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初探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外古代颇具代表性的自然观,中国古代选取老庄的自然观思想,展现出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而西方自然观展现出科学的雏形,逐渐脱离了神话和宗教的范畴,寻求隐含的自然法则;同时指出中西方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古代自然观;老庄思想;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自然观也不尽相同。
中国老庄的自然观中国的自然思想的发端当推老庄,《老子》中最先出现“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而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的具体概念不同,而是指“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本质以及天然形态”。
我们都曾好奇万物从何而来,对于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给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道”这个概念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无形确是万物之始,这个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古希腊哲学家说的“水”“火”之类的元素,然后依据道经所说,“道”这个本原的概念,是通过“观其徼”得到的,是通过对于万物发生发展的细致观察中得出的,道也蕴含着万事万物的种种特性,相互联系以及发展规律。
老子的自然观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意识到正如光影相伴一样,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的对立,同时对立面还可以互相转化,并且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即此即彼。
很经典的一个想法就是无是有,有也是无,万物生于有,而有又生于无,只是其中的“无”是表示混沌无绝对规律性,而“有”表示客观存在性。
老子没有直接描述“道”的形状,而是通过类比和寓言来描述“入道”的生命境界,例如经典的无用之用理论,“桂可食,故伐之。
椿树无所可用,所以不夭斤斧,无所困苦,生长不衰”,对于这句话,我翻开了不少解读,有的说人生价值没用才是最有用,感觉是将老子的话直译了,仍然玄而又玄。
后又看到另一种解释,“人死后,化为土壤,重回造化的大冶重新熔造,具有无限可能,有大用。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对各自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而经过几千年发展,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但是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因此追踪溯源,研究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中西方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认识,元素本原来探讨。
关键字:自然观,元素,哲学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造就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之处表现在,古代自然观是一种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
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都是为了在自然这个大环境更好的生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出来的。
都是依据现存环境,所引发的思考。
对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
(1)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比较适宜生存,大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只有适时耕种,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同时,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字】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差异与不同【Abstract】Nature is the general view of nature,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world outlook.Both ancient Chinese and W estern view of nature in general are the simple thought that there is a law and unity of nature.They also emphasize the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things and do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ut simultaneously,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on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logic, etc.【Key word】acient western nuture acient Chinese na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1.什么是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
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1. 引言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
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本方简述了中国在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意义以及其相同之外与不同之处。
一.自然观的概念1.自然观的定义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以及元气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五行说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且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阴阳学说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原因,把自然界有规则的变化称作“阴阳有序”,把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叫做“阴阳失调”。
一切事物都是在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的发展变化的。
八卦说把天、地雷、火、风、泽、山、水八种常见的实物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用八卦的错综配合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八种符号为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弥漫的“元气”所构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在元气之外,别无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从而否定了神的存在。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自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
从狭义上来说,即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是自然环境的同义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我认为当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理论发展方面的差异与两个民族不同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就从古希腊与古中国自然观方面,初探其根源。
(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的第一个时期为前苏格拉底时代。
(1)米利都学派:在古希腊,首先形成自然哲学观念的是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
在泰勒斯以前,古希腊人对宇宙的认识仅仅依靠古希腊神话的描述。
泰勒斯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水”,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水组成。
泰勒斯开启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奠定了基调,他的后继者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基本都走上了他的思维道路,对万物的本源有了不同的认识。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才是万物的本源。
相对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特殊事物从原初物质分化出来,得依赖于具体的“形式”,物质有了“形式”才会从无定形中产生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种观点有它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它避免了直观性,抽象的数更能说明纷繁芜杂的万事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后世的自然哲学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所提倡的形式高于实体,理性高于经验等主张直接成为柏拉图的唯理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甚至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笛卡尔等仍有明显影响。
因此,毕达哥拉斯被称为西方自然哲学理性主义的始祖。
(3)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表面上相脱离的事物和相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对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规律的探讨使他成为古希腊朴素辨证唯物论的开创者。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开创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结构,组成这些具体物质的基本粒子,即“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22号自然辩证法古代自然观初探姓名:马珍专业:自然地理学学号:2013020700古代自然观初探马珍1摘要: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中西方古代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仍然存着一定的区别。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理解不同、中西传统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等。
关键字自然观中国西方古代朴素1、引言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1]。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李约瑟认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2]。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1]。
2、中西方对自然观的理解2.1 中国对自然观的理解在古中国道家所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交合生成万物,在世界的生成的源头中存在着一个不为人所感、比“气”更本质的本原。
西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1马珍1990.12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研究生邮箱:382738619@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他还认为:“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
”北宋的思想家张载也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2.2 西方对自然观的理解在希腊人眼里,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并且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是有秩序、有规则的世界,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 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8]。
在希腊人看来,自然是一个茫茫然有生命的、自我运动的、有感觉的和有意识的有机体,其中人类和其它生物被置于渗透一切的灵魂实体的中心。
这个灵魂最终与构成万物的、不能再分解的材料同一,也是它的纯粹形态。
细微一些的灵魂,不论是上帝的、人的或动物的灵魂,都是由原初材料中程度不同地掺进了它们自己的不大适宜的形态分化而成的。
对希腊人来说,形而上学的和实践的问题都是怎样能够使人类灵魂净化,并重新与宇宙实体完全同一起来。
如古希腊第一哲人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规律燃烧、按一定的规律熄灭”。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自然”的意思,其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3、中国古代自然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2]。
古人称之为常性。
经过后人们对古人这些常性的认真研究,得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常性是在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并总结出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3.1“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的“天人合德”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
孔子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
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等德行联系起来.效法天道始终不改的法则,并认为人对天不是消极被动的顺应。
实现“天人合一”,要靠自身的努力。
只要人充分发挥其本心的作用,就能达到“天人合其德”的境界。
实现宇宙万物与与人类和谐发展[5]。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顺从和依附.希望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核心范畴之一。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代表着自然界。
“天人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足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言天人相通,指的是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一切人与事都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反复强调人应与“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的道理,老子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强调人应师法自然,依据自然规律的变化.寻求人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正式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标志着“天人合一”观念,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在自然观居于统治地位。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古人期望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心理,但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充满了神秘色彩,具有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3]。
3.2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思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范畴。
它最初的原意是指日光的背向,从《周易》和《老子》开始成为辩证思维用来表示对立统一的重要范畴,并被引伸来解释万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老子》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了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易传》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将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即是说阴阳的消长成为化生万物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切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们将阴阳学说与精气学说结合起来,认为作为原初物质的“气”也可分为阴阳,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在“气”的运动中阴阳相互消长的结果。
阴阳学说突出反映了事物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尽管是直观的经验的,但却是古代系统思维中有效的形式。
3.3五行学说与相互联系的观点五行学说产生于我国殷周之际,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朴素认识。
它把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万物归结为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基本的物质基元。
“行”的意思就是强调运动转化。
五行学说按五种物质的特点抽象地归类和演绎不同事物的属性,并用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来阐述客观世界是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统一,形成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转化理论。
它之所以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阐述各种事物性质差异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学说,就在于它力图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原因说明世界的转化,并以五行相生相克属性相配概括描述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演化的图景[6]。
4、古代西方自然观4.1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古希腊时期自然观的开始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包括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米利都学派的本原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多是想象和虚构的内容,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
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原始人的灵魂观念,是从对自身的生理现象中产生的。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世界本原是“无定”,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变化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观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一个由数和数的关系形成的和谐统一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造成万物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观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
火在按规律不断燃烧着熄灭着。
恩培多克勒则认为宇宙万物由“火、气、水、土”四种物质元素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从而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东西;万物分解后又重新回到这四种元素上来。
古希腊时期自然观的辉煌雅典时期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峰,其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最初研究的是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来转为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将世界二重化,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最为著名。
4.2古埃及自然观和古巴比伦自然观古埃及人认为宇宙间原本是充满“原始之水”的混沌状态,后来由“原始之水”中诞生出大气之神“修”,才让我们有了可以呼吸的空气。
古巴比伦人的自然宇宙观认为宇宙的中央是高山形成的圆形大地;大地周围被大海环绕着,而海洋的尽头则是高耸的悬崖峭壁,这悬崖峭壁文化就是世界的屏障,也支撑着像吊钟形的天空。
西方古代自然观对于现实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是体现在建筑方面。
比如古埃及人笃信宗教和多神崇拜,认为人身虽死但灵魂不灭,于是他们非常注重陵墓的修建,例如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金字塔,这种建造的时空序列和体现出的古埃及的时空观,都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西方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的建筑风格讲求十字轴对称以及围和,这与他们信奉的宇宙观时空观等等自然观是分不开的[1]。
5、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同点与区别5.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相同点古代中西方朴素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并且认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有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中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相同的特点:第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第三,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第四,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并且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
5.2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区别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但总体上看,中西自然观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一种“关系自然观”,西方自然观是一种“实体自然观”[7]。
一为“直觉”,一为“理性”。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的,人性化的自然界和人本身是同一的,而古希腊的自然观则不一样,古希腊的自然观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超越于感性事物之上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在中国传统自然观对于感性自然界进行生命体验的同时,西方哲学家则试图超越这种感性体验,将其抽象化为个别的元素和理性化的思辨体系,中国哲学提到自然,比如《易经》,往往是通过自然界与人类的感应,来判断实践的策略,比如《庄子》,则是作为可以逍遥于其中的人性化王国,然而古希腊哲学提到自然,比如前苏格拉底哲学,往往是将感性杂多的自然界抽象为恒常不变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等原子论者,当然还有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大家更是将体验排除在自己的视线之外,而专注于探索其中形而上学的永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