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主人公形象精神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离骚》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离骚》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离骚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引言
《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情感表达,更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学意义。

本文将从离骚作者屈原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探讨离骚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1. 屈原及其背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离骚》的作者。

他身世显赫,却最终在政治挫折与悲剧中自杀殉国。

这种复杂而扭曲的命运成为了《离骚》情感表达的重要背景。

2. 离骚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离骚》以抒发屈原内心痛苦、彷徨不已的情感为主要目标。

诗中凭借着艺术手法和意象追溯起源并渐入深沉,唤起读者丰富的情感共鸣。

其中,屈原通过自我剖析与对比,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痛苦、对政治挫折的失望以及对爱国之心的坚守。

3. 离骚的文学意义
《离骚》在文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诗歌明确了个体和民族命运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个体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担当;其次,《离骚》艺术手法独特,以细腻而悲壮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诗歌创作中变革与突破。

最后,《离
骚》通过其深远影响力和广泛传播,使得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闪耀夺目
的一颗明珠。

结论
总结起来,《离骚》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蕴深远且艺术风格独特的诗歌作品。

它不仅抒发了屈原内心情感中殷切而矛盾交织的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古代
文学历史中重大转变与突破是否成功并行于一身。

通过对《离骚》的深入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首诗歌作品
所蕴含的千古之美。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历史时期也是为春秋时期,大多以张良、
邹鲁和勾践为诗歌主人公,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离骚系列诗歌。

因此,《离骚》和其它诗歌
系列不同,它不仅被视为抒情文学,也被视为一部历史文献,它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
文化背景,而主人公的形象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离骚》中提炼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以看出,与诗歌中关注的故事情节情感不同,离骚的主人公呈现的是一种高尚的、朴素的精神。

诗歌中的主人公,不仅具有勇敢和冒险
的精神,而且还充满愤慨和叹息,有着追求和关心国家大义的豪迈心情;而他们也拒绝了
贪欲和低俗的普通生活,从古代公民的高尚品德中提炼出一种新的精神理念。

此外,离骚中主人公还带有着丰富的正义感和道德思想。

作者把诗歌中主人公的正义
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被苦难所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削弱了权力的霸权,即使时被
迫屈从,他们也没有放弃这种正义思想,充满了自信和顽强。

他们似乎从痛苦中获得释放,用他们朴素的生活方式,来传扬自己真正的信念,从而达到高尚的道德的领域。

总之,《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高尚的、朴素的精神,充满着勇敢和冒险
的精神、充满着激情、愤慨及叹息的心之抒情,承载着古人对正义与道德的追求和理想。

此外,离骚中主人公还有一种不折不扣的责任心,希望自己的责任能给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

最后,在此过程中,主人公慢慢地体会到了一种高尚的理念,一种新的情感,他们非
常清楚,即使是在悲惨的处境中,他们也不乏有勇气和韧劲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诗文,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

离骚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离骚的思想内容。

首先,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对个人遭遇的反思。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人谁无死,死有长生。

”这句话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对命运的接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离骚中,屈原还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关注,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离骚中,屈原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展现了屈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

此外,离骚中还体现了屈原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在离骚中,屈原反复强调了人的本性和道德规范,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的重视。

他在诗中写道,“心之忧矣,於我归虑。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的关注,展现了屈原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离骚是一篇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个人遭遇、对自然、对道德的思考,展现了屈原的深刻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

离骚的思想内容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普世意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离骚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解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离骚》解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离骚》解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引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春秋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

本文将深入解读《离骚》,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屈原的背景与影响1.屈原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剧变频繁,战乱不断。

2.屈原才华横溢,曾为楚怀王的大臣,后因宫廷斗争被贬谪。

3.屈原对于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有极度关注与担忧。

忧国忧民体现在《离骚》中1.对于楚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描绘:•揭示了朝政险恶、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于群臣纷争、君主迷失的愤慨和焦虑。

2.对于百姓困境的反思:•展示了农民疲惫劳役、贫富差距加剧的残酷现实;•呼唤社会公平正义,为农民、贫困者发出声音。

3.表达个人忧国忧民之情的情感宣泄:•屈原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楚国境遇和政治乱象的不满和担心;•通过抒发内心痛苦与困惑,传达对于国家前途的关切。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引起思考社会问题:•《离骚》中所揭示的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通过屈原对于忧国忧民之情的传递,激起我们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参与改革建设的热情。

2.弘扬爱国精神:•屈原作为一个忠臣,他对于楚国的关心与呼唤,彰显了他深挚的爱国情怀。

•《离骚》可以激励我们以屈原为榜样,树立起爱国思想,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离骚》是屈原用诗歌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杰作,对于春秋时期楚国政治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揭示。

通过解读《离骚》,我们可以不仅加深对屈原个人命运的认识,也能从中汲取到忠诚、关怀和奋斗的精神力量。

同时,《离骚》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引起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激发出我们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首先,《离骚》体现了屈原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和不满,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是《离骚》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屈原自称为“美人”、“芳草”,表达了他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道德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总之,《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这些精神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人物形象深刻、丰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从屈原的生平、性格、思想、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他的生平经历非常传奇。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家庭和师长的爱戴。

他曾经参加过楚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担任过楚国的官职。

但是,由于他的忠诚和正直,他在官场上遭到了很多敌对势力的排挤和打压。

最终,他被迫离开了官场,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在流浪的岁月中,屈原对社会和政治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危机,他开始了他的爱国之路。

他写下了《离骚》这部伟大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但是,由于他的言行和思想触犯了当时的统治者,他最终遭到了流放和牺牲。

二、屈原的性格屈原的性格特点是坚强、忠诚、正直和独立。

他在官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屈不挠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他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心,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他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才华,能够自如地驾驭文学和政治两个领域。

他的思想开放、求实、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三、屈原的思想屈原的思想是崇尚人民、弘扬爱国、民主、自由和进步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他反对封建主义、贵族主义和专制主义,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文化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民主、自由、进步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屈原的风格屈原的诗歌风格是雄浑、豪放、激昂、深沉、富有感情和音乐性。

他的诗歌充满了民族和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主人公形象精神内涵解读和其现代意义浅探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全文第一部分总述己志,以劝其君。

但是结果很明显——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并不为楚怀王认可,于是行文便很自然地转到了第二部分:极写自己不见容于君,不获知于世,上下求索,以悟其君。

此时的主人公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一片赤诚不被认可,他的一腔热血无处喷发。

举目望去“举世皆醉我独醒”,他的满腔的愤懑无处排遣。

于是,在内心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寻求精神上的宽慰的双重因素下,他只能去寻求传说中的极乐世界“仙境”,借用玄幻的神话世界来让自己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得以宽慰。

但是,即便他想用神话的华丽来让自己忘记眼前的忧愁,可心中那份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依然是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这根神经是那么的脆弱而且无处不在,连神话也不例外。

这一点从他“求女”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他求宓妃求佚女求二姚,其结果都是“不可求”。

可以说这也是他仕途不畅的写照,而求女实则是在求君。

他渴望怀王能够迷途知返能够看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希望他深深热爱着的楚国能够“美政大兴”,可是这一切都不能够了。

为什么?第三部分紧接着便含蓄的告诉了读者。

在第三部分,作者写经灵氛巫咸劝导,与去国远行而终不忍也。

我们联系上一部分来做以分析。

从文章情节的发展上来说,主人公求女不成因此问吉凶于巫人企图通过“神力”来获知未来的凶吉。

但是微妙的是尽管巫人都肯定地说“两美必合”却又都劝他“去国远行”,这是何故?因为“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当时的楚国真的已经“举世皆醉”了,“独醒”的主人公当然不能被容于其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辛苦培育的“芷兰”们一个个都堕入了世俗。

看到这里,楚国哪里还有主人公继续走下去的路呢?于是,巫人劝其去国远行,他的确也动了心。

可是他很快又从中跳了出来。

因为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的高尚的品格是源于先祖高贵的血统,前后呼应导出了他坚守不去的精神支柱。

于是,在残酷的现实和内心的愤懑之中他选择了坚守和以身殉国——“即莫足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纵览全文,我们由衷地为主人公的一身浩然正气而感慨,为他遭受诬陷不被容于世的不公待遇而愤懑。

至此,一个骨骼清瘦,汨罗江畔叹息流涕而独立的文人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勾勒出来。

那么屈原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与他自己又有什么联系,这个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联系屈原的遭遇我们几乎可以说《离骚》中的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的化身。

第二,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1.他孤独并高尚着。

在那样一个怀才而被放逐,空有一番文采和政治谋略却被奸佞诬陷。

而且整个社会都已经“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的愁苦。

他一个人在坚守着自己理想的道德阵地。

因此,他是孤独的。

而正如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的那样“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孤独是一种美丽的甚至罕见的高尚!”。

屈原正是如此,他虽然于世不容,但是他有自己的为人原则,他有他精神上不可丢弃的一片圣地,这是他精神的最后支柱。

因此,他可以以一种鄙夷的态度去摒弃同流合污。

从这点来说,他孤独并高尚着。

2.他坚守而守望着。

他的坚守不再多说,我们重点来探讨他的守望。

有人说屈原最终投江而死,说明他希望的完全破灭。

这点不能否认,但是也正是从这点我们更有把握地说他是守望着的。

回顾全文,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知道为什么他能“举世皆醉我独醒”,为什么能在被放逐的情况下依然希望怀王回心转意以及后来的他不忍去国远行不都是因为他对怀王对他的国家怀有希望吗?
3.他是中国道德的标杆和文人风骨的楷模。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用自己的才能和风骨有利的驳斥着这句缪言。

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文人已经将屈原作为他们道德神坛上的偶像,他当之无愧的是中国文人道德上的领袖。

现在,我们探讨了《离骚》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内涵,现在我们再来联系现实来探讨这一精神内涵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拜金女,挟尸要价,范
跑跑,芙蓉姐姐……一个个道德败坏的人物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并且以挑战国人的道德底线和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生活。

我敢说,倘若屈原在世他早都投了十次江了!
最近一段时间,“小悦悦”事件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争论。

我们不得不惭愧的将那块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的金字招牌拆下,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资本。

很多年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被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唯物质主义所打倒再加上国人精神上“无信仰”,我们的国民已经处在一种不怕天不怕地的危险边缘。

整个社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一种群体精神上的“迷茫”“无知”和“浮躁”!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纽带正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因此,我觉得屈原形象的现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呈现出明显的“浮躁倾向”,而这样的浮躁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国民群体性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社会精神建筑的崩溃。

所以,屈原精神内涵中的坚守正义和崇尚美德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二,对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

这似乎是好事,可是他也不可避免的在文化领域冲击着我们的道德标准。

太多的明星,高官,富豪赶潮流似的移居海外或者加入他国国籍。

在火车站,我们甚至随处可见关于移民的信息。

这正强有力的说明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

另一方面,没有移民的群体也存在着
不同程度的“反动”,最明显的是我们乐忠于听那些关于领导人的流言蜚语,一旦有那篇野稿曝出那位领导人的“佚事”我们不管真假如同抓住的什么把柄一般兴奋。

曾经在大陆有一部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佚事”的书引起过很大的反响,书的作者声称自己是周总理的私生女而且还曝出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秘密。

后来,戏剧化的结果是几位台湾的学者以严谨的反驳揭穿了这个作者的虚假面目。

国人爱国情感的缺失从此可见一斑!
第三,屈原刚正不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如今,“识时务者为俊杰”越来越风靡,甚至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认可“做人的圆滑,人脉比真才实学更有用”。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缺少正义,缺少坚守。

越来越多的人会用“傻”来形容“老实”,用“聪明”来形容“奸诈”,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一点点丧失殆尽!而这不正是我们该向屈原学习的坚守本心吗?
综上所述,《离骚》中主人公精神内涵不仅丰富而深刻,而且对于今世社会的进步,人民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