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推拿技术
推拿的流派简介

推拿的流派简介推拿的流派简介(一)经穴推拿疗法经穴推拿疗法是以点按经穴加用多种按摩手法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按摩方法。
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营卫气血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为诊查手段,进行辨证论治。
临床操作以推经络、点穴为主,根据病症再选用适应的按摩手法,强调"治病以活络为主,宁失穴勿失经。
"主要代表人物是曹锡珍。
(二)腹诊推拿法腹诊推拿法是通过对脘腹的诊断而行按摩治疗的一种方法。
腹部切诊是医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接触患者腹壁,或按压或摩动。
对肥胖或腹壁紧张者,可重迭双手按压,探查腹部深处之变异情况。
腹部形态的变异一般有"块状"、"索状"、"网状"、"混合"四种。
骆氏将治疗归纳八种治则,即汗、吐、下、和、温、补、消、通八法。
并归纳出十大常用手法,即推、拿、按、摩、捏、揉、摇、引、重法。
(三)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是指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辅助于其他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指禅推法是指术者用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桡侧偏峰接触在体表上,要求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力量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
腧穴上。
一指禅推法每分钟推动应为120-160次。
要求术者有一定的基本功。
(四)捏筋拍打法捏筋拍打法分为捏筋法和拍打法。
捏筋主要是以捏揉弹拨经脉筋腱,达到强筋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捏筋手法归纳起来有24种。
"捏揉抠拿,点拨刮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拨折打。
"这些手法可配合成复合手法加以运用。
捏筋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完成,不单纯是点状穴位,而是经筋经脉的干线和交叉处,是点、线、面的综合。
捏筋法是以各种不同的捏揉手法,使肿胀消散,挛缩得到舒解伸展,故捏筋法对软组织损伤具有独到的疗效。
拍打法是医生用指、掌或借助器具在患者身体的一些特定部位上进行拍打,以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操作规范一、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证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
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三、操作方法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
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
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
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
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
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四、禁忌症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
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
急性病每日2~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
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
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五脏相对五行_大杂烩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推拿流派

推拿流派一、一指禅派这是近代第一大推拿流派,现在的绝大部分推拿书介绍的第一个手法都是一指禅推法,足见其影响之深。
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朱春霆先生,一指禅手法的“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的五大要领即由朱先生总结。
一指禅的操作不用我多废话了,一指禅现在一般认为是摆动类手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手法在施术时会产生机械波的效应,在体内产生反射和折射等复杂的作用,所以有特殊的渗透力。
顺便提一句,当今一些大众化的水平比较高的推拿师的看家本领一般都是“颤法”和“扳法”,我认为“颤法”也会有类似机械波的效应,所以成为推拿师的看家本领。
二、脏腑经络按摩这一派的代表我认为可以算是《脏腑图点穴法》和《脏腑经络按摩》,而《脏腑经络按摩》和《脏腑图点穴法》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此派手法注重脾胃,以调理阑门穴及腹部各穴为主,对一些内科杂症确有奇效。
《脏腑图点穴法》另配有四肢分筋法及一些辅助手法,梳理全身经筋,手法奇特,在点穴揉按时要做到“旋转推按,气通则止”,对施术者的手下感要求很高,我个人感觉在“气通”时手下会有跳动感或水流感。
《脏腑经络按摩》与《脏腑图点穴法》相比腹部手法基本相同,而梳理四肢经筋用踩跷法,力度较《脏腑图点穴法》为大,但方法基本相同,《脏腑经络按摩》中另有疏皮疗法值得关注,臧福科先生认为疏皮疗法是失传已久的“皮部按摩术”,颇具研究价值。
三、经穴按摩派此派现在也颇流行,其治疗原理多按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取穴大致相同,多数不过是以指压代替针刺。
水平较高的支派也有不少,如马秀棠先生的《点穴疗法》以五种点穴手法以应人之五脏,作用于人体筋、脉、肉、皮、骨五体以应五行,取穴则完全按照针灸原理辨证论治,确有以指代针之效。
还有曹锡珍先生《经穴按摩疗法》一书,详细介绍古代按摩八法,及各种治筋整形之法,以我个人经验这些方法对筋、骨损伤疗效较内科诸症显著。
另有解佩启先生的《周易八卦指针疗法》,此套手法据老辈传说为北京八卦掌门内秘传,但我看来指导理论就是针灸理论,但对气机理论之升降开阖聚散发挥颇多,并配合八卦内功而用。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临床实站操作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
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
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
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配图:﹙一﹚腹部穴位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2、气海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3、章门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腰痛等。
4、梁门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5、巨阙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6、幽门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7、天枢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8、带脉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
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11、归来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14、阴交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

治疗方法
1、必须树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 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 脏腑的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 系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 病理反应,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避免“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 2、腹部是脏腑按摩的重点治疗部位 “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因此段氏脏腑按摩疗法始终把对腹部 治疗的作为治疗各种脏腑慢性疾病的重点。 “六腑”中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中的两焦均位于人体腹腔内,五脏 中的脾、肝、肾三脏位于腹腔内。脏和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相互联系,在病理 上则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不但六腑的病变会在腹部体现,五脏 发生病变,亦皆可从腹部反映出来。不同脏器的发生病变时,除其本身内发生气血瘀滞 外,其周围的组织也会受到影响,并在腹腔内相应部位也会形成气血的瘀滞,就是中医 所说的“积聚”或“症瘕”。五脏生病时,在腹部的相应部位会产生气血的瘀滞,形成 硬块或条索,实际上这些相应部位就是五脏在腹部的“反射区”。如心病者,在腹部心 口窝部位,常可触到肌肉板硬或硬块,按之患者有痛感或胸闷的感觉,另外,因小肠与 心互为表里,心脏病变有时还会影响到小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或发生病变,按小肠亦 有痛感;肝病者,如肝气郁滞日久,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在右胁肋下可触及硬块,按之 刺痛,腹部右侧肌肉会板滞硬结;脾病者,在胃脘部或左季肋下会产生硬块或条索,若 脾被湿邪所困,在胃脘部会积滞大量的液体等;肾病者,患者脐部周围及少腹部会触到 按之刺痛的硬块;肺病者,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因大肠与肺相为表理,可见乙 状结肠病变。
李沛钧之安和五脏六腑的导引术——调五脏法

方法篇安和五脏六腑的导引术——调五脏法明目养肝法【做法】轻闭双目,双手半握拳(食指、中指能碰到大鱼际),拇指按于太阳穴,用食指关节轮刮上下眼眶共做36次(从大眼角开始),然后双手移开,转动眼球顺时针18圈,逆时针18圈。
(注: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者只轮刮眼眶,不能转动眼球。
)【作用】肝开窍于目,眼主要与肝有关,此法疏理肝气和肝经,安和五脏。
对胆壁粗糙、胆囊炎、结石、囊肿、肿瘤、生气等有效。
【相关知识】眼,上下眼皮属脾,内外眼角属心,白眼珠属肺,瞳孔外的黑眼珠为肝,瞳孔属肾。
眼睛与五脏皆通。
身体的出气筒:太冲穴,行间穴。
先把阳陵泉穴先按进去1分钟后,再揉太冲穴和胆囊穴,可缓解胆囊炎疼痛。
拍打胆经(沿大腿外侧从大胯拍至踝关节)可调理胆,泻肝火。
备注: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行间穴:太冲穴向趾端一寸,1大拇指宽度。
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下1—2寸。
温馨提示:做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需要注意的是——1、有人把刮眼眶做成了刮眼皮。
2、有人不会转眼球,或者把转眼球这个步骤省略掉了。
3、轮刮上下眼眶的速度过快。
运舌养心法【做法】收心求静,以舌尖洗外牙龈36次,等口内唾液满,分3次咽下,第一口咽入上焦(心肺),第二口咽入中焦(脾胃),第三口咽入下焦(肝肾);然后轻咬舌尖6次,待虚火外出。
【作用】调节舌头的灵活度,疏通心经,调养心脏。
【相关知识】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舌苔是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
白为虚寒,腻为湿、厚,黄表示上火,火热之气,全是红表示阴虚火旺。
舌尖为心肺所主,舌的两侧为肝胆所主,两侧有一道道的有淤血,表示肝气郁结,舌中间为脾胃所主,中间有一条裂口为脾胃虚弱,舌根为肾所主。
保养心脏穴位(按揉):劳宫穴——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内关穴——腕横纹(手掌与胳膊连接的第一条纹)上三寸位置。
(三寸:是指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宽度。
)心脏急救穴:使劲掐中冲穴(中指指尖的中央)、劳宫穴、内关穴。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
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脏腑推拿技术
脏腑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摩法、振法等手法作用于胸腹部、头面部等脏腑对应的体表部位,使脏腑受到手法直接刺激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和中理气、通腑散结、行气活血等功效。
适应的病证主要包括内科、妇科、男科等病证,如胃脘痛、腹泻、痛经、消渴、头痛、眩晕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按法
以指、掌等部位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
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肘按法力大而刺激量大,可用于腰、臀、下肢肌肉丰厚处。
1.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
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参见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必要时,也可双手拇指重叠进行按压,也可用手掌按于指上助力按压。
2.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臂、前臂及腕关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
操作时,也可双手掌重叠按压。
3.肘按法
屈肘,以肘的尺骨上端及鹰嘴部为着力部位并可借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进行节律性的按压。
(二)点法
以指端或指间关节背侧垂直按压或冲击施术部位的手法。
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拇指指间关节背侧或示指指间关节背侧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按压,使力向深部传导;或者,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等部位自施术部位上部,快速冲击施术部位。
点法还可借用器具来操作,如点穴棒等。
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故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上述这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复合运用,也可以选用属于脏腑推拿技术的其他手法,比如振法、揉法、摩法、推法(含一指禅推法)、扪法、拿法、插法、搓法、抹法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常见疾病的脏腑推拿技术
(一)痛经(原发性痛经)
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
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
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气血。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
2.用摩法操作于腹部,以顺时针方向为宜。
3.用掌按法、振法等手法操作于小腹部。
4.用指按法或点法在气海、关元穴治疗。
5.患者俯卧位。
6.用按法或点法等手法操作于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
7.以擦法操作于腰骶部,透热为度。
(二)胃脘痛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理气止痛。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
2.用轻柔的摩法、按法或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
3.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操作于中脘、气海、天枢等穴。
4.用振法操作于腹部。
5.用搓法操作于胁肋部。
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2.脏器有出血倾向或疑有出血。
3.肿瘤或感染。
4.女性经期或妊娠期。
四、注意事项
1.手法柔和,按压时要与患者呼吸配合,避免不适。
2.脏腑推拿技术常常与经穴推拿技术配合使用。