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流沉积

合集下载

12重力流

12重力流

海 底 扇 相 模 式
Bill Yu
图 8—25 扇中水道形态与充填(据 Kolla 和 Coumes,1987)
Bill Yu
Bill Yu
(三)深水扇体相模式
1、点物源——富泥型 点物源 富泥型
Bill Yu
点物源——砂泥型 砂泥型 点物源
Bill Yu
点物源——富砂型 富砂型 点物源
线物源——砂泥型 砂泥型 线物源
Bill Yu
线物源——富砂型 富砂型 线物源
Bill Yu
线物源——富砾型 富砾型 线物源
Bill Yu
第八章
第一节
重力流沉积体系
沉积物重力流概念、 沉积物重力流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
1、流体得力流:使砾、砂、粉砂、粘土等物质借助液态流 流体得力流:使砾、 粉砂、 体由高向低流动,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体由高向低流动,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2、沉积重力流:砾、砂、粉砂、粘土等沉积物和水体混合 沉积重力流: 粉砂、 物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的流动,不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物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的流动,不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Bill Yu
Bill Yu
碟 状 构 造
Bill Yu
低密度与高密度浊流的特征与区别
Bill Yu 高密度浊流的沉积层序
第二节 一、重力流形成条件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机理
沉 积 物 重 1、足够的水深 力 流 2、足够的坡角 的 搬 3、等效水退(不稳定背景) 等效水退(不稳定背景) 运 4、充沛的物源 5、一定的触发机制 过 程
二、重力流分类
类型
支 撑 类 型 沉 积 物 剖 面 岩 石 类 型
碎屑流
颗粒流
液化流
浊流
重力流沉积物连续统一体示意图

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对比

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对比

珠江 口盆地 浅水 区和 深水 区重 力 流沉 积特 征 对 比
乔 博 张 昌民 , 家 元 , , 杜 ,朱 锐 一
( . 江 大 学 油 气 资 源 与 勘 探 技 术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 . 国海 洋石 油 总公 司 深 圳 分 公 司 ) 1 长 2中

要: 通过 岩心观 察 , 层 理构造 、 从 生物 活动 、 殊构 造和 鲍马 序 列 4个方 面分析 了浅水 区和 深 水 区重 特
基金项 目: 国家 “ 十一 五 ” 大 专 项 ( 号 :0 8 X 5 2 一 0 ) 助 。 重 编 20Z 003O2资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博 ,9 7年 生 , , 江 大 学 在 读 硕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沉 积 学 与层 序 地 层 学 。地 址 :4 4 2 ) 北 省 荆 州 市长 江 大 学东 乔 18 男 长 研 ( 3 0 3湖 校 区 9 4信 箱 。E— i:b 2 1 4 2 . m 0 ma lq 1 3 2 @1 6c o
岩心进 行详 细描 述 。笔 者通 过对 惠州地 区粒度资料 分析 , 发现 C 图中样 品点 群分 布基本平 行于 C
种 环 境 下 所 发 育 的重 力 流 差 异 和 形 成 机 制 的认 识 明显不 足 。笔 者通 过珠 江 口盆 地不 同位 置 的重力 流
沉积 特征对 比, 论 两者 沉积 的共 同点与 不 同点 , 讨 并
岛 , 部 分 分 布 于南 海 北 部 大 陆 架 区 , 分 在 陆 坡 大 部
区 , 北东 向展 布 , 约 8 0k 宽约 1 0 0 m, 呈 长 0 m, 0  ̄3 0k
盆 地 面 积 约 1 .x 0 m 。 珠 江 口盆 地 新 生 界 地 层 75 l4 k

重力流

重力流

富泥的缓坡形成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泥 /砂 比 高 的 缓 坡 形 成 的 海 底 扇 沉 积 模 式
富砂的缓坡形成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二)槽 相 模 式 ( 海 槽 型 )
加 拿 大 魁 北 克 C a p -E n ra g e 组 海 槽 型 重 力 流 沉 积 相 模 式
1- 粗 砾 岩 2- 具 粒 序 层 理 的
第五讲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
一、重力流的概念
重力流—沿(水下)斜坡或峡谷
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
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重力流的来源、搬运和沉积示意图
河流
滨线
砂 海底峡谷 浊流层 陆棚边缘 滨外洋流
波痕
盆地
二、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足够的水深(一般1500-1800m,最小100m,
最深可达8000m);
向上变薄变细
向上变粗变厚
(三) 湖 底 扇 相 模 式 和 相 层 序
湖底扇的亚相和微相类型
白 庙 湖 底 扇 相 模 式
A— B— C— D— E—
递变层砂岩 平 行 纹 层 粉 -细 砂 岩 旋涡层泥质粉砂岩 断纹纹层粉砂质泥岩 深灰色泥岩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锦欢地区大凌河油层远岸浊积扇体 微相图
(1)典型的浊积岩(鲍玛层序)
(2)叠复冲刷含砾粗砂岩
叠复冲刷含砾粗砂
岩常表现为AAA 序
此处的 “A”指一 个递变层或一次重
力流事件,有时演
变为“ABABAB” 序,每一个递变层 之上均连续沉积有 薄厚不等的平行层
理砂岩。
(3)卵石质砂岩
是一种厚度较大,显叠
复递变的砾质砂岩层,
每个递变层的下部含砾
多,向上逐渐减少。由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当前,我国深水( 包括深海地区与陆相盆地半 深湖—深湖区) 油气勘探在即,客观上要求对深水 砂岩储层进行准确预测,而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对 深水沉积作用及其过程理论体系的精细研究。本文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沉积物重力流研究 历史与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与总结,试图通过对重 力流各种分类方案及相应沉积模式等基础问题的对 比分析,理清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原因,并提出自己的 看法,以期对促进我国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研究有所 裨益。
608
地质论评
2013 年

种扇模式是深水沉积中最有影响的研究工具,在深 水( 海) 油 气 勘 探 实 践 中 发 挥 了 积 极 作 用 ( Shanmugam,2000) 。
然而,随着人们对深水牵引流沉积的深入研究, Bouma 序列的多解性显得越来越明显 ( 张兴阳等, 2001) 。其实,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对浊流的 定义和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和争论( Sanders,1965) , 到 80 年代关于 Bouma 序列、扇模式和浊积岩相模 式的 一 些 基 础 性 问 题 被 提 出 ( Shanmugam and Moiola,1985; Shanmugam ,1990) ,而且在首届扇学 术会议( COMFAN) 上,Bouma( 1983) 就指出现代和 古代扇系统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尽管存在这些问 题,扇模式还是一直支配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并推动 着深水油气勘探。到 90 年代,人们开始反思、质疑 直至否定扇模式,提出质疑的也正是一些曾经支持 浊流理论的学者,如 Shanmugam 和 Moiola ( 1995) 、 Shanmugam( 1996) 、Normark( 1991) 、Walker( 1992a, 1992b) 等。 进 入 21 世 纪 前 后,一 些 沉 积 学 家 ( Shanmugam,1996,2002; Ben? and Mason,2005) 陆 续否定了这一传统认识,提出在海相深水区发育大 规模块体搬运及砂质碎屑流的新认识( 详见后文) 。 其实,我国学者王德坪( 1991) 很早就注意到在东营 渐新世断陷湖盆中存在这类沉积,只是没有引起人 们的重视而已。他们的这一新认识都源于其实验 ( Jeffrey and Peter,2001; Rafael? et al. ,2010) 、剖面 的详 细 描 述 和 对 沉 积 作 用 过 程 的 精 细 研 究 ( Shanmugam,2000) ,目前代表了近 10 年来深水沉 积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

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
薄层 3类储层 构 型单元 。Rc ad 等 ( 9 8 识 别 出 i rs 1 9 ) h
缘 的过程 中 , 对海 平 面 下 降具 有 特 别 重要 的作 用 相
( o m , 0 4) B u a 2 0 。然 而 , 旦 沉 积 物 到达 陆 架 边 缘 一 甚至 超过 陆架边 缘 , 陆坡地 形 、 沉积过 程 等 因素 就成
内容提要 : 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 油气勘探 和沉积 学研究 的热 点领域 。本 文基于 尼 日尔 三角洲西部 深 水区与珠江 V盆地 白云深水 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 资料开展 深水 重力流沉 积单 元和沉积体 系研 究 。主要取得 3个 I 方面的认识 : 尽 管两个地 区所发育 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差异较 大 , ① 但基 本沉积单元是 相同 的, 由块 体搬运沉 积体 均 系、 深水水道 和朵体组成 。② 尽管不 同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所发育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基本相同 , 由于重力 但
为控 制深水 扇 外 形 及 岩 相 分 布 的 主要 因素 ( mt, Si h 20 ) 04 。近 年来 , 品 质 三 维 地 震 数 据 以 及 三 维 成 高 像技 术 已成为 浊流 沉 积 体 系研 究 的有力 工 具 , 推动
了深水 沉 积理 论 研 究 向前 不 断 发 展 ( yl e a. Maa t 1 , l
被 动陆缘 深水 盆地 是 当前和 今后 世界油 气勘 探
2 0 ; 时 国 等 ,2 0 ; 磊 等 ,2 1 a 2 1 b 06 吴 09 李 00 , 00 ;
Ba o e u t 1 b nn a e a ., 2 0; Zh Ma g h ng t 1 01 u n z e e a.,
般而 言 , 造 、 候 、 构 气 海平 面升 降 、 沉积 物特 性 以及沉 积过 程等 是 深 水 沉 积 的 主 要 控 制 因 素 ( ed ge R ai t n

重力流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重力流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重⼒流的概念及形成条件今天开始要介绍重⼒流沉积的相关知识,先来看看重⼒流的概念。

重⼒流是海洋或湖泊中,在重⼒的作⽤下,沿⽔下斜坡或峡⾕流动的,含⼤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密度底流。

从下图可以看到,重⼒流为通过海底峡⾕形成在⼤陆坡与洋盆之间的扇形体,也就是之前介绍过的陆隆区域,陆隆就是由⼀系列的海底扇相互叠合交叉形成的。

这⾥有个观点需要注意,重⼒流与牵引流的区别就在于,重⼒流中碎屑物是主动的、流⽔是被动的,碎屑物带着流⽔运动;⽽牵引流中碎屑物是被动的、流⽔是主动的,流⽔带着碎屑物运动。

同时,重⼒流是⼀种底流,底流就是在流体的底部运动,这也是由于它的密度⼤所造成的,属于其重要的特征之⼀。

下⾯来看看重⼒流的类型,按照流体的⽀撑机理主要可以分为4类: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和浊流。

碎屑流是以基质⽀撑,这⾥的基质⼀般是指粘⼟、细粉砂,从图中可以看到碎屑流中砾⽯是漂浮在粘⼟细粉砂杂基之中的;颗粒流是以颗粒为⽀撑的,依靠颗粒与颗粒碰撞流动。

液化流是以颗粒间的超孔隙压⼒⽀撑的,就是说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流体压⼒⼤于上覆地层的压⼒,沉积物可以在其中流动。

浊流是由湍流⽀撑的,形成的岩⽯为浊积岩,具有鲍马序列。

再来看重⼒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四点:1、重⼒流是在⼀定的滞⽔环境和⾜够的⽔深,为风暴浪基⾯之下,太浅会被风暴搅起再沉积;2、⾜够的坡⾓;3、充沛的物源;4、⼀定的触发机制,⽐如构造运动、洪⽔、地震、海啸巨浪、风暴潮和⽕⼭爆发。

今天先更新到这,下次讨论浊积岩的基本特征。

Ps:湍流是流体的⼀种流动状态。

当流速很⼩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也称为稳流或⽚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增加,此种流体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漩涡,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不但有滑动,还有混合。

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有垂直于流管轴线⽅向的分速度产⽣,这种运动称为湍流,⼜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

重力流沉积相模式共61页

重力流沉积相模式共61页
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试 利用 浊流 理论解 释所 有重 力流 的沉 积现象 , 使 浊流
第3 4卷
第 6期
沉 积 学 报
AC I A l S E DI ME NT 0 L 0GI C A S I NI C A
Vo 1 . 3 4 No. 6 De C . 2 01 6
2 0 1 6年 l 2月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0 5 5 0 ( 2 0 1 6 ) 0 6 — 1 1 0 8 . 1 2
m u g a m 认 为流变 学理 论 无法 解 释 高密 度 浊 流 的成 因机 理 , 故 而把 高密 度 浊 流 割裂 为砂 质 碎 屑 流 、 浊 流 两部 分 。他 还 对 B o u ma序 列 的合 理 性 提 出 了质 疑 ,
精 细描 述 , 提 出细 粒浊 积 岩 的沉 积 序列 。L o w e _ 4 按 照沉积 物 的粒度 、 颗粒 浓度 以及 沉积 物支 撑机制 将浊 流划分 为 3类 : 低密度浊流 、 砂 质 高密 度 浊 流 和 砾质 高密 度 浊 流 。Ma s s a r i , Mu t t i 7 l 进 一 步 细 化 了 高 密
度 浊 积岩 的沉 积 序 列 。P o s t m a _ 8 借 助 水 槽 实 验 解 释
指 出只有 T 段 才 符 合 浊 流 的紊 流 沉 积 特 征 , 紊 流 和 层 流之 间不存 在过 渡性 流体 , 。近年来 , 他 甚 至
提 出砂质 碎屑 流理 论完 全 可 以用 来解 释 B o u m a序 列
化、 重力流沉积物空 间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性质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 同时也推动 了油 气储层构 型和非均质性 研究 , 为进一步 寻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连盆地洼槽区—湖底扇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赛汉塔拉凹陷中南部腾二段下部沉积相图
赛44 赛49
赛45
赛66 赛80
赛79
在横向上呈 丘状外形
赛1-赛79井油藏剖面图
S1 S44
S66 S80 S79
在生油洼槽内,湖底扇砂砾岩体夹于有利烃源岩内,形 成自生自储型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状岩性油藏。
浊积岩的结构构造
经典浊积岩,即低密度浊流沉积,其粒 度较细,限于砂级;沉积构造规模较小,限 于交错纹理。而高密度浊流沉积的粒度可达 中砾级,沉积构造的规模也可以很大。
浊积岩的沉积构造主要有:
(1)底痕:冲蚀痕与工具痕 槽模 沟模 锥模
(2)底痕:准同生载荷构造 重荷模 火焰构造
(3)粒度递变层理 分布递变 粗尾递变
阶地 Bouma
东濮凹陷重力流水道沉积模式
东濮凹陷重力流水道沉积相层序
漫溢 Bouma 沟道 Walker
六、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
1、浅水陆源碎屑沉积与深水页岩(或泥灰 岩)共生或组成韵律层。碎屑成分是陆源的、浅 水的,可含浅水化石、植物屑和鲕粒等,但无浅 水沉积构造(如大型交错层理、浪或波痕、泥裂 等)。
A段-底部递变层理段
砂岩、含砾砂岩; 正递变层理; 厚度较大; 多冲刷构造; 多底模构造;
典型浊积岩-鲍玛层序及其解释
B段-下部平行层理段
砂岩、含泥砂岩; 平行层理(粒度 和颜色变化); 或渐变接触A; 或多冲刷构造; 多底模构造;
典型浊积岩-鲍玛层序及其解释
C段-流水波纹层段
粉砂岩、泥质砂岩; 流水波纹层理、包卷 层理和变形层理; 或渐变接触B; 或冲刷下覆泥岩;
“流体”的构成:
大多数情况下是液体,即水; 少数情况下是气体,例如:
火山灰流 风成砂丘上的崩落颗粒流
沉积物重力流理论的兴起,是沉积学的 一次大革命。在沉积物重力流中,以浊流及 其沉积物研究的最早。这一理论的产生,经 历了很长的酝酿过程,是与传统观点进行长 期斗争才建立的。
1950年Ph.H.Kuenen 等发表具划时代意义 的《浊流为形成递变 层理的成因》文章, 掀开了浊流研究新篇 章。
4. 浊流(turbidity current)沉积
浊流是沉积物重力流中研究历史最早的一种 类型,是指主要由涡流(即紊流、湍流)的向 上分力支撑的一种沉积物重力流。
浊流的沉积作用:
(1)自悬浮作用与沉积作用
悬浮作用
运动
湍流
(2)沉积速度与牵引作用 (3)沉积特点决定了浊流沉积的基本特 征——正粒序。
典型浊积岩-鲍玛层序及其解释
D段-上部水平纹层段
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水平层理; 多渐变接触下覆地层; 沉积厚度薄
典型浊积岩-鲍玛层序及其解释
E段-深水泥岩段
富深水化石的泥岩; 水平层理; 渐变接触下覆地层; 沉积厚度变化大
浊流沉积的扇形分布示意图
叠覆冲刷 粒度减小
序列不完整 1-10%
A-E
C-E
D-E
E
B-E
高密度浊流沉积的层序模式
3米 Te Td Tt
2米
悬浮 低
混合 密
牵引


S3
悬浮

S2 S1 0米
度 牵引毡 牵引
砂质高密度浊流的理想沉积
高密度(S1~3)段和晚期低密度(Tt,Td~e)
高密度浊流沉积的层序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A E
五、重力流沉积的综合相模式
前面已将各类重力流沉积的层序模式分别 作了介绍,这里则讨论在一个区域重力流沉积 分布规律——综合相模式。
重力流的来源、搬运和沉积示意图
河流
波痕 滨外洋流
滨线 砂
浊流层
盆地
海底峡谷 陆棚边缘
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
纽芬兰
大西洋
1929年 格兰德 滩浊流
1929年格兰德滩浊流流速100km/h
二、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沉积物重力流属于再搬远沉积体系,它主要 发生在海底或湖底的斜坡和盆地平原地带。
重力流的形成条件一般是:
2、按照形成场所可分为:海洋重力流、湖泊重 力流、陆地重力流等。
3、按照沉积物支撑机理可分为:碎屑流、颗粒 流、液化沉积物流、浊流等。
四、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1. 碎屑流(debris flow)沉积
粒径范围大,可含很粗砾石 支撑机制:基质浮力和强度 浮力 基质强度(屈服强度) 非牛顿流体
顶面因大砾屑突出 而呈波状起伏
以上三类沉积构造在高、低密度浊流沉积中均可见到。
(4)包卷层理 (5)交错纹理 以上两种沉积构造主要见于低密度浊流沉积中。 (6)中~大型交错层 (7)逆行沙波交错层理 以上两种沉积构造主要见于高密度浊流沉积中。
浊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E
D

C

B

A
低密度浊流沉积的层序模式
典型浊积岩-鲍玛层序及其解释
由于斜坡坡度不同,其分布特征也不同。 可分为:①沟槽型;②陡坡型;③缓坡型。
沟槽型(中等坡度型) 陡坡型 缓坡型
东营凹陷 纯梁地区 沙三中 湖底扇 相模式
辽河西部浊流沉积
内扇
中扇
外扇
辽河西部浊流沉积
东濮浊流沉积序列(非经典)
东濮浊流沉积序列(经典)
加拿大沟道重力流沉积序列
Walker 沟道
颗粒流沉积 的层序模式
3. 液化流(liquefied flow)沉积
支撑机制:向上的粒间流 或叫“超孔隙压力”支撑
液化流是超孔隙压力部分支撑。
液化流沉积的结构构造:
组构:颗粒支撑 构造:①碟状构造(中~粗砂中)
②泄水管(中~粗砂中) ③包卷层理(细砂以下) ④砂岩岩脉:砂床、砂墙、注入构造 ⑤无递变、部分递变或正递变
•1、足够的水深:海洋大于80m,低于风暴浪基面; •2、足够的坡度:大于2度; •3、充沛的物源 :是形成浊流的必要条件;
4、一定的触发机制:如洪水、地震和风暴等。
重力块体的搬运类型
(据Kruit et al,1975)
三、重力流的分类
1、 按照物质成分可分为:硅质碎屑重力流、碳 酸盐重力流、火山碎屑重力流等。
第二十三章 重力流沉积
一、概述 二、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重力流的分类 四、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五、重力流沉积的综合相模式 六、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 七、重力流沉积与油气勘探
一、概 述
沉积物重力流是指沉积物与流体的混合物 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流动。它常被简称为沉积 物流或重力流,也有称其为块体流的。
富砾浊积扇模式


点物源








多朵叶
富泥的浊积扇沉积模式,Reading,1994
海相
Walker 浊积扇模式 1978
亚相划分
内扇 中扇 外扇
内扇包括
斜坡根部 补给水道 溢岸沉积
内扇 斜坡根部 滑塌层 泥石流 碎屑流
内扇 补给水道 发育冲刷 构造的 碎屑流 砂砾岩 深100-150m 宽2-3Km
KUENEN, Ph.H (1902-1976)
深海峡谷中的浊流(William Dillon)
对浊流和重力流理论建立作出贡献的人:
福里尔(Forel,1890):比重流 戴利(Daly,1936):侵蚀作用强的水下流 奎恩(Kuenen,1937):水槽实验 贝利(Bailey):砂岩构造与沉积环境 奎恩和米格利奥里尼(Migliorini,1950):“浊流是 形成递变层理的原因。” 鲍玛(Bouma,1964):《浊积岩》 沃克(Walker)与马蒂(Mutti):海底扇 米 德 尔 顿 (Middleton) 与 汉 普 顿 (Hampton) : 重 力 流类型 劳尔(Lowe):高密度浊流
据已有研究,主要有三种:①扇模式;② 槽模式;③坡角楔状体模式。
1、海底扇模式
海底扇模式是在对 现代海洋浊积扇形态进 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 古代地层中的岩相特征 和层序研究逐步完善的。
海底扇模式基本上 也适用于湖底扇。
Bouma 沉积层序 1962;
Walker 浊积扇模式 1978
内扇 中扇
外扇
粗砾屑灰岩。块状、无任何 层理、分选差,粗大的砾屑 “漂浮于较细的砾屑之中
底面较平整
顶面较平整
粗砾屑灰岩 具粗尾粒序
底具截切面
A1 碎屑流
A2 碎屑流
碎屑流沉积的层序模式
板深35井,第3筒(13/17), 4125.38m,沙三1。
碎屑流沉积的砾岩
塘38井,第5筒(15/52), 2719.54m,沙三2。
2、浊积岩常具完整及不完整的鲍玛层序。
3、有滑动及沉积物液化的证据(包卷层理、 滑塌构造和重荷模等)。
4、有高密度流动的侵蚀痕—底面印模构造。
5、岩石颜色深,反映深水缺氧沉积环境。 6、无浅水沉积构造。
七、重力流沉积与油气勘探
近油源,位于深水沉积区; 储层物性好; 具有良好的封堵性; 常具有较大的异常压力; 早期高产,递减快。
内扇 溢岸沉积 典型浊流 沉积,可用 鲍马序列 描述,如:
ACE,CDE
中扇包括 辫状水道; 辫状水道间; 中扇前缘
中扇 辫状水道 主体沉积; 卵石质砂岩; 叠覆块状砂岩; 深小于10 m 宽300-400m
中扇 辫状水道间 和中扇前缘 可用鲍马 序列描述
BCE,DCE
外扇包括 低密度浊流; 深海平原
第二十三章 重力流沉积
深水异地沉积是指海洋(或湖泊) 深水区经横向搬运而形成的沉积,它 通常比原地垂直降落沉积的粒度粗。
深水异地沉积主要包括重力流沉 积和深水牵引流沉积两大类,后者主 要包括等深流沉积和内波、内潮汐沉 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