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
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
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
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于景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0191)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2年7月第30卷增刊July 2012Vol.30supp.一、导论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
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中国的“自然” 中国的“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它的演 变过程是一个“同心圆扩大型” 变过程是一个“同心圆扩大型”,即以圆心为 逻辑起点不断向外扩大的动态圆圈。一方面 “天”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扩大,另一方面中 国的“自然” 国的“自然”观在开始形成之际,就为这个概 念的演绎预设了一个“天人合一” 念的演绎预设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作 为这个圆圈的圆周,并且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 “天人合一”的合理性。 天人合一” 因此,难怪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因此,难怪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 锡喊出“人定胜天” 锡喊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后,并没有在中国 引发象但丁的“神曲”那样的后果----文艺复兴 引发象但丁的“神曲”那样的后果----文艺复兴 运动。
(二)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明 1、数学方面的成就 祖冲之的圆周率。 汉朝的《九章算术》 汉朝的《九章算术》中的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 比欧洲早1500年。 比欧洲早1500年。 但是,我国古代几何学比较薄弱,三角学也没 有建立起来;代数没有产生适当的符号系统, 几何也没有形成公理化体系。
2、天文学方面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天文观测记录最系统、最完 整的国家。有关公元前613年彗星的记录,比 整的国家。有关公元前613年彗星的记录,比 1682年哈雷彗星早1500年。 1682年哈雷彗星早1500年。 我国战国时期就有了24节气。 我国战国时期就有了24节气。 天文仪器:东汉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唐代一行 和梁令瓒研制了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元代郭 守敬创制的简仪,其设计和构造水平在世界领 先300年。 300年。
四、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参考书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2、《科学技术史讲义》 科学技术史讲义》 3、徐耀新:《大轨迹》 、徐耀新:《大轨迹》 4、王渝生: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

为。因为大自然被认为是一种罪恶, 代表着物质世界的 诱惑, 是一种邪 恶的力量。在 1336年 4月 26日, 意大利诗人佩脱拉克登上了芬涛克斯 山。此山风景秀丽, 佩脱拉克 立即被他 的美景 所吸引。 但随即 他产生 了一种羞耻感。这一点我们可 以从他给 他的老 师写的 信中得 到证实。 在信中他提到, 他登上此山后, 也不是沉 醉在自 然风光 之中, 而 是打开 圣奥古斯丁的 5忏悔录 6, 希望在自然中找回自己的灵魂。古希腊时期, 人们很少欣赏自然美, 因为古 希腊人不 认为自然 会给予 人比社 会更多
崇尚自然, 顺从自然, 追求对 自然本性 的回归。例 如老子说: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0 [5]庄子说: /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 为而累者, 人道 也。0 [6] 庄子主张 无为而治, 主张 不以人力改 变大自然, 让其与人类和平相处。
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观, 中国人发展出 了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非征服, 平等而非奴役的关系。 黄玉顺 在 5中 西自然 价值观 念比较 6一文 中指 出: / 盘古之化生为天地万物, 即 意味着人 与自然同 源同体, 同 情同构, 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 0。[7]古代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 取赖以生存的物质时, 应当节制。它指出人应当惜生, 生 指的不只是人 类的生命, 也包括所有动植物的生命。人不应当杀生, 禁 止各种有害于 自然生长的行为, 让各种生命自然成活和 生长, / 无伤 0、/ 不 夭其生, 不 绝其长 0。[ 8]不仅人的生命, 所 有其它的 生命也都有 其价值, 有其意义。 在这些对自然万物的关爱背后则是一种 / 天人合一 0, 与自然 和谐相处 的精神。这一点我们在王阳明 的著作中 可见一斑: / 夫人者, 以 天地万 物为一体也。 , ,是故见孺子之 入井而必 有怵惕 恻隐之 心焉, 是其仁 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 觳觫而必有不 忍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 也, 见草木之 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 是其 仁之于草 木而为 一体也。 草木犹 有生意 者也。见瓦石之 毁坏 而必 有 顾惜 之心 焉, 是 其仁 之于 瓦 石而 为 一体 也。0 [ 9]而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是将 / 万物平等 0视为 / 天 道 0, 同人类中心 论, 尤其是同那种以自然界万 事万物都 是为人而 生成和 创造的 目的论 是严格对立的。我们从 5列子说符 篇 6中便可看到 道家的 / 万 物与人平 等 0, 人不可占有和主宰自然。引文如下: 齐田氏祖于 庭, 食客千人。中 坐有献鱼雁者, 田氏视之, 乃 叹曰: / 天之 于民后矣! 植 五谷, 生 鸟鱼以 为人之用。0众客和之如 响。鲍氏 之子年 十二, 预于 次, 进 曰: / 不 如君 言, 天地万物与我 并生, 类也。类 无贵 贱, 徒 以小 大智 力而 相制, 迭相
(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的全部内容。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引言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及其体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概括来讲,就是东方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比较(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的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制约[1]。
不同文化体系间以及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中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西方不同古代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再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用处。
关键字: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正文:在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孩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呕吐不止。
他的奶奶说:“没事的,去村头找个风水先生,让他给看看家里的风水,看是不是得罪了那路神仙,或是什么孤魂野鬼啊。
”正在上大学的表哥马上反对她,“快去看医生,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啊。
”这则对话正好说明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元气说”、“五行说”、“阴阳说”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朴实的哲学观。
殷周宗教,既有“帝”或“矢”的抽象圣神概念,又有非常广泛的信仰活动,它堪与同一历史时期的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相媲美,然而事实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上诞生[2]。
在原始社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崇拜和图腾崇拜,但是,并未形成一个主宰整个自然和社会的至高的统一神。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统一的君主就不会出现统一的神。
”元气说曾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过很长时间的主流地位。
共经历了先秦秦汉宋代和清代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达到了相当的系统性。
元气说是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气于道家之说为一气化三清的一气,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另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和类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金、木、水、火、土之间有着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其中五行又有三大类别,分别是天干五行,地行五行和干支五行。
五行说最好的运用是《易经》,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易经》是打开智慧的学问。
上古大智者伏羲氏,将成千上万的字词变化与人生哲理,以及中华大地重大事件,反复推算简练浓缩在易经原文约四千二百个字之内,压缩到易经里的三百八十四段卦爻内,再精简到易经六十四个卦名中,更简化成八个基本符号,建立意义深刻丰富意象的哲理,用来教育上古先民,这是须具备相当高度的文化文明才能办到的事,遥想上古先民所具备的精神文明,真令人感叹佩服。
孔子发现易经有关的人文哲理创立儒家思想[3]。
孔子的儒家学说主要为文行中信,仁义礼节,知书达礼的人文素养之道,终归目的是要人成为一个,中庸守礼的仁人君子,这确实出自易经文中的记载,有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堪称儒学之基础源头。
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各个封建王朝都无比推崇的治国驭民的纲领思想。
汉朝的董仲舒就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断。
甚至到了清王朝灭亡时,康有为等还力挺儒术,跪拜孔子,以此为封建王朝复辟造势助威。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根深入人心。
而从中映射出五行说哲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等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通过指节可以观天、通过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
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算,一看掌纹,能断出凶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阴阳说在道教理论中比较常见,道教的教义强调今生,告诫信徒,重要的是在于今生的修行,而不是来世。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等贵族,他们希望达到道教的长生不老的境界,为此他们聘请道师,举全国之力,建造道观,炼制丹药。
然而他们大多都因为吃丹药而中毒丧命。
“努力在当下,而非来世,强调今生的修为,无为而治。
”等哲学教义都是很积极向上的。
阴阳说在中医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它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学虽然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
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
从以上所说来看,中医是离不开阴阳来说理的。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
西方古代自然观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批统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
如泰勒斯、巴门尼德、德谟克里特等。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自然哲学时期、希腊化和罗马哲学时期、古罗马哲学时期。
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
同时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一个同名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4]。
比如,具体的美的事物有无数个,“美的理念”却只有一个,美的事物以美的理念为目的,不断地追求它,却永远不能达到它。
所以,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5]。
他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
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思想。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的原因,首先要归于地理环境。
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东部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海上交通还不发达,西北部是连绵的高山峻岭,中国的古代文化就是处于这种封闭、与世隔绝条件下发展。
而同时绵延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四季分明,热量充沛,大河送来灌溉,季风带来降雨,可天然支撑巨大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血缘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同质人口。
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的异质人口和异质文化同化。
正如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事连绵不断,但是这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空前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很多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墨家等。
而反观欧洲大陆,古希腊土地贫瘠,地形险恶,大部分是布满巴尔干半岛特有的崇山峻岭和深峡险谷,仅在沿海有些平原,为密集的高山峻岭所切割而十分零碎。
全境也无一泄千里的大河提供灌溉、航运之利。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使古希腊夏季虽有充沛热量,却极为干旱。
冬天则细雨绵绵,缺乏热量。
自古以来希腊虽能出口葡萄酒和橄榄油,却无法自给粮食。
不过与希腊同在地中海沿岸的文明都是农本文明,这就为希腊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的驱动。
而古希腊通过海上交通学习这些先进文明的知识经验,同时地中海的阻隔减少了其被强大专制帝国吞并的危险,使其可以有较为自由的研究环境。
古希腊的崇山峻岭虽然不利于农业和人口繁殖,却为自由城邦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最佳的天然条件。
各个城邦能借助周边的高山自卫,却由于腹地和人口的有限,没有一个城邦可迅速崛起,抑制其它城市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