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综述

白蛋白综述
白蛋白综述

姓名:高* 成都医学院2013级药学本科二班学号:1324300099

怎么面对血浆白蛋白

摘要:白蛋白(albumin,Alb)在临床上有广泛使用,同时也存在使用误区,它一直备受争议,本文是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基础上我自己的看法。关键词:白蛋白误区争议

How to treat albumin

Abstract: albumin (Alb) in clinical widely used, there is also the use of misunderstanding, it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on my own vie ws. Keywords: albumin Mistakes dispute

1.白蛋白是什么

白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细胞或体液中的一类单纯蛋白质的总称。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45g/L,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1]

。人血白蛋白(human albumin solution,HAS) 是含585 个氨基酸非糖化单链结构的心型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 66 500,在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的水分动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白蛋白的药理作用为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小分子物质及解毒等作用[2] 。

2.人体白蛋白的来源

分为外源性白蛋白和内源性白蛋白。肝脏是人类血浆白蛋白的主要合成场所,是内源性白蛋白的产生地。一般情况下分解和合成保持平衡,,肝脏每天合成12g白蛋白,占肝脏分泌蛋白的50%。目前我国临床临床所用外源性输注的白蛋白主要是血液制品产品,少有基因工程合成的白蛋白。

3.白蛋白的代谢

白蛋白(albumin,Alb)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

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白蛋白在人体内的天然半衰期为15-20天。热量和蛋白质缺乏可加速白蛋白分解;在应激、外伤活感染期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很快下降,可能与白蛋白在血管内再分布、合成减少、分解增加等有关[3]

4.白蛋白的适应症

维持人体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COP):白蛋白占全部血浆的50%以上,且白蛋白分子较小有效渗透颗粒多,因此是维持渗透压的主要因素。人体COP主要靠白蛋白,约占80%的作用。当肝硬化和肾病时,可致低蛋白血症、水肿,外源性白蛋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1扩容:对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患者(手术失血、创伤等或感染)输注白蛋白后可使3.5倍体积的水分吸收入血液循环,不可否认的是白蛋白是一种极好的血容量扩张剂。 4.2结合小分子物质

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阴离子、阳离子、活性物质和有毒物质,还可清除自由基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阴离子、阳离子、活性物质和有毒物质,还可清除自由基,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白蛋白能

与许多物质可逆性结合,能运输许多性能不同的物质并能结合有毒物质,运输至解毒器官,然后排出体外[4]

。 4.3新进展

人血清白蛋白还是理想的药物载体.作为延长药物半衰期的新技术,白蛋白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共价偶联、非共价偶联、纳米包裹和融合蛋白的方式可实现白蛋白与药物分子的偶联,使药物分子的药代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白蛋白和相关受体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基于结构的白蛋白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白蛋白融合技术在长效药物开发中的应用[5]

5.使用误区

误区一: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

近些天,在很多考生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人血白蛋白可以补充营养,提高智力,增强免疫力。于是,宁可信其有的家长们四处打听,争相购买白蛋白,希望它能提高孩子的聪明度,为高考更添些把握。其实,父母们的做法不但帮不了孩子,甚至还可能害了孩子。

白蛋白的半衰期长达16-21天,其输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分解为游离的氨基酸后,才能合成机体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同时,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输注外源性白蛋白会抑制肝脏内源性白蛋白的合成,因此白蛋白并不适合于作为营养制剂[6]

此时盲目地给正常人输注白蛋白,可能会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促进自身白蛋白的分解。还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样反应、热原样反应、精神障碍、肾功能损害、喉头水肿、消化道出血、腮腺肿大等[7]

。误区二: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缺什么补什么,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有资料显示当机体白蛋白下降时,白蛋白的分解代谢会降低。此时血液中极少量白蛋白半衰期从19 d 延长到38 d 。有趣的是,如果给予外源性白蛋白,则白蛋白的降解速度恢复正常。这时,其他蛋白的增加可能代偿了内源性白蛋白的缺乏,也就是说白蛋白水平降低时,机体有良好的耐受性。因此,纠正低蛋白血症是否一定要输注白蛋白,到什么时候才应该输注白蛋白,应该输注多少,还需要严谨的实验加以证明。误区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白蛋白很有营养,所以临床上应用白蛋白作为“强身剂”,用于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危重患者及术后患者。但有文献指出,健康人群使用后,不但不能增强体力、改善记忆,反而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8]

误区四:促进伤口愈合

白蛋白不是伤口愈合的关键成分。参与创伤修复的主要因素是:

内因:1,细胞(PMN、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2,生长因子(IGF-1、TGF等); 3,纤维连接蛋白4,胶原合成,瘢痕形成,全身营养状态。外因:精湛的手术技巧,无张力缝合(吻合),良好的微循环,充分的组织氧供。偱证医学研究表明,尽管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但并没有改善病人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所以血浆白蛋白水平并不是伤口愈合的影响因素[9]

6.白蛋白的争议

白蛋白制品都经过加热处理灭活病毒,因而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但同时白蛋白价格昂贵、

有副作用而且在某些临床情况下疗效不佳,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白蛋白的应用重新审视。

6.1 Foley 的实验

1990年Foley等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Foley等

[10]

将40例低白蛋白血症

(<25 g/L)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之外,治疗组给予25%白蛋白并保持血清白蛋白>25 g/L,而对照组则仅予以常规治疗。

结果提示:无论是病死率、住院日、ICU停留日还是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

6.2 1998 年的实验

1998年7月Cochrane协作网创伤协作组做了输注白蛋白对危重症患者

死亡率影响的研究并在BMJ上发表了题为<<危重患者接受人体白蛋白: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Meta-anaysis: the efficacy of Albumin(Br Med J 317: 235-240, 1998)”文章。

这篇文章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1,没有证据证明白蛋白可以降低低血容量、烧伤和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死亡率; 2,强烈暗示给危重病人使用白蛋白可能会增加死亡率; 3,多位评论员置疑白蛋白的输注;

4,甚至有评论建议放弃白蛋白的使用,除非用于临床研究;

5,文章发表后在英国国内和国际引起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催生更多进一步研究;

6.3 白蛋白与死亡危险降低相关

美国红十字会支持的另一个基于RCT的系统评价在Ann Intern Med上发

表。研究指出:白蛋白治疗并不增加死亡风险并且与死亡危险降低有关。2004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蛋白和生理盐水在容量复苏中的比较研究(SAFE)”,它触及到了重症监护治疗中最基本也是最具争议的问题。这项主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完成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包括16个ICU的6997例患者。在为期28天的时间里,3500例患者接受生理盐水治疗,3497例患者接受4%白蛋白治疗,两组患者的基本背景相似。

在白蛋白组与盐水组的病死率没有差别

[11]

;在两组中有新出现的单个器官和

多器官衰竭的患者数是相似的;两组ICU住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机械通气时间相近;肾脏替代治疗时间方面的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根据不同基础病症亚组进一步观察提示,在生理盐水组创伤患者似乎病死率稍低,而在严重感染患者中则倾向于白蛋白组有较低的病死率。这些实验结果让人深思,到底该不该使用白蛋白呢?我的答案是:应该合理规范的使用,可以参照美国的《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科学合理的使用白蛋白。

7.总结:目前阶段来看,白蛋白在临床上不可或缺,我国目前白蛋白资源缺乏,临床工作者应该规范白蛋白的使用,改进健康观念,节约卫生资源。同时,设计更多严谨、科学的实验证明白蛋白在某些症状上是否真实有效,加大血浆白蛋白替代物或相关产品的研发,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王世聪,郄正刚, 重组人血白蛋白在药用辅料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Vol.27No.10

[2] 杨敏,宁红,叶琳燕,饶友义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合理应用中国药业 Vol. 23,No. 6,March 20,

2014

[3] 陈骥孙小聪黄河严重脓毒症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相关因素研究·临床研究 2012年4月第50卷第11期 [4] 张敏人血浆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1;33(1)

[5] 郑炜,李杰人血清白蛋白融合技术研究进展长沙大学学报 2 0 1 3 年 9 月第 27 卷第 5 期 [6] 孙世光,余明莲,王建民,张国辉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误区及其对策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年04月第25卷第4期

[7] 赵喜荣, 郑永刚, 郝晓菁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7 年第 1 期 [8] 吴国豪.白蛋白临床不合理应用及其使用指征 [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4):261-263. [9] 常花蕾,史涛人血白蛋白临床不合理应用及改进措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4年2月第11卷第1

[10] Foley EF. Borlase BC .Dzik WH. et al.Albumin supplemen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A prospec tive, randomized trial [J] Arch Surg , 1990 125(6):739742

[11]Finfer S, Belomo R, Boyce N, et al.A comparison of albumin and saline for fluid resuscitatio 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NEngl J Med, 2004, 350 (22): 2247-225

白蛋白说明书

人血白蛋白说明书 【药品名称】 人血白蛋白 【成份】 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健康人血浆,经提取,灭活病毒制成。 【用法用量】 用量由医师酌定。冻干制剂可用5%葡萄糖液或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液量据需要而定。一 般根据瓶签所载蛋白量加入适量溶解液使成10%(g/ml)白蛋白溶液,可在15分钟内溶解完 毕。当需要获得20%~25%(g/ml)高浓度白蛋白时,则溶解时间较长。一切稀释、注射操作, 均应按严格的消毒手续进行。输注方法一般采用静脉滴注,宜使用有滤网的输液器。滴注速 度以每分钟不超过2ml(约60滴)为宜,但在开始的15分钟内,速度要缓慢,以后逐渐增加 至上述速度。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很强的亲水活性,血浆中70%的胶体渗透压靠它维持,输入本品后提 高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并补充蛋白质。也可作为低蛋白血症的替代疗法。 每5g/20ml白蛋白可维持机体渗透压的能力,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 【适应症】 本品对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侍血浆渗透压起主要作用。每5g白蛋白溶解后,在维持机体 胶体渗透压方面,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用于治疗因失血、创伤及烧伤 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脑压增高,防治低蛋白血症以及肝硬化或肾病引起 的水肿和腹水,有良好疗效。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急性脑水肿,大脑损伤的颅内压增高; ②某些疾病如肝硬化、肾病和吸收不良等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及所引起的水肿、腹水、心 包积液等。静注、静滴,使用剂量及浓度视病情定。 【不良反应】 ③发现药液混浊、沉淀、异物,不得使用。本品不得与含有蛋白水解酶或酒精的注射液 混合使用,以免蛋白沉淀。 【规格】 注射剂:5g/20m1,10g/50m1。 【注意事项】 (1)本品不得分次用,或用后再给第二人输用。 (2)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 (3)人胎盘血白蛋白与此同。 【有效期】 36个月 【批准文号】 注册证号s2******* 【生产企业】 zlb behring gmbh 更多相关资讯请看另外,如对药物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的安全用药指导,可拨打康 德乐大药房(原:百济健康商城)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168-0606,药 师将为您竭诚服务。祝您健康!篇二:人血白蛋白使用说明书 人血白蛋白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人血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论坛报自1940 年开始应用白蛋白制剂以来,有关白蛋白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世界各国已逐渐规范了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许多“误区”,临床滥用现象相当普遍。今年,我国更出现了严重的白蛋白短缺。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 临床误区: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 误区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营养不良在手术和创伤病人中非常普遍,此类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误区之一是将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品用于手术后病人、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病人或危重病人中。 事实上,外科病人术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造成持续的负氮平衡。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创伤早期,机体存在全身性炎性反应,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产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部分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因此,外科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并非全是营养不良或蛋白质分解的结果。 此时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若不能改善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其原因可能为:①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蛋白质有其特殊性,是由组织细胞自身来合成的,因此外源无法提供。白蛋白的分解产物内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的色氨酸,故营养价值低。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 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只是一个现象,从营养角度看,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热卡和氮的摄入不足所致。因此,要改善外科病人术后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应该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底物。营养底物中,氮的供给应选择平衡型的氨基酸制剂,而非白蛋白。 误区二: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观点认为,即使对手术后病人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术后组织水肿,促进伤口特别是吻合口的愈合。受上述观点影响,目前临床上许多外科医生仍喜欢应用白蛋白,这是造成术后白蛋白制剂应用普遍的另一原因。事实上,偱证医学研究表明,尽管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但并没有改善病人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由于目前医用白蛋白的来源为献血者的血浆经血浆分离和灭菌处理后配置而成,当前我国血源紧张,所以白蛋白价格昂贵,术后输注白蛋白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因此,常规应用白蛋白来改善病人的低白蛋白血症是不值得推荐的。 误区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另一误区是将白蛋白作为“强身剂”,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这就更错误了。因为白蛋白不但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如制剂中的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反而可使 机体免疫力下降。此外,给白蛋白含量正常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还可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可使循环负荷过重、血钠增高等副作用。 循证医学:白蛋白不适用于体液治疗 液体治疗是外科基本问题,特别是在手术后早期或外科危重病人,其目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 持充足的体循环和微循环,保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氧供,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目前,临床上许多医生将白蛋白用作一线容量扩充剂用于体液治疗。但是,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手术、感染或ARDS

白蛋白

目录 1白蛋白2主要作用3正常值4临床意义5偏低的危害6高的原因是什么 白蛋白结构(双体) 白蛋白结构(单体)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albumin,Alb)系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白蛋白结构(单体)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 又称清蛋白。溶于水且遇热凝固的一种球形单纯蛋白。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几乎存在于所有动植物中。如卵白蛋白、血清白蛋白、乳白蛋白、肌白蛋白、麦白蛋白、豆白蛋白等都属于此类。常用作培养基成分。也可用有人造香肠、汤品和炖品中作粘接剂。 白蛋白的分子结构已于1975年阐明,为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6458,分子中含17个二硫键,不含有糖的组分。在体液pH7.4的环境中,白蛋白为负离子,每分子可以带有200个以上负电荷。它是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这些物质包括胆红素、长链脂肪酸(每分子可以结合4-6个分子)、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如Cu2+、Ni2+、Ca2+)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主要作用 白蛋白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

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标准

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标准(讨论稿) 为规范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使用,降低药品费用,改善人血白蛋白短缺现状,促进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开展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相关处方或医嘱点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药剂科综合参考《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美国大学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北京地区《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以及人血白蛋白说明书、相关循证医学依据等,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制定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评价标准初稿。 【点评标准】 1.适应证不适宜; 2.用法、用量不适宜; 3.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4.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5.联合用药不适宜; 6.重复给药; 7.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8.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点评细则】 1.适应证不适宜:“诊断”栏未注有符合以下情况一项或一项以上适应证者判定 为适应证不适宜。 ?严重失血、创伤与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纠正人血白蛋白作为补充血容量的首选药物的误区。《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简称UHC,下同)[1]中提到:对于出血性休克,晶体溶液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扩张血容量,成人患者输入4L晶体液后2h无效,可考虑非蛋白胶体液,当对非蛋白胶体液有禁忌时才考虑使用

5%白蛋白。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外科病人中,对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不同种类的胶体液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人血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将脑组织的水分转移到血管内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与头部创伤引起的血管痉挛,应首选晶体溶液维持脑灌注压。如果存在脑水肿的危险,应使用高浓度白蛋白(25%)胶体液维持脑灌注压【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白蛋白能与血中胆红素结合,阻止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促进胆红素排泄。光疗在过去的50年里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机制就是让脂溶性的胆红素通过迅速光氧化与光致异构退化,成为水溶性化合物而排出体外。就机制而言,这两种方法在治疗中可以互补,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可有协同作用,但UHC的指南则提出白蛋白不能与光疗合用。 ?中毒性虚脱,重度感染综合性;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发布的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2】指出,肝硬化腹水就是由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扩张、肾水钠潴留引起的,治疗以限钠利尿为主,只有重度难治性肝硬化腹水采用穿刺放腹水联合白蛋白治疗,未行穿刺放腹水患者避免单独用白蛋白治疗,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患者联用白蛋白可增效。2016年意大利AISF/SIMTI意见书:《肝硬化患者合理使用白蛋白》【3】强调上述治疗指征,但肝硬化患者非SBP的细菌感染、肝性脑病与感染性休克目前证据还不充分。

白蛋白临床不合理应用及其使用指征

医药通讯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临床药学室主办 2012年第2期2012年3月15日白蛋白临床不合理应用及其使用指征 自1940年开始应用白蛋白制剂以来,有关白蛋白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逐渐统一了对白蛋白应用的认识,随后世界各国逐渐规范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目前在白蛋白应用上存在许多误区,临床上滥用自蛋白制剂的现象相当普遍,今年以来还出现严重的白蛋白短缺现象。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 白蛋白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白蛋白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现代输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白蛋白制剂也就成为一种临床用量最大的蛋白制剂,但目前白蛋白在临床应用上存在许多误区,不合理应用白蛋白制剂可能给患者带来危害。 误区(一):白蛋白改善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 营养不良在手术和创伤患者中普遍存在,此类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误区之一是将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品用于手术后患者、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或危重患者。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输注白蛋白可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或抵抗力.而且这种观念可谓“根深蒂固”,这导致了临床上大量的

白蛋白被用作

“营养制剂”。事实上,外科患者术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造成是持续的负氮平衡。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创伤早期,机体存在全身性的炎性反应,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产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部分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因此,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并非是营养不良或蛋白分解的结果。 此外,输注外源性的白蛋白并不能改善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其原因可能为:①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选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蛋白质有其特殊性,是由组织细胞自身来合成的,因此外源无法提供。白蛋白的分解产物内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的色氨酸,故营养价值低。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只是一个现象,从营养角度看,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热卡和氮的摄入不足所致。因此,要改善外科病人术后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应该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底物。营养底物中,氮的供给应选择平衡型的氨基酸制剂,而非白蛋白。 误区二: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观点认为,即使对手术后病人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术后组织水肿,促进伤口特别是吻合口的愈合。受上述观点影响,目前临床上许多外科医生仍喜欢应用白蛋白

美国《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

2009-03-30 17:06 美国《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指出,白蛋白正确的临床应用包括休克、烧伤、ARDS、体外循环,偶尔可应用于急性肝衰竭、腹水、肾透析,还需进一步观察的应用有新生儿黄疸、汞中毒。不合理的临床应用为补充营养,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硬化。 以下情况输注白蛋白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①严重感染、急性低血容量(如手术失血、创伤出血),或没有其他胶体溶液可供选择以及其他胶体溶液已经用至最大量时。 ②烧伤所致的血浆渗透压减低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一般烧伤后 24 h以内使用晶体液,而24 h后可应用白蛋白。 ③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白蛋白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可使肺组织间隙液体吸收回血管,消除肺水肿以改善其临床症状。 ④肝功能严重受损(肝功能不全失代偿期),重度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0 g/L),或由于严重低白蛋白血症、大量腹水影响心血管功能时。 ⑤某些血液置换治疗、肾透析或体外循环手术患者。 肾病综合症的低蛋白血症是因为蛋白从尿中丢的太多。近年来,对肾病综合症患者的研究表明,给予血浆蛋白组对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明显慢于未用血浆蛋白制品组,而且输注白蛋白会加速白蛋白从尿中漏出,从而加重肾小管损伤。因此,肾病综合症治疗的关键是“堵漏”,加强肾脏疾病的治疗才是关键。目前认为只有在以下可给予白蛋白治疗:

1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者≤20g/l; 2血容量不足合并低蛋白血症者; 3全身严重浮肿,尿量偏少且利尿效果不理想。 临床上公认的白蛋白应用输注指征有: ①大面积烧伤24 h后;②急性创伤性休克;③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④血液置换治疗;⑤肾透析;⑥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腹水;⑦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等。

人血白蛋白的用法介绍

人血白蛋白的用法介绍 人们身体难免回出现这样那样的疾病,有时候因为缺血就需要我们进行输血,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当我们身体需要补充血液的时候,使用这种东西有用吗?能不能解决问题呢?能不能彻底治愈病情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相关专家是怎么说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使用方法】 20%人血白蛋白可经静脉途径直接输入。也可先用等渗溶液稀释(如5%葡萄糖或0.9%氯化钠)。输入速率根据不同的病人情况及指征进行调节,但一般不超过1-2ml/分钟。 【不良反应】 潮红、风疹、发热。恶心等轻微反应较少见。这些反

应在调低输注速率或者停止输注后一般会消失。严重的反应如休克是非常罕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立即停止输注,同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关病毒安全性的信息见(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如有过敏可疑或过敏反应发生,必须立即停止输注,并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如果发生休克,按目前的休克医疗方案给予抗休克治疗。在以下高血压容量情况或者血液稀释情况下,会给病人带来待定的危险,使用白蛋白时格外小心:—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食道静脉曲张—肺水肿—出血倾向—严 重贫血—肾性和肾后性无尿20%人血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效果大约相当于血浆的4倍。因此,当高浓度的白蛋白输入时,要小心确保病人适当的水分。病人要进行仔细监护以防止循环超负荷和水分过多。20%-25%人血白蛋白同业的电解质含量与4%-5%人血白蛋白溶液比较低。当给予白蛋白时需检测病人的电解质状况并采取适当步骤恢复和维持病人主要电解质平衡。白蛋白溶液不能用注射用水稀释,这样会引起患者溶血。在血浆置换治疗时,输注速率必须根据置换的速率进行调节。

白蛋白使用知情同意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白蛋白使用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门诊号/住院号 诊断过敏史 拟行检查/治疗/手术名称 尊敬的患者和/或患者的授权委托人 (或家属):您好! 一、根据患者目前的病情,我们建议行上述检查/治疗/手术措施,根据我院以往经验结合患者病情,成功实施上述检查/治疗/手术的机率约为 %(仅供参考)。 二、在实施上述检查/治疗/手术措施过程中和恢复期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风险主要有: 1、过敏反应或发热反应,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2、感染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如乙肝、艾滋病等; 3、若输入过多、过快,可能引起血容量骤然增加,从而加重心、肾负担; 4、白蛋白制剂在加工提取时将激肽类血管活性物质去净,可能引起血压下降而发生意外; 5、其他与血液制品有关的副作用。 特别提醒:使用外购白蛋白的患者,为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希望患者及其家属在正规药店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白蛋白,由于医院无法保证患者外购白蛋白的质量,也无专业检验设备和能力,因此对外购白蛋白所引起的质量问题不负任何责任。 四、鉴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还会发生医务人员目前难以预知的风险和/或意外情况,故诊疗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风险和/或意外情况不限于上述告知内容。 五、给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团队将尽全力按操作规范实施上述检查/治疗/手术,并且一旦发生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将从维护患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努力降低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导致的对患者的损害后果, 六、您有权选择同意或不同意接受上述检查/治疗/手术,但是如果拒绝接受上述检查/治疗/手术,您将面临以下风险: 七、根据患者目前的病情和我院目前开展的医疗技术,您还可以选择的其他替代诊疗方案及其优劣见所述:1、 2、 3、 谈话医师:谈话日期:年月日时分 谈话医师已经详细告知检查/治疗/手术的利弊、风险、替代方案、成功可能,我和(或)授权委托人已详细了解知情并理解,经慎重考虑, (同意/不同意))接受上述检查/治疗/手术,并授权医师在此实施过程中遇有异常情况时,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其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今签字为证。 患者签字(右手拇指手印):本人或代签请注明:本人□代签□ 授权委托人 (或家属)签字:与患者的关系:年月日时分

关于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系统性表述

关于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系统性表述 人血白蛋白(HSA)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急救药物及重要的药物辅料,在医药,科研及化妆品生产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国内医疗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对血液制品认知度的提高,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量不断增加,市场容量不断增长,行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的报告,2010年全国16城市医院血液系统用药金额约62亿元,其中白蛋白类药物占据了血液制品的主要份额(大于50%)。但作为一种血液制品,HSA同时也面临原料短缺及病毒污染等缺陷的影响。 用基因工程重组人血清白蛋白(rHSA)替代HSA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有前途的高新技术途径。 一.什么是重组人血白蛋白 1.定义 通过基因重组的技术将目的蛋白的基因克隆后,将该基因插入到某种生物(如细菌、酵母、植物,哺乳动物细胞等)中进行复制,然后收集的白蛋白称为重组人血白蛋白。 2.rHSA的等级分类 按不同的质量标准分为了培养基级、药用辅料级和药用注射级(药用级)三类,三类级别的重组人血白蛋白生产工艺相同,但最终控制参数不同,药用级白蛋白质量标准最高。 3.rHSA的表达系统分类 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是一组复杂的大分子蛋白质,必须经过正确的折叠、组装和翻译后修饰,才能赋予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表达系统是重组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1)原核表达系统 HSA基因最早就是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成功的,Lawn等于1981

年首次报道了rHSA的cDNA序列并首次构建了第一个表达rHSA的表达载体pHSA,然后在E.coli中表达成功,表达量为细胞总蛋白的7%,但E.coli表达系统体外很难正确折叠和组装结构复杂的HAS,缺乏翻译后的修饰和加工,表达的蛋白多形成包涵体,且纯化较难,所以未能得到有生物功能的蛋白,细菌细胞壁脂多糖还会造成热反应。因为HSA在原核生物中表达量不高且分泌效果不够理想,所以研究的重点转向其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表达。 (2)酵母表达系统 酵母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既具有原核生物的容易培养、生长繁殖快、相对易于进行基因工程操作等优点,还具有原核生物缺少的其他优点,如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加工以获得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表达量和分泌量较大,易于产业化培养,非常适合白蛋白及其他非糖基化血浆蛋白的大规模制备。 研究者们用到的酵母表达系统有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汉逊酵母(Hansenula polymorpha)、克鲁维氏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等。在酿酒酵母中,Okabayashi等通过构建在染色体LEU2和HIS4位点上整合的质粒获得能连续分泌rHSA的稳定转化株,每升培养基达到85mg rHSA。 毕赤酵母表达量和分泌量高且稳定,自身分泌蛋白量小,作为基因表达系统研究和使用的最多,已基本掌握其生长规律及大规模高密度发酵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蛋白质生产工具之一。毕赤酵母非常适合人血白蛋白等非糖基化血浆蛋白的大规模制备,成为目前rHSA的主要表达系统。 (3)其他表达系统 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动物自1987年以来就引起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就生产rHSA来说,最理想的表达场所是乳腺,因为乳腺是外分泌器官从而不会影响转基因动物本身的生理,表达的蛋白能经过充分的翻译后修饰加工,组织细胞密度高从而分泌水平高,目标蛋白纯化相对容易。2000年黄淑帧等通过

白蛋白输注事项

白蛋白有哪些生理功能?输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 些? 白蛋白,亦称清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淋巴液和肌肉中。人血白蛋白制品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浆容量扩张剂之一。它是从人血浆中分离制得的,正常人血清中每升含有40 克白蛋白,这意味着血浆蛋白成分中的60 %是白蛋白。白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l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中的白蛋白与球蛋白组成一对缓冲对,维护着血浆的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在血浆中占总蛋白50 % ,渗透压相当于全血浆的85 % ,比其他球蛋白作用大5 倍,主要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2 . 67 帕(20 毫米汞柱)相当于白蛋白30 克/升或血浆总蛋白52 克刃升,这是一个临界值,低于此值则水分储留于组织,故应给予浓缩白蛋白及利尿剂。( 2 )结合与运输血液中小分子物质白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运输载体之一。对许多物质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结合金属离子、激素、胆红素、脂肪酸、尿素和药物。( 3 )血浆白蛋白的其他生理作用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远比球蛋白多,亲水作用又比球蛋白大,这使血浆中的白蛋白对球蛋白起到一种胶体保护的稳定作用。当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白蛋白合成不足时,可使血浆球蛋白失去胶体保护作用,稳定性下降。血浆球蛋白的稳定性下降,将严重影响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利用,引起相应的症状。此外,白蛋白还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白蛋白在血浆中也不断地进行着代谢更新,血浆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或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输注时的注意事项( l )用法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为防止大量注射使机体组织脱水,可采用5 %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适当稀释作静脉滴注(宜用备有滤网装置的输血器)。滴注速度为每分钟不超过2 毫升(约为60滴)为宜,但在开始巧分钟内,应特别注意速度要缓慢,可逐渐加快至上述速度。( 2 )不良反应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偶可出现寒战、发热、颜面潮红、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快速输注可引起血管超负荷导致肺水肿,偶有过敏反应。( 3 )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应仔细核对药品质量,发现药液呈现混浊、沉淀、异物或瓶子有裂纹、过期失效,不得使用。②使用前口服或静脉应用抗过敏药,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应,如患儿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输人。③因白蛋白有高渗作用,过量注射时可造成机体脱水、循环负荷增加,严重的可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因此,使用时应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有心功能不全或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使用后可给以速尿利尿。④有明显脱水者应同时补液。⑤不宜与血管收缩药、蛋白水解酶或含酒精溶剂的注射液混合使用。输注完毕后应更换输液器。⑥开启后应一次输注完毕,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输用,暴露超过4 小时不能再用。⑦运输及贮藏过程中严禁冻结。来源:安徽省医学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同浓度的白蛋白使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白蛋白使用方法 人血白蛋白有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由于不同浓度人血白蛋白增加循环血容量和提供的胶体渗透压不同,因此,其在临床上适应症也不尽相同。四种浓度人血白蛋白(5%、10%、20%、25%),满足了临床不同适应症的需求,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I 、低血容量休克 治疗失血、创伤等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时,首先是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 A .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 当患者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时,由于5%人血白蛋白与血浆等渗,能快速输注补充血容量,输注时不会引起组织间脱水。因此,当病人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时,应输注5%人血白蛋白。 B .适量的组织间水分或组织间水肿 当患者有适量的组织间水分或组织间水肿,使用10%人血白蛋白既能达到 补充血容量,又能达到去除水肿的目的。输注时不会造成组织间脱水。因此,一会患者有适量的组织间水或组织间水肿时,应输注10% 人血白蛋白。 C .胶体渗透压过低或有大量组织间水分 当患者胶体渗透压过低或有大量组织间水分,由于高浓度人血白蛋白具有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吸水效果好,此时输注高浓度人血白蛋白既能补充胶体渗透压、增加循环血容量,又能达到去除水肿的目的,输注时不会造成组织间脱水。因此,当患者胶体渗透压过低或有大量的组织间水分时,应输注25%人血白蛋白。 D .严重烧伤早期24小时内 严重烧伤早期,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内液流向血管外,造成血液浓缩,因循环内液丢失的成分接近血浆,有大量的电解质和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丢失,体液丢失是烧伤休克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补液是治疗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补液应补充电解质溶液和胶体溶液。由于烧伤早期,组织间不存在水肿,此时输注高浓度人血白蛋自,虽然可达到维持血容量的目的,但会造成组织间脱水,致使细胞受到损害,而5%人血白蛋白与血浆等渗,可加快输注速度。 因此,在烧伤早期(24 时内)应输注5%人血自蛋白,不宜输注高浓度人血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的使用

肾脏功能不好的时候我记得是应该低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来减轻肾脏的负担我记得当初在肾脏科室的时候主任就是这么告诉我的具体的没有查资料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不敢多说 不同浓度的白蛋白使用方法 人血白蛋自有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由于不同浓度人血白蛋白增加循环血容量和提供的胶体渗透压不同,因此,其在临床上适应症也不尽相同。四种浓度人血白蛋白(5%、10%、20%、25%),满足了临床不同适应症的需求,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I、低血容量休克 治疗失血、创伤等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时,首先是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A.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 当患者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时,由于5%人血白蛋白与血浆等渗,能快速输注补充血容量,输注时不会引起组织间脱水。因此,当病人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时,应输注5%人血白蛋白。 B.适量的组织间水分或组织间水肿 当患者有适量的组织间水分或组织间水肿,使用10%人血白蛋白既能达到补充血容量,又能达到去除水肿的目的。输注时不会造成组织间脱水。因此,一会患者有适量的组织间水或组织间水肿时,应输注10% 人血白蛋白。 C.胶体渗透压过低或有大量组织间水分 当患者胶体渗透压过低或有大量组织间水分,由于高浓度人血白蛋白具有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吸水效果好,此时输注高浓度人血白蛋白既能补充胶体渗透压、增加循环血容量,又能达到去除水肿的目的,输注时不会造成组织间脱水。因此,当患者胶体渗透压过低或有大量的组织间水分时,应输注25%人血白蛋白。D.严重烧伤早期 24小时内) 严重烧伤早期,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内液流向血管外,造成血液浓缩,因循环内液丢失的成分接近血浆,有大量的电解质和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丢失,体液丢失是烧伤休克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补液是治疗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补液应补充电解质溶液和胶体溶液。由于烧伤早期,组织间不存在水肿,此时输注高浓度人血白蛋自,虽然可达到维持血容量的目的,但会造成组织间脱水,致使细胞受到损害,而5%人血白蛋白与血浆等渗,可加快输注速度。因此,在烧伤早期(24时内)应输注5%人血自蛋白,不宜输注高浓度人血白蛋白。 对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治疗,应根据临床个体差异而使用不同浓度的人血白蛋白。对于血容量过低或有脱水症状患者,应首选5%人血白蛋白,其次为10%人血白蛋白;对于有适量的组织间水分或组织间水肿患者,应首选10%人血白蛋白,其次为20%人血白蛋白:对于有大量的组织间水分或胶体渗透压过低的患者,应首选25%人血自蛋白,其次为20%人血白蛋自。 低蛋白血症 A.伴随水肿的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患者通常具有接近正常的循环血容量,高浓度人血白蛋白具有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和较高的蛋白含量,能快速从组织间吸取水分来增加循环血容量,输注量少,吸水速度快。因此,对伴随水肿的低蛋白症患者,输注25%人血白蛋自治疗效果最好,20%人血自蛋自治疗效果次之,不宜输注低浓度人血白蛋白(10%、5%)。 B.严重烧伤后期(24小时后)

白蛋白应用指南

重视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吴国豪 -------------------------------------------------------------------------------- 自1940 年开始应用白蛋白制剂以来,有关白蛋白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世界各国已逐渐规范了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许多“误区”,临床滥用现象相当普遍。今年,我国更出现了严重的白蛋白短缺。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 临床误区: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 误区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营养不良在手术和创伤病人中非常普遍,此类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误区之一是将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品用于手术后病人、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病人或危重病人中。 事实上,外科病人术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造成持续的负氮平衡。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创伤早期,机体存在全身性炎性反应,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产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部分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因此,外科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并非全是营养不良或蛋白质分解的结果。 此时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若不能改善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其原因可能为:①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蛋白质有其特殊性,是由组织细胞自身来合成的,因此外源无法提供。白蛋白的分解产物内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的色氨酸,故营养价值低。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 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只是一个现象,从营养角度看,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热卡和氮的摄入不足所致。因此,要改善外科病人术后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应该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底物。营养底物中,氮的供给应选择平衡型的氨基酸制剂,而非白蛋白。 误区二:促进伤口愈合

生产白蛋白的工艺技术

生产白蛋白的工艺技术 闫朗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08生物3班 摘要:白蛋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功能,以广泛地应用于失血性休克、严重烧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治疗。那么本文就以白蛋白的结构和性质、功能、白蛋白的生产原料、生产试剂、生产器材、白蛋白的生产工艺路线、白蛋白生产的具体操作步骤、白蛋白检验的方法等方面来阐明白蛋白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并表达本人对此过程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结论。 关键词:白蛋白,提取,盐析、沉淀、热处理 前言:白蛋白是由人类血浆提取的一类血液制剂药品,是现代医学用于预防和治疗不可缺少的药品,它是一类特殊的药品,其唯一原料是人血,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制约,不能随意开发,另一方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它又不可缺少。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上是急需补充营养和蛋白质的多种重症疾病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剂,是医院临床急救或重症手术的必备药品,使用量很大。除临床需求外白蛋白作为生产疫苗的培养基成分和保护剂的市场也十分可观。另外,还有许多生物药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中都需要白蛋白做保护剂。从各个方面来说,加快我国白蛋白的研制和生产已是势在必行。 1 白蛋白结构、性质、功能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35%。【1】人白蛋白对人体无抗原性。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白蛋白为单链,含57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其N末端为天冬氨酸,C末端为亮氨酸,PI为4.7。【1】可溶于水、稀酸、稀碱、稀盐和半饱和的硫酸铵溶液中,沉降系数(S20W)为4.6,电泳迁移率为5.92。一般在60%的硫酸铵饱和度时析出沉淀【1】。对酸较稳定。受热后可聚合变性,但仍较其他血浆蛋白质耐热,蛋白质的浓度大时热稳定性小。氯化钠或脂肪酸盐可提高白蛋白的热稳定性。【1】利用这种性质,可使白蛋白与其他蛋白质分离。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

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全院各临床科室: 目前由于《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执行和国家强化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全国范围内出现白蛋白短缺。为合理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充分发挥白蛋白的急救作用,保证危重病人抢救用药,特制订《协和医院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一. 我院人血白蛋白的使用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遵循保证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原则。 二. 人血白蛋白适应症如下: 1、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患者; 2、血清白蛋白低于30克/升的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 3、血清白蛋白低于25克/升的重症患者。 4、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5、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7、用于体外循环、烧伤、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8、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RS); 9、高龄、体弱患者大手术后的支持治疗; 10、其他确需使用的。 三. 住院部各科室依据上述适应症需用人血白蛋白时,必须开具纸质处方,注明诊断和最近的血清白蛋白浓度,科主任或医疗主任核实并签名后,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到相应药房领取。

四. 不在上述适应症之列但因特殊紧急情况需使用者,医师开具纸质处方,注明诊断和理由,科主任或医疗主任核实并签名后,经住院部药剂科主任审核、医务处同意,再到相应药房领取。整个过程必须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完成,不得要病人或其家属办理相关手续。五. 药剂科将根据市场供应情况以及各科室以前使用情况,在参考既往各科室用量占全院用量比例的前提下,对相应科室供应总量进行适当限制。 六. 药剂科要尽可能协调相关药品供应商,尽量增加人血白蛋白供应,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医务科 药剂科 2014.09.23

白蛋白纳米颗粒

白蛋白纳米颗粒: 紫杉醇是在文献中已知的天然物质,具有重要的抗肿瘤活性,但它的弱水溶性使其难于对人给药,由于此原因,已开发出了多种能使其可以注射的系统。 白蛋白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其载药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使药物和白蛋白载体间产生分子链接形成白蛋白化药物,即化学偶联的白蛋白载药; 二是依赖蛋白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将药物包埋于白蛋白纳米颗粒中,即物理结合的白蛋白载药。化学偶联白蛋白可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中又可分为外源性白蛋白与药物耦合、前体药物进入体内与内源性白蛋白结合、蛋白及多肽类药物的白蛋白化。物理结合则可优化药物某些体外特性,如提高溶解性、稳定性等。 白蛋白载药的生物学基础: 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的血管丰富、结构特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血管内皮间隙较大,这是病变情况下大分子可透过肿瘤组织血管壁的原因。然而在健康组织的血管中只有小分子可以通过 这一内皮屏障,通常大分子药物流体动力学半径大于2nm 小于10nm ( 人血清白蛋白有效半径为7. 2nm) ,能渗入肿瘤组织而不能进入正常组织。另外,在病理条件下,肿瘤细胞生长或转移时,病变 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和肿瘤衍生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 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eptide,PTHrP) 均通过产生NO 和激活KATP 来降低集合淋巴管“节律泵”的活性,从而影响了淋巴的生成、转运,使

得肿瘤组织淋巴回流较少。分子量相对较小的物 质从肿瘤间质中清除较快,而大分子被截留,因此大分子物质还可以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地聚集。高的血管通透性和截留率是白蛋白作为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的必要条件,白蛋白的这种效应符合大分子物质在肿瘤组织的透过性增强及滞留( enhanced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 效应。 研发情况: 本公司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作为载体,采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取处方量HSA溶于水相,恒温水浴,搅拌的同时向水相中滴加紫杉醇无水乙醇溶液至处方量,继续滴加无水乙醇至一定比例,加入2%戊二醛水溶液,继续搅拌固化,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过滤、冻干后得到红棕色粉末,制备得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成功地提高了紫杉醇在水相中的浓度。

白蛋白点评标准

点评标准 (一)适应症:符合以下情况一项或一项以上者,判为合理。 1. 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2. 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3. 防治低蛋白血症(美国医院联合会推荐的用药指征是白蛋白低于20~25g/L,国内大多数医院及省内兄弟医院推荐白蛋白低于25g/L,我院暂定为25g/L); 4.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6.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7. 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和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二)用法用量:不符合以下情况者,即判为不合理。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 1. 使用方法:20%溶液→①直接静脉滴注;②+5%GS或%NS适当稀释后静脉滴注。 2. 给药速度:<2ml/min为宜,开始15min缓慢输注。 3. 给药剂量: 1) 严重烧伤或失血等所致休克:直接给予5~10g,隔4~6h重复一次。 2) 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白蛋白缺乏症:每日给予5~10g,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 3) 治疗低血容量的病人时,初始治疗剂量成年人应为25g~50g,婴幼儿为~kg体重。 4) 低蛋白血症病人,视其白蛋白缺乏程度而定,每日补充不超过2g/kg。(血清白蛋白35g/L 时停止补充白蛋白) 5) 溶血性黄疸症的新生婴儿,最适剂量是1g/kg。 6) 每抽1L的腹水,可补6-8g白蛋白。 (三)联合用药或重复给药:出现以下情况者,即判为不合理。 1. 无需联合用药时,采用联合用药的; 2. 联合用药需调整剂量而未调整的;

3. 同时使用与白蛋白成分相同或相似的药品。 (四)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出现以下情况者,即判为不合理。 1. 血液制品宜单独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2. 禁与血管收缩药、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产物、氨基酸溶液或含酒精溶剂的注射液混合使用; (五)禁止给药情况:出现以下情况用药的,即判为不合理。 1. 急性肺水肿患者; 2. 对白蛋白过敏者; 3. 急性心脏病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患者; 4. 严重贫血患者; 5. 肾性或肾后性无尿; 6. 将白蛋白当作胃肠外营养剂使用。 (六)补充说明:上述点评细则以外的其它情况,需根据患者病历记录情况,进行合理性点评。 1. 严重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浮肿而又少尿(尿量<400mL/d)者,在必须利尿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使用,且要避免过频、过多。 2.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

白蛋白使用5大误区

业务学习 时间:地点:主讲人: 参加人员: 白蛋白使用5大误区 误区一:白蛋白营养价值高,可强身健体 低白蛋白血症只能作为反映机体炎症程度的指标,而不是营养指标。是由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强,白蛋白外移,同时肝脏白蛋白 mRNA 表达被抑制,白蛋白分解增加所致。 用药时机 白蛋白生理性营养作用仅在氮代谢发生障碍时作为机体内的氮源。而氮代谢正常的人应用白蛋白与吃普通高蛋白食品并无差别,且弊大于利。给白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反而会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使循环负荷加重,可能导致血钠增高等不良反应。 利用率低 人体仅能利用白蛋白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 21d,所以当日输入的白蛋白还不能发挥营养作用。且白蛋白的分解产物氨基酸种类并不全面,缺乏色氨酸等合成其他蛋白质的氨基酸。

这么看来,白蛋白的营养价值可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高。总之,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机体氮和热量摄取不足或利用障碍。 所以,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提供足量、合理搭配的能量(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和营养底物(平衡型氨基酸制剂)。 误区二:白蛋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实际上, 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球蛋白, 而不是白蛋白。而大剂量输注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微量α1- 酸性糖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误区三:白蛋白是补充血容量的首选药物 《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UHC)中提到:对于低血容量的患者,在补充血容量方面,人血白蛋白并非首选药物,仅为二线备选药物。 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外科病人中,对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不同种类的胶体液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而烧伤患者输注白蛋白还可能增加病死率。 误区四:白蛋白应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