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学日历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程代码:61094001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I iterary criticism
学分:2 开课学期:第8学期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主任:洪树华,副教授,博士
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以史为线索,讲述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盔、近代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交汇。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考核:
课程最终成绩二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
平时成绩由出勤率、作业、小论文的完成情况决定;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
指定教材: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4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总学时数:48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2. 教学目标及意义:这是一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实际,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吸取深邃的思想智慧,以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研究能力。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导作用;掌握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理论,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理论。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家文论和道家文论,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魏晋玄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唐宋诗歌理论和散文理论的发展状况,明代文艺复古思潮,王国维境界学说及文学代变观。
教学难点:道家的文学观,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刘勰的《文心雕龙》,晚唐的文学理论,宋明理学、心学与文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研讨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3.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4.社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9.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12.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14.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5.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6.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要求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汉语》、《文学概论》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为基础理论课。
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发展轨迹,正确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知识,并更好地与文学史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重点掌握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内涵、成因、特征及其影响,进而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批评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文学理论著作,解决文论阅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包括教师讲授、著作分析、小组讨论、研究训练等,以教师讲授为主。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纸质教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平时作业、阅读检查、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定义、研究范围、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和学科特征等;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变化的概况和具体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准确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定义、研究范围、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和学科特征等,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变化的概况,掌握其基本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定义、研究范围、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变化的概况和基本特征。
4.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学批评史概说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发端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学科建立和基本内容第二节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一、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具体研究方法和分期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早期特点,掌握孔子、孟子、老庄、易传等文学批评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程代码: 61094001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学分:2 开课学期:第8 学期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主任:洪树华,副教授,博士
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以史为线索,讲述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近代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交汇。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考核:
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平时成绩由出勤率、作业、小论文的完成情况决定;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
指定教材: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学期教学日历

11
第三十二章1989~2010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2
12
第三十三章1989~2010年文学发展概况
2
13
第三十四章各体文学创作
以张承志的《心灵史》和张炜的《家族》等作品为代表的追求精神理想的创作倾向——以陈忠实的《白鹿原》
2
14
、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等为代表的反思民族历史文化的创作倾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学期教学日历
周数:1-18考核形式:期末加平时研讨作业
日/月
至
日/月
周
次
讲课内容及时数
练习内容及时数
实验(上机)内容及时数
课外作业或参考书说明
(教材章节、名称)
学
时
习题课、课堂讨论、测验等
课堂时数
课外时数
课堂实习(实验、上机)内容
课堂时数
课外时数
1
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
晚清文学改良的背景、晚清文学改良的新主张、晚清通俗文学的兴盛
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讲话》与解放区的文艺运动、胡风的理论与路翎的小说
3
10
第二十章赵树理与孙犁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孙犁的诗化小说
3
11
第二十一章丁玲与周立波
丁玲40年代的创作、周立波与《暴风骤雨》
3
12
第二十二艾青
艾青的创作历程、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艾青诗歌的主导性精神意识、艾青的诗美
3
殷夫与“红色鼓动之诗”、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3
16
臧克家的诗作
3
17
第十三章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
京派小说
3
18
海派小说
第十四章30年代现代派诗歌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文系高年级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以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为基本线索,通过择要介绍重要批评家、批评流派和论著,了解我国文学批评各历史阶段的大概状况,以及我国文学批评根本的民族特点,在掌握一定的古文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水平,并且具备思考当今在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3学时,共20周(包括期末2周复习和考试)。
序论: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及研究状况(第1周)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杂文学观念第二节儒家文学观第三节道家文学观第二章汉魏晋文学批评(第2周)第一节诗论:发乎情止乎礼义第二节文论:明道征圣宗经第三节王充第四节曹丕《典论·论文》第五节陆机《文赋》第三章南朝文学批评(一)(第3周)第一节《文心雕龙》基本文学思想第二节《文心雕龙》重要观点第三节《文心雕龙》研究情况第四章南朝文学批评(二)(第4周)第一节《诗品》第二节《文选》第三节文笔说、声律论第五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一)(第5周)第一节隋及初唐(王通、四杰、陈子昂)第二节唐人选唐诗第三节皎然《诗式》第四节白居易、元稹第五节司空图第六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二)(第6周)第一节刘知几第二节古文运动先驱第三节韩愈、柳宗元第七章宋金元文学批评(上)(第7周)第一节宋初文学批评第二节欧阳修第三节苏轼(含苏洵、苏辙)第八章宋金元文学批评(中)(第8周)第一节黄庭坚第二节吕本中第三节对江西诗派的批评第九章宋金元文学批评(下)(第9周)第一节朱熹及理学家的文学观第二节严羽与《沧浪诗话》第三节宋代词论第四节元好问·方回第十章明代文学批评(上)(第10周)第一节《唐诗品汇》第二节李东阳第三节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第四节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第十一章明代文学批评(下)(第11周)第一节唐宋派第二节李贽第三节公安派第四节竟陵派第十二章清代文学批评(上)(第12周)第一节清初文学批评(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二节桐城派第三节阳湖派第四节骈文派第十三章清代文学批评(中)(第13周)第一节神韵说第二节《原诗》第三节格调说第四节性灵说第五节肌理说第十四章清代文学批评(下)(第14章)第一节阳羡派第二节浙西派第三节常州词派第十五章近代文学批评(第15周)第一节龚自珍·魏源第二节桐城后学第三节宋诗派第四节梁启超第五节章太炎第六节王国维第十六章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上)(第16周)第一节明代前中期戏曲批评发展第二节沈、汤之争第三节王骥德第四节四大小说批评第五节冯梦龙第十七章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中)(第17周)第一节金圣叹评《水浒》第二节金圣叹评《西厢记》第三节李渔《闲情偶记》第十八章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下)(第18周)第一节历史戏剧理论第二节花部乱弹理论第三节毛氏父子评《三国演义》第四节张竹坡评《金瓶梅》第五节《红楼梦》脂评第六节文言小说批评第七节近代小说批评三、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参考书: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日历

第八章清代文学
第一节清代诗文
第二节清初两大传奇
第三节《聊斋志异》
第21周
第八章清代文学
第四节《儒林外史》
第五节《红楼梦》
第五节白居易及其他新乐府诗人
第13周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第六节唐代古文革新与韩愈、柳宗元
第七节晚唐绝唱
第14周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第八节唐代传奇
第九节唐五代词
第15周
第五章宋代文学
第
提醒:11月30日为第二次作业截止时间
第16周
第五章宋代文学
第四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五节李清照
第六节陆游
第七节辛弃疾
第17周
第六章元代文学
第一节关汉卿与《窦娥冤》
第二节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三节高明与《琵琶记》
第18周
第六章元代文学
第四节元代散曲
第五节宋元话本
第七章明代文学
第一节明代诗文
提醒:平台上已发布第三次作业,请及时提交
第19周
第七章明代文学
第二节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第三节明代拟话本
第四节明代四大奇书
教学周历
周
学习提示
第1周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诗歌发轫期的伟大成就:《诗经》
第2周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二节开创宏大叙事的史传文学
第3周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三节异彩纷呈的诸子文学
提醒:平台上已发布第一次作业,请及时提交
第4周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三节异彩纷呈的诸子文学
第四节灿烂的楚文化与瑰丽的楚辞
第5周
第二章两汉文学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节“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60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进行介绍。
2、本课程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批评家及批评论著为主要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3、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总计36学时,一学期授完,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
以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分,总计学分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萌芽儒家的文学观道家的文学观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X勰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批评价值钟嵘与《诗品》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的复古与反复古文学思想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清代中前期的诗文词理论晚清时期与西方文学思想的交汇2222222222222222220 合计92 0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熟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重要批评家、著作和重要批评观点,并能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主要的文学批评思潮与现象。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对于特别有影响的批评家、论著及理论批评及思潮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批评观点与思潮,对重要批评著作具备较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中国“文”的概念的演变;学术与文章的逐渐分离;先秦时期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日历
根据《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2013),中国文学批评史,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2学分,3周学时,第7学期开课。
第1周
第一单元:绪论
第一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学科概说
第二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三讲、学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意义与方法
第2周
第二单元: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讲礼乐文化与中国文学观念的产生
第二讲儒家的文学思想
第三讲道家的文学思想
第3周
第四讲经典建构与宗经观念的产生
第五讲经学语境中的屈赋批评
第六讲“发愤著书”说的历史演变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讲大业、盛事与文以气为主
第二讲缘情绮靡与追求文学平凡
第三讲刘勰《文心雕龙》的体系性
第5周
第四讲《文心雕龙》基本文学思想
第五讲钟嵘《诗品》与梁武帝时代
第六讲《诗品》内容、体例及主张
第6周
第四单元: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讲从“兴寄”到“兴象”
第二讲从“缘情”到“尚意”
第三讲儒家“讽喻”诗学的重倡和消歇
第7周
第四讲唐代“诗格”
第五讲宋代“诗法”
第六讲严羽《沧浪诗话》
第8周
第七讲散文概念源流考
第八讲古文运动与散文理论的兴起
第九讲文道变奏:散文理论的基本脉络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思想
第一讲李贽与晚明文学
第二讲公安派与性灵说
第三讲王士祯与康熙王朝
第10周
第四讲纪晓岚与乾嘉学派
第五讲袁枚与乾隆诗坛
第六讲词学基本理论
第11周
第七讲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第八讲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
讨论一节课
第12周
第七单元:小说理论批评
第一讲什么是小说?
第二讲小说批评的发展阶段
第三讲小说批评的基本构成
第13周
第四讲明代的小说理论
第五讲署名“李卓吾”与金圣叹的小说评点
讨论一节课
第八单元:戏曲理论批评
第一讲戏曲起源与曲学形态
第二讲写意与拟真
第三讲叙事体与代言体
第15周
第四讲评点与批点
第五讲“意趣神色”与“依腔合律”
第六讲徐渭与南词叙录
第七讲文章学与剧场论
第16或17周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