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合集下载

近代史料学

近代史料学
第四、实物史料。包括各种文物、图片、绘画等。
五、中国近代史料的特点
1、中国古代史史料患寡,中国近代史史料患多,故此,选题要慎之又慎。因史料多,题目选得不好,就是看资料就要看很久;但若史料太少,可能是你认为重要的题目并不是那么重要,也可能是你不会找,或者本来就难找
选题要服从史料的丰富与否
2、第一手的材料特别多,而古代史相对而言较少,直接读原始档案,不要读档案选编
陈恭禄把近代史料归纳为如下几类介绍:1.公文档案:圣训、实录、方略、奏稿、电文、外交史料等。2.书札。3.日记及回忆录、自订年谱。4.记载:时人记录、笔记、诗歌、报刊。5.正史及其它:纪传史、编年史、地方志。
考察以上各类分类,可见专家们对史料的分类并无一致的认识,各有各的道理,中国近代史史料应分成如下几类较妥:
第一、要考证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考证过程。
方法:1.通常是根据初步掌握的不充分史料提出初步鉴定,再进一步搜求资料证实和检验这种鉴定。2.根据史料的来源、作者、记述年代进行分析辨别。3.根据版本鉴定。 4.根据内容考证。5.根据文字考证。
3、校勘法
研究史料、辨别史料十分重要,一条史料的真伪或理解的准确与否可能影响一个人物的评价,影响一件事的评价,影响历史的编写。
7、解读。古代史更多的是认字,近代史则要解其“今典”(借用其他来表达作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态,中国的人情世故),其多用抽象方式记载,要解其抽象,具体所指。
由于水平有限,以及刚开始接触史料学这些内容,知识匮乏,知识层面狭窄,因此,找了一本书仔细看了一下,书名是《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赵剑顺。并且从上面摘录了一些内容作为本次的作业,请老师见谅。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正确的评价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必须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

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革命改革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一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阅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阅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料目录(节选)一、有关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及研究的工具书(一)综合性书目《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1980—1990),徐舸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清史稿·艺文志》,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附索引)。

全二册,章钰、武作成等编。

中华书局1982年。

(二)专题性书目《太平天国资料目录》,张秀民、王会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研究太平天国史著述综目》,姜秉正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教案史料编目》(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丛书第五种),吴盛德、陈增辉合编,1932年。

《辛亥革命资料目录》,南京图书馆编,1981年7月印。

《武汉地区辛亥革命史料联合目录》,湖北省图书馆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1981年印。

《辛亥革命书刊目录》(初稿),上海图书馆1962年编印。

《中国会党史论著汇要》,魏建猷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第一版。

《京津地区所藏有关北洋军阀的书目》,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民国笔记概观》,郑逸梅著,上海书店1991年6月版。

《清季各国照会目录》,张德泽著。

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孙中山著作及研究书目资料索引》,中山大学图书馆等编印,1979年印。

《馆藏广东辛亥革命资料索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1年编印。

《孙中山研究总目》,苏爱荣、刘永为编,团结出版社1990年3月版。

《晚清戏曲小说书目》,阿英编,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三)期刊目录《1833—1949年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史学论文分类索引》,周迅、李凡、李小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2月版。

《太平天国史报刊资料索引》(1949,10—1961,12,1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述评

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述评
的不 断成 长 。

1 28 ・
第 三 , 书 图文 并茂 , 该 具有 直 观 、 读 、 理解 的特 点 。语 言质 朴 、 易 易 清新 , 生动 有趣 。书 中还 插入 大 量 的书影 和 图片对相 关史 料 的形 式 与 内容 进行 说 明 , 初学 者 很 快 就能 对 中国近 代 史料 形 成 一个 初 步 的 让 感 性认识 , 适合研 究 生和其 它 近代史 研究 初入 门者使 用 和学 习 。 很 第 四 , 书 内容丰 富 , 该 学术 信 息 量 大 , 十 分 注 重 对 该 书 使 用 者 进 行 近 代 史 研 究 的学 术 训 练 。在 且 《 国近代史 史料 学》 , 中 中 作者 将多 年 史料 学 的精 深学 养 融会 贯 穿 于具 体 史 料 的 说 明 中 , 每 个 章 节都 在 进 行专 门的技 术性论 述 。为 了更好 地帮 助学 习者 学 习、 参考 和借 鉴 , 书 中还列举 了很 多史 料 分析 的实 该
生在《 国家清史文献丛刊》 总序 中明确指 出: 编史要务 , “ 首在采集史料 , 广收确证 , 以为依据。 另一方 ” 面, 大量新 的近代报刊、 档案资料被发现或整理 出版, 中外学术交流 的活跃也使得许多海外资料被引人 国内。为总结近年来近代史料和史料学的发展 , 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 中师范 华
发展。《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中国近代史料分为十类 , 将 分别为档案、 奏议政书 、 传记、 结集 、 志书和典
制、 史实 记载 和笔记 、 野史 、 口碑 和文物 、 书和史 料 选 集等 。根据 分 类 , 者对 不 同史 料 的载 体 、 丛 作 特点 、 学 术研究 价值 以及 如何 鉴别 和运用 等做 了详 细 的解说 , 对一 些重要 的史 料进 行 了分析 和评 价 , 还从 史料 学 的角度 纠 正 了过 去近 代史研 究 中的一 些错谬 。在该 书 中 , 作者还 介 绍 自己发现 的一 些新 史料 , 以及 多 年 进行 近代史 史料 学研 究 的成 果 和心得 , 富 了中 国近代史 史料 学 的学术研 究成 果 。 丰 其 次 , 书在 阐述 和介绍 中国近代 史史料 学 的 同时 , 别 强调 了“ 史之 方 法 ” 具有 很 明确 的学术 该 特 治 ,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严昌洪教授新著《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读后张艳国 2011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严昌洪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史史料学》最近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列入“博雅大学堂·历史”出版发行。

该著作分十三讲,三十四万余言,是作者三十年来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近代史料学学科建设的一部力作。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已成为行内的常识。

掌握准确翔实的史料,是史学研究能够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基石。

在近代史研究中,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说过,由于近代史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近,在史料的甄别和运用上难度更大,因此近代史料学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史学界已经推出了三四种中国近代史料学的著作,但离近代史的教学科研所需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书突出近代史料这个重点,又兼顾了中国近代史料学的学科体系,涉及到近代史料学的理论概说、近代史料的鉴别、查阅史料工具书的运用以及史料选读,这就既使本书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像一本研究生教学用书”;又使本书有别于已有的几种同类著作,有自己的书魂和亮色。

譬如,在史料的分类上,已有前辈以及当代学者的各种概说,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两种十二类说,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的五类说,荣孟源在《史料和历史科学》中的四种分类法,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的十五类别说等。

而作者基于对以上研究的分析比较,提出了自己的中国近代史料十类说:档案类、奏议政书类、传记类、结集类、志书和典制类、史实记载和笔记类、野史类、口碑和文物类、丛书和史料选集类。

本书的主体部分九讲就是由对以上十类史料的研究分析所构成。

这就使本书从史料分类入手,逐一讲解各类史料的载体、研究价值以及运用,从而赋予每一种类史料的具体规定性和研究适用性,把一般意义上的近代史料讲细、讲深、讲活、讲全了。

尤其是作者在分析中结合每种史料的具体运用,还指出应予逐一注意和重视的若干问题和细节。

《中国近代史料学》课件

《中国近代史料学》课件

批判性思维
在解读史料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盲目接受史料的观点,而是结合其 他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重视细节
细节往往隐藏着历史的真相,注意史 料的细节描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 历史事件的本质。
史料的利用方式
01
02
03
04
作为证据支持论点
史料可以作为支持某一观 点或理论的证据,增强论 据的说服力。
还原历史现场
详细描述
近代报刊通过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刊登广 告等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近代报刊也是反 映当时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了解当 时社会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
案例二:口述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总结词
口述史料是通过访谈、录音等方式搜集的当 事人或见证人的口头叙述资料,具有很高的 史料价值。
近代史料学在挖掘、整理、出版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得大量珍贵史料得以 保存和传承。
总结:近代史料学的成就与不足
• 近代史料学在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 极作用,提升了中国史学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近代史料学的成就与不足
01
不足
02
近代史料学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仍显薄弱, 如民间文献、口述历史等。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历史资料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对历史资料的保护和传承,可以维护人类文明的 连续性和多样性。
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和 教训,为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史料学的发展历程
初步形成
逐步发展
繁荣时期
中国近代史料学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 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一些学者开始关 注中国近代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料阅读能力与中国近代史料学实践教学初探

史料阅读能力与中国近代史料学实践教学初探
严 亚 明
( 山师 范学院 政法系 ,广东 潮州 韩 5 14 ) 20 1

要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要求教师具备一定 的搜 集 、阅读 、诠释 、选择 、运用史料的能力。大学
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应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 养学 生的上述能力。中国近代史料学教学活动中 ,通过浏
览近代史料 书籍 ,检索教材 引用史料 ,虚拟选题 检索 相关 论著与史料书籍 ,查阅历史工具书 ,鉴别回忆录 等 口碑史料 等实 习方式 ,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
清 论知 识 ,而是 扼要讲 解 有关 鉴别 、阅读 近 代史料 图书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史料书籍较多,如 《 、《 、《 、《 的常 识 ,介绍 一些基 本 的近代 史 料书籍 ,指导学 史 稿 》 清实 录》 清朝 续 文献通 考》 中国近
生根 据研 究近 代历 史人 物 、历史 事件 的需 要 ,搜 代 史 资料 丛 刊 》 中 国近 代 史 资 料 丛 刊 续 编 》 、《 、 筹 、《 、《 集有 关 的史 料 ,并通 过 大量 实践 教学来 训 练学 生 《 办夷 务 始 末》 鸦 片 战争 档 案史 料 》 光 绪 朝东华 录 》 戊戌 变法 档案史 料》 义和 团档案 、《 、《 检索 阅读史料 的相关 能力 。 有 研 究 者指 出 :中 国近 现代 史 史料 的搜 集 、 史 料 》 辛 亥 革 命 回忆 录 》 华 工 出 国史 料 汇 “ 、《 、《
位 ,承担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 ,必须具备历史专业 要 籍 ,掌握 历 史研究 和教学 的基本 材料 ,通 过摄 基本 知识修 养 和专 业教 学技 能 。就历 史专业 基 本 取 历 史期 刊 、报纸新 闻和历史 专业 网站 所 刊登 的 知识 修 养 而言 ,其要 求 是 :“ 史 教 师要 在 熟悉 史 学新 成果 了解 学术 研究 的最 新 动态 。历史 教师 历 中外 历史 的重要 问题 的基 础 上 ,对 每 一历史 时 期 处 理 信息 的能 力 ,主要 是对史 料 的鉴别 、诠 释及 政治 、经 济 、文 化 成 因的有关 论著 进行 研读 ,对 对 史 事 的编 纂 和评 析 。 2 ”t历史 教 师 的 自学 能 力 , l 每一 时期 的 重 要 人 物 、事 件 、概 念 的形 成 、发 主要体 现在鉴 别 、阅读 、诠 释历史 文献 资料上 。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头传说 、 专用 口语 。总 之 , 对此 概念 学界 莫衷 一是 ,
见 仁 见 智 , 者 的 观 点 别 出 心 裁 , 理 有 据 , 谓 一 家 作 有 可 之言 。
谓厚 积薄发之作 , 亦是作 者多年来孜孜 不倦 、 t 月琢 E雕
的结 晶 。
至 于史 料 学 方 面 的 相 关 观 点 , 有 不 泥 于 前 人 的 亦
对于成 书之 来 龙 去 脉 , 作者 在 《 言 》 前 中如 是 指
出 : 早在 2 “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 位就 安排 我们 给研 单
来 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 中回忆 录的一种类型 。从而
把 口述历史 与 口碑史 料进 行严格 区分 , 口碑 史料 与实 物类史料列为一类 , 认为 “ 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 的史料 和经过 口传为后人记 录下来 的史料 , 它包 括 口传 、 民问
口传史料 、 录音史料 、 回忆录史料 、 问记史 料 、 访 专用 口 语史料 。赵兴彬则 认为 口碑史 料包 括 口述 回忆 、 口
讲 义。 可见 , ” 此著成 书长 达 2 0余年 , 经过不断 斟酌 , 反
复 修 改 , 非 一 蹴 而 就 。因 之 , 历 了 时 间 的 考 验 , 并 经 可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4 2 1 )60 6 -3 17 — 6 (0 1 O -0 50 7
串 ・ ・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夺 专 夺 ÷ 夺 夺 牵 夺 幸 夺 夺 幸 ÷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 >・ 夺 孛 夺 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苏全有邹宝刚(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推陈出新、内容翔实、辨伪求真、旁征博引、津逮后学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严昌洪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1987—),男,陕西宝鸡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近代史料不断发掘与整理,水平卓绝的相关近代史专著相继问世,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近代史史料学著作却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

此之现状与我国历来注重史料的传统难成正比,特别是对于年轻近代史学者而言,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近代史史料学论著。

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史料学》[1]应运而生,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对于成书之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中如是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就安排我们给研究生开设‘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这门课,以便使研究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史料,初步熟悉搜集、运用史料的门径。

每讲一次,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体会。

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本讲义。

”可见,此著成书长达20余年,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改,并非一蹴而就。

因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谓厚积薄发之作,亦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日雕月琢的结晶。

至于史料学方面的相关观点,亦有不泥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推陈出新。

例如对近代史史料的分类方法,作者首先举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2]、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3]、荣孟源的《史料与史料学》[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5]等四种,并指出以上分类中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根据前人分类情况,加上自己的体会,将近代史料分为10类:档案类史料;奏议政书类史料;书札和日记类史料;传记类史料;结集类史料;志书和典制类史料;报刊类史料;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口碑和文物类史料;丛书和史料选集类史料。

口述历史近年来颇为流行,作者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当事人口头回忆,由采访者记录下来,这样的回忆录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口述历史’”,因之在作者看来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中回忆录的一种类型。

从而把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进行严格区分,口碑史料与实物类史料列为一类,认为“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史料和经过口传为后人记录下来的史料,它包括口传、民间传说、民谣、历史调查资料。

”荣维木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回忆录史料、访问记史料、专用口语史料。

[6]赵兴彬则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专用口语。

[7]总之,对此概念学界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有理有据,可谓一家之言。

其二、内容翔实,例证充分。

该书洋洋洒洒34余万言,包含十三讲内容。

其中第一讲:史料与史学;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三讲:查阅史料的工具(文史工具书);第四至第十二讲:对不同九类史料作以具体阐述,亦是本书重点所在;第十三讲:史料选读。

纵观全书,浑然一体,内容翔实,阐释精微。

每一讲具体内容作者均能够充分地举例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于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著作而言,例证最能说明问题之所在,倘没有充分的实例作为支撑,理论将陷入空谈之中,该书有效克服此之缺陷。

如在第七讲《传记类史料》中作者把其分为传记、年谱、回忆录三个部分。

其中涉及近代人物传记达65种,包括传记汇编、自传自述、碑传和纪念集等;涉及近代人物年谱达60种,包括自订年谱、他人所编年谱、年谱长编等;涉及近代人物回忆录亦达65种之多,其中不乏介绍口述历史方面史料。

又如第十讲《结集类史料》,作者认为结集,包括个人的全集、文集、别集,多人的合集。

据笔者统计,在本讲第二部分重要文集举例中所涉及者达136种之繁,不仅包括大陆出版的,还有台湾出版的数十种,又重点对于“具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文集”作了详尽介绍。

第三部分对史料选集作以举例,特别是对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及《近代史资料》进行重点剖析,另外还对50余种专史资料选集作以简单介绍。

见微知著,小处见大,上述举例仅仅是该书其中两讲的内容所涉及的例证,至于全书,更是举不胜举。

此中缘由与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涉足近代史研究关系至深,举例之处皆信手拈来,唯有作者对此娴熟之理解方可成就如此巨著。

其三、辨伪求真,实事求是。

《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日刊载罗军凤之文《辨伪存真:史料学的第一要务》[8],罗文旨意虽在于阐释古史中的辨伪任务,而对于近代史史料学不无启发。

该书作者亦认为辨别史料的真伪重要性在于弄清历史真相,使我们对于历史规律的探讨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即实事求是,从而增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运用可靠材料,使我们的立论具有充足的证据,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表明我们从事研究工作的严肃性。

在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一节中作者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辑》第二卷下所载锄非《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节录)》一文中最后几句的句读、《走向世界丛书》中的《再述奇(欧美环游记)》一段文字中相关数据、汤志钧编的《康有为政论选》上册康有为代宋伯鲁拟的《请统筹全局折》中相关断句均作以纠误,且指出:这三个例子说明了古人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强调史学研究中运用原生态史料的重要性。

又如,第三讲文史工具书方面的大事年表类,作者对郭廷以编著的《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2页“黎元洪电伍廷芳”相关内容根据《黎副总统政书》卷六指出“《日志》将电报内容弄错了。

”其实作者于1984年即以对郭书进行16处勘误。

[9]再如,第八讲报刊类史料方面,针对“人们常常把1815年创刊、1821年停刊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作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的观点从五个方面进行订正,认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还是要推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

”同样,早在1990年作者已提出此观点[10]。

可见,在该书中作者辨伪求真,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其一贯主张,亦是作者治学功力扎实的真实写照。

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他人文章时明察秋毫之末,对于一些细节偏颇亦作订正。

如作者第六讲引用赵德鑫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时,发现第79页“守土之吏,与有荣焉,感佩吓极。

”误为“与有荣施”。

[11]又如,在第八讲中作者发现何季民发表于2007年11月21日《中华读书报》之文《抗大老剪报,留证千人斩——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12]中副标题标点有误,应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

之外,作者还发现“现在各类辞书出版太多太滥,多为互相抄袭,错漏很多。

”“仅举一例说明之”,在《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13]第286页和第287页分别有“吴昆”和“吴崑”,根据文中解释显而易见为同一人,“且不论两个词条内容上有何矛盾,有何错误,单就将吴崑一人误作两人,并排在相邻两页上,就是一个不能容忍的疏忽。

”并告诫读者:“一些粗制滥造的辞书会给人误导,使用之时要慎之又慎。

”此等细枝末节在当今学风浮躁形势之下,能够脚踏实做学问,并以敏锐之眼光发现问题而辨伪求真,查证错讹者少之又少。

反之,倘使讹、伪之作不断流传,则以讹传讹,错误亦可开出美丽之花,与史学之本质目的则渐行渐远。

其四、史料宏富,旁征博引。

史料之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作者在第一讲《史料与史学》中引经据典,作了充分的论证。

正如作者在《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文中所指出:“作为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任何科学的历史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以新材料的发现作为研究的前提和突破口。

新的观点可以层出不穷,但若没有坚强的史料支撑,很可能昙花一现,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14]而在该书中,作者身体力行,切身实践,对某一问题阐释之时总能言之有据,旁征博引,不发空言。

如在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后文附录近代伪史料达14条之多,对于“穿鼻条约”、《冯婉珍胜英人于谢庄》、林文忠公家书等伪史料作以举例,而对于考释者、书籍刊物、出版社,日期作者均以罗列指出,使读者有稽可考。

至于文中所述不同类别的史料,作者力主原生态史料之运用,强调重要史料必须读原文,读原本。

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底蕴,丰富的史学阅历,对于各类史料皆能够恰如其分的引注,不失其真,而又饶有趣味,非一般史学著作所能企及。

其五、力学笃行,津逮后学。

著作此书之目的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指出:“本书就是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编写的史料学讲义。

”并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史学研究掌握基本功,因为史料学是研究历史的必经门径,是打开史料宝库的一把钥匙。

”该书重在对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有所助益,因此作者在该书中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肯建议,津逮后学。

作者认为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欲写作一篇成功的学位论文,也是需要文史哲结合的。

一是要处理好理论框架或者范式运用的问题,使论文“论起来”。

二要在史料方面下功夫。

三要文笔流畅。

全面地掌握史料,熟练地运用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虽在言于学位论文如何写作,其实对于其他史学论文的写作亦是如此。

作者并且呼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亟待发展,应有专门队伍;应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研究生的必修课,史料的考订、辨伪工作应大大加强。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一步突破,除了理论、方法外,史料上的新发现十分重要。

”在谈到目录类时作者建议:“每位研究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读书目录。

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入学第一学期,一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制订读书目录和读书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的一些练习对于史学初学者帮助甚大。

如第二讲通过《近代史料的鉴别》的学习,附有“鉴别史料练习”,对于《一则有关孙中山来武汉的新资料》进行考证真伪。

又如,第十三讲为《史料选读》,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九则史料,并对第一则史料龚自珍的《乙丙之际箸议第九》进行详细解读,以为之后八则史料的阅读作以示范。

当然,在看到《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优长之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其不足之处。

例如作者虽指出:“一些档案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尤其是官方档案。

”对于光绪之死作者还是倾向于故宫档案中的光绪临终脉案,而对科技手段检验出光绪死于砷中毒却关注不足,其实光绪死于砷中毒在学界已达成共识。

又如,在第十讲《结集类史料》中第三部分关于“选集”与“选辑”似乎有所含混不清。

再如,某些史料分类还有待商榷,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史料、电子史料未能涉及,对于某类史料罗列情况居多,而理论分析欠少等,此类问题应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