身是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浅论魏晋玄学与道、儒、佛三家的关系

浅论魏晋玄学与道、儒、佛三家的关系作者:陆晴晴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玄学作为一种高深的哲学思想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魏晋玄学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了当时道、儒、佛三种主流思想的影响,对它们既有吸收,也有改变,从而趋于符合魏晋名士的心理状态与精神追求。
关键词:玄学;道;儒;佛;魏晋“玄学”一名源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这种深奥的哲学到了魏晋时期达到鼎盛。
魏晋玄学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当时三大主流思想道、儒、佛家的影响,在与三家思想融合、偏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一、魏晋玄学与道学对于玄学和道学的界定经常混淆不清,从严格意义上讲玄学并不等于道学,玄学吸收了部分道学思想,并且玄学思想的形成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绚丽函着玄智,玄智者道心之所发也”,玄学提倡清心寡欲的道家理念。
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道家理念是:“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他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
何晏在《无名论》中说:“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
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
”何晏把“无”抬高到与老庄提出的“道”同样的地位。
王弼在《老子注》第一章就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老庄思想是“绝圣弃智”,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却认为“圣人体无”,可见魏晋玄学明显与道家思想不同了。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权力更替,统治腐朽。
士人们慑于统治者的淫威,为求苟全性命于乱世,心中常有郁结不得抒发之情。
面对这种时代的高压,他们唯有寄身自然,放浪形骸,远离政治围场,那么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无疑是最佳选择,恬淡无为,顺其自然,高蹈出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佛学和玄学
在我国魏晋时代,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两股重要的思潮,这两股思潮以其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辨形态呈现于历史舞台。
而且各有五光十色的支流派别,纷纭庞杂的体系结构。
“佛学”和“玄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佛学也就是佛教哲学,是东汉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
它着重宣扬灵魂轮回说,因而也特别重视内心,主张养生养神,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以为这样就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而成为佛。
魏晋时代,佛学与当时起支配地位的玄学唯心主义思潮相结合,佛玄合流,后来又反过来给玄学唯心主义以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玄学唯心主义,并取代了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统治思想。
历史在发展,佛教也跟着变化,东晋末年以来i,门阀士族日趋绝对化,门第壁垒森严,同时佛教僧侣内部也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促使当时士族、王子、帝王和佛教学者都十分关心来世成佛的问题。
但是当时大乘般若学有个弱点,就是它偏重于对世界的晦涩的抽象的哲理思辨。
从而带来两个局限性:一,只有具备较高水平和唯心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能理解和接受。
因而往往只能流布于封建统治者和知识界的上层,难以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
二,相对缺乏关于如何成佛的信仰宣传。
从而客观上也冲淡了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根本特色,削弱了佛教麻醉作用的发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般若学在登峰造极后,就转而趋于沉寂,而为日益昌盛的涅槃学嗦取代。
涅槃学主要是杜撰和阐发佛性学说,“涅槃佛性”问题是东晋末年南朝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和思想根源。
它既非外来的佛学思想直接影响的产物,也非我国以往传统思想孤立地演变的结果,而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现实政治需要,继承改造和发展先秦至两汉以来道家、儒家等思想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魏晋玄学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指我国魏晋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天人之际”的,“天”指天道,即宇宙观,“人”指社会人事,包括政教措施。
所谓“天人之际”就讲天道和人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也就是讲宇宙“自然”和“社会名教”的关系的理论,所以它既是哲学,又是社会政治学说。
从哲学的高度它论证社会政治思想,就是魏晋玄学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因此,又可以说魏晋玄学是一种政治色彩极为浓重的哲学。
魏晋佛学与玄学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相异点:一,内容不同。
魏晋佛学是讲出世的,讲所谓众生成佛;而玄学则讲治世的,讲封建最高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前者以超面貌出现,后者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思想渊源不同。
魏晋佛学是吸取魏晋玄学又继承印度佛学再重组合而成的思想;玄学则是中国原有的儒道等思想演变而成。
玄学影响佛学,佛学又反过来影响玄学。
三,地位不同。
虽然佛学和玄学都受到专制统治者的提倡。
但当时居于正统的是玄学,玄学直接和门阀士族统治相配合成为帝王和名士治理国家和立身行事的指导思想,而佛学是玄学的助手,处于从属地位。
四,作用不同。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相对它先前的汉代经学,从神学目的论演变为唯心主义本体论,由神创造宇宙说演变为宇宙万物体用说,以“忘言忘象得意”的方法论取代了烦琐注经象数类比的方法。
而魏晋佛学则以它的宗教信条麻痹人民的思想,把人们引上了脱离现实世界的歧视。
而它们的相似点主要有:一,唯心主义的思想性质相同;佛学和玄学主流派都是倡言“空”“无”,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路线。
二,都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佛学和玄学对有无、生灭、本末、体用、言意等论述都是唯心的,但又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于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联系和区别,都有启发,借鉴作用。
三,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相同之处。
四,都是门阀士族的统治工具;玄学以其鲜明的
政治色彩直接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佛教则是披上超政治的外衣,以超政治的形式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张松:131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