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回首向来萧瑟处 圆明考古30年

回首向来萧瑟处 圆明考古30年

回首向来萧瑟处圆明考古30年作者:贾贯峰邱文忠来源:《大众考古》2023年第07期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约350公顷。

初为胤禛(即雍正帝)赐园,康熙赐额“圆明”。

经数代皇帝营构建造,遂有三园之盛。

圆明园林皋清淑,陂淀渟泓,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天然意趣,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

然而世有不济,白云苍狗,圆明园尚未走入大众视野,便因1860年大劫难及后世蹉跎,宫室园囿皆被摧毁,珍宝珠玩尽数散去。

掩埋于荒草萋萋、乱石废墟之下的圆明园究竟是何样貌,成为考古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

30年艰辛工作历程鸿蒙初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出现了诸多考古学术团体,他们以开展田野调查为主,其中就包括对圆明园的考古调查。

1924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会的陈万里、顾颉刚、刘荣贵调查了圆明园、文渊阁遗迹。

同期,燕京大学史学会也在北京城内和周边,如圆明园、妙峰山、周口店等地开展文物古迹的考察。

这是最早的具有考古属性的圆明园调查工作,但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圆明园一度淡出了考古学者的视野,对圆明园的破坏却不曾停歇。

步入新中国的圆明园,御园之上到处是农田、房屋、荒地,甚至是猪圈、坟岗、靶场、气象站等。

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之后,为修复园容园貌,进行了大量清理整治工程。

1984年,在“以木为本,以水为纲,以遗址为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同意圆明园管理处率先清挖已被填平的福海区域河湖水系,并补山34座,整理叠石7处,清整古建基址,由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前身)委派专业人员予以指导,群众前后近10万人次义务参与劳动。

这些工作极大改善了圆明园遗址的面貌,促成福海区域及遗址东部对外开放。

这些项目已然具备了文物保护的意识,但尚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

首次转机始于199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重点视察了圆明园西部地区,决定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1994年北京市政府计划在西部实施“圆明园微缩景观工程”,工程涉及藻园、山高水长楼及十三所区域。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包书月;张宝秀【摘要】Beijing city's axis came into being in Yuan Dynasty and was develop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Asian Games and the Olympic Gam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e Beijing city's axis to be extended northward.Urban Design Plan for Beijing City's Axis authorized in 2003 claimed Beijing city's axis will be extended southward to Nanyuan.Beijing city's ax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north axis,the traditional axis,and the south axis.Their development has profound an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eijing'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Beijing city should change the single center into multi-centers relying on the axis,and change the multi-level ring structure of urban traffic layout into a new network pattern.%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

“活地图”话北京

“活地图”话北京

“活地图”话北京董怡国老先生是中国老一辈地图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

董老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地图制图专业,曾任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制印厂厂长,主任工程师,兼任北京测绘学会理事,地图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董怡国先生长期从事各种地图、专题地图和地图集的编辑设计,尤其对于北京市的地理、地貌以及北京城市的演变做过很深入的研究,被誉为北京市的“活地图”。

这一次海淀档案馆征集科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接触、调研,开展征集工作,并为董怡国老先生制作了口述档案,并整理了系列文字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北京的山山水水。

一、北京的山和水我们都居住在北京,但是大家对北京的山、水,以及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有多少了解呢?在这里,我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都知道北京在华北大平原最西北的角上,过去叫北京湾,在七千万年前北京这里是有很多河流、湖泊的,由于地壳变动,慢慢抬升,后来这片低洼地区成为了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北京小平原。

在这个时期北京地区非常低洼,是一片沼泽地,西边、北边都是山,森林茂密,西面的山是太行山(连接山西高原),北京地区的部分统称西山;北边的这条山脉叫燕山(连接内蒙高原),在北京境内分布在延庆、怀柔、密云一带叫军都山。

太行山的西山和燕山的军都山以八达岭的关沟为界,关沟往南是西山,往东是军都山。

这里有一个插曲,对于西山,大家叫法不一,有的叫大西山,有的叫小西山,那么这个大西山、小西山如何区分呢?所谓大西山是指整个这一条大的山梁,就是西山;小西山是从香山一直到百旺山的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山梁,把海淀区分为山前山后。

还有些人习惯把山前地区叫小西山,因为这些皇家园林如香山、颐和园、圆明园等都紧贴着这个山脉,而像山后阳台山、凤凰岭都靠在大西山,从旅游角度上讲这样分也有道理。

西山的特点是崇高峻岭,到现在还一直在抬升。

北京的最高峰是在门头沟的灵山,也叫东灵山,因为河北省还有西灵山,高2303米;第二高峰是海坨山,在官厅水库的北边,高2241米;第三高峰是门头沟和房山交界处的百花山,山顶的标高是1997米,但它南面的白草畔已超过了2000米,所以一般说百花山是两千米左右。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景观历史性变迁分析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景观历史性变迁分析

i d f e Mu t l hso i lTa ac ̄ l cc n c 8¨ dwihu i hgc od l t n  ̄ ] n e h a pl a hcma fe s end i li e itr a n p r ol tda d rD l l n%, ̄ o ri s ̄ a d Sacu d rte met  ̄ p i pa tr p c c s o g,
进 八2 世纪 第2 0 1 个1 年后 ,建设 “ 人文 北京 、科技北 京、绿 色北京 持 续发展 “ 山五同 ”以其宏 大的规 模和 卓 三 越的艺 术成就 ,成为北 京历史 文化名 城不可 或缺的 组成部 分 是 ‘ 北 人文 京 的 突出体 现。从更 大尺度 来看 三 I五园 ”地区是 颐和园 等文化 照 l J
c mp e i g l a n or l n wi h s e i d l e a u e t e l d c p 、d v d d i t s V l l p s wh c a d n l f ml n o l l p i f ma l t t e s me p r o i r t r h n s a e l i i e n o e  ̄ y e i h a c g r e s wa e a l d n n o h t a l r a
I c o c a ] l  ̄ l o n u t i a l d v l b ¨ n I e I e} i s a d I v e s e i n h v r [ p Ot i a d s s a n b e c c 0 l c I c n ol h r l l n ’ c Ga d n “r g o he ] 【 r Ke y… d :a dc p rIIc… s ln sa eac'ct l T r eI i s a d F v r h e { l n i e na d l ’ go ;a d cp ; n io Re i n l n s a e t a s t n r i

北京市园林绿化及森林情况(1978-2008年)

北京市园林绿化及森林情况(1978-2008年)

26680 30224 32572 38475 36755 38877 45495 46320 46993 619243.2 626006.3 636565.7 641368.3 1521.4 1521.4 1559.5 1574.0 1295.3 1295.3 1368.9 1394.4
26093 31777 47911 47169 31526 12186 12770 10738 9122
年末公园绿地面积 年 份 (公顷)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693 2693 2746 2751 2779 2823 2878 3263 3606 3570 4074 6910 7110 4279 4213 4452 5221 5017 5147 5408 6351 6457 7140 7554 7907 9115 10446 11365 11788 12101 1231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5.07 5.07 5.14 5.14 5.14 5.14 5.14 4.94 5.07 5.07 5.80 6.00 6.14 6.41 6.65 7.76 7.89 7.48 7.54 7.80 9.00 9.10 9.66 10.07 10.66 11.43 11.45 12.00 12.00 12.60 13.60
全市林木绿化率 (%)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28.3 28.3 28.3 28.3 28.3 36.3 36.3 36.3 36.3 36.3 42.0 44.0 45.5 47.5 49.5 50.5 51.0 51.6 5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崔明明摘要:通过运用Fragstats3.3软件对北京市1984年、1999年两个年份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北京城区景观动态分析结果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对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得农田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提高;城市用地的增加,零碎斑块聚集成大斑块。

北京市的园林绿化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另外,北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水体的保护。

关键词:景观动态;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1、实验目的通过北京市1984年和1999年的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图,采用Fragstats对这两个年份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观察其变动情况,由此得出北京市1984-1999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

同时也通过使用fragstats的使用,对景观生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与对于各项指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2、实验用数据和软件2.1实验数据北京地区1984年、1991年、1999年的土地类型的相应景观格局指数2.2实验软件Fragstats3.3软件、EXCEL软件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3.1景观动态分析3.1.1景观格局分析类型指数表1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指数TYPE CA PLAND NP ED AREA_MN SHAPE_MN AI1984年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37804.68 49.40 1135 81.70 33.31 2.01 87.71 绿地18381.42 24.02 2398 84.12 7.67 2.20 73.85 城市用地18057.15 23.59 1340 51.97 13.48 1.96 83.65 水体1947.87 2.55 385 8.29 5.06 1.79 76.09 未利用土地0.00 0.00 0 0.00 0.00 0.00 0.001999年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20006.37 26.14 1337 44.86 14.96 1.74 87.31绿地 29589.39 38.66 970 54.96 30.50 1.83 89.48 城市用地 24462.90 31.96 1726 79.83 14.17 1.95 81.38 水体 2130.66 2.78 497 8.27 4.29 1.63 78.22 未利用土地 1.80 0.00 2 0.02 0.901.99 45.161、面积百分比PLAND图1 不同年份面积百分比PLAND 比较由图可看出通过比较1984年、1999年北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可以看出背景没有变化,农田的面积显著减少,绿地的面积明显增加,城市用地有所增加,水体的变化不明显。

分析原因,应该是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有所提高,同时也比较重视整个城市的环境绿化,退耕还林等,也比较注重水资源的保护。

2、斑块数NP图2 不同年份NP 斑块数比较0.0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面积百分比(%)土地利用类型1984年1999年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N P 斑块数土地利用类型1984年1999年由图可看出通过比较1984年、1999年北京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的增减,可以看出农田、水体、城市用地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绿地的斑块数减少了一半多。

分析原因,应该是北京的园林绿化、城市绿化程度的加快使得绿地的破碎程度降低。

3、边缘密度ED图3 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类型边缘密度变化由图可看出农田、绿地的边缘密度都有明显的减小,究其原因,绿地的面积增多,破碎化程度减弱。

而退耕还林、城市用地增加导致了农田的减少,使其边缘密度减小。

城市用地的边缘密度明显增大,景观破碎度增加。

4、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图4 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斑块面积变化由图可看出农田的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是由于绿地面积被城市用地占用,使得绿地面积0.0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E D 边缘密度土地利用类型1984年1999年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A R E A _M N 平均斑块面积土地利用类型1984年1999年减少,破碎化程度加深。

绿地的斑块平均面积增多,城市绿化程度增大。

5、平均斑块形状指数SHAPE_MN图5 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变化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SI ≥1,无上限。

MSI=1时,形状最简单,接近正方形;一般,平均斑块形状指数越大说明斑块形状越复杂。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用地、农田、水体、绿地的平均形状指数均在不断减小,说明各类用地的形状都在逐步趋向简单,这也表明了越来越多的散落的不规则小斑块逐渐聚合成形状规则的大斑块。

6、聚集度AI图6 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类型聚集度变化由图中看出,绿地的聚集度有明显提高,说明小的斑块聚集成大斑块,斑块分散程度减低。

0.00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S H A P E _M N 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土地利用类型1984年1999年0.0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A I 聚集度土地利用类型1984年1999年3.1.2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表2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指数CONTAG SHDI SHEI 1984年 38.59 1.13 0.81 1999年 51.941.210.671、蔓延度CONTAG图7 不同年份土地利用蔓延度对比有图看出蔓延度有所增加。

城市斑块扩大,小斑块聚集成大斑块,斑块的分散程度降低,密集程度提高。

2、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图8 不同年份多样性指数对比1020304050601984年1999年C O N T A G 蔓延度年份1.08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984年1999年S H D I 香农多样性指数年份由图看出多样性指数增加。

香农多样性指数主要反映景观要素的多少及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的变化。

说明北京市区的各景观类型的分布趋向于均衡。

3、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图9 不同年份均匀度指数对比由图看出均匀度指数减小,说明原来多个景观类型对整个景观的控制转变为少数几个景观类型占优势。

城市、绿地对景观的控制占优势,农田对景观的控制占优势。

3.2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 3.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

其中,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就是研究各类型的土地面积变化量。

表3 北京城区84-99年土地利用变化分类面积表土地利用类型 1984年 1999年 面积变化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面积/hm2 比例/%背景 342.54 0.4476 342.54 0.4476 0 0 农田 37804.68 49.3961 20006.37 26.1406 -17798.3 -23.2555 绿地 18381.42 24.0174 29589.39 38.6619 11207.97 14.6445 城市用地 18057.15 23.5937 24462.9 31.9636 6405.75 8.3699 水体 1947.87 2.5451 2130.66 2.784 182.79 0.2389 未利用土地 0 0 1.8 0.0024 1.8 0.0024 合计76533.6699.9999 76533.66 100.0001 0 0.00020.00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984年1999年S H E I 香农均匀度指数年份图10 各土地类型面积百分比由图可看出,农田的面积在显著减少,城市用地、绿地的比重增加,水体的变化不太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的城市化大发展,多数农田向城市用地转变,园林绿化程度加深。

3.2.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表4 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1984年--1999年)耕地 绿地 水域 城市 未利用土地1984-1999年间面积变化/hm 2-17798.31 11207.97 182.79 6405.75 1.8年变化率/% -3.14 4.06 0.63 2.36 年综合变化率/%1.572.030.311.18由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基数不同,因此上述结果中,年变化率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只是变化快的类型,而并不一定是区域变化的主要类型。

此外,上述结果忽略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过程,只反映了土地利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

所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定要结合速度和幅度来分析。

有表格可见,在1984-1999年,耕地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但是速度的变化却不及绿地;绿地和城市用地变化的幅度和速度都较大,两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说明了北京的城市化和园林绿化程度的提高。

3、主要结论通过对1984年和1999年北京城区景观动态分析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北京的城市化建设的程度高,使得农田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提高。

农田的减少主要用于城市用地的增加和北京市的园林绿化方面;水体的变化只是小范围的有所增加,说明北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水体的保护。

景观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北京各城区的发展都比较迅速,102030405060面积百分比(%)各土地类型1984年1999年景观类型分布均匀;由于各城区的城市化,城市用地、绿地的大幅度提高导致整个景观的均匀度降低。

参考文献[1]何鹏,张会儒.常用景观指数的因子分析和筛选方法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9 , 22( 4): 470~ 474[2]冯湘兰, 李际平.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的相关性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 (2).[3]林孟龙,曹宇.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 (7).[4]布仁仓胡远满. 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 生态学报,2005.[5] 陈文波.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2 年1 月.附件:Fragstats 栏目对应的景观指数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TYPE - - 类型CA CA Total (Class) Area 总面积PLAND PLAND Percentage of Landscape 面积百分比NP NP Number of Patches 斑块数PD PD Patch Density 斑块密度LPI LPI Largest Patch Index 最大斑块指数ED ED Edge Density 边缘密度LSI LSI Landscape Shape Index 景观形状指数AREA_MN MPS Patch Area Distribution 平均斑块面积SHAPE_MN MSI Perimeter-Area RatioDistribution平均斑块形状指数FRAC_MN FRAC Fractal Dimension Index 平均斑块分维数PARA_MN MPFD Perimeter-Area RatioDistribution周长面积比PAFRAC PAFRAC Perimeter-Area FractalDimension周长—面积分维数ENN_MN MNN 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Distance Distribution平均最近邻体距离PLADJ PLADJ Percentage of LikeAdjacencies邻近百分比IJI IJI Interspersion andJuxtaposition Index散布与并列指数AI AI Aggregation Index 聚集度CONTAG CONTAG Contagion Index 蔓延度COHESION COHESION Patch Cohesion Index 景观凝结度指数SHDI SHDI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香农多样性指数LDI LDI Dominance index 优势度指数SIDI SIDI 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R PR Patch Richness 丰富度SHEI SHEI Shannon’s Evenness Index 香农均匀度指数SIEI SIEI Simpson’s Evenness Index 辛普森均匀度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