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计算实例

合集下载

个人所得税法案例

个人所得税法案例

个人所得税法案例发年货要缴个税【典型案例】某单位在过年期间发放给职工年货一份价值500元,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地税局在纳税评估时发现,责令补缴个人所得税。

【法律规定】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释法说理】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单位在过节期间发放给职工的实物福利应并入其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庆典礼品要缴个税【典型案例】张某参加A公司的庆典活动取得礼品一份价值200元,A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40元。

【法律规定】单位和部门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他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

对个人取得该项所得,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其他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所得的单位代扣代缴。

【释法说理】现在企业或部门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经常会向嘉宾、客户发放各种礼品、纪念品,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借款要缴个税【典型案例】王某从自己投资的有限公司借款,并数年未还,后被税务部门检查发现,补缴税款及加收滞纳金。

【法律规定】纳税年度内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其未归还的借款可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释法说理】由于个人取得股息时要征收个人所得税,所以很多个人股东就以向企业借款的形式取得经营收益,逃避纳税义务,2003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文件规范了纳税行为。

主动申报缴个税【典型案例】李某是南京人,就职于昆山一家外资企业,户籍所在地为南京,2010年取得工资薪金所得20万元,李某于2011年3月1日向昆山市地方税务局进行了自行申报。

个税计算案例范文

个税计算案例范文

个税计算案例范文公司员工小王月薪9000元,根据国家的个税政策,我们来为小王计算他的个税。

首先,根据国家个税政策,每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超过5000元的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根据不同级别的收入有所不同。

根据个税法规定,计税收入为税前工资减去个税起征点。

起征点为5000元,小王的计税收入为9000-5000=4000元。

接下来,根据个税法规定,税率分为7个级别。

根据小王的计税收入4000元所处的级别,我们可以查找相应的税率表。

级别,收入范围,税率,速算扣除数---------,-------------,--------,-----------1,0-3000,3%,0根据表格,小王所在级别为2级,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10元。

个税计算公式为:个税金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小王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000元,个税金额=4000×10%-210=190元。

所以,小王每个月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90元。

除了每月的个人所得税,小王还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

按照国家规定,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具体费率根据工资收入的不同情况有所差异。

假设小王的社保费率为10%,9000元的工资需要缴纳9000×10%=900元的社保费。

所以,小王每个月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90元和社保费900元。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王的税后收入,我们来计算一下小王的税后工资:税后工资=税前工资-个人所得税-社保费小王的税前工资为9000元,税后工资=9000-190-900=7910元。

所以,小王的税后工资为7910元。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在如今的复杂税收制度下,个人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种之一。

对于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户和企业主来说,了解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应对该税种。

首先,经营所得是指个体户和企业主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入。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是对这些收入进行计税的一种税种。

税率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规规定,根据不同的经营所得额进行递增计税。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额和确定应缴税款。

第一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体户和企业主经过允许的费用扣除后的净收入。

企业主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符合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规规定的各类支出,包括生产成本、业务费用、税金等。

个体户可以根据规定的办法适当扣减收入。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选择核定征收或查账征收方式。

第二步,计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经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后,可以得到税额。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至35%,根据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采用递增税率进行计算。

具体的税率表可以参考相关法规和税务部门发布的公告。

第三步,确定应缴税款。

应缴税款是根据税额进行计算的。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是按月、季度或年度缴纳。

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应的纳税期限进行缴纳。

除了上述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额外说明。

例如,对于新设立的个体户和企业主来说,在初始阶段可能会享受一定的减免政策,需要参照相关法规进行特殊计算。

此外,对于经营所得超过一定额度的纳税人,还需要进行年度自行申报和汇算清缴,以确保税款的准确缴纳。

此外,纳税人在计算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时,应合理、合法地进行税前扣除和费用扣除。

同时,需要妥善保留相关的凭证和文件,以备税务部门的审查。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因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而有所不同,纳税人应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具体规定进行计算。

经营所得个税计算公式

经营所得个税计算公式

经营所得个税计算公式一、个税的背景介绍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缴纳的税款。

而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经营所得是个体经营活动所得到的纯收入,需要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经营所得的计算方法个体经营者的经营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税务机关规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的。

在我国,经营所得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1. 季度计税方法:季度计税方法是指将纳税年度划分为若干个季度,每季度结算一次个人所得税。

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营业收入 - 成本费用 - 5000元(起征点)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其中,税率根据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区间而有所变化。

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计算而设置的固定值。

假设某个体经营者的某个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0000元,成本费用为3000元,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季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是(10000 - 3000 - 5000 = 2000元),根据税率表,找到相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就可以算出该季度应纳税额。

2. 年度汇算方法:年度汇算方法是指将纳税年度的经营所得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汇算。

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全年的经营收入 - 累计全年的成本费用 - 累计全年的减免税项目 - 5000元(起征点)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累计全年已预缴个人所得税使用年度汇算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需要将纳税年度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后再进行计算。

三、经营所得个税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个体经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时,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由国家税务机关依法规定。

一般来说,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与应纳税所得额相关,通常是根据收入水平高低来设定的。

以当前个体工商户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例:收入在0-1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收入在15000-3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0元;收入在30000-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4050元;收入在60000-1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6550元;收入在100000-15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为10050元;收入在150000元以上的部分,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为14750元。

案例解读个人所得税计算

案例解读个人所得税计算

案例解读个人所得税计算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和财产状况,按照一定的税率和税基进行的纳税。

在个人所得税计算中,通过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法定应税所得、税率和计税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以下是一个案例解读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案例:小明是一名公司职员,在2024年全年的工资收入为20万元,同时还有一份理财产品收益为10万元。

他的家庭支出总额为5万元,同时他还有一个子女,每月支付的子女教育费用为500元。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对于该案例中的个人所得税计算,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年度收入总额减去费用、捐赠和其他扣除。

根据案例中的情况,小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如下:收入总额=工资收入+理财产品收益=20万元+10万元=30万元费用=家庭支出总额+子女教育支出=5万元+(500元/月×12个月)=5万元+6万元=11万元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费用=30万元-11万元=19万元第二步,确定适用税率。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后的规定,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所得计税,实际应税所得适用税率不同。

2024年个人所得税税率分为7个级别,分别是0%、3%、10%、20%、25%、30%和35%。

根据案例中的应纳税所得额19万元,适用税率如下:0%的税率适用于0-3万元的部分;3%的税率适用于3-12万元的部分;10%的税率适用于12-25万元的部分;20%的税率适用于25-35万元的部分;25%的税率适用于35-55万元的部分;30%的税率适用于55-80万元的部分;35%的税率适用于超过80万元的部分。

根据这个规则,小明的适用税率如下:0%的税率部分为0万元;3%的税率部分为3万元;10%的税率部分为12万元;20%的税率部分为4万元。

第三步,计算应纳税额。

根据适用税率的不同,计算小明的应纳税额如下:应纳税额=(0%税率部分×0%)+(3%税率部分×3%)+(10%税率部分×10%)+(20%税率部分×20%)=(0万元×0%)+(3万元×3%)+(12万元×10%)+(4万元×20%)=0万元+0.09万元+1.2万元+0.8万元=2.09万元综上所述,根据该案例,小明的应纳税额为2.09万元。

境内外经营所得个税计算例题

境内外经营所得个税计算例题

境内外经营所得个税计算例题案例情况:一位中国居民纳税人,2019年在境内获取综合所得工资所得18万元,综合所得全年预缴个税180000*20%-16920=19080元。

其中:境外A国劳务所得(应并入综合所得)5万元,A国劳务所得扣缴个税1万元并获取完税凭证,A国股息红利所得10万元,A国股息红利所得扣缴个税1.5万元;境外B国劳务所得(应并入综合所得)5万元,A国劳务所得扣缴个税5000元并获取完税凭证,B国经营所得10万,B国经营所得扣缴个税7000元并获取完税凭证;境外C国股息红利所得10万元,C国股息红利所得扣缴个税3万元;出租房屋所得20万元,C国扣缴个税6万元并获取完税凭证。

税费计算:1、分项所得-综合所得分国计算2019年汇算清缴时,境内外综合所得合计18+5+5=28万,综合所得全年应纳税额=280000*20%-16920=39080元。

境外A国综合所得抵免限额=境内外经营所得应纳税额*A国综合所得/境内外综合所得合计=39080*50000/280000=6978.57元,A国实际扣缴个税10000元大于抵免限额则只能按照限额抵免,即A国税收抵免限额为6978.57元。

境外B国综合所得抵免限额=境内外综合所得应纳税额*B国综合所得/境内外经营所得合计=39080*50000/280000=6978.57元,B国实际扣缴个税5000元小于抵免限额则按照实际交税额抵免,即B国税收抵免额为5000元。

因此2019年综合所得应补税金额=全年境内外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综合所得境内预缴税额-A国综合所得抵免税额-B国综合所得抵免税额=39080-19080-6978.57-5000=8021.43元。

A国未抵免完部分10000-6978.57=3021.43元可以结转以后继续在A国所得抵免。

2、分项所得-经营所得分国计算2019年汇算清缴时,境内外经营所得合计10万,经营所得全年应纳税额=100000*20%-10500=9500元。

个人所得税计算

个人所得税计算

个人所得税计算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个人所得税计算考虑到很多人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不是太清楚,要想很好地对个人所得进行纳税筹划,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做一下初步了解。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计算(一)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的一般纳税计算计算公式:(月工资、薪金所得-800/40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例1]某纳税人2000年6月份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收入4800元,请计算其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4800-800=4000(元)应纳税额=4000×15%-125=475(元)因此该纳税人6月份应纳税额为475元。

(二)同时取得两处(及以上)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计算同时在多处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合并计算应纳税额。

[例2]某纳税人同时在中国境内两家企业任职,2000年7月份在该两公司分别取得工资类所得2000元、2200元,试计算该纳税人7月份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2000+2200-800=3400(元)应纳税额=3400×15%-125=385(元)因此该纳税人7月份应纳税额为385元。

(三)雇佣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纳税计算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凡是由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的,支付单位应代扣代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为了便于征管,税法规定,对于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采取由支付者一方减除费用的方法,即只由雇佣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按照税法的规定减除费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再减除费用,以支付金额直接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例3]刘某为中国某公司的雇员,1999年12月被公司派遣到某外商投资企业工作。

2000年7月该纳税人获得派遣公司工资2000元,外商投资企业工资收入2500元。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以及损失)×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一)、计税基本规定1.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取得的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各项收入,为收入总额。

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前款所称其他收入包括个体工商户资产溢余收入、逾期一年以上的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2.个体户的下列支出不得扣除:(1)资本性支出。

包括: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

(2)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罚款。

(3)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4)各种赞助支出。

(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6)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

(7)用于个人的家庭的支出。

(8)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其他支出。

(9)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准扣除的其他支出。

3.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分别核算生产经营费用和个人、家庭费用。

对混用难以分清的费用,其40%视为生产有关费用准予扣除。

4.个体工商户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二)、扣除项目及标准1.个体工商户实际支付给从业人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个体工商户业主的费用扣除标准42000元/年。

个体工商户业主的工资不得税前扣除。

2.个体工商户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其业主和从业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个体工商户为从业人员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资料:
个人所得税申报表(A表)填写案例讲解
案例一:
甲为一家五金店(个体工商户)A的业主,该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是查账征收,2017年1月至4月A收入总额100万元,累计发生成本费用80万元,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0万元,1月至3月累计已预缴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1万元。

甲有听力残疾,有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残疾人证,并已按相关文件要求办理了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劳动所得定额减征个人所得税备案手续。

甲该如何申报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
解答:
收入总额=1000000(元)
成本费用=800000(元)
利润总额=1000000-800000=200000(元)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00000(元)
投资者减除费用=3500×4=14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00000-100000-14000=86000(元)
税率30% 速算扣除数9750
应纳税额=86000×30%-9750=16050(元)
减免税额=375×4=1500(元)
已预缴税额=10000(元)
应补(退)税额=16050-1500-10000=4550(元)
案例二:
甲为一家个人独资企业A的投资人,该个人独资企业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是查账征收,2017年1月至2月A收入总额40万元,累计发生成本费用35万元,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0元,1月累计已预缴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2000元,甲购买了符合财税〔2015〕126号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每月支付保费200元。

甲该如何申报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
解答:
收入总额=400000(元)
成本费用=350000(元)
利润总额=400000-350000=50000(元)
投资者减除费用=3500×2+200×2=7400(元)
应纳税所得额=50000-7400=42600(元)
税率20% 速算扣除数3750
应纳税额=42600×20%-3750=4770(元)
已预缴税额=2000(元)
应补(退)税额=4770-2000=277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