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最新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西方自然观差异在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十全十美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成立了一个完全分别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弗兰西斯·培根竭力煽动成长自然科学。
他提议:“人的知识和人的气力合而为一”煽惑人们成长科学技能, 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 创建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被视为一种立法联系:“人为自然立法”,他以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联系是自主的、能动的,纵然唯物主义论者以为认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
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发挥和动用怎样的气力——严寒、凶横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应付这些气力的方法,而且是从自然界自己得到这些方法, 使用自然界来应付自然界自己。
”。
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共器械,也许得到人所必要的任何产业。
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
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

作业题目你好,作业如下:有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只需要对“人”负责,不必考虑“自然”本身。
也有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个成员,人类应该关心自然,要敬畏自然,不要冒犯自然。
联系相关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作业要求:作业需要手写完成,字数在1500字左右。
用A4纸,可双面书写。
作业写清学号和姓名。
考试时与试卷一并交给监考教师。
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人们对世界观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依据。
自然观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基本观点,而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东西方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式自然观自古以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强调两者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从而生生不息。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旨崇尚自然,反对干预自然,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
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也是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寻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总的来说,东方哲学思想对自然始终保持一份神秘感,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相对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方便了封建阶级长期思想统治,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不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式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强调自然与人的不同,习惯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
西方自然观一方面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从人本身出发,发现并证明肯定了人的价值,突出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使“自然与人关系”逐渐由人所主导。
另一方面西方自然观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征服自然,注重了人对自然的探索,试图通过对自然领域的探索找出万物的本质,探究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自然观作为科学历史的文化背景之一,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是自然观形成的基础,科学在自然现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早期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东西方自然观的特殊性。
通过分析东西方自然观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过程,进行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为掌握正确的自然观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东西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天人合一不同的早期自然条件, 使得东西方社会对自然界的理解产生明显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对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的比较认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从而为世界建设和谐社会积累宝贵的经验。
1. 自然观的定义所谓“自然观”,系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1] 232.西方自然观西方自然观源于古希腊,其中主要包括唯物主义者的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物质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思维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种子”和德谟克利特所谓的原子。
(2)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恩培多克勒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奴斯”的推动。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1. 什么是自然观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2. 西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
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
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
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
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所需要的任何财富。
从历史的角度看,过去所向往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得不到的,将来总可以得到。
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因此,分析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各方长处,提高个人思想。
3. 具有东方色彩的自然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造成一种对照。
”这段话筒洁却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的体质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煅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
史学家门称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和3世纪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地区都发生了影响久远的事件。
爱琴海周围崛起了一大批说理论道的学者,以致使其后的文化史、思想史黯然失色,后世的许多思想均可在古希腊先圣的智慧中找到源头;在印度,重要的宗教思想和教派相继诞生,一直惠及当今;在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化思想领域空前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就确立于这一时期。
中西方学者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自然观)同样萌生、成熟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
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
”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
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古希腊学者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水(泰勒斯)、火(赫拉可利特)、数(毕达哥拉斯)和空气(阿那克西米尼)等。
公元前4和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的、有着具体形质和重量的原子所构成(所谓“原子”,指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这一学说经伊壁鸠鲁等人的充实后,广为人知。
虽在中世纪它一度沉寂,几近遗弃,但文艺复兴起又重焕生机,并影响着一大批文艺复兴运动的勇士和先锋,自身也最终得以发展成近代的“原子论”。
科技史学家一般公认是“原子论”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
差不多同一时期,先秦的中国哲贤们也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思辨性地提出水、土、虚空、道、阴阳、五行和某些“数”(如“九”)等为天地之本。
其中,庄周之后更多的学者着眼于“气”,认为“气”是万物本原。
战国后期的《鹖冠子》中提出了“元气”概念。
此后,历经诸贤阐发充实,并汲取阴阳、五行、水土等中的部分内容,到秦汉时已发展成一庞大的自然观体系,简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
此观念既吸纳了当时众多学科的知识,反过来又作为自然界的根本性看法,主宰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从而深深地渗透进了各传统学科之中。
中医学自不例外,整个东方自然观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建立在气论之上的。
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元气论和原子论都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它们肯定了世界本原的物质性,并把它们分别归结为“元气”和“原子”。
然而,在许多重要方面,两说又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值得作一比较分析。
尽管元气和原子分别被东方和西方学者认定为世界的究极本原,属于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对这种本原的认识却迥然相异。
东方贤哲认为气是“无形”的(小到没有具体形态)、连续性的物质;其内容没有空隙,外部没有清晰的边界,本身又有阴阳之分(阴气、阳气)。
元气就是阴阳混一之气,而阴阳两气间也无“毫发断处”。
各种有形的具体事物(肉眼所见的种种有具体形态的物体)都是“气”聚合而成的(“气聚而有形”),人体亦不例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物体之间的空间(“虚空”)也充满着“气”;只不过其间的气处于“弥散”状态;有形物体并无不可入性,“气”还可出入其间,使粗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成为互有联系的整体;故有“通天下一气耳”,“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等命题。
气聚合成有形之物事,又可复归于弥散状态,故有形物体与无形虚空之间还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只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就是这些观点,勾勒出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总的看法。
持原子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各种物体是由一种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这种物质微粒称作“原子”。
它们肉眼难以见到,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有形”),有着一定的性质和重量。
不同事物的性质特点是由组成它的原子在形态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借助“还原”,了解组成它的基本物质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舍此便别无他途。
这就是统治着西方科学界的基本信念。
这种信念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物质内部,孜孜不倦地“找到”最基本的物质单位,从而揭示了微观世界一幕幕诱人的实情。
科学就在这种不断深化的“探微寻源”过程中得以发展。
就中医而言,它的发展标志就是从细胞到蛋白质,到大分子,到亚微和超微结构......。
然而,这一基本信念也带来了一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